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姓入閩

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族”(《三山志》)。其中有林姓黃姓陳姓鄭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閩後先在閩北建安(今建甌)及閩東晉安(今福州)定居,而後漸向閩中和閩南沿海擴散。史稱“衣冠南渡,八姓入閩”。 這是中原地區人民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也是北方漢人與閩人的第一次大融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姓入閩
  • 出處:《三山志》
  • 時期:南北朝時期
  • 包括林姓、黃姓、陳姓等
謬誤,時間之差,身份之誤,族譜之偽,說法探源,林姓起源,黃姓源騰,何姓起源,鄭姓起源,詹氏源流,邱姓來源,胡姓探源,閩籍人物,林姓,黃姓,陳姓,鄭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

謬誤

中國史籍資源浩如煙海,豐富而翔實,比對各方史書不難發現此說法的漏洞、疏忽之處。關於“八姓入閩”說的幾點謬誤如下:

時間之差

明代黃仲昭的《八閩通志》和清代馮登府的《閩中金石志》都有這樣的記載:“登高山上有晉冢三,磚文曰:永康元年(300年),始改晉郡為晉邦。”永康元年要比永嘉年間(307~313年)最遲早8年時間。乾隆年間《興化府莆田縣誌》記載:“康熙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郡城西岩寺建山門,忽劃地矽然有聲……甃(音zhòu,意為用磚砌)以巨磚。磚上花三面凸起,旁冢太康八年(287年)八月四日作。”太康八年要比永嘉之亂早20年。1984年初在泉州市南安豐州鎮旭山村廟下隊發掘了晉墓一座,墓磚上印有“太康五年立”,也要早於永嘉之亂10多年。因此,中原漢民南遷進入福建應該是在漢晉之際。

身份之誤

衣冠南渡是指中原各郡的顯榮家族,意為該家族人才輩出,為人們所仰望者。解放後在福建境內發掘的所有晉墓,都沒有碑銘,說明晉代進入福建的漢人身份還達不到望族的地位,南渡的應是漢族地主、豪強。比如抗擊孫策軍隊入閩的詹疆、何雄、張雅等,都只能算作一方豪強。而早期漢民入閩基本上有以下情況:逃命者,如“吳王子駒亡走閩越,怨東甌殺其父”;避亂者,如“錦田黃氏,泉之世家著姓,始祖隆公,為東漢會稽令。東漢末亂甚,於建安歲,棄職避世入閩”;駐閩將士,如“黃興,吳孫權將也,與妻曹氏入閩,居邑之鳳山(今惠安縣內)”;流放的罪人及家屬,如“孫策檢江左鄰郡逃亡,或為公私苛亂者,悉投於此,因是有長樂、將檢二村之名”;採藥煉丹之道家,值此亂世,官高者危,財多者死,唯有學道,可明哲保身,這個道理,對士大夫階層有較大的影響,魏晉時晉安郡的霍山(今周寧縣)是煉丹家的集中地。

族譜之偽

八姓入閩多見於福建各地的族譜,然修譜者往往為攀附名人、自抬家聲、科舉進仕,偽造史實的現象普遍存在。況且唐末五代中原大亂,隨士族門閥制度的瓦解,譜牒散失,上祖源流失考,大多族譜重修於明清,後世難於一一考證上祖來龍去脈,僅靠口口相傳,出現疏漏、添枝加葉的笑話也就在所難免了。

說法探源

林姓起源

林姓的另一個起源出自姬姓,是東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兒子姬開,他的子孫以他的字“林”為姓。因起源於今河南洛陽一帶,林姓家譜中就稱為河南林。
此外,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將鮮卑族等原先丘林姓氏的都改成林姓,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其他少數民族中有滿族的林佳氏和布薩氏也都有改姓林。
左傳》中宗周有虢公林父衛國孫林父,晉國有荀林父魯國有季氏家臣林雍林楚,林不狃。孔子有弟子林放
總體上看,林姓的發源地還是現河南衛輝以北地區,那裡的比干廟是眾多林姓子孫前去祭祖的聖地。
史載:殷商太師比干被商王朝紂王所害,正夫人媯(陳)氏甫孕三月,逃出朝歌,於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長恩(林氏受姓始祖);周武王牧野大戰敗商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后,旌表比干忠烈,徵覓其後嗣,命閎夭給比干在朝歌南汲境內(今衛輝)封墓,夫人攜泉歸周。因泉生於長林石室,周武王封比干壟,壟為國神,賜姓林名堅。念林堅乃商湯之後先王之胄,且能遠避紂亂而不絕其世,乃拜堅為大夫,食邑清河。後封博陵公,食采二千戶,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縣),故林氏總堂號為西河堂。

