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瓦人

圖瓦人

圖瓦人(Tuvas)或譯作土瓦人,自稱“提瓦人”(Tyiva),是一個漸漸被人們遺忘的民族。中國史籍稱之為“都波人”、“薩彥烏梁海人”、“唐努烏梁海人”等。國外(主要是俄國)舊稱“索約特人”(Сойоты,源自Сойон,薩彥人之意)、“唐努圖瓦人”等。主要分布在圖瓦共和國、蒙古國、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瓦人
  • 外文名:Тывалар
  • 總人口:超過28萬
  • 分布地區:俄羅斯圖瓦共和國
  • 語言:圖瓦語、俄語、蒙古語、漢語
  • 宗教信仰:薩滿教、藏傳佛教
  • 生活方式:販鹽、遊牧
  • 人種:蒙古人種
簡介,歷史,中國圖瓦人,分類,俄羅斯,中國,蒙古,圖瓦村,風俗,房屋,語言,生活習慣,婚俗,音樂,楚爾,呼麥,文化,宗教信仰,節日,禮儀,成吉思汗,風俗趣聞,

簡介

圖瓦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系,屬於蒙古人種。圖瓦(Tuva)是亞洲腹地的一個古老地名,大體上包括了西伯利亞南端葉尼塞河上遊河谷近20萬平方公里的地區。
圖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6世紀。
公元13-18世紀時,圖瓦處於蒙古控制之下。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軍擊潰準噶爾部蒙古軍隊後,圖瓦歸屬滿清統治,稱“唐努烏梁海”,設四十八佐領(佐領是八旗制度的基層單位)。
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簽訂《塔城條約》(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
清朝覆亡後,1914年,烏梁海成為沙俄的“保護國”。
俄國十月革命後,俄國國內戰爭波及圖瓦,中國軍隊趁機收復烏梁海中東部三十六佐領,但很快被蘇聯紅軍擊敗,之後烏梁海東部九佐領決定歸附外蒙古,中部則在1921年宣布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受蘇聯保護。1944年結束獨立,加入蘇聯。
蘇聯解體後,圖瓦於1992年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共和國。
圖瓦人總數現有20萬左右,約3萬人分布在蒙古國境內。
圖瓦人圖瓦人

歷史

關於圖瓦人的歷史,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他們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下來的士兵繁衍的後代。他們至今保存著1918年民國政府頒發的“烏梁海左翼左旗札薩克”銀印。圖瓦人多穿蒙古長袍長靴;居住的木屋用松木壘砌,有尖尖的斜頂。他們以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為主要飲食,常喝奶茶和奶酒。在一年一度的“敖包節”中,圖瓦人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他們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每年都舉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樹、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儀式。
圖瓦共和國圖瓦共和國
圖瓦人事實上是蒙古烏良哈部落的人,後泛指林中百姓。匈奴時代已有一些丁零人在此生活(匈奴人也統治這裡),圖瓦人先世是鐵勒人的都波(生活在東薩彥嶺),與他們最接近的還有科里亞克族楚科奇人等的古亞洲人,在突厥汗國時代被征服,逐漸突厥化,成為木馬突厥之一;另外二支是彌列哥(蔑兒乞)、餓支。後被吉爾吉斯人統治。到蒙古汗國時代又被蒙古化(1207年與瓦剌部長忽都合別乞投降蒙古)。中國境內的圖瓦人被官方登記為蒙古族(他們並不代表圖瓦人的主體成份,圖瓦人的主體在俄羅斯聯邦)。元朝有一禿馬部(打死博爾忽那部落),是林木中百姓,可能也是圖瓦人前身。他們先是元代臣民,在明代他們是阿勒坦汗臣民。他們生活在薩彥嶺至阿爾泰山。
圖瓦人圖瓦人
另外,他們元代叫圖巴,是色目人的一種,速不台者勒蔑也是出自兀良哈部。一些人認為圖瓦是一個由突厥人過渡到蒙古人的過渡民族。圖瓦人有三支,其中一支是人數極少的圖法拉爾人,有數百人分布在伊爾庫茨克州,他們的語言有古都波語的特色。蒙古人曾統治過他們,他們曾在19世紀末舉行過反抗蒙古封建王公的起義。他們在文化,服飾,生活習慣上非常接近蒙古人。
在中國,圖瓦人主要分布於新疆伊犁阿勒泰布爾津縣禾木喀納斯鄉禾木村。俄羅斯有人說他們基因與北美原住民相似。

