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縣

大荔縣

大荔縣,隸屬於陝西省渭南市,位於陝西關中渭北平原東部,黃、洛、渭三河匯流地區。南界渭河與潼關、華州區、華陰市為鄰;西繞洛河與臨渭區、蒲城縣毗連;北沿台原與澄城、合陽縣接壤;東瀕黃河與山西省永濟縣相望。介於北緯34°36′—35°02′、東經109°43′—110°19′之間。總面積1800平方千米。

大荔縣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距今約二十萬年前,大荔人在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自春秋時代起,大荔便設州建府。境內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魏長城遺址、唐金龍高塔,宋岱祠岑樓、清豐圖義倉等文物古蹟。同州梆子、碗碗腔斐聲中外,大荔面花、同朝皮影等13項傳統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誕生了隋文帝楊堅等4位皇帝、救時宰相閻敬銘等15位宰相、信武將軍張齊等42位將軍,以及原教育部長張奚若、鐵人王進喜、速算大師史豐收等名人。

截至2018年末,大荔縣下轄2個街道,15個鎮,3個國企,總人口71.8879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0.5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8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5.7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1.9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502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荔縣
  • 外文名稱:Dali County
  • 別名同州馮翊、臨晉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陝西省渭南市
  • 下轄地區:2個街道,15個鎮,3個國企
  • 電話區號:0913
  • 郵政區碼:715100
  • 地理位置:關中渭北平原東部
  • 面積:1800平方千米
  • 人口:71.8879萬(2018年總人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豐圖義倉、岱祠岑樓、魏長城遺址三河濕地保護區、同州湖景區 
  • 火車站大荔站(大西客運專線)、大荔北站
  • 車牌代碼:陝E
  • 行政區劃代碼:610523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政治,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基礎建設,環境保護,歷史文化,綜述,同州梆子,同朝皮影,大荔面花,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大荔縣歷史悠久,境內西北解放村附近的洛河第三階地的砂礫層中發現一具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8—23萬年,被命為“大荔人遺址”。
自秦厲共公十六年(前461年)設臨晉縣始,歷代縣名,曾有過臨晉、懷德、華陰、南五泉、武鄉、朝邑、馮翊、河濱、河西、臨沮、同州、大荔、平民縣。大荔縣名,始於西晉武帝末年,因地處大荔戎國而得名,後多變更。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復設大荔縣,沿用至今。今之大荔縣是1958年由原大荔、朝邑兩縣合併而成。
大荔縣景大荔縣景
郡、州建置,始設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年),相繼沿設郡、州、府、署,至1950年撤銷專署,歷時1750年。最大轄境為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的左馮翊,東自黃河,西至涇河,北據韓城、黃龍、宜君、旬邑一線,南沿渭水,周境約1500里,東西長約400餘里。歷時較悠久的為同州,始設於西魏元欽三年(554年),以地處古國,故名同州。歷代沿設,迄於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歷時1400多年。
郡、州和縣級行政建置沿革:
夏代(約前21—前16世紀),屬雍州西河侯國地(見《竹書紀年》)。
商代(約前16—前11世紀),屬芮國地。
西周時(前11世紀—前771年)東部屬南芮國(1929年趙渡鎮曾出土過芮公鼎)。西部屬同國。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諸侯稱霸,狄戎交侵。東周初,大荔戎族部落侵入境內,滅據芮,於老朝邑城東築王城,稱大荔戎國,附屬晉國。秦穆公十五年(前645年),秦晉韓原之戰,秦虜晉君,晉遂獻河西八城(鄭、武城、陰晉、芮、王城、北徵、新城、少梁)予秦,地遂屬秦。秦穆公二十年(前640年)又滅梁、芮。
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秦厲共公十六年(前461年),秦滅大荔戎國,取王城,築高壘以臨晉國,設臨晉縣。魏文侯十六年(前430年)伐秦,重築臨晉城,地又屬魏。魏武侯十二年(前385年)魏乘秦內亂而盡奪河西地。秦商鞅變法圖強,又多次大舉攻魏,終於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因連戰失利而又獻河西地。臨晉復屬秦。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臨晉南部分設德縣,隸屬內史(郡)。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年)楚項當權時,地屬塞國。高祖二年(前205年)臨晉、德縣(曾賜作周勃食邑),同隸河上郡。高祖九年(前198年)改隸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內史分左右,又改隸分設的左內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改隸新設的左馮翊。
新莽時(9—23年),臨晉改為監晉,德更名德,屬列尉大夫轄縣。
東漢建武二年(26年)撤併監晉、德,復設臨晉縣,仍隸左馮翊。建安五年(200年)縣治由王城遷設今大荔城,左馮翊(郡)亦由高陵遷治臨晉,郡、縣同治一城。郡隸雍州,轄5縣(詳見州郡沿革表以下同)。建安十八年(213年)將高陵的左內史併入左馮翊(郡),仍治臨晉,隸雍州,轄12縣。
