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

陳嘉庚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福建廈門集美區)人。

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集美國小集美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回國參加政協籌備會。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一顆編號為296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嘉庚
  • 外文名:Tan Kah Kee
  • 別名:陳甲庚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今廈門市集美區
  • 出生日期:1874年10月21日(陰曆9月12日)
  • 逝世日期:1961年08月12日
  • 職業: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 畢業院校:念過私塾,師亡即輟學
  • 主要成就:支持辛亥革命、支持抗戰、反對汪精衛投降賣國
    創辦廈門大學集美學村
    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
  • 代表作品:《南僑回憶錄
  • 相關人物李光前陳敬賢陳六使
  • 重要任職:南僑總會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 性別:男
投身政治,早期活動,堅決抗日,反對賣國,訪問延安,內戰時期,晚年活動,興辦教育,重視教育,教育思想,興學動機,創辦學校,籌措校費,回饋祖國,海外辦學,人物經歷,生平大事記,商業佳話,入同盟會,橡膠大王,支援抗戰,歸國服務,備享哀榮,嘉言懿行,精神與言論,誠信之事跡,附錄,人物影響,

投身政治

早期活動

陳嘉庚雖身處南洋,但一直心繫中國,積極支持中國國內的革命活動。他結識了孫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會並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陳嘉庚擔任福建“保全會”會長,籌款支援福建,穩定了當地局勢。
青年陳嘉庚青年陳嘉庚
陳嘉庚對於文化事業,也是積極支持。他支援了范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等,還匯款支持鄒韜奮復辦《大眾生活》周刊。
1928年中國濟南慘案發生後,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主席,積極籌款救濟難民,還發起抵制日貨運動。

堅決抗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僅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總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後,我國對外交通瀕於癱瘓。新修建的滇緬公路成為最主要的軍運大動脈。不但需要大批軍運汽車,而且急需大批熟練的司機和汽車修理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商請陳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機和修理工(通稱“南僑機工”或“華僑機工”)。陳嘉庚領導的南僑總會遂於1939年2月迅速發出《徵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的第六號通告。陳嘉庚一方面號召華僑捐款捐物,購買大量汽車和軍需物品,另一方面還親自到南洋各埠演說動員,廣大華僑青年熱烈回響、紛紛報名參加。白清泉等在新加坡首先報名,當即批准30名;廖國雄、賴玉光等在巴株、巴峇帶頭報名,當即批准50名。同年2月18日,首批南僑機工回國服務團成員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發,南僑總會舉行盛大歡送會。陳嘉庚勉勵大家:“你們是代表千萬華僑回國服務的,一定要堅持到底”。新加坡報紙出版歡送專刊,把首批回國機工讚頌為“八十先鋒隊”。
陳嘉庚在大會上演說號召華僑支持祖國抗日陳嘉庚在大會上演說號召華僑支持祖國抗日

反對賣國

陳嘉庚堅持抗日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電文提案經5次刪改,原意被歪曲,鋒芒被砍掉,儘管如此,仍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振奮了全國人民和廣大海外僑胞的人心,對於當時重慶的主戰派亦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
(按:上述“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是盛傳的十一字之提案,和事實有出入。提案原文不止11字,而是三條、100多字。汪精衛一夥刪去其第二、三條提案,對第一條則幾經修改,想模糊提案的針對性,刪改為“公務員不得談和平案”。後經大會成員激烈討論,認為9個字的修改案含糊不清,不倫不類,形同兒戲,表示反對。最終定下的則是19個字,即“在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公務員不得言和案”,成為國民參政會正式文獻記錄在案,在1938年11月2日重慶《中央日報》上公諸於眾。由於這是陳嘉庚提出的震動中外的堅決反對漢奸國賊、妥協分子投降賣國的著名提案,因此特摘錄原文如下:
議長、秘書(長)公鑒:
陳嘉庚反對汪精衛投降賣國的著名提案陳嘉庚反對汪精衛投降賣國的著名提案
東電悉。庚因事未能赴會,甚歉。
茲有提案二宗,乞代徵求參政員足數同意並提請公決。
一、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
二、大中學校、在抗戰期間,禁放暑假。
三、長衣馬褂限期廢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
陳嘉庚 叩首(1938年10月26日)