中國圖瓦人

中國圖瓦人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以遊牧、狩獵為生。近四百年來,定居喀納斯湖畔,他們勇敢強悍,善騎術、善滑雪、能歌善舞,現基本保持著比較原始的生活方式。原木壘起的木屋、散布村中、小橋流水、炊煙裊裊、奶酒飄香。古樸的小村景致,象喀納斯湖一樣充滿神秘色彩。
圖瓦人圖瓦人
新疆布爾津縣阿爾泰山深處的喀納斯湖區,生活著大約兩千名圖瓦人。圖瓦人即是晚清《新疆圖志》所記載的“烏梁海”人,世代以放牧、狩獵為生,居深山密林,沿襲傳統的生活方式。有學者認為,他們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士兵的後裔;也有人認為,圖瓦人的祖先是五百年前從西伯利亞遷徙而來,與現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圖瓦人屬同一民族。
隨著位於村子西北面的著名風景區喀納斯湖的旅遊開發,人們開始慢慢接觸到這個酒鄉,當地人叫這個地方為禾木喀納斯,並自稱為圖瓦人。
但是從已知的民族分布來看,阿爾泰地區主要分布著哈薩克族、蒙古族等,並沒有單獨的圖瓦人一說,那他們究竟是什麼民族,是什麼時候在這兒生活下來的呢?
為了鑑定他們的族別,當時政府專門組織了專家前來調查,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系的程適良教授,就是最早參與調查圖瓦人的專家之一。
通過初步的調查,程適良教授了解到,居住在我國新疆的圖瓦人大約有兩千五百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哈巴河縣的白哈巴村、布爾津縣的禾木村和喀納斯村。

分類

圖瓦人同源同種,不過由於歷史的原因,圖瓦人分為三支:

俄羅斯

俄羅斯少數民族。圖瓦人分布的地域大體上位於西伯利亞南部葉尼塞河上游,具體來說主要是指薩彥嶺和唐努山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清代稱為唐努烏梁海,設佐領四十八,分隸外蒙的烏里雅蘇台的定邊左副將軍、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薩克圖、三音諾顏兩部。同治三年,中俄簽訂《塔城條約》(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被割去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1914年沙俄強占烏梁海,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收復中東部三十六佐領,但不久又被迫撤退。從此,烏梁海東部九佐領之地,屬今蒙古國,中部俄占二十七佐領之地,於1924年宣布成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26年改稱圖瓦人民共和國(有的書說是1924年宣布成立烏梁海共和國,1926年改稱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加入蘇聯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享有自治州的權力,1961年改為圖瓦自治共和國,蘇聯解體後升格為俄羅斯聯邦內的圖瓦共和國
圖瓦人圖瓦人

中國

新疆喀納斯是圖瓦人在我國唯一的聚集地。圖瓦村位於喀納斯湖南岸2-3公里處的喀納斯河谷地帶,周圍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是布爾津縣前往喀納斯湖旅遊的必經之路。海拔1390米。
圖瓦亦稱“土瓦”或“德瓦”、“庫庫門恰克”,歷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獻中就有記錄。隋唐時稱“都播”,元稱“圖巴”、“禿巴思”、“烏梁海種人”等。
有學者認為,圖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時遺留的部分老、弱、病、殘士兵,逐漸繁衍至今。這更象是傳說。而喀納斯村中年長者說,他們的祖先是500年前從西伯利亞遷移而來,與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圖瓦人屬同一民族。
圖瓦人&amp圖瓦人&amp