三國曹魏黃初元年(220年)左馮翊改名馮翊郡,仍治臨晉,隸雍州,轄9縣、1護軍。
西晉武帝末年,改臨晉為大荔縣。東晉前趙、後趙前秦、後秦時(318年—415年)仍沿稱大荔。後秦永和至夏昌武年間(416年—425年)復名臨晉,隸馮翊郡。西晉至東晉前趙、後趙時,馮翊郡隸雍州,轄8縣、1護軍;前秦(改屬司隸)、後秦至夏(351年—425年),轄6縣、4護軍。
南北朝北魏神四年(431年),馮翊郡縮轄3縣。至太和十一年(487年)改行州、郡、縣行政建置,遷設華州治於李潤堡(今大荔北、為後秦兵戍重鎮),轄3郡、13縣。又分臨晉為兩縣,西部為華陰縣,隸華山郡,東部為南五泉,隸澄城郡。景明初,又移華州治於今大荔城。並遷設華山郡於此,使州、郡、縣同於一城。至西魏大統六年(540年),華山郡(移治鄭縣)改名武鄉郡。華陰縣改名武鄉縣,以隸武鄉郡。南五泉改為朝邑縣,以隸澄城郡。元欽三年(554年)撤銷華州,改設同州·下轄武鄉、澄城2郡、8縣。北周沿設同州,僅轄2郡、4縣。
開皇三年(503年),實行州、縣制,廢武鄉郡,保留同州,直轄9縣。大業三年(607年),同州改為馮翊郡,改隸新設的司隸刺史,轄8縣。並改武鄉為馮翊縣,連同朝邑縣均屬馮翊郡。
武德元年(618年),廢馮翊郡復設同州。武德三年(620年),朝邑分設河濱縣。武德六年(623年),跨兩縣分設沙苑監。武德九年(626年)又分馮翊設臨沮縣。彼時境內分設4縣1監,統隸同州。貞觀元年(627年),河濱併入朝邑,臨沮併入馮翊。同州隸屬於新設的關內道,轄7縣、1監。貞觀八年(634年)又以韓城、邰陽、河西(合陽東地)屬同州,轄9縣、1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同州改隸新設的京畿道。天寶元年(742)同州改為馮翊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同州。乾元三年(760年),朝邑改名河西縣,移治鹽坊,改隸河中府。大曆五年(770年),復設朝邑縣,並跨河東(永濟)地分設河西縣。
五代時期(907年—960年),沿設同州,轄6縣、1監(後梁同州轄有同官、白水、奉先,後唐他屬,卻以韓城、澄城、郃陽屬同州)。馮翊、朝邑屬同州轄縣。
北宋初,同州隸關西道。至道三年(977年),改行路、府(州、軍)、縣制,同州改隸陝西路京兆府。熙寧五年(1072年)又改隸永興軍路京兆府,同州轄6縣、1監(乾德三年改設牧馬監)。馮翊、朝邑和牧馬監統屬同州。
皇統二年(1142年),同州改隸京兆府路,轄6縣、1監。馮翊、朝邑並牧馬監仍屬同州。
初,實行省、路、府(州)、縣制。至元十六年(1279年),京兆府路改設安西路,皇慶元年又改為奉元路。同州先後曾屬陝西行中書省、京兆府路、安西路和奉元路。早在至元六年(1269年),廢馮翊縣,地歸同州直轄,同州僅轄5縣。
洪武二年(1369年),奉元路改為西安府。九年(1376年),府上設陝西承宣布政使司,同州歸其統屬,仍轄5縣。
2016年大荔縣城關街道調整方案2016年大荔縣城關街道調整方案
康熙五年(1666年)改行省、道、府(直隸州、廳)、縣制,設陝西省、潼商道。雍正三年(1725年),同州升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升同州府,並附廓設大荔縣,隸屬陝西省、潼商道,統轄十城,即:二華(華陰、華州)、關(潼關)、大(大荔)、水(白水),三城(韓城、澄城、蒲城)、朝(朝邑)、合陽。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同州府,大荔、朝邑屬陝西省關中道轄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朝邑東灘分設平民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撤銷關中道,大、朝、平由陝西省直轄。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大荔城設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轄12縣。大、朝、平屬八區專署轄縣。
1949年3月,陝甘寧邊區政府大荔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駐大荔,轄8縣。大、朝、平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撤銷平民縣,併入朝邑縣。並撤銷大荔分區。1956年9月,渭南專區撤銷後,又由省直轄。1958年12月,撤銷朝邑縣,合併為大荔縣。又將澄城縣醍醐、寺前、業善、韋莊公社和蒲城縣永豐公社劃歸大荔縣。1961年8月,復歸澄城、蒲城上述轄地,大荔復由渭南專區(1969年改稱地區)轄屬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大荔縣下轄2個街道,15個鎮,3個國企。大荔縣人民政府駐西城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523001000
西城街道辦事處
610523002000
東城街道辦事處
610523101000
許莊鎮
610523102000
朝邑鎮
610523103000
安仁鎮
610523104000
兩宜鎮
610523105000
羌白鎮
610523106000
官池鎮
610523107000
馮村鎮
610523108000
雙泉鎮
610523110000
下寨鎮
610523111000
韋林鎮
610523112000
范家鎮
610523113000
蘇村鎮
610523114000
趙渡鎮
610523116000
埝橋鎮
610523117000
段家鎮
610523400000
國營陝西荔北企業公司
610523401000
國營陝西沙苑企業公司
610523402000
國營陝西黃河企業公司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荔縣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黃、洛、渭三河匯流之地。南界渭河與潼關華陰華縣為鄰,西繞洛河蒲城臨渭區毗連,北沿台塬與澄城合陽縣接壤,東瀕黃河與山西永濟相望。介於東經109°43′-110°19′,北緯34°36′-35°02′之間,總面積180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荔地處渭河斷陷盆地東部偏北拗陷區,屬渭河斷陷地塹構造。地質構造特徵為北部(台原)斷塊隆起,中部(洛灌區)斷坡階梯狀,南部(沙苑)和東部(黃河灘)為地塹構造深陷區。
大荔地史屢經地塹斷裂,湖、河交替沉積、深切,構成今日北高南低,依次下降,地面趨向渭、洛傾斜,台、階、沙、灘,多級格局的地貌特徵。

