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節

敖包節

敖包節是蒙古族的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節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歡聚一起,歡度此節日。喀納斯湖畔的敖包節圖瓦人,雖然是蒙古族的一個分支,但慶祝節日與蒙古族有所不同,當山花爛漫、青草覆蓋時,圖瓦人以家為單位,自備釀造的奶酒和烤肉聚集在一起,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體育活動之後,全村男女各分一堆,圍坐在一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品,歡度節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敖包節
  • 外文名:Aobao festival
  • 別稱:塔克恩節
  • 人群:蒙古族
  • 時間:農曆五月至七月
  • 目的:祭祀、祈福
簡介,傳說,主要形式,意義,鄂溫克的敖包節,首屆敖包節,

簡介

敖包節又稱“塔克恩”節,這是蒙古族圖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節日,一般都在農曆五月至七月舉行,而在喀納斯湖畔的圖瓦人,雖是蒙古族的一個分支,但節日的慶祝卻與別的蒙古人略有不同.
敖包節
敖包不是住人的,是祭神的石頭堆。“敖包”蒙古音譯,意思是“堆”。
敖包本源於薩滿教,瑪尼堆源於苯教,佛教傳入西藏之後和苯教在鬥爭中結合,形成當地特色佛教叫做藏傳佛教,瑪尼堆就是一個例子。藏傳佛教在蒙古大地上盛傳之後,敖包崇拜也與瑪尼堆崇拜有了相似之處。例如都會插經幡、樹枝,人們路過的時候會跪拜、轉敖包轉瑪尼堆祈福。在標誌性地形上面,會有敖包或瑪尼堆。蒙古民族會在遼闊的草原上砌一個敖包,藏族會在湖邊、山口上堆一個瑪尼堆。
所不同的是,敖包是專門修葺的,一次建成,一般會比較高,整齊,而瑪尼堆比較隨意,是人們希望得到神的保護時找塊石頭加上去的。特別是路邊的瑪尼堆,都是藏民一塊一塊石頭堆起來,路過的人多了,瑪尼堆就越來越大了,例如著名的加昂瑪尼堆(青海玉樹州新寨),東西100米,南北40米,體積約1萬多平方米。但是你仍然可以看見很多很多的不到膝蓋高的小瑪尼堆,那不知道是哪些轉山朝聖的人途中所堆吧。在村落裡面的瑪尼堆會比較高大和精緻,因為可以看見堆著的石頭上也精心刻上了六字真言。
敖包節敖包節
敖包有單個的,也有成組的,成組的敖包數目為單數。例如錫林郭勒十三敖包。據說十三敖包與日本十三冢都有親緣關係。
以1997年的敖包節為例,6月2日,當山花爛漫青草覆蓋時,當地的圖瓦人以家為單位,以一個蘇木(佐領)為主,幾個蘇木聯合(最隆重的為一個部落一起舉行)。他們將過節的地點選擇在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人們臨時搭起蒙古包,牧民都攜兒帶女,撿起石頭堆在敖包上,哪怕一二個石子也行。敖包堆放好後,放上佛像,擺上羊頭肉、奶食品、油炸果等供品,然後焚香點燭,由活佛和有地位的喇嘛領著眾人繞著敖包誦經(此時婦女不能參加),繞完三圈後,參加者不分老少都要向敖跪拜磕頭,祈求老天降福人間,恩賜人們平安無事,帶來吉利幸福,祈求風調雨順,使大地水草豐盛,牲畜興旺。禮畢,開始進行賽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傳統的民間娛樂,並宰羊煮肉,大辦酒宴。人們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場面壯觀,氣氛隆重熱烈,全村男女從在一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品,歡度節日。
圖瓦村牧民的敖包節在6月份,正值喀納斯湖畔花開最美的季節。若遊客此時游湖景,與圖瓦人共度佳節則情景交融,別具一番風味。
敖包節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當草原上鮮花怒放、氣候宜人時,當地喇嘛會擇一吉日,舉行祭典活動以喜慶豐收,並祈福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在蒙古語中, “敖包”就是“堆”的意思,擇一塊水草豐美、清幽之地,用石頭堆起的圓形堆。有的在石堆上架滿一簇簇樹枝、有的豎立木幡桿,無論是樹枝或木桿,上面都插滿五色風馬旗。在天地一色、漫漫草原上,敖包如同草原中的導航標誌,讓來往通行的人,能夠藉由敖包所處的位置,來確認自己的方位。蒙古人對於這個有草原保護神之稱的敖包非常的尊重,每逢路過,總是遠遠望見就下馬跪拜。
敖包節