蒙古

蒙古國的圖瓦人在烏布蘇省有烏布蘇烏梁海人和唐努烏梁海人(又叫查塘人)兩支,巴彥烏列蓋省有阿爾泰烏梁海人,總人數約31,000人。

圖瓦村

圖瓦村夾在兩山之間,不寬的山谷,剛好供這么80多戶人居住。由於山不高,山谷便顯得開闊,村莊因而也顯得安詳。村莊的背後是山坡,山坡的頂端是雪峰。正值夏季,雪峰被蔥綠的樹林遮掩得恍恍惚惚,但只要看一眼山頂的積雪,就知道這是一個雪山下的村莊
圖瓦人圖瓦人
在夕照中,圖瓦村里那些帶有尖頂的、頗具瑞士風格的小木屋反射出一絲絲溫暖的金黃色光芒。小屋旁邊的松樹三三兩兩地散布著,全都高大筆直。村中還長有白樺樹,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樹中間,因為枝幹雪白,便很顯眼,再加上蓬勃的樹冠,似一把把大傘。阿爾泰的氣候和俄羅斯差不多,在圖瓦村的背後,就是中俄邊境上的友誼峰,西伯利亞的風從友誼峰吹過來,隨著地勢降低,驟然變暖,便孕育出了這片濃密的山林。
圖瓦村是個長條狀的村子,由於木頭小屋方方正正,村莊看上去也顯得有稜有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分支,一進入松林便了無痕跡。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脈像是一雙大手,將這個村莊呵護在掌心。這是一個沉睡的、被外界遺忘了的村莊。
村中有人騎馬,在路上快速賓士。村子不大,從一家到另一家,原本不費什麼事,但或許由於長久騎馬的習慣,他們仍挺胸聳肩,把馬打得飛快。馬呢,大概也喜歡這樣奔跑,從家門口躥起,箭一般馳向另一處人家。由於路途太短,往往只是倏忽一閃,便又停住,人從馬上下來,進了房子許久不出來,留著馬在外面,低頭啃吃地上的草。

風俗

房屋

喀納斯圖瓦人的房屋皆用原木築砌而成,下為方體,上為尖頂結構,遊牧時仍在蒙古包狩獵為生,善射箭、騎馬、滑雪,勤勞樸素、勇敢強悍。
房屋用原木交叉打隼,並在兩根原木之間夾上一層蘚苔草,原木相互壓緊堆砌而成。由於兩根原木之間夾得蘚苔草,能夠起到密封原木縫隙的作用,保溫防風。

語言

喀納斯圖瓦人保存著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語言,圖瓦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與哈薩克語相近,因此喀納斯圖瓦人均會講哈薩克語。圖瓦人學校基本是普及蒙古語。

生活習慣

在生活習慣方面,喀納斯圖瓦人除歡度蒙古族傳統的敖包節外,還有當地的鄒魯節(入冬節)、漢族人的春節與正月十五元宵節

婚俗

圖瓦人結婚的時候,羊皮是最重要的一種東西。
後來才知道,圖瓦人視羊為上天之賜,從不將羊皮從大門裡拿出去。有人來買,也是從柵欄上遞出。這樣,就好像羊仍在家裡一樣。
到了一對青年男女結婚的時候,雙方的家長都要早早地備一張羊皮。迎親的那天,男方到了女方家,女方便拿出一張羊皮,讓男方來迎親的人爭搶。眾人各抓羊皮的一角,奮力往自己的懷裡扯。羊皮的韌性好,所以眾人只是放心地扯,不擔心羊皮會被扯破。慢慢地,便有人因力氣不支或意志不夠執著,手腕一酸就脫了手。只要手一離開羊皮,就不能再去搶了。搶羊皮只圖過程,顯示男子漢的風度,同時也是為了點綴婚慶的氣氛,搶得羊皮者,並不將羊皮拿回家,而是獻給在場的長者。將新娘迎回男方後,男方也要拿出一張羊皮讓女方送親的人搶。同樣,得羊皮的人也要將羊皮送給長者。
要是選擇在冬天結婚,搶羊皮便有好看的一幕,兩個人扯著羊皮搶來搶去,有時候會摔倒在雪地里,雪把兩個人弄得面目全非,但誰也不會鬆手。最後,兩個人變成了雪人,手中的皮子變成了白色,圍觀的人發出的笑聲一浪高過—浪,但他們就是不鬆手。到了最後,兩個人拚的就是狠勁,其中的一個人猛用一勁,皮子就到手了。圍觀的人對勝利者報以熱烈的掌聲。他既贏了對方,又得到了人們的讚賞,他是雙重勝利者。待婚禮散去,總有兩位長者腋夾羊皮,興高采烈地回家去。村子裡的人對長者都很尊重,看著長者們拿著羊皮回家,人們的心情都得到了一致的喻慰。
村里人通常將羊皮很快都會賣出去,不在家裡長時間存放。確實不賣的,便掛在門前,但通常只前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參加婚禮的長者們得來的羊皮。為了喜慶,他們一般要將羊皮在門前掛更多的日子。這是長者對年輕人的一種祝福。
人們經過了男女雙方爭搶羊皮後,將新娘迎進新房。男方為婚慶殺了十幾隻羊,羊肉已經煮好,院子裡飄滿羊肉的香味。新娘剛進院子,便要舉行一個儀式,新郎將宰殺的第一隻羊的耳朵從鍋中撈出,遞給新娘。新娘用雙手接住,認認真真地吃下。圖瓦人和哈薩克族人一樣,對吃羊耳朵頗為講究。家裡來客人了,將羊耳朵遞給客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意即你年齡最小,要聽話。新娘剛入家門,讓她吃羊耳朵,也有讓她聽話,好好做媳婦的意思。
圖瓦人鬧洞房和漢族人大徑相庭,天剛黑,有人吆喝一聲,便開始了。人們因為已經喝了一天的酒,此時都嗷著酒氣,一聲聲高叫著,把新郎新娘推采搡去,鬧得頗為熱鬧。有人還備了樹枝,啪啪的直抽新郎新娘,每抽一下,便有一聲痛叫響起。所以,她的疼痛也就成了一種幸福。即使再疼,她也得忍著。 一個圖瓦男人,到了孩子結婚的時候才像所有的父親一樣,閒了下來。從結婚生子,到養子成人,再到為兒子張羅著娶媳婦,一忙就是幾十年。而在閒下來的這一刻,卻只有半碗羊肉等著他,不知他能否填飽飢餓了一天的肚子。
洞房仍熱熱鬧鬧地在鬧。我與他聊天,他說,哪怕自己吃不上一口羊肉,也要讓村里人熱鬧起來,如果人們不鬧,不把羊肉吃光,反而是一件沒面子的事情。
一家人娶媳婦,先是羊皮顯得小,沒有人去搶,後又因為羊肉太少,大家沒吃飽,喜慶的氣氛一下子便冷了下來。到了晚上,人們不約而同地散去,沒有誰去鬧洞房。新郎新娘雖然沒有挨打,但卻比挨了打還難受。新娘覺得是男方小氣,慢待了村里人,一氣之下,跑回娘家去了。娘家人見女兒回來,便向男方提出了退婚。
一張羊皮,一頓羊肉,就那樣把一對夫妻給拆散了。