訪問延安

1940年3月,陳嘉庚率領南僑總會組織的“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考察團”,慰勞抗日前線的將士與後方的軍民,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轉折。從1927年到1940年回重慶之前,他是堅決的“擁蔣派”,稱“蔣委員長乃中國國內外四萬萬七千萬同胞共同擁戴之唯一領袖”,“蔣委員長的意志,即中國全國國民的意志”。抗戰義捐款項悉數匯交國民政府行政院。訪問重慶與延安之後,他了解了中國抗戰的真相,分清了是非,思想認識產生了飛躍,斷定“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
陳嘉庚訪問延安是他政治生活的一個里程碑。他說,這次來延安慰問不容易,國民黨造謠言破壞共產黨的名聲,處處設障礙阻撓我們到延安。蔣介石捧他、拉攏他,並干擾他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接觸。陳嘉庚為了弄清國共摩擦的真相,勸說國共兩黨團結抗戰,於1940年5月31日抵達延安。他原定在延安停留三天,恰巧因隨行的李鐵民車禍住院,這樣陳嘉庚在延安多住了四天, 6月8日清晨,離開延安東行,前往山西戰區慰問考察。
“陳嘉庚當時訪問延安是需要一定的膽略的。當時延安臨近前方,經常受到空襲。延安城已被日機炸平,新建的窖洞也有被炸塌的,空襲警報的槍聲不時破空而起。就在陳嘉庚先生訪問延安之前的4、5月份,王震將軍剛率領三五九旅粉碎了日寇對晉西北河防的六路進攻,山西全境的八路軍配合晉西北戰場,大破日軍,殲敵5萬餘名。在陝甘寧邊區,保衛延安的戰備大演習剛剛結束,留延安的200多名華僑青年,也在各自的學校、機關參加了演習,隨時準備行軍打仗。”
在訪問延安期間,陳嘉庚先生參加了四次民眾性集會,同毛澤東、朱德和其他黨政領導人多次會晤,深入交談;參觀了中國女子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延安市容和安塞鋼鐵廠、印刷廠;與財政、公安、司法負責人談話;廣泛接觸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校友;並同延安各界人士和歸國華僑青年進行了多次接觸和座談;出席延安各界的歡迎會和歡送會。
陳嘉庚
毛澤東會面時,毛澤東曾對陳嘉庚描繪未來的國家:一沒貪官污吏;二沒土豪劣紳;三沒賭博;四沒娼妓;五沒小老婆;六沒叫化子;七沒結黨營私之徒;八沒萎靡不振之氣;九沒人吃摩擦飯;十沒人發國難財。
陳嘉庚這次訪問延安,經過實地考察,親眼看到邊區軍民一致,官兵一致,認為這是“克敵制勝之本”。反觀國民黨“大後方”官員腐敗,坐待外援,民眾疾苦無人過問,軍事節節失利。對比之下,感到中國共產黨深知民心僑心,國民黨無視民心僑心。陳嘉庚說,這次訪問延安最感滿意的是,真正看到中共堅持國共團結、堅持抗戰到底,立場堅定,態度誠懇;對邊區各界艱苦奮鬥的精神尤為感動。通過這次訪問堅定了他對抗戰勝利的信心。他心中的“疑團”也解開了,破壞抗戰、投降賣國、貪污腐敗、禍國殃民的是國民黨,真正抗日救國、維護團結統一、廉潔奉公的是中國共產黨,斷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內戰時期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並且抵制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指出蔣介石“一夫獨裁,遂不惜媚外賣國以鞏固地位,消滅異己,較之石敬瑭、秦檜、吳三桂、汪精衛諸賊,有過而無不及。”1947年,又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簡稱“民聯社”),積極聲援民主黨派關於制止內戰的鬥爭。

晚年活動

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當年9月,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此後,陳嘉庚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陳嘉庚先生和毛澤東在中南海前合影陳嘉庚先生和毛澤東在中南海前合影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於北京,享年87歲。後安葬於福建集美鰲園

興辦教育

重視教育

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也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陳嘉庚事業達致頂峰時,不過擁資一、二千萬元左右,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比他富有的人為數不少,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始終如一地慷慨輸捐而自己一生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的,唯有陳嘉庚。正因為如此,黃炎培先生曾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先生。”陳嘉庚傾資興學重點,一是集美學校,二是廈門大學,三是新加坡華僑學校。即立志興辦集美學校,從國小到中學及各類專業院校,學校規模之大,師生人數之多為全國之冠。與此同時,陳嘉庚在新加坡又先後積極資助與創辦六所華僑華文學校,開創了華僑在海外辦學新風。1919年,陳嘉庚公司進一步發展,企業資產總值約達400萬元左右,便雄心勃勃地回國籌辦全國第一家僑辦大學--廈門大學。為做表率,他帶頭認捐400萬銀元。其認捐數額正好與其當時全部資產總值相當。陳嘉庚在愛國興學方面用錢氣魄之大,目光之遠,舉世罕見。
廈門大學本部樹立的“校主”銅像廈門大學本部樹立的“校主”銅像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教育思想