傳說

關於祭敖包的由來,已無據可考。在民間卻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那是很久以前,蒙古族的牧人們,過著遊牧狩獵的生活。人們喪葬一直是天葬,屍體放在全是木製的“勒勒車”上漫無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駛,什麼時候屍體掉下來,就在什麼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人們因為思念親人,每年都想到安葬親人的地方悼念。可茫茫草原,到哪裡去找安葬地點呢?於是,隨著對自然和動物的進一步了解。他們想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安葬親人時,隨車帶著一峰駝羔,在安葬的地點將駝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將駝羔的母親或已二歲的駝羔帶上,沿著大致的方向和路線去尋找。如果發現母駝或駝羔在某一處不肯前行或悲鳴,那就是安葬親人的地點。這時,牧人要壘幾塊石頭或拜幾把土,來祭禮親人,求得親人的祝福。如此沿襲,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形成了敖包。同時,祭敖包的形式內容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演變,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會” 。
敖包節敖包節
敖包節是蒙古族祭祀天地日月和大自然的節日,他們將過節的地點選在水草豐美的高山丘陵,各家各戶都攜兒帶女並各自帶上一道拿手的好菜或上好的食品,團聚在中間植有被尊為“神樹”的敖包周圍,焚香點燭,每人往樹上綁一根布條(布條以白色為主),再抱一塊石頭堆加在敖包上,然後各自拿著從家中帶來的食品,由年長者帶領繞著敖包一邊念經唱歌,一邊不斷向上撒著食品(此時婦女不能參加),繞完三圈後,參加者不分老少都要向敖包跪拜磕頭,祈求上天降福於人間,祈求風調雨順,牲畜興旺。禮畢,開始進行賽馬、摔跤、射箭等蒙古族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並宰羊煮肉、載歌載舞,然後全村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吃烤肉、喝奶酒、共同歡度節日。
敖包節敖包節

主要形式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薩滿隆重的祭祀之一,也是蒙古族最為隆重熱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動,每年的農曆5月12、13日是牧民的祭敖包日。
敖包一般均建於地勢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塊堆積而成,也有的用柳條圍築,中填沙土。一般呈圓包狀或圓頂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桿或樹枝,上掛各色經旗或綢布條。包內有的放置五穀,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數量不一。一般的多為單個體,也有7個或13個並列構成敖包群的,中間的主體敖包比兩側(或周圍)的要大些。敖包修建以後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要到這裡祭拜,祈禱人畜興旺。 由於蒙古族牧民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異,一般都是在農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此時正值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的季節。有的一個旗、一個蘇木獨祭,也有幾個蘇木、幾個旗聯合祭祀的。祭祀時,非常隆重、熱烈,幾十里、上百里遠的牧民們都要坐著勒勒車,騎馬或乘汽車、拖拉機帶著攜帶著哈達、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祭品趕來敖包處。有條件的地方,還要請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擺成陣勢,焚香點火、誦經
敖包節敖包節
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祈禱,眾人跪拜,然後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並懸掛新的經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後參加祭祀儀式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兩旺,並將帶來的牛奶、酒、奶油、點心、糖塊等祭品撒向敖包,然後在敖包正前方叩拜,將帶來的石頭添加在敖包上,並用柳條、哈達、彩旗等將敖包裝飾一新。
敖包節敖包節
祭典儀式結束後,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投布魯、摔跤、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有的青年男女則偷偷從人群中溜出,登山遊玩,傾訴衷腸,談情說愛,相約再見的時日。
敖包所祭,最初是自然的神靈,爾後又包括祖先的神靈。總之敖包成為神靈所棲之場所。敖包成為某一氏族,某一蘇木、某一區域的保護神。方觀承《從軍雜記》云:"峰嶺高處,積亂石成冢,名鄂博,謂神所棲……"紀昀《烏魯木齊雜記》云:"鄂博者,累碎石為蕞以祀神……"所以它是人們頂禮膜拜的聖地。

意義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明末清初,藏傳佛教逐漸取代薩滿教,成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誦經便成為敖包祭祀活動中的主角和重要內容。此外,藏傳佛教法事活動還遍及蒙古族日常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敖包節敖包節
蒙古族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
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縮影,與此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和禮儀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創造力。祭敖包作為一種文化空間,包含了許多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對研究遊牧文化、蒙古民族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發掘、搶救、保護祭敖包,對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也有重要意義。