音樂

楚爾

楚爾,也叫“楚吾爾”,是蒙古族的傳統樂器,也是漢朝時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樂器中的一種,吹出的聲音深沉舒緩、悠揚婉轉,美妙而又神奇。外形似笛子一樣,上面有三個孔,由一種名為“芒達勒西”的葦科植物莖稈掏空鑽孔後調製成。楚爾的三孔能夠吹出五個聲、六個音,很是特別。它的吹奏方式更加少有,是開口吹的,靠舌尖來控制進入楚爾的氣量,同時吹奏出兩個聲部——喉嚨的振顫發出和聲,舌尖的控制吹出優美的旋律,非常奇妙。
圖瓦&amp圖瓦&amp
“楚吾爾”是民間遺存樂器的其中之一,是中國器樂的活化石。它三孔能夠吹出五個聲、六個音,這是中國音樂的驕傲。葉爾德西的音樂是有功能性的,也就是說他的音樂不是吹給別人聽的,而是他和自然之間交流的一個手段。
葉爾德西老人是生活在喀納斯湖畔的圖瓦人中,既會製作又會吹奏這一樂器的唯一一位老人。他從13歲起就開始學吹楚吾爾。學了7年才算完全掌握。老人在世時曾自行創作編奏的曲目多達幾十首,風景區開放後老人經常向遊客表演吹奏的曲目有《美麗的喀納斯湖波浪》、《雄偉的阿爾泰山》、《黑走馬》等。他的楚吾爾音樂從被世人知曉到具有一定知名度,是隨著近5年內喀納斯風景區的知名度的擴大而得到不斷提升的。
圖瓦&amp圖瓦&amp
為使這種當地特有的民間音樂和文化能繼續傳承下去,老人也曾試圖培養自己的兒子掌握演奏這種樂器的技巧,令人遺憾的是他的接班人經過一段學習後,也只是會簡單的模仿。圖瓦人所聚居的布爾津縣也高度重視草笛的製作、吹奏的傳承工作,2005年縣委宣傳部把額爾德什老人吹奏的18首樂譜進行了整理,動員額爾德什老人吸納了8名蒙古族、哈薩克族兒童學習草笛的製作與吹奏技藝。
2005年10月,額爾德西老人曾受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中心和中國音樂學院的邀請前往北京,參加在那裡專門為圖瓦傳統樂器楚吾爾所舉辦的一系列學術研討活動。期間,額爾德西老人在中國音樂最高學府之一的中國音樂學院進行了一次長達3個多小時的學術研究性演出,在北京音樂界引起轟動,並引發了一股楚爾研究熱潮。中央電視台為此製作專題片,以期使古老的少數民族音樂發揚光大。
2006年12月25日葉爾德西老人,因會吹瀕臨失傳的圖瓦傳統樂器楚吾爾,被譽為圖瓦人音樂活化石的葉爾德西老人因患肺癌晚期,於晚10點左右在他的家中安然辭世,享年68歲。