陳嘉庚不僅是一個教育事業家,而且不愧為一個教育家。在長期辦學的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辦女子學校,讓女子能上學,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了風氣之先,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優待貧寒子弟,獎勵師範生。他反對辦學分貧富,盡力幫助貧寒子弟上學。同時,他非常注意師範生的培養,嚴格選擇和物色師資人才,對於好的加以獎勵;第三、講究教學質量,注意全面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一直注意“德、智、體三育並重”,強調全面發展;第四、主張“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要確立教師在學校的主導地位,他認為要辦好學校,關鍵在於領導和教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選教師”,因此,他十分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第五、為了振興實業,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倡辦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並訂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畫”,設立同安教育會和教育推广部。他為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

興學動機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國小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國小、師範、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範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里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陳嘉庚興學的動機和愛國情懷,可以從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學校諸生書”中得到反映:
“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髮,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慮,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唯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諸生青年志學,大都愛國男兒,尚其慎體鄙人興學之意,志同道合,聲應氣求,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懿歟休哉,有厚望焉。”(按:“致集美學校諸生書”,錄自《陳嘉庚先生紀念冊》)

創辦學校

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泉州府同安縣集美創辦國小,以後陸續辦起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共十所;另設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广部,統稱“集美學校”;此外,資助閩省各地中國小70餘所,並提供辦學方面的指導。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規模這樣宏大,體系這樣完整的“學校”,全國還找不到第二個。

籌措校費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唯一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回饋祖國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樸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檯、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一伙食標準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乾、腐乳加上一條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陳嘉庚陳嘉庚
儘管陳嘉庚曾是南洋成功的華人大實業家之一,但他的個人生活卻始終十分簡樸。他的個人自傳中寫到,“我之個人家庭,年不過數千元,逐月薪水足以抵過。在集美建一住宅,不上一萬元,他無所有。”但是他極具公益心,尤其對於興辦教育,非常熱心。早在1913年,他就在家鄉創辦國小,1918年又創辦師範學校,並設立中學,附設男女國小和幼稚園。隨著他的企業的興旺發展,他又繼續在集美開辦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兒師範等,同時也設立了科學館(現集美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圖書館和醫院等,使集美成為了系統完整的學村。

海外辦學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師範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國小。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國小,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人物經歷

生平大事記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集美區)。
1910年,陳嘉庚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 向閩僑募捐五萬多元建築校舍。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福建光復,陳嘉庚被推為福建保全捐款委員會會長,籌款二十多萬元支援福建財政,另籌五萬元接濟孫中山先生。
1912年 ,陳嘉庚攜眷回國,籌辦集美學校。
1917年,陳嘉庚購進三千七百五十噸輪船一艘,名為“謙泰號”。因兩年來營業順利,派胞弟敬賢回國創辦集美中學和集美師範學校。
1918年,集美師範和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發起籌辦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
1919年,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回國籌辦廈門大學,組織同安縣教育會,對各鄉國小給予常年補助。
1920年,集美學校增設女子師範和商科,陳嘉庚創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
1923年,陳嘉庚當選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總理,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
1925年,創業有成,資產達一千二百萬元,是陳嘉庚一生中登峰造極,得利及資產最巨之時。
1926年,陳嘉庚擴建南洋華僑中學校舍,創辦集美農林學校。開始面臨逆境,膠價暴跌,營業虧損甚巨,被迫將廈大和集美兩校校舍建築工程局部停工,但經費仍竭力維持。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陳嘉庚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被推擔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38年,陳嘉庚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致電汪精衛反對其主張同日本和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並率團返國到重慶、延安等地視察慰問。
1941年,陳嘉庚被推為南僑總會第二屆主席。組織南洋閩僑總會。創辦南洋華僑師範學校。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總會。
1942年,新加坡淪陷,避居爪哇三年,陳嘉庚寫成《南僑回憶錄》和《住屋與衛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重返新加坡。11月18日,重慶各界召開“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特送條幅,題“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1946年,陳嘉庚創辦新加坡《南僑日報》。
1947年,陳嘉庚召開新加坡華僑大會,反對荷蘭殖民軍屠殺印尼巨港華僑暴行,議決準備對荷蘭實行經濟制裁。為集美各校開拓經費來源,陳嘉庚在香港創辦集友銀行,實行以行養校,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1949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首途回國。9月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陳嘉庚被選為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50年,陳嘉庚回國定居故鄉集美村,親自主持集美、廈大兩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9月,陳嘉庚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59年,陳嘉庚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創立廈門華僑博物院。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遺體移集美鰲園安葬。

