天后宮(台灣省台南市天后宮)

天后宮(台灣省台南市天后宮)

道教宮觀。在台灣省台南市安南區媽祖宮顧草街三段一巷二三六號。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於明末,清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擴建增修,廟構寬廣,殿宇雄偉,共分三進,開闢有一百二十個大小門戶,俗稱“三落百二門”,道光三年(1823年)毀於大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信徒捐資於原址編南八百米處重建簡陋廟宇,以作媽祖暫居之所,1979年集巨資重修擴建,始重現規模,廟貌雄偉,殿宇壯麗。宮內主祀媽祖,俗謂“鹿耳門媽”,刻工精美,面容慈祥。現被列為台灣十大廟宇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后宮
  • 地址台灣台東台東市中華路
  • 創建於:清代光緒十四年
  • 初稱:媽祖廟
道教宮觀。在台灣台東台東市中華路一段二二二號。據《台灣寺廟大觀》記載:創建於清代光緒十四年 (1888年),初稱媽祖廟,俗稱東台媽祖廟;民國十五年(1926年)遷建今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增修擴建,1973年曾有修繕,1979年興建牌樓、唐樂台及鐘鼓二樓。過宮前牌樓,兩旁側立金亭,再前為正殿,殿系雙檐歇山造型,燕尾輕揚,龍鳳凌空,檐問懸掛“天后宮”三字金匾,殿內正龕供奉木雕媽祖坐像,頭戴珠冠,身披繡袍,神態慈祥,左龕奉註生娘娘,右龕祀城隍神及福德正神。
明代,媽嶼海域盜賊猖獗。時任南澳島副總乒何斌臣奉命海面剿寇,悉知媽祖顯聖,出兵前特到島上禱祝媽祖庇佑,並許願能剿賊擭勝,即拓新廟宇。後出師凱旋,於明萬曆四十八年正月望日卜地開鳩基工,五月朔日遂告落成。
古廟歷經滄桑。清鹹豐八年重修,後又倒塌。民國十七年,由汕頭市總商會發動擴建。改廟為由山門和正殿組成一廳二間,釆川石木雕建築構件,屋頂為硬山形式,屋脊有嵌瓷裝飾,只有潮汕古建築的地方特色。
1979年,媽嶼闢為旅遊區,媽嶼天后宮香火旺盛,到這裹來朝拜的善信逐年增多,一些回國探親的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特地到媽嶼朝拜媽祖庇佑功恩。
香港九龍葉輝女士來島朝拜,見廟宇殘破,捐資為媽宮屋脊重新嵌瓷“雙龍奪寶”,使舊廟煥然一新。普寧僑商張百花夫婦也解囊捐資修葺廟宇。窪濠旅港同胞蔡振廷先生捐資4 0多萬元建設“戲台”及“石牌坊”。旅居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美國的華人及港、澳、台同胞也熱忱捐資倡議重建媽祖廟。
1980年,媽嶼村成立集體管理組織——媽宮理事會,建立規章和財務管理制度,規定樂善捐款主要用於廟宇修建和環境建設,善信捐助錢物歸集體;動員媽宮管理人員集資經營香燭及紀念品市部,以盈利解決工資分配。
1988年,媽嶼媽宮被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媽宮擴建,獲海內外善信回響,擇日於庚午年中秋日奠基,癸酉年(1993年)農曆3月17日竣工落成。宮廟建築面積由原來的163平方米增至365平方米。開光慶典期間,近萬人位臨參觀朝拜,是時香燭濃煙滿天,航運客輪來往穿梭,廟內外人群摩肩接踵,擠得水泄不通,鑼鼓聲、鞭炮聲響亮震耳,是島上有史以來參拜範圍最廣、人數最多的一次盛會。
擴建後的媽嶼天后古廟,石雕藝高,木刻精細,嵌瓷技巧,金漆工美,近觀工藝獨特,遠望富麗堂皇,是一座極具潮汕特色的古建築廟宇。媽宮周圍環境也進行了全面規劃並逐項建設。現已建有高12米的“石觀音菩薩”、“石天后牌坊”、“石李老君”、“朝聖門”和標誌“放雞山”的金雄雞、銀母雞及小雞群嵌瓷景點。還有“吉祥亭”、“如意亭”、“友誼亭”等旅遊設施,初步形成媽宮古蹟與遊覽景點融於一體的媽嶼風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