氣候特徵

大荔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受蒙古冷高壓氣團控制,氣溫最低,雪雨稀少,寒冷乾旱;春季海洋暖氣團北進,氣溫漸高,時冷時暖,風霜多現;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氣團影響,氣溫最高,酷暑炎熱,常多伏旱:秋季冷暖氣團交替出現,氣溫多變,夜涼晝熱,多連陰雨。冬、夏季長,春、秋季短,冷暖乾濕,四季分明。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灘、原植被:主要分布在黃、渭河灘,台原和洛灌區。野生植物約有120多種。
沙地植被:主要分布於沙苑地區。常見的有:白蒺藜(又名同蒺藜、沙苑子,名貴藥材)、茅根草、菅葉草、沙草、沙蒿(又名筋面子)、沙條(可作菜)、沙蔥、沙蒜(又名沙薤白、小蒜,入藥)、茼花、苦子蔓、兔絲草(入藥)、茵陳草(入藥)、白茅草、山豆花、黃蒿、棉蓬等。
鹼地植被:主要分布在灌區、河灘鹽鹼窪地周圍,多為鹽蓬、鹽蒿、檉柳(又名西河柳、觀音柳)、小蘆草等。
沼澤植被:多分布於蓄水池塘和水窪地。有蘆葦、荻芋、蒲草、野荷花、水草、浮萍草、小白酒草、苦蕒菜、苦參、水蝕、野蘿蔔、刺蓬等。