鄂溫克的敖包節

“敖包”是蒙古語“堆”之意,原為道路與境界的標誌,後來附以宗教內容,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活動場所。“敖包”有旗敖包、蘇木敖包,也有姓氏敖包和一家所祭的敖包。每個敖包都有所定的祭祀日期。
敖包節敖包節
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流行於黑龍江和內蒙古的鄂溫克族地區。鄂溫克族自治旗境內額魯特蒙古的“胡碩(旗)敖包”,在伊敏河鎮西、特莫胡珠嘎查前,“胡碩敖包”山上,每年農曆5月23日為祭日。錫尼河布里亞特蒙古共同祭奉的敖包是巴彥汗山,祭祀日為每年農曆5月13日。
敖包祭祀活動的大致過程是:在敖包的前方擺上供桌,喇嘛以地位的高低排座念經,民眾圍坐在喇嘛的兩邊,形成圈。念完經後,由首席喇嘛領頭,民眾跟在喇嘛之後,從右向左繞敖包走三圈,而後將祭品(肉、奶食、糖果、點心等)散放在敖包上,民眾爭先恐後分享“敖包賀希格”(漢語為敖包賞賜的吉品)。然後開始進行摔、賽馬、射箭、沙特日(蒙古棋)等那達慕內容。
關於祭敖包有這樣一個傳說:從前一個夏天夜裡,一個坐騾子轎車的女子,出現於一個村莊,她哭哭啼啼地大鬧不休,並招來了暴風驟雨,使整個村莊人心惶惶,不得安寧。到了冬天,人們打冰洞取水時,洞口就出現了一個披頭散髮的女人頭,嚇得人們捨棄水桶慌忙跑回,同時,鬧起大風大雪,人們也不得安寧。村里請薩滿,憑法力捉住作怪的妖女,將其頭部壓在石頭及土堆下面。人們深恐其日後抬起頭來再行作怪,故經過這裡時,都要壓上一塊石頭,以增加分量。久而久之,形成了“敖包”(堆積之意)。為防其日後為患,因而又定期祭祀,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首屆敖包節

阜蒙縣大板鎮衙門村舉辦了首屆敖包節,此次敖包節的舉辦傳承弘揚了蒙古族民族文化,展示了蒙古族熱情好客、豪邁奔放、勇敢聰慧、團結奮進的民族風貌。
敖包節敖包節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敖包即用人工堆積起來的石堆、土堆,是蒙古族敬天而賦予神靈的無比至尊的崇拜偶像。崇拜者們禱告長生天,叩拜敖包翁袞神,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安。蒙古貞地區祭敖包的時間多在農曆七月十三。早在242年前,衙門村的百姓就有祭敖包的活動,但據現有資料顯示,省內外蒙古族自治地方以節日形式祭敖包尚屬首次。我縣大板鎮衙門村舉辦“敖包節”,使優秀的傳統的民族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
大板鎮衙門村位於醫巫閭山脈北端,總面積18平方公里,因土默特左翼旗貝勒親王在此建陵而得名,至今已有三百餘年。衙門村是一個地靈人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蒙古族聚集村落,她是蒙古貞全貌的一個縮影。走進衙門村,就會了解到她位於市縣近郊、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就會體會到她山川縱橫、平原沃野的地理優勢;就會感受到她礦產豐富、林草豐茂、風景如畫的資源優勢。如今,衙門村2200多蒙漢民眾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堅持“綠色立村,旅遊富村,人才強村,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呈現出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友愛、經濟快速發展的繁榮景象,更加值得欣慰的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蒙古族民俗文化祭祀敖包活動在此有了新內涵、新形式,在創新文化活動的同時,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這天,陽光普照下的哈爾其郎山草木葳蕤,衙門塔拉上新落成的敖包威然聳立。日本國友人、北京、甘肅、新、青海、吉林、黑龍江等省、市、區來賓及近萬名當地民眾共享了這一盛會。
敖包節敖包節
上午10時許,大板鎮衙門村首屆敖包節正式開始,縣領導陳玉明、海峰、李豐、何玉傑為新落成的敖包揭幕。
在歡快、祥和的氣氛中,衙門村的村民舉行了祭祀敖包、祭祀哈爾其郎山、祭祀聖祖成吉思汗雕塑像活動,並向敖包、哈爾其郎山、聖祖成吉思汗雕像敬獻文體節目。
摔跤、射箭、賽馬、 “好漢三藝”令人耳目一新,民族歌舞、曲藝使人留連忘返,衙門村小學生演唱的“八榮八恥”歌讓人歡心鼓舞,篝火晚會叫人心曠神怡…………
衙門村千古流淌的查乾泉溪在訴說著日月滄桑的同時,衙門村勤勞智慧的人們也在描繪他們的美好畫卷,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高歌猛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