呼麥

“呼麥”,是一種“喉音”藝術。演唱者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衝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因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其實,俄羅斯的當紅男歌手天才般的歌手,被譽為海豚王子vitas也是這種唱法的一個類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呼麥、海豚音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金屬板的罕見高音,同屬泛音,並不是真正聲帶發出來的聲音,不同的是:呼麥採用低音激發泛音;海豚音採用假嗓激發泛音,讓你真假難辨而已。還有,就是口腔共鳴運用的恰到好處。就像我國唐代大理寺評事孫廣說描述的那樣:“猶眾音之發調,令聽者審其一音也。耳有所主,心有所繫於情性,和於心神,當然後入之。”晉成公綏在《嘯 賦》寫道:“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動唇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大而不洿,細而不沈。清激切於竽笙,優潤和於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靈,精微足以窮幽測深。收激楚之哀荒,節北里之奢淫。濟洪災於炎旱,反亢陽於重陰。唱引萬變,曲用無方。和樂怡懌,悲傷摧藏。時幽散而將絕,中矯厲而慨慷。徐婉約而優遊,紛繁騖而激揚。情既思而能反,心雖哀而不傷。總八音之至和,固極樂而無荒。” 形容得非常妥切`。
圖瓦&amp圖瓦&amp
有關呼麥的產生,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里,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象,如《布穀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讚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 古人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從發聲原理來看,呼麥應看作是人聲的特殊形態,如前所述,古代圖瓦人、蒙古人和其他狩獵民族參加狩獵和戰爭,作戰前均須高聲齊唱,狩獵成功後也會盡情宣洩,狂熱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呼叫聲浪中,自然產生出飄渺的泛音效果。顯然,人們試圖將幾種聲音或稱複音,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創造出這一奇特的聲樂形式。而據音樂學家們考證,我國諸多古籍中(包括《詩經》)記載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種歌唱藝術--“嘯”,就是“呼麥”的原始形態。如此,其歷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 年以前。此推斷如成立,將從人類複音音樂文化發源地這一基本部分改寫《世界音樂史》。可見,一向被視為無複音音樂的東方--中國,實際來可能是西方歐洲複音音樂的母體和發源地。   “呼麥”在內蒙古草原已絕跡了100多年,在新疆阿爾泰地區蒙古民族中,也瀕臨失傳。所以,挽救和發掘並發展這一原本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是當務之急,具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內蒙古自治區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地區,傳承和弘場這一古老神奇而技藝高超蒙古民族聲樂藝術,應是責無旁貸之事。
圖瓦圖瓦
所幸,九十年代以來,內蒙古藝術界有志之士,已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各種途徑學習“呼麥”藝術,並提高較快。其中,斯琴比力格、張昭翔、吉日木圖、寶力道、寶力達是佼佼者。他們從九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國內外音樂舞台上(先後出訪日本、澳大利亞),其中斯琴比力格曾被聘請到中央音樂講學並做示範表演,他們的錄音錄像,多次在國內外各種形式的學術研討會上播放。

文化

圖瓦人的文化特色較鮮明地表現在音樂上:他們擁有世界其他民族少見的“呼麥唱法”,即利用喉頭壓力產生不同頻率的泛音,使得一人能夠同時演唱多個聲部。圖瓦的呼麥歌唱家中,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名的有:Huun-Huur-Tu合唱團、女歌唱家珊蔻·娜赤婭克。圖瓦族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山地、平原的畜牧業者(西部圖瓦人)和高山森林中的狩鹿者(東部圖瓦人)。

宗教信仰

圖瓦人信仰佛教,但薩滿教對他們的影響也較深。
圖瓦人較完整地保留著古老的部落氏族觀念和宗教信仰。圖瓦人每年舉行祭天、祭湖、祭山、祭魚、祭火等宗教活動。“敖巴節”是每年一次最大的節慶