動物資源

野獸類:狼、豹、黃鼠狼、狐狸、禾鼠、草兔、獾、田鼠、黃胸鼠等。
野鳥類:蒼鷺白鷺、大雁、小燕、石鳥、野鴿斑鳩、鳶、鷹、鴟鴞、烏鴉、喜鵲、麻雀、杜鵑等。
野生昆蟲:黃蜂蝴蝶蜻蜓蚱蜢、蝗蟲、蛾蟲、盲椿象瓢蟲、金牛蟲、蟬、蚊、蠅、虻、螟蟲、蚜蟲、紅蜘蛛螳螂、蜈蚣、蟋蟀、螞蟻、螢火蟲等。
爬行蟲類:、油蜒、蚯蚓、池草蟲、蜇蠍、蜣螂壁虎等。
魚類:鯉魚、鯽魚鱔魚、鰱魚、綿魚和草魚等。觀賞魚有各種金魚。還有中華鱉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大荔縣總人口71.8879萬人,其中男性36.3455萬人,女性35.5424萬人。全年出生率為9.84‰,死亡率為4.5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7‰。

政治

縣委

書記:劉莉
副書記:翟玉寶、杜鑫
常委:段洪濤、劉亨、符浩、許喜林、謝文秀、張登平、盧高昌、薛漢成
副縣級領導:李小超

縣人大

主任:馬榮界
副主任:武法海、朱新紅、丁保衛、張方維

縣政府

縣長:翟玉寶
副縣長:段洪濤、盧高昌、楊小強、張紅林、劉丁、趙磊、白婷、肖衛斌

縣政協

主席:張鋒
副主席:楊景梅、張玲
秘書長:曹貞俠
(截至2019年4月)

經濟

綜述

2018年,大荔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0.58億元,同比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87億元,增長3.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8%;第二產業增加值35.76億元,增長12.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第三產業增加值71.95億元,增長9.7%,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502元,增長12.1%。全縣非公經濟完成增加值81.95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為54.4%,較上年提升1.5%。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大荔縣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1%。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7%。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增長43.6%;第二產業下降5.1%;第三產業增長10.1%。
財稅收支
2018年,大荔縣財政總收入完成3.34億元,同比增長10.2%。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91億元,增長4.4%。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51億元,增長9.5%,非稅收入完成0.4億元,降低11.1%。地方財政支出累計完成40.71億元,增長11%。其中,財政八項支出實現31.64億元,增長17%。民生累計支出34.9億元,增長10.3%,占財政支出的85.7%。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03億元,教育支出7.98億元,農林水支出5.82億元,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支出5.03億元。
人民生活
2018年,大荔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59元,增長9.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427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108元,增長9.3%。

第一產業

2018年,大荔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7.23億元,同比增長3.3%。其中:農業產值56.44億元,增長3.3%;林業產值0.4億元,增長6.6%;牧業產值13.56億元,增長1.2%;漁業產值4.05億元,增長6.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77億元,增長8.1%。
種植業
2018年,大荔縣糧食播種面積95.46萬畝,較上年下降0.2%。糧食總產量達29.68萬噸,增長3.5%。其中:夏糧產量14.4萬噸,增產1.4%;秋糧產量15.28萬噸,增產5.6%。蔬菜種植面積17.88萬畝,同比增長6.9%;產量45.46萬噸,增長6.7%。園林水果種植面積62.58萬畝,下降5.2%;產量52.02萬噸,下降13.6%。
畜牧業
截至2018年末,大荔縣生豬存欄15.33萬頭,增長5.3%。牛存欄3.54萬頭,羊存欄8.11萬隻,家禽存欄154.18萬隻,分別下降1.1%、1%、1%。出欄豬26.61萬頭,出欄牛0.81萬頭,出欄家禽89.21萬隻,分別增長0.7%、1.5%、7.5%。出欄羊14.72萬隻,下降1.2%。為全社會提供肉、蛋、奶分別為2.54萬噸、1.3萬噸和7.26萬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大荔縣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8.52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7.45億元,增長12.6%。全縣56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98.42億元,增長22.3%。其中:園區25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56.73億元,增長34.1%,對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的增長貢獻率達80%。按輕重工業來劃分:輕工業完成產值53.98億元,增長23.9%;重工業完成產值44.44億元,增長20.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產值95.36億元,增長22%,產銷率為96.9%。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3.1億元,增長16.3%,實現利稅總額6.91億元。
建築業
2018年,大荔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7.24億元,同比增長11.5%。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12戶,實現產值16.6億元,增長26%。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大荔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6.68億元,同比增長10.4%。其中:62戶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29.95億元,增長6%;限額以下企業及個體戶零售額56.73億元,增長12.9%。
招商引資
2018年,大荔縣年內到位資金73.8億元。在第三屆絲博會暨西洽會期間,市團簽約項目3個,總投資75億元。在大荔縣投資環境說明會暨項目簽約儀式上,簽訂26個項目,總投資363.4億元。在第五屆黃河金三角投資合作交流大會暨第二屆渭南·北京經濟合作活動周中,簽約了投資10億元的大荔同州奧萊商業文旅街區項目。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簽約了投資5億元的大荔縣沙苑景區綜合開發項目。
房地產業
2018年,大荔縣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7.03億元,同比增長96%。商品房銷售面積26.9萬平方米,增長31%。商品房銷售總額9.19億元,增長77%。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3.2萬平方米,增長33%;住宅銷售總額7.18億元,增長69%。
郵電通信
2018年,大荔縣完成郵政業務總量5585萬元,增長9.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47.43萬戶,網際網路用戶13.47萬戶。
旅遊業
2018年,大荔縣實現旅遊收入67.48億元。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大荔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90.69億元,增長11.1%,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58.82億元,增長10.5%;金融機構貸款餘額77.69億元,增長7.5%。