黃姓源騰

在遠古蒙昧洪荒時代的中國東部地區,有許多以鳥為圖騰的原始人群,生活在這一廣大地區,典籍稱之為東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為強盛,組成為部落聯盟集團,史書稱其為九夷。據史籍《古本竹書紀年》,這九夷是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其中的黃夷氏族,就是黃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黃夷是因為崇拜黃鳥而得此名。其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遠古時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帶,棲息著各種鳥類,其中有一種後人稱為黃鸝、黃鶯的黃鳥。這種黃鳥,不僅小巧精靈,色澤艷麗,而且叫聲清脆,婉轉悅耳。因對黃鳥的喜愛之情,轉而變為尊敬,後來發展至頂禮膜拜,就把它當作自己氏族的守護神和標誌,因而也就成為這一氏族的圖騰。這個氏族就叫做黃鳥族、黃氏族,簡稱為黃夷、黃族、黃人,成為東夷族鳥夷的一支。黃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帶黃字。黃人由內蒙東部向東南部方向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之一的黃夷。今山東黃縣東南部有古黃城掖縣南有黃山,興博縣有黃山,黃阜、濟南西南部三十公里處也有黃山。黃氏人加入東夷集團後,與少昊氏結成了婚姻氏族的關係。後來,少昊氏族勢力越來越強大,少昊就成為東夷部落集團的大首領,這樣,黃夷降而為少昊部落的附屬氏族,它與少昊鳳鳥族的關係也由婚姻氏族變為父子氏族。因此,黃夷便以少昊為本族始祖

何姓起源

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鄭姓起源

鄭氏圖騰
鄭姓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來源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於槿林(今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友即鄭桓公周幽王時,桓公任司徒,見幽王無道,便向當時的智者太史伯詢問自保之計。太史伯說,在洛水以東,黃河、濟水以南的虢、鄶兩諸侯之間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產富饒,可以在那裡安置家室和財產。桓公依計而行,可惜還沒來得及安頓好,就在“犬戎之難“中被殺害了。此後,桓公的兒子鄭武公幫助周平王鞏固了東周,因功被賞了虢、鄶之間的土地,在那裡建立了新的鄭國。由此,鄭氏子孫便在這裡發展繁衍起來,世襲鄭公稱號。公元前375年,鄭被韓所滅。鄭國遺族從此散居於京(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制(今滎陽西)、祭(今河南鄭州東)和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之間,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為鄭姓。鄭國的最後一位國王鄭幽公生公子魯,魯7世孫鄭當時在漢代任大司農鄭當時之5 世孫鄭稚漢末自陳遷至河南開封,從此定居在那裡。晉時置滎陽郡,逐成為滎陽開封人。

詹氏源流

詹姓源起久遠而又頭緒繁雜。其中一種最主要的說法是,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據《姓苑》所載,周宣王封庶子於詹,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子孫以國為氏。周朝,尤其是春秋時期王族和公族子弟以封國為氏,他們的子孫又以各種方式命氏,詹文侯子孫以國或封地(邑)命氏,稱為“詹氏”(見詞條:詹氏和詹姓)。詹文侯在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不理政事,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髮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

邱姓來源

邱姓本為“ 丘”姓,邱姓源分別為出自姜姓、姒姓、媯姓、他族改姓。
1、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東漢《風俗演義》載:“齊太公望封營丘,支孫以地為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姜姓,姜太公後裔,因輔佐有功,其中一子被賜丘姓。
3、出自他族改姓。。《後漢書·烏桓傳》載烏桓有丘氏,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魏書.官氏志》載有鮮卑族複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
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表示對至聖先師的崇高敬意。因此,丘、邱本同源。民國初,近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回響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當前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胡姓探源