節日

圖瓦人比較大的節慶有3個,即春節、敖包節和鄒魯節。春節是圖瓦人比較隆重的節日,每當春節來臨時,他們一個個身著節日盛裝,歡聚在喀納斯湖周圍上,舉行賽馬、射箭、摔跤、滑雪撬等比賽。狂歡之後,要舉行全村人的酒會,並由喇嘛舉行頌經儀式。
敖包節又稱“塔克恩”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日。圖瓦人的信仰雖以藏傳佛教為主,但原始宗教對其也有較深的影響,他們仍保留了許多原始自發的自然崇拜,敖包節就是圖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和大自然的節日。
鄒魯節即漢語的“點燈節”,又稱入冬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曆十月二十五日,這也是圖瓦人的特有節日,在這一天所有在外放牧的牧民都要回到村莊。主要是為了紀念活佛馬盒卡拉逝世日,傳說這位活佛活了125歲。
圖瓦&amp圖瓦&amp

禮儀

圖瓦人的禮儀很多,如新生兒的誕生禮,嬰兒期的搖籃禮,幼兒期的剪髮禮,成年後的婚禮,死後的葬禮等等。他說圖瓦人的婚禮一般選在秋天牧閒季節進行。結婚前還要舉行訂親儀式,男方要給女方家送一到兩匹馬,根據女方家的人數,準備足夠的贈送布料。送禮時男方要給女方唱送禮歌,女方有回唱就表示兩家人和睦友好。待到結婚時,全村人像過節一樣,男女老幼穿著禮服、帶上禮物赴宴慶賀。
圖瓦人的葬禮簡單而又特別。人死後多用土葬,一般都在土坑中用原木做一個木框作為棺木,死人在棺木中通常採用坐式,就像出生前在娘胎中的形狀。這種喪葬形式表現出強烈的回歸意識。死者家屬不穿孝服、不燒紙錢,但一定要請喇嘛念經引魂指路。前來參加喪禮的親友要在靈前獻上一條哈達,以表達對死者的敬仰和哀悼。

成吉思汗

從歷史記載來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落之後,曾有三次大的西征,每次都要翻越了阿爾泰山,在“也兒的石河”畔休整,而“也兒的石河”就是今天的“額爾齊斯河”的古代稱呼,“額爾齊斯河”從阿爾泰山下的布爾津縣城邊流過,在它上游30公里處,匯入它的一個重要水系正是風光旖旎的喀納斯湖,成吉思汗的國師丘處機曾在此寫下詩句“誰知西域逢佳景,澄澄春水一池平”,這裡的澄澄春水正是指喀納斯湖。
那么當時西征圖瓦人是否就是蒙古人呢?為什麼後來還要留下“圖瓦”這個稱呼呢?
雖然,史書上並沒有關於這段歷史的明確記載,但從圖瓦人的具體情況來看,首先,他們的長相的確和蒙古人很相似,而且服裝服飾和生活習慣也基本一致。其次,在宗教上信仰上,圖瓦人和蒙古人都信仰喇嘛教,同時也都保留著一些薩滿教的遺址。
圖瓦村圖瓦村
圖瓦人家家戶戶都掛有成吉思汗的畫像,大多數圖瓦人都認為自己和成吉思汗有關係,但是有人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崇拜成吉思汗更多的是因為他是英雄,而不是他和圖瓦人有直接的關係。 由於他們長期和蒙古人在一起生活,外界就把他們當成蒙古人了。
其實在禾木村除了圖瓦人以外,還有真正的蒙古人。一位叫巴德爾湖的說他們家族就不是圖瓦人,之所以住在禾木喀納斯,是因為清朝時從外蒙被調配到這裡來管理圖瓦人的。巴德爾湖的敘述表明,歷史上的圖瓦人和蒙古人可能並不對等,所以到後來蒙古人為管理這片地域的時候,還要專門從蒙古草原派來自己的族人。 那么當初的圖瓦人和蒙古人又是什麼關係?要解答過去的秘密,只有到圖瓦人的生活中去尋找蹤跡。
藍領帶
對於自己的歷史,圖瓦人另有說法。在哈巴河縣任過教育局副局長的索倫格是這樣說的:成吉思汗西征歐亞時,大軍如潮水一般從蒙古一瀉而下,讓歐洲驚呼:上帝的黑鞭出現了。返回時,他的長子赤徵召了一批圖瓦人,讓他們前往馬爾罕湖邊駐守。路過圖瓦村時,見該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有一個很大的湖(喀納斯湖),流動著乳汁一般的湖水,就留下一部分圖瓦人駐守,並授予他們“科克盟科克”(意思是藍領帶)。從此,這一部分圖瓦人佩戴藍領帶,在這裡巡邏執勤。在成吉思汗的軍隊中,戴領帶者僅次於戴頭盔的上等士兵。一百多年以後,蒙古帝國如一輪夕陽隕落,大汗的子孫們從中原返回西域,各自為部,分割地盤,這一部分圖瓦人便被人遺忘了。明朝開始的時候,他們將藍領帶從脖子上取下,將士兵服裝收起,變成了老百姓。
據說村子裡還可以找到藍領帶。這藍領帶實際上也是一種祖傳武功的標誌。

