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瓦女伶

圖瓦女伶,生於圖瓦共和國,祖先是遊牧民族,自國小習歌唱,曾組過民謠搖滾樂團。長大後到莫斯科學習聲樂,除學習圖瓦傳統的雙聲唱法(Throatsinging/khoomei),也包括喇嘛與薩滿巫教的傳統聲樂技巧(圖瓦的傳統信仰是薩滿教,後來因為曾被蒙古統治過,所以國教改為藏傳佛教)。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藝術造詣,關於圖瓦,

人物簡介

SainkhoNamtchylak從1989年起,Sainkho開始跨足歐洲前衛即興樂界,學習更多元化的發聲技巧,並致力挖掘雙聲唱法與其它音樂風格融合的可能性,同年並與蘇聯前衛爵士樂團Tri-O首次合作。之後即以歐洲作為發展重鎮,展開她漫長而精彩的世界巡迴演出,並且有機會與各地傑出音樂家/表演團體合作,當中包括PeterKowald、Buch Morris、NedRothenberg、Evan Parker、WilliamParker、Hamid Drake、DjivanGasparian、Hector Zazou、OtomoYoshihide、Hakutobo (白桃房)ButohDance Theatre等等,並先後出版近三十張專輯,音樂之外,Sainkho也參與許多電影、劇場與多媒體演出。

藝術造詣

對人聲藝術、歐陸即興或者世界音樂有所涉獵的朋友,SainkhoNamtchylak可以說是一個重量級的名字,其出神入化、幅度驚人的演唱技巧,結合吐瓦傳統雙聲唱法、喇嘛與薩滿巫教的傳統聲樂與當代發聲技巧,早已在歐洲揚名立萬,並且成為世界各地音樂節爭相邀請的對象.
雖然大部分時間在世界各地流浪,Sainkho從未忘記自己的家鄉,每年她都帶著西方樂手到圖瓦的首都基吉(Kyzyl)表演,希望西方樂手認識她的國家、文化與音樂。雖然她是圖瓦文化的最佳代言人,但並非所有圖瓦人都願意擁抱她,一方面因為她打破“女人不得喉唱”傳統禁忌,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她長年居住在西方世界,就是背叛自己的國家,擁抱了腐化的西方思想。1997年,她在自己四十歲生日前於莫斯科遭到暴徒攻擊,身受重創,治療了兩星期才出院。之後沈寂了一段時間才繼續演唱創作。
2002年由德國女導演Erikavon Moeller執導的紀錄片《Sainkho》正式面世,讓世人對Sainkho的生活有更深層的了解,同年獲家鄉圖瓦頒發“二十世紀圖瓦最具創意成就獎”。
雙聲唱法意指一個人藉由軟顎、喉頭、嘴唇、舌頭、下顎的精確動作,可以同時間唱出兩個音(有時甚或可以唱出三個音),也就是說一個人就可以唱出和聲式的音樂。這種在蒙古、圖瓦高度發展的傳統唱法,在其它中亞地區及西藏的音樂也有類似技巧。圖瓦語的khoomei是“喉嚨”的意思,照字面上解釋即是同時發出兩個聲音的唱法。依照圖瓦的傳說,人類從遠古時代就已學會這樣唱歌,而在薩滿教和萬靈信仰(Animism)中,山、河、動物的聲音即是神靈的顯現,透過模擬這些聲音,人類即可吸收它們的力量。雙聲唱法中,一個音較低、類似風笛的持續低音,另一個則是靠低音產生的泛音。不管是在蒙古或圖瓦,雙聲唱法原本帶有嚴格的性別禁忌,在圖瓦一般認為這種唱法會導致女人不孕,不過隨著時代進步,現在有越來越多女性學習喉唱。

關於圖瓦

位於西伯利亞最南邊與蒙古邊境的圖瓦共和國,即是中國古代的“唐努.烏梁海”,現屬於俄羅斯聯邦的成員,面積六萬六千平方英里,人口僅三十萬人,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國家。由於四面環山的地理環境,圖瓦一直頗為與世隔絕,不過內部的景觀卻相當多變美麗,從北邊滿是針葉樹林的山區到南邊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具療效的天然礦泉、美麗的冰河時期湖泊、甚至半沙漠。圖瓦最早受到世界的注意,並非靠現在許多走上世界舞台的喉唱歌者,而是她在1920-30年發行的奇特郵票,其形狀(三角或菱形)及畫面(騎著駱駝追火車的人;一個人騎著馬、頭上飛機飛過)令集郵者深深著迷。知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理察·費曼(RichardFeynman),就曾因喜歡收集郵票而突發奇想計畫到該國旅行,可惜由於當時官僚體系的麻煩,費曼在1988年死後數周才收到準許他進入圖瓦的檔案(不過費曼的好友兼旅行夥伴RalphLeighton後來成功去了圖瓦,也將兩人的計畫寫成一本書Tuva orBust!)。在Leighton和民族音樂學家Ted Levin的推動下,圖瓦傳統喉唱歌手如Huun-Huur-Tu及The TuvaEnsemble的成員,曾於1993年至美國巡迴,並與Frank Zappa、Ry Cooder、TheChieftains、Johnny "Guitar" Watson和The KronosQuarter等合作,圖瓦獨特的音樂傳統從此為世人所注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