談及胡姓的肇端,根據《通志·氏族略》所總結的數十種姓氏的規則,胡姓來源可以歸納為:以謚為姓、以國為姓、改姓為胡。胡公滿本姓,名滿,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諡號。公當為爵位,而媯是舜所得之姓。據說殷革夏命,分封舜的後裔於陳,西周  仍舊承認這一事實。陳國王室為媯姓,胡公滿之後裔有不為國軍而不能姓媯者,則以諡號為胡,即為胡姓。 春秋時期,在現安徽、河南境內曾經建立過兩個鬍子國。一個為姬姓鬍子國,另一個為歸姓鬍子國。異姓兩個鬍子國,依據姓氏形成的一半規則,其中應有以國為姓的。可是胡氏的各種家譜、族譜中幾乎沒有以鬍子國的國君為本家族的祖先的記載。 由他姓改從胡姓,是胡姓的又一重要來源。傳說東漢的重臣胡廣本姓黃或王,他的 親身父母因為貧困而不能養育他,於是將他置於翁中,投入河裡。至於翁中的嬰兒沿河順流而下,有一胡姓長者聽到嬰兒的哭聲,撈起浮翁,將孩子養育成人,這位黃姓的子孫便改從了胡姓。李唐皇家的後裔為胡三公拯救與危機之中,其後發達,遂為明經胡氏。隨著少數民族的漢化,貴姓胡氏者甚多。最初見於史籍記載的北魏之紇骨氏取華夏之姓,為胡氏。此外,許多少數民族都有人改姓為胡的

閩籍人物

林姓

1、林默(960年——987年),尊稱“媽祖”(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親暱稱呼。)據宋代的文獻史料記載,她是莆田湄洲(即今福建省莆田市)一位姓林的女子。媽祖十六歲時,與群女閒遊,照妝於井中。忽見神人捧銅符一雙,擁井而上,後有仙班簇擁著,把銅符授給她,女伴們都駭得跑開,媽祖則受之不疑,不一會便靈通變化。此後,她雖身在室中,卻能時常神遊方外,談吉凶禍福,無不奇中。能駕雲飛渡大海,拯救海難,還經常為人治病消災,遠近的人都很感激她,並稱她為“神姑”、“龍女”。
2、林則徐(1785年——1850年),福建省侯官縣(今閩侯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1]。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3、林覺民(1887-1911),漢族,福建閩侯人,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黃花碧血黨人“三林”(即林文、林覺民、林尹民,他們同年生、同年為創建民國而捐軀,並稱黃花崗“三林”英烈)之一。幼嗣可山先生,性聰慧,幼體弱善病,早喪母,未嘗就外傅。14歲時,考入全閩大學堂,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性詼諧,涉口成趣,一座傾倒。1905年回鄉與陳意映結婚。1906年自費去日本留學,專攻日語。翌年補為官費生,入慶應大學文科,攻讀哲學,兼習英文、德文。此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並加入同盟會。1911年春,得知黃興趙聲等在香港建立統籌部,籌劃廣州起義,遂赴香港,後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