交通運輸

交通

2018年,大荔縣境內公路里程共2112.26千米,其中:國道17.6千米,省道49.3千米,縣道181.6千米,鄉道394.49千米,村道1469.27千米。高鐵52千米,鐵路10千米。
大荔地處秦晉豫三省交界,素稱“三省通衢,三輔重鎮”。朝邑連線山西永濟的“朝坂故道”上的蒲津關,自漢唐至近代,都是長安通往中原的咽喉。大荔交通發達,境內路網縱橫密布,韋羅高速、大西高鐵、西韓鐵路、108國道、202省道、沿黃旅遊專線穿境而過,韋羅高速公路將連(雲港)霍(爾果斯)、西(安)禹(門口)高速接為一體,大(同)西(安)高鐵每天途經的高鐵有25列,向西安方向始發高鐵3列。鎮鎮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里程居全省全市之首。大荔北距北京4小時車程,西距西安40分鐘車程,並且實現高速公路出境,大西高鐵和榆商高速公路在大荔交匯, 連霍 、京昆二條高速公路由韋羅高速穿境大荔相接,交通更為便捷,區位優勢凸現。

運輸

2018年,大荔縣客運量為574萬人,旅客周轉量為25980萬人千米;貨運量為5513萬噸,貨物周轉量為128.71億噸千米。共有客運企業4家,客運車輛164輛,客運班線41條;貨運車隊100家,營運貨車8532輛,總運力達到8.21萬噸位。
大西高鐵大荔站大西高鐵大荔站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大荔縣累計申請發明專利35件,完成技術契約交易額3576萬元,高新技術企業數量5個,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0.89%。實施“科技強鄉”工程,被納入陝西省創新型縣建設序列。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農業中心(陝西省科學院)開展院地合作。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大荔縣共有高中4所,職業中學2所,國中23所,國小108所(教學點45個),幼稚園214所(教育部門和集體辦93所,民辦121所),其中,普惠性幼稚園占比73.8%。全縣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253人,國小教師2510人,幼稚園教師1495人,職中教師88人。全縣高中在校學生9121人,職中在校學生988人,國中在校學生16115人,國小在校學生38567人,幼稚園在園學生25011人。2018年高考二本上線率達50%以上,全市第一;中考600分以上高分段優秀學生以及占比率全市第一,總均分全市第三。

文化事業

2018年,大荔縣共播出《播報大荔》300餘期,采編製作新聞稿件1517條,各類專題節目225期。利用“大荔手機台”、“大荔新聞”微信公眾號、“播報大荔”頭條號等多個新平台,播發大荔時事新聞和社會新聞2000餘條。全縣體育場館2個,劇院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7個,電影公司1個。全年“一元劇場”演出40餘場,“四進零距工程”演出200餘場,農村電影放映3264場。