風俗趣聞

每家圖瓦人的房前都有柵欄,大門就在柵欄的中間;房後也有柵欄,大多用於圍住牛羊圈。在房後柵欄的外面還有柵欄,用於圍住菜地。圖瓦人對柵欄很重視,無論在哪裡安家,必修柵欄。圖瓦村背後的山坡上有一家人,離村子很遠,平時和村子裡的人很少來往。
柵欄其實不難修。村子後面就是成片的松林,一棵棵松樹長得筆直挺拔,是做柵欄的好材料。圖瓦人從山上選好木料,拉到門前,一根一根打好連線口,往上一卡就行了。一般情況下,蓋一座房子得兩三個月,但柵欄用兩三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柵欄修好了,就接著修大門。圖瓦人的大門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活動門,人出出進進,推動即可;另一種是橫桿門,柵欄的連線處別著三到四根細木頭,要出門了,將這幾根木頭取下。這種橫桿門簡單之極,卻有很高的地位,不像那種活動門,一推就可進入,你走到這種門的柵欄外,要先向主人喊叫一聲,報上自己的姓名,說明來意,主人才會出來給你開門,誰也不能擅自動手。我想,這種門肯定是圖瓦人的某種古老傳統,包含著他們的尊嚴和嚴厲的生存規則。
房子後面的柵欄一般都很長,頗具流線美。人們要去山上打柴了,順著房子後面的柵欄出去,晚上再順著那條路回來。時間長了,每道柵欄旁便都有一條路,每家人都走自家柵欄下的那條路,絕不輕易走到別人家柵欄下。就連牛羊也認得自家的柵欄,早出晚歸,走到村口了,就自覺散開,順著自家的柵欄返回。在圖瓦村,人和家畜在許多事情上都堅持著共同的原則。
事情都跟“二”有關
在圖瓦村,隨便進入一戶人家,主人都會熱情款待你。你剛坐下,就端上優酪乳、奶酒、奶茶、奶疙瘩、酥油、油餅、油篩子等。吃的食品你可以隨便挑,但奶茶卻是必須要喝的。主人把茶給你倒好,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適量的酥油和奶皮子。酥油入茶很快就化開,飄起幾朵金黃色的油花,奶皮子在茶中也很快會被浸開,軟軟的漂在茶水表面。喝一口,順勢將奶皮子吸入嘴裡,一嚼,馬上有一股美妙的酸味彌開。一般人喝奶茶,第一碗都是邊嘗邊喝,不知不覺喝完了,等在旁邊的主人馬上就會給你添上第二碗。
你從人們嚴肅的神情中隱隱約約感覺到了什麼,只好把第二碗也喝了。喝完了,人們才會告訴你,在圖瓦人家裡喝奶茶,必須喝兩碗,因為你是用兩條腿走進來的。喝完兩碗奶茶,你再用兩條腿走出去,吉祥平安。
圖瓦村的好多事情都和“二”有關係。
圖瓦人打架,兩個人打得鼻青臉腫,甚至要出人命了,旁觀者在一旁只是看,沒有任何反應。最後,其中的一個必將另一個打翻在地,直到他再也無力爬起,才肯住手。曾有人不懂圖瓦人打架的規矩,上去拉架,結果那兩人馬上不打了,一起過來打他。原來,兩個圖瓦人打架,是要爭英雄的,你去拉他們,他們就會認為你看不起他們兩個人,所以會一起來打你。