商業佳話

陳嘉庚17歲(1891年)時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陳杞柏晚年實業失敗,陳嘉庚接手衰敗的家業後,於1904年創建鳳梨罐頭廠,號稱“新利川黃梨廠”;承接了一個也經營鳳梨罐頭廠的日新公司;自營謙益米店。是年,陳嘉庚之弟敬賢來新加坡習商,管理謙益米店財務,主理新利川鳳梨廠業務。1905年,陳嘉庚創辦“日春黃梨廠”(兼製冰)。1906年,陳嘉庚入股恆美熟米廠,在福山園套種樹膠。經過兄弟二人同心努力,自1905年起三年間各年分別獲利(實利)5萬多元、4萬多元、13萬元。
新加坡當時的法律有規定“父債子免還”,但以信譽為重的陳嘉庚雖然經濟拮据,卻宣布“立志不計久暫,力能做到者,決代還清以免遺憾也”。面對家道中落,陳嘉庚艱苦奮鬥了4年時間,終於有些盈利,他便不顧親友反對,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找到債主,到1907年為止,連本帶利還清了父親所欠的債務。此事成為新加坡華人商業史上一大佳話。當然,當時也曾有人說他“傻”,但他說:“中國人取信於世界,決不能把臉丟在外國人面前!我們中國人一向言必信,行必果。”陳嘉庚“一諾萬金”的信譽迅速傳遍了東南亞。此後,人們十分相信陳嘉庚的商業道德和信譽,都願意與他做生意。可以說,陳嘉庚之所以能在家業衰敗後艱苦創業10年左右成為百萬富翁,與他“一諾萬金”的誠信商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入同盟會

1910年春,陳嘉庚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啟迪下,同一批有志之士脫離清廷關係,在中國同盟會盟書上發誓簽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有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有渝此,任人處罰。”從此,他遵照孫中山的革命宗旨,喚醒僑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興中華的一系列活動。
晚晴園裡的故事晚晴園裡的故事

橡膠大王

當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西亞,陳嘉庚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鳳梨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範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新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陳嘉庚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闢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

支援抗戰

1937年10月,陳嘉庚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任主席,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廣泛回響。
1938年10月,在著名閩僑菲律賓的李清泉(他致函陳嘉庚,稱南洋華僑應該在香港或新加坡,組一籌賑總機關,領導募)印尼的莊西言(他亦致函陳嘉庚,囑託他在新加坡組南僑總會,所言目的與李清泉同)倡導和勸說下,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莊西言致函陳嘉庚後,致電行政院建議陳嘉庚領導南僑組織籌賑總機關)致電要求,陳嘉庚出面聯絡南洋各地華僑代表在新加坡開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正主席(李清泉、莊西言為副主席)。他帶頭捐款購債獻物,精心籌劃組織,使南僑總會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內便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餘元國幣的款項。此外,他組織各地籌賑會為前方將士捐獻寒衣、藥品、卡車等物資,以及在新加坡和重慶投資設立製藥廠、直接供應藥品等。
1939年,陳嘉庚應國內之請代為招募3200餘位華僑機工(汽車司機及修理工)回國服務,在新開闢的滇緬公路上搶運中國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
陳嘉庚回國視察、慰勞抗日軍民陳嘉庚回國視察、慰勞抗日軍民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團歷訪重慶、延安等地。他據實發表關於延安觀感的演講,盛讚陝甘寧邊區的新氣象。通過對國共兩黨轄區的訪問,陳嘉庚認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歸國服務

1949年,陳嘉庚應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陳嘉庚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嘉庚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國家還為此設立了陳嘉庚科學獎。

備享哀榮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早在1918年,陳嘉庚先生早已決定,逝後不將財產遺留給兒孫。“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弔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鰲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在鰲園中長眠於世。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放光芒。