體育事業

2018年,大荔縣舉辦了2018“絲綢之路·美麗大荔”中國渭南國際馬拉松賽、全國競走錦標賽和中國大荔世界名校龍舟大賽暨首屆同州湖龍舟大賽,大荔特色的品牌賽事知名度、美譽度進一步提升。組織舉辦了農民籃球運動會、幹部職工環湖健康跑、環湖腳踏車賽、健身操比賽以及健身氣功交流展示等民眾體育活動20餘場次。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大荔縣共有衛生機構數508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疾控中心1個,鄉鎮衛生院26個,村級衛生室406個,其他衛生機構73個。擁有病床3648張,衛生技術人員4636人,全縣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7人。參合民眾60.3萬人,參合率99.7%。參合住院患者共13萬人次,住院總費用6.05億元,新農合補償3.37億元;門診患者就診110.49萬人次,門診總費用2998.09萬元,新農合補償2166.01萬元;大病保險支出2730萬元。

社會保障

2018年,大荔縣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6.15萬人,其中:居民參保2.34萬人,職工參保3.81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48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67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3萬人。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94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2.9萬人。

社會福利

截至2018年末,大荔縣共有社區居委會29個;敬老院1個,擁有床位180張;養老院9個,擁有床位數1822張;農村五保戶供養人數564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441人,發放補助913.97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350人,發放補助4532.03萬元。

基礎建設

2018年,大荔縣完成東、西大街等7條中心城區街道的改造提升;完成仁厚里步行街等6條街區風貌改造;市場二路北段、花城路西延段竣工通行;完成南環路等5條路段人行道鋪設、配套弱電落地和天然氣管網建設;完成同州路東延伸段征地、設計、招標等前期工作。鐘樓完成建設,鼓樓主體建成。首次實施保障房共有產權分配,油脂廠、成瑞等公租房完成移交和分配入住。全年完成農村危房改造920戶,撥付危改資金1817.1萬元。15個鄉鎮氣化工作相繼動工,鋪設管道35萬米。新建成日處理規模為1.5萬噸的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設備,城區生活污水日處理規模達3萬噸。累計完成農村雙瓮式改廁3.28萬套,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63.2%。全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3.9%。

環境保護

2018年,大荔縣實現優良天數222天,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4天。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57微克/立方米,較去年同期下降5微克/立方米。空氣品質綜合指數5.73%。全年完成化學需氧量削減1069噸、氨氮削減160噸、二氧化硫削減1690噸、氮氧化物削減198噸。先後對城市綠化帶增補植喬木11669餘株,栽植灌木39278平方米。新添置環衛設備25台,每日對城區主街道灑水、噴霧作業7次以上。採用“機洗+機掃+人工”保潔模式,機械化清掃率達93%。

歷史文化

綜述

“二華關渭水,三城朝合陽”大荔歷史悠久,距今20萬年左右的“大荔人”就在此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岱祠岑樓、豐圖義倉、魏長城遺址、金龍高塔、八魚石墓群等古蹟猶存。同州梆子被譽為中國梆子腔的鼻祖,同朝皮影、大荔面花和朝邑剪紙史稱“同州三絕”。

同州梆子

同州梆子——《銀鐲鑒》同州梆子——《銀鐲鑒》
同州梆子又叫“同州腔”、“東路秦腔”,也叫老秦腔。因為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被奉為梆子腔鼻祖。2008年6月7日,同州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同州梆子是中國梆子戲之鼻祖,聲腔形成歷史源遠流長。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風”、“秦聲”音樂舞蹈基礎上,逐漸演演變而成。
舊石器時代,在大荔沙苑已經有了人類活動,殷商時期的西音就指大荔這一帶的腔調。春秋時,在西音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秦風琴聲,秦繆公取秦音。到了明清時期同州梆子發展到了興盛時期,並且引發了明清兩代“花部”的勃興和全國梆子腔的興盛。
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是同州梆子發展的鼎盛時期,唱腔有了急板、慢板、散板、滾板等與雜腔的區別,以至於梆子腔在北京都成了大劇種,並以其曲折的劇情、高亢的曲調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呈現出壓倒昆、戈兩腔之勢。據《大荔縣戲曲志》記載:清乾隆年間,曾在大荔學藝的著名同州梆子表演藝術家魏長生,在化妝、表演、聲腔諸方面對同州梆子進行了改進與提高,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五年(1774年—1780年),他三次赴京演出,“一出《滾樓》名動京師,舉國若狂,觀者日至千餘,六大班為之減色,士大夫為之心醉”(引自《燕蘭小譜》)。