黃姓

1、黃峭(872-953),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靜,號青崗,後裔尊稱為峭公或峭山公,錫公的長子,遠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為入閩始祖,生於唐懿宗鹹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戌時,卒於後周太祖廣順三年(953)癸丑十一月初十日巳時,享壽八十有二,卜葬鸛藪黃家林舊塋坐向。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吳氏、鄭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黃峭之第十子黃化閩粵客家始祖
以第一世昌意黃帝之子,有熊氏子派)計算,黃峭為第一百一十七世。
2、黃仁澤(890年——965年),福建省侯官縣(今閩侯縣)倉山下林(古稱白林)人,唐乾寧乙卯科武狀元,官節度巡官(系中華黃姓第一武狀元),又名黃諷,字仁諷,號倉山生。據史記載:黃璞第五兒子,唐朝乾寧乙卯(895年)武狀元,累官至偽閩諫議大夫、節度巡官,始遷侯官倉山下林(古稱百林)事跡載福州志。葬上林。妣文氏子慕華居倉山,慕風徙翁潭前黃。王鴻鵬等主編《中國歷代武狀元》有載。
3、黃中庸(1030年——1110年),《紅樓夢》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黃氏先祖,字長行,號軍城居士,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興化軍城西府西巷(今莆田市西雷山巷110號黃侍中第尚存),黃太常卿第。北宋景祐甲戌進士,從小受到其父宋進士寶文閣大理寺評事黃寵的薰陶,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祐四年(1052年)中福建鄉試解元,次年,赴京會試第一,經殿試中進士二甲第一名,即傳臚。此後,司馬光溫國公薦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廣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後入朝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總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禮賓司廟會,起草禮儀詔誥。後擢侍中兼樞密院副使,與歐陽修、包拯趙抃劉敞、文彥博、富弼王堯臣韓琦等齊名,天性渾厚,為人仁惠。溫國公司馬遷薦其才,授浙江提刑。為官寬惠,能斷奇獄,所活甚眾,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溫公論薦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副使。後蔡京惡之,貶為太常博士,辭之,名入元祐黨禁而致仕焉。

陳姓

陳嘉庚(1874年——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其祖籍福建省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鳳梨罐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鳳梨園 15000多英畝,僱傭職工32000多人。民國 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一手創辦了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學校。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漢族,福建福州人。中國著名數學家,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為陳氏定理。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99年,中國發表紀念陳景潤的郵票。紫金山天文台將一顆行星命名為“陳景潤星”,以此紀念。另有相關影視作品以陳景潤為名。

鄭姓

鄭成功(1624年——1662年),明末名將,著名的明清之際民族英雄。本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市人。弘光時監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清兵入閩,起兵反清。後與張煌言聯師北伐,震動東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自廈門出發,於台灣禾寮港登入,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他督師十萬“氣吞吳”的豪邁氣概,苦撐大廈之將傾的執著,以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忍,無不凝結為一種偉大的精神。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附近的康店村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1699年遷葬於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的靈柩。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輓聯一對,日:“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爾後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同時遷葬於祖瑩樂齋公內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遷墓後重立墓碑。

詹姓

1、詹先野建州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時名士。其博鑒經史百家。仁宗天聖四年領鄉薦,繼應賢良科。後隱居武夷,吟詠山水間,終日忘歸,人謂其有仙風道骨。
2、詹體仁建寧浦城(今福建省浦城縣)人,宋代大臣、名士。少從朱熹學,後進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職,後因參予策立寧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後又改任靜江知府,任內減免賦稅,賑糧救災。官終司農卿。其博極群書,疏薦為當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遺集》。

邱姓

邱懷,畜牧學家。福建省上杭縣人。1953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8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畢業於西北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曾任西北農學際講師。建國後,歷任西北農學院副教授、教授,全國地方良種黃牛育種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主持制訂、修訂秦川牛種畜省企業標準和國家標準。1979年至1981年主持完成秦川牛早熟性和肉用性能研究,為加快秦川牛選育速度,使秦川牛由役用型向肉役兼用型發展提供了依據。著有《養牛學》,主編有《中國牛品種志》、《實用乳牛學》。

何姓

何遂福建省閩侯縣人。字敘甫,筆名賤夫。1907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畢業於保定陸軍大學第二期。先後參加辛亥革命、討袁“二次革命”和護國、護法戰爭。曾任護法軍政府靖閩軍總司令、直隸軍官團教育長。1924年參加馮玉祥發動的北京政變。曾任國民軍第三軍參謀長、陸軍第四師師長、航空署署長,黃埔軍校代理校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任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遼吉黑抗日後援會副會長兼主任幹事、第一戰區高級幕僚室主任、西南行營總顧問。抗戰勝利後,從事民主活動。建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法務部部長。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歐洲觀戰記》等。

胡姓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宋經學家。官至中書舍人兼侍講。王安石廢棄春秋,安國以為其乃先聖傳心之要典,故仍潛心研究二十年。諡文定。著有春秋傳、資治通監舉要補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