嘉言懿行

精神與言論

* 公——永無止境的奉獻
* 忠——永不動搖的愛國
* 毅——永不言敗的堅強
* 誠——永不毀諾的錚錚傲骨
民族光輝——陳嘉庚民族光輝——陳嘉庚
對於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疾惡好善,愛鄉愛國諸點,尤所服膺嚮往,而自愧未能達其一,深願與國人共勉之也。
——陳嘉庚1946年《南僑回憶錄弁言》
做人最要緊的是誠實與正義,要明是非,要為社會做事。再多的錢可以花光,但誠實、正義卻永遠受人尊敬……有的人,傷天害理的事敢做,烏七八糟的錢敢掙,這樣的富翁受人唾罵,遺臭萬年。
——陳嘉庚歸國後對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誨
畏懼失敗,才是可恥。
——陳嘉庚教育文集
非常事業要達成功,亦應受非常之辛苦,若乏相當之毅力,稍不如意,便生厭心,安能成事哉?!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陳嘉庚辦學最艱難時期致集美學校校長陳村牧的信
“愛國始於愛鄉”
“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讓人,反之則為國賊也”
“救國之目的,無非求領土之完整、主權之恢復”
“凡真誠愛國者,視全國當如人一身,拔一毛而知痛”
——摘自陳嘉庚:《南僑回憶錄》

誠信之事跡

在集美穿街走巷,我們不時能看到一些以“誠”命名的庭院或店鋪,如誠園、謙誠書屋等等,還有不少商家打出“誠實經營”、“誠信是金”等標語。
陳嘉庚畫像陳嘉庚畫像
“君子必誠其意”,嘉庚先生無論經商還是做其他事,歷來鐵骨錚錚,永不毀諾。1918年,先生和胞弟陳敬賢親自將“誠毅”二字定為集美學校的校訓;如今,集美的不少商鋪都在講求誠信,集美的學堂也在講授誠信,陳嘉庚先生一生崇尚的誠信美德,正在集美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先生回國定居後,也常常教誨身旁的人要誠實守信。採訪中,嘉庚先生生前秘書張其華先生對兩件小事印象深刻。一件發生在1958年,當時集美各校要籌辦農場,但校區土地有限,學校有人建議,把幾年前贈給農業廳的天馬農場的大片土地收回一部分。
張其華認為有道理,便請示先生,結果受到先生的嚴厲批評。先生說,已經贈送給別人的東西又要討回,出爾反爾,是不誠實之舉,並責怪張其華沒有當場批評學校的這種錯誤主張,還要照搬來提什麼建議。
另一件事則發生在同樣長期追隨在嘉庚先生身邊的總務主任葉祖彬身上。1956年10月,星馬工商貿易考察團里的一些鄉親回到集美,嘉庚先生請他們第二天早上到家裡一起吃地瓜稀飯,並叮囑葉祖彬多做一些飯。結果葉祖彬忘了通知,讓客人們餓了肚子。儘管事情不大,嘉庚先生卻認為,葉祖彬在這件事上對他失了信,同時也讓他失信於客人,因此,要求葉祖彬寫出檢討,並給予停薪一個月的處罰。展現了他獎罰分明的性格。