同朝皮影

同朝皮影同朝皮影
“同朝”即同州和朝邑的合稱,現今的大荔縣。
皮影藝術源於秦漢時期,盛行於唐代,皮影戲也叫“燈影戲”、“土影戲”,屬板腔體民間小戲劇種,發源於古時同州府(即今日大荔縣)與當時的朝邑縣,稱為“同朝皮影”的東路皮影的唱腔——“碗碗腔”久負盛名。據史書記載,乾隆年間“碗碗腔”皮影戲在“同朝”一代廣為盛行。我國皮影分為牛皮影和驢皮影,而牛皮影最具代表性和歷史性,其發源地便是“同朝”。陝西東路碗碗腔皮影戲,因在音樂中有銅碗伴奏而得名。周總理曾命名為華劇,當地的老百姓仍然習慣稱它為碗碗腔。陝西皮影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以渭南皮影為代表,是中華民族皮影這一藝術瑰寶的主要源頭。

大荔面花

大荔面花大荔面花
面花,也叫“禮饃”、“花花饃”,相傳是由古代金石禮品和圖騰演化的產物。每當民間四時八節,生婚壽葬,民間農婦用白面,以針線、梳子、剪刀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鳥、蟲、魚、豬、狗、雞、鱉、蝙蝠、青蛙、人物、建築物等千姿百態的一種民間塑藝,造形拙撲,意態紛呈,栩栩如生。尤以虎的造型最佳,令人樂見。大凡若需送喜慶、節日、祭祀多種規格的禮饃,以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人生信仰。故內涵豐富,喜聞樂見。

風景名勝

大荔縣
豐圖義倉
大荔縣朝邑鎮原為朝邑縣城舊址,地處黃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帶,東接黃河灘萬頃良田,西連八百里秦川。鎮內景觀資源豐富,建築獨特,保存完整,已列入保護範圍內的歷史文物古蹟多達7處,其中的“唐塔、宋祠、清倉”最為著名。古鎮上最引人關注的是著名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圖義倉”,因慈禧太后批為“天下第一倉”而馳名。豐圖義倉歷經一百多年風風雨雨仍然保存完好,並一直儲藏著糧食,它主體建築是一座以磚結構為主的窯群式倉城,外觀酷似一座古城,環內城一周排列窯洞58面,每窯可儲糧90噸,共可儲糧5200噸,是集儲存糧食、軍事要塞、觀光聖地為一體的絕佳境地。
大荔縣
趙渡四景原朝邑縣趙渡鎮一帶,在春秋戰國前西周時期,系芮國都城所在。1929年此處曾出土過“芮國鼎”。該鎮是原朝邑縣一座名鎮,人傑地靈。清代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閻敬銘,民國時期的著名紳士、社會活動家徐少南均系趙渡鎮人。1956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民遷村廢,l988年移民返庫,重新建趙渡鎮,但不在原址。趙渡四景是對原老鎮的描述:第一景:中條晚照,第二景:雙廟並立,第三景:西門奇井,第四景:端陽遊船。
大荔縣
文殊塔文殊塔位於大荔縣城,北大街與環城北路相匯的十字路口,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殊新塔,原名“文殊塔”,因“文殊閣”而得名。“文殊閣”為“同州長興萬壽禪院”的主體建築。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別駕楊公所建,計三層,高百餘尺,因塑文殊菩薩像得名。文殊閣因年久,早已倒塌。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在閣基建塔立碑,故命名“文殊塔”。民國戰亂,摧毀塔頂及塔身半壁。民國廿五年(1936年)抗日愛國將領,民國中央執行委員、駐軍馮欽哉倡議修建,在“長興萬壽禪院”故址,興建“方山公園”,又在“文殊塔”基礎上重建文殊新塔。
大荔縣
岱祠岑樓岱祠樓也叫東嶽行祠,又叫岱祠行宮,四名崇佑觀,五名東嶽廟。位於大荔朝邑鎮大寨村東,距縣城東16.3千米處。岱祠始建時間不詳,只知唐貞觀元年(627年)重修,明隆慶六年(1572年)增建殿宇。後遭破壞全毀,只有岱祠岑樓保存完好。
岱祠岑樓,亦名岱祠樓,俗名東嶽廟戲樓。始建於宋政和八年(1118年),坐落於岱祠正南方,高17.5米,明穆宋隆慶六年(1572年)增建,清時又多次重建。新中國成立後,於1963年至1964年間再次進持整修。登樓遠眺,可北望蜿蜒起伏的鐵鐮山巒,南視雄偉俊秀的太華三峰,俯瞰黃、洛、渭河景色。
大荔縣
同州湖景區同州湖景區以同州湖為核心,南至官池科技產業園區,北到縣城馮翊路,西鄰同州湖西路休閒景觀大道,東瀕洛河,景區規劃面積4平方千米。其中同州湖核心區占地約2000畝,水面面積1000畝。
大荔縣
沙苑國家沙漠公園大荔縣沙苑位於大荔縣蘇村境內,地處渭洛河夾槽地帶,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沙漠,面積360公頃,2014年被國家林業局批准同意,正式納入國家沙漠公園試點建設,成為陝西省首個國家級沙漠公園。
沙苑地處渭洛河夾槽地帶,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周秦漢時期灌草植被豐富,動物種類繁多,為歷朝的牧馬場所。面積400多平方公里,是唐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是內陸平原最大的沙漠沙丘地帶。據文獻記載,1956年考古中發現“沙苑文化”是中石器時代的典型代表,佐證了大荔沙苑是黃河流域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萌芽之地,沙苑地區漢代養畜植樹,唐為皇家園林,明時變牧為農,明末進入大面積農桑時代。