圖瓦男人一輩子大概就騎兩匹馬。20歲時,家裡人給他備一匹馬,他騎著這匹馬在阿爾泰大山里來回奔波。20歲是男人的象徵,有了自己的馬,就必須要去乾男人該幹的事情。到了40歲,第一匹馬已經被騎老了,男人就開始騎一生中的第二匹馬,一直騎到老。從20歲到40歲,男人騎著他生命中的第一匹馬,要乾很多事情。他先要去尋找一個姑娘做自己的妻子。圖瓦小伙子追姑娘,只能追兩個,第一個不行追第二個,這第二個必須成功,否則他就可能成為光棍。人們會對那些追過兩個姑娘但還沒有媳婦的人說:再瘦弱的山羊,走過兩座山峰,也就壯實了;再沒雄心的鷹,飛過兩個山峰,也就上了藍天了;再笨的人,第一次不會幹事情,第二次也就會了。圖瓦村截至目前只有兩個小伙子沒追上姑娘,這兩個人一個38歲,另一個46歲,成了光棍。村里上年紀的人說,咱們圖瓦人幹啥事情都跟二有關係,這兩個人可能是成吉思汗看不上的,把第一個打發到這裡,過了些年,又把第二個打發過來了。不過大家放心,這兩個人已經把二占住了,以後村子裡不會再有光棍了。
愛喝酒
圖瓦人特別能喝酒。村里人喝酒,大都喝得平靜從容。過節或遇到高興的事了,他們便宰一隻羊,買來一兩箱酒,邀三五個好友,坐在家中喝。這時候的禮節很多,主人倒滿一碗,自己先喝了,然後給客人一一敬下去。一輪轉畢,主人又喝一碗,又敬下去。一般的漢族人勉強可以喝完第一碗,但第二碗是無論如何喝不下的。村里用來喝酒的碗很大,一斤酒一般只能倒三碗。酒量不行的人,喝第二碗酒後,人和碗便一起落了地。對圖瓦人來說,這只是熱身,敬酒和斗酒還沒開始呢!主人敬三碗酒後,便將酒瓶遞給客人中的一位朋友,他馬上接住,敬一圈,再遞給另一個人。一天下來,一箱子酒往往不夠喝,主人吆喝一聲,老婆或孩子便出去又搬來一箱。最後,所有的人都喝醉了,騎著馬,由馬自己走回去。家裡人知道外出的人肯定喝醉,便亮著燈開著門等候,聽見柵欄外有馬的叫聲,便知道喝酒的人回來了。
“一年之中,7個月冬天,5個月夏天。”這是圖瓦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冬天,大雪將村莊與外界隔絕,酒成了生活中的依賴。有人曾做過統計,圖瓦村人有一年喝了45噸酒,按人口算,一個人一天平均喝兩瓶半。
時間長了,每家屋後的酒瓶子便砌成了一面牆,陽光一照,閃閃發光。
村子裡有整天只喝酒不幹事的人,把自己的錢喝完了,便去喝別人的酒。慢慢地就把整個村莊全喝遍了。有些人喝壞了身體,乾什麼都手腳抖個不停,到了這種地步,人已經無法再離開酒了,只能借酒精麻醉被酒弄壞的身體。
當然,更多的人還是無比快樂地喝了一輩子酒。多林的父親年輕時善飲,到年老後,仍有能喝兩三瓶的酒量。打獵的時候,他帶上一瓶酒,等到獵物出現就打開瓶蓋,一邊喝一邊瞄準。趁著酒興,他居然彈無虛發,百發百中。一次,他被兩隻狼逼到一個山洞裡,子彈已經打光,槍也不慎掉入山谷,他一著急,從腰中抽出酒瓶,準備擊狼。一隻狼爬上斜伸入山洞的一根朽木,慢慢向他逼近。他隱藏住身子,待它接近後,突然閃出,一瓶子砸向狼的腰。他當了一輩子獵人,知道狼的腰和麻稈一般細脆,輕微一擊,就斷了。那隻狼被他打個正著,慘叫一聲,落入谷底,在一堆石頭上摔得粉碎。然而,另一隻狼突然向他撲來,他只覺得眼前有條黑影一閃,左臂發出一陣鑽心的疼痛。那隻狼已用雙爪攀在自己的腰上,咬住了他的左臂。他怕狼竄起咬自己的脖子,便慌忙用右手去按狼的頭。狼死死咬住左臂不放,無論他怎么按,就是不鬆口。他一急之下,打開酒瓶蓋,將瓶口塞入狼嘴裡去,使勁給它灌酒。狼叫了一聲,身子一軟,跌倒在了地上。它大概被酒嗆住了,在原地打滾,好不容易才把酒瓶子甩了出去。他走過去一看,便笑了。狼和人不一樣,喝醉後,渾身抖個不停。他見那隻狼的皮毛不錯,就又一揮手,一瓶子將它的腰打斷,用一根粗藤縛住,拉回了家。那張狼皮他每天晚上鋪在身下,成了溫暖無比的褥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