附錄

身負父債的僑鄉少年郎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村,因為戰亂不斷,有很多人遠赴南洋討生活,這裡便成了著名的僑鄉。陳嘉庚的家庭,也是一個華僑世家,他出生的時候,父親正在新加坡,經營著米店和一家小廠。從小,是母親獨自撫養他長大。
閩南一帶,曾有著十分光輝的歷史。從民族英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這些故事都在小嘉庚的心裡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集美村還有著鄭成功的“國姓寨”、“國姓井”,在老一輩人的傳說中,陳嘉庚從小就對這些愛國英雄充滿了敬仰。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更使他渴望早日能夠報效祖國。
1890年,陳嘉庚已經17歲了,父親要他到新加坡來見見世面,於是他離開了故鄉、離開了慈母,獨身前往南洋。雖然都市的繁華是一種誘惑,但他卻不為所動,老老實實地呆在店裡,跟著老夥計學習怎么管理,很快就成了父親的左右手。
1898年,母親病逝,聞聽噩耗的陳嘉庚立即回鄉葬母。出發之前,他將自己經管的賬務移交給他的族叔。當時他父親各項經營都很順利,擁有資產約35萬元。可是當守完3年母喪的陳嘉庚回到新加坡時,卻發現曾經興隆的米店已經門庭冷落,負債已達30多萬元。原來是父親的妾生子趁陳嘉庚不在,盡情揮霍導致負債累累,面臨破產的邊緣。
按照新加坡法律,兒子不必償還父親債務,況且陳嘉庚身無分文,如何償還,但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面對父親的淒涼,還是毅然承擔了債務,繼承了這個爛攤子,當時他還不到31歲。從此這個傑出的企業家開始了自己獨立的商業之旅。
鳳梨“蘇丹”,橡膠大王
獨自創業的路程是極其艱難的。陳嘉庚手裡的資金只有一點,用來投資什麼才能成功呢?經過詳細的考察,陳嘉庚發現,鳳梨罐頭銷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資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況。於是他決定建立一個鳳梨罐頭廠。
資金不夠,陳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區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著手建造一所鳳梨罐頭廠。一切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來的7000元用在建廠總算勉強夠了。製作鳳梨罐頭所需的白鐵、糖枋,都可向別的商人賒取。開工終於沒有問題。等到4月份鳳梨一上市,陳嘉庚的“新利川”工廠就開始生產了,為了在競爭中取勝,陳嘉庚給自己的鳳梨罐頭的商標定名為“蘇丹”,意思就是鳳梨罐頭之王。
在陳嘉庚的精心經營之下,罐頭廠運作良好,銷售看漲,月底核算結果,獲淨利9000餘元。不僅收回全部建廠投資,而且還有盈餘,經濟效益之大,確實驚人。
從絕境中拼殺出來的陳嘉庚初戰獲勝,就以“新利川”為立足點,兼營父親企業與人合夥的月新鳳梨廠,接著又開設了謙益米號,米店也兼做罐頭廠的營業機關。
隨著鳳梨罐頭生意越做越大,對鳳梨的原料需求也在不斷增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陳嘉庚在“新利川”附近購買了一塊空地,用來種植鳳梨,取名為“福山園”,事實上,這塊種植地也確實是一塊福地,後來成為了當地最大的鳳梨種植園。
創業道路並非是一帆風順,就在鳳梨生意順利發展的同時,1906年夏季,鳳梨罐頭行市大跌,陳嘉庚只能勉強保住了1萬元的贏利,這次打擊使他意識到,商場如戰場,僅僅靠一種產品經營是不能適應市場的瞬息多變,他要尋找新的項目。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嘉庚了解到一個橡膠商人高價賣掉了自己的橡膠園,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於是趕忙聯繫這個商人,從他那裡購進18萬粒橡膠種子。而當時因為鳳梨生意的不景氣,很多人紛紛脫手自己的鳳梨園,陳嘉庚趁此機會購買了大片土地,這些成了他以後的橡膠種植園。
到了1913年,陳嘉庚的鳳梨產量已經占了整個新加坡的半數以上,一躍而居首位,真正成了業內的蘇丹,這一年,他已是一個擁有兩處橡膠園,四個鳳梨罐頭廠,一家米廠,一間米店,固定資產和純利潤有四五十萬元的華僑企業家了。
然而商場風雲多變,1914年秋,正當鳳梨罐頭的生產旺季到來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對鳳梨罐頭限制入口。因而各洋行停止採辦。陳嘉庚的鳳梨罐頭廠遭到了沉重打擊,積存著幾萬箱產品無法售出。不僅如此,戰爭還使陳嘉庚的米業遇到了麻煩,特別是許多商船在東印度洋上受到德國戰艦攻擊之後,原已緊張的航運幾乎全部停頓。陳嘉庚米廠的倉庫里堆放著1萬多包熟米。產品積壓的直接後果是資金流轉困難,工廠租金越期無法清還,工人的生活費又絕對不可拖欠。陳嘉庚陷入了“艱難維持,度日如年”的境地。