著名人物

楊堅隋文帝),漢族,隋朝開國皇帝,出生在馮翊郡(今大荔縣城龍窩巷)。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巔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之一,被尊為“聖人可汗”。
閻敬銘(1817年—1892年),字丹初,晚年自號“無不悔翁”,諡號“文介”,陝西朝邑(今大荔)人。清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他任山東巡撫期間,告病回鄉休養,僑居永濟虞鄉屯裡村,曾設學堂收徒講學。光緒丁丑(1887年)至戌寅(1878年)年間,山西遭了荒災,他奉命稽查山西賑務。嚴格執法,盡職盡責,災民額手稱慶。他不但在虞鄉建立學校,而且掃除積弊,減免繁苛的差徭賦稅。同時,大力提倡栽桑養蠶,戒種罌粟(大煙),出版發行格言十七種及司馬溫公《資治通鑑》、《涑水紀聞》等書,深受人民讚頌。光緒癸未(1883)年,閻敬銘以戶部侍郎之職奉詔進京,不久晉升尚書、軍機大臣,拜東閣大學士。
張奚若(1889年—1973年)字熙若,自號耘,陝西大荔縣朝邑鎮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政治學家。歷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等職。1949年6月21日,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上,當討論到新中國國名時,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奚若先生提出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名的建議。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採納了張奚若先生提出的新中國國名,並將這一名稱寫進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鐵人”王進喜,祖籍大荔縣羌白鎮焦家村,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幹勁,被譽為油田鐵人。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王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於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
史豐收(1956年2月23日—2009年9月29日),男,陝西省大荔縣兩宜鎮人。從11歲開始鑽研速算法,經過10年的努力,成功地打破幾千年來四則運算的傳統計算法,創立了能夠不用計算工具、不列運算程式、從高位算起、一口報出正確答案的快速計算法,因而轟動海內外,獲得極高的評價。史豐收教授不但受到國際學術界矚目,亦被列為中國大陸的數學奇才。史豐收速算法的計算速度甚至比計算器還快,1990年由國家正式命名,現已編入中國大陸九年制義務教育《現代國小數學》教材和馬來西亞國家正規教材,史豐收教授的事跡已編入中國大陸國小《語文》課本和《思想品德》課本及中學《政治》課本等。
張鈺乾(1994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工程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載人航天工程指揮部火箭指揮成員,2016年參研參試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發射任務,2016年12月20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及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大會時,張鈺乾受到李克強總理親自接見。2017年4月20日成功指揮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2017年5月新華社報導張鈺乾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90後”工程師。

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獲2017年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2018年12月13日,入選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
2019年1月25日,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