1914年冬天,陳嘉庚終於將所有的貨全部售脫。這時,他當機立斷決定經營航運業,他先是靠租船運輸,分別租下了載重1300噸的“萬通”和載重2500噸的“萬達”兩艘輪船,運來需求量很大的熟米,再送到印度銷售。不久因為市場的擴大,他又增加了2艘輪船,專門承接英國政府的貨物。他的審時度勢,及時改變經營策略贏得了可觀利潤。僅僅一年後,就贏利了20多萬元。之後,更是購得多艘輪船,但卻不親自經營,而是租給法國政府,這樣不僅省事,避免了風險,也獲利很快。
1916年,陳嘉庚又有了劃時代的舉措。當時歐洲各國互相廝殺,給美國經濟騰飛提供了難得的機會。美國工業長足的發展,刺激了橡膠製品的需求,帶動了馬來西亞的橡膠業,一躍而成了支柱產業,產量居世界第一位。馬來西亞成了世界“橡膠王國”。而陳嘉庚此前的投資終於有了回報,他被作為公認的“馬來西亞橡膠王國四大功臣”之一載入史冊。
此後2年,陳嘉庚逐漸把重心轉移到橡膠業上,他先後將新加坡土頭橋的鳳梨罐頭廠和恆美熟米廠改作“謙益”橡膠廠,專制膠布,實現了橡膠經營從單一的農業墾植到工業製造的飛躍。接著,他又設法與美國橡膠業協會搭上關係,把廣告做到了美國,把“謙益”橡膠廠的大半產品直接銷售到美國。這樣,他實現了第二個飛躍:將橡膠的農、工、貿經營集於一身,而且開創了在英國統治新加坡百年來華僑不通過洋行而與外國商家直接進行貿易的先例。
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陳嘉庚不但沒有遭受損失,還安然無恙,依靠米、樹膠、輪船航運和出售鳳梨罐頭廠積存的鐵皮,陳嘉庚共得450 多萬元,扣除各種費用,實存資產430萬元。從而迅速躋身於新加坡富豪之列,也成為著名的企業家、新加坡華僑大亨。
散盡家財,培育英才
一戰之後,陳嘉庚意識到航運業的危險性和暫時性,就沒有再繼續下去,他開始繼續擴展自己的橡膠王國。
1919年,隨著橡膠製品的廣泛套用,英國投資者不斷到馬來亞搶占市場,有實力的華僑商家和小園主也紛紛改辦橡膠種植園或興辦小橡膠廠,競爭越來越劇烈。面對挑戰,陳嘉庚調整自己,實現了第三個飛躍:他擴充了“謙益”橡膠廠的規模,將粗加工的生膠廠改為深加工的橡膠熟品廠;退出於兩年前投資50萬元入股的3家橡膠公司;組建陳嘉庚公司,將謙益以橡膠總公司的名義列其麾下。
1922年,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無度引起市況蕭條,橡膠價連續3年下滑,許多小規模的膠園、膠廠被迫停產。而這時的陳嘉庚公司虎氣十足,他斷定橡膠業是新興產業,好景還在前頭。在對馬來亞各地進行考察之後,陳嘉庚一下子買下了9家橡膠廠。
1924年,他在馬來亞和印尼設了10多家橡膠分店,其後又在其他地方設分行、分店或辦事機構。目的是擴大產品銷路和原料來源,減少中間環節造成的損失。這一年英國政府為抬高橡膠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從中獨占利潤,在新加坡、馬來亞實行限制橡膠生產計畫,第二年略見成效,加上美國汽車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影響,橡膠價格大幅度上漲。這一年是陳嘉庚的橡膠事業的巔峰,在英國大臣對新加坡工業的考察書中,也提到了陳嘉庚的公司,說它是“亞洲最大的企業”。
與此同時,陳嘉庚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故鄉——福建集美。他認為振興工商業的目的在報國,但報國的關鍵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獲的財利,慨辦教育”。1893年,他20歲時在家鄉創辦“惕齊學塾”。1913年又創辦集美國小
以後他與胞弟陳敬賢先生一起,邊集資邊辦學,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先後在家鄉創辦了包括幼稚園、國小、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業、農林、集美輕工業等校在內的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資助了閩南20個縣市110多所學校;並在僑居地新加坡倡辦和贊助了道南國小、愛同國小、崇福國小、南僑中學、南僑師範水產航海等許多學校。他用於興學的資金超過一億美元,幾乎等於他的全部家財。人們親切地稱陳嘉庚先生為“校主”。
有人說,陳嘉庚辦這么多的學校無非是提高自己的聲譽,但陳嘉庚辦學,卻不是這樣的。他沒有把它作為一種資本,相反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
自1926年起,陳嘉庚為了維持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經費不至於中斷,做了許多努力。在資金緊缺時,他甚至於賤價出賣了橡膠園。
1929年10月,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新加坡、馬來亞最大宗的出口是橡膠和錫,最大的買主是美國。美國的不景氣,造成了新、馬橡膠和錫業的大蕭條。但陳嘉庚一直提供集美、廈門學校經費達90萬元。當時,陳嘉庚公司積欠銀行債款近400萬元。公司資產僅在200多萬元,已是資不抵債。以英國滙豐銀行為首的債權銀行要求陳嘉庚停止支持集美廈大經費,被陳嘉庚斷然拒絕了。
他認為自己不能也不應放棄義務,學校辦起來了,就得維持下去,一旦關了門,恢復就無望了。學校如果關停,不僅耽誤青少年前途,而且對社會影響不好,罪就大了。如果因為負擔集廈學校經費而遭致生意失敗,這是個人事業的榮枯。
陳嘉庚追悼會陳嘉庚追悼會
1932年,陳嘉庚辛苦創辦的企業終於被收盤,雖然他的事業走到了末路,但陳嘉庚卻從不後悔,因為他成功地創辦了這么多學校,尤其是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
1961年8月12日,這個偉大的企業家、教育家病逝於北京。彌留時他仍殷切盼望台灣回歸祖國,並囑咐“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遺產300萬元人民幣全部獻給國家。為了感謝這么多年他對國家做出的不朽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予其國葬的哀榮,靈柩運回集美,安葬在家鄉,以告慰這個曾經輝煌、博大無私的愛國華僑。
一生儉樸,大公無私
陳嘉庚先生一生儉樸,從不誇耀自己,但是在投資辦學方面卻不惜一切。據有關人員統計,以1981年人民幣和黃金比價計算,陳老一生用來辦學的捐款達一億美元以上。在陳嘉庚故居,從陳列的蚊帳、被褥、衣服、禮帽、皮鞋等物來看,都是破舊而老式的。一隻翻過來的破茶杯,杯底上插上蠟燭,就是他自己設計的燭盤了。他家財萬貫,但對自己的家事,卻是“求缺不求全”。
陳嘉庚雕像陳嘉庚雕像
校舍和他的住宅都曾因日本飛機的轟炸而炸毀。然而,在校舍和住宅之間,他卻堅持先修校舍,並說:“第念校舍未復,若先建住宅,難免違背先憂後樂之訓耳!”他逝世後國記憶體款尚有300餘萬元,可是按照他的遺囑,一分錢也沒有留給子孫,對這個問題,他的說法是:“人誰不愛子,惟必以道德之愛,非多遺金錢方謂德之愛。且賢而多財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
不忘統一,鰲園刻圖
晚年的陳嘉庚,念念不忘國家統一、台灣回歸!1950年,他在集美學村創建鰲園。在鰲園中的“博物觀”照壁石屏正中,請石匠刻錄5幅地圖。上面一幅是“世界地圖”,其下面並列四幅地圖,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福建省全圖”、“台灣省全圖”及“同安縣全圖”,並在圖中刻下親撰的《台灣史略》。陳嘉庚先生親撰的《台灣史略》的第一句話寫道:“台灣為我國東南一大島”。
韓戰爆發後,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統一事業。針對美國的侵略行徑,1950年7月4日,陳嘉庚通過《福建日報》發表談話,明確表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允許外國干涉。此後,他又發表一系列對記者的談話和聲明,發表接見華僑的談話等等。一再闡明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絕不容許外國侵占或干涉,並號召華僑為台灣回歸祖國的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祖國統一是陳嘉庚臨終遺囑的第一件大事,他最後的遺言是“台灣必須歸中國”。他相信他的這個願望一定會實現,一定要實現。這就是陳嘉庚先生為什麼在“鰲園”刻錄的地圖中刻下“台灣省全圖”的最重要原因。
1990年0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發現的第2963號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以表彰陳嘉庚對教育事業的傑出貢獻。

人物影響

陳嘉庚先生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愛國老人。他的事跡全球傳揚,他的精神歷久彌新。陳嘉庚先生一生愛國、一生創業、一生興學,他的實踐和精神形成了獨特而又豐富的嘉庚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君子必誠其意”、“士不可不弘毅”……九十多年前,陳嘉庚從中華文化的精髓中提煉出“誠毅”二字作為他所創辦的集美學村各校的共同校訓。誠者,誠以待人;毅者,毅以處事。嘉庚先生要求師生做到“誠信果毅”,他說“我希望於你們的,只是要你們依照著‘誠毅’的校訓,努力地讀書,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替國家民族做事。”“誠毅”校訓有著巨大的凝聚力,成為一代又一代集美師生的座右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