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姓

詹姓

詹姓出自姬姓,詹文侯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

江西、湖北、浙江,四川省為詹姓人口最多的四個省。清朝以後,全國逐漸形成了以粵、閩、台為中心的向外遞減的詹姓分布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倒數第4位。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15年最新排名152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詹姓
  • 外文名:zhan
  • 源流一:出自姬姓
  • 源流二:黃帝之後
  • 源流三:出自官名
  • 源流四:出自封地
  • 源流五:少數民族姓氏
源流,源流一,源流二,遷徙分布,堂號,宗族特徵,歷史名人,近現代,民間團體,宗祠協會,

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

源流二

其中一種最主要的說法是,詹姓出自姬姓。周朝,尤其是春秋時期王族和公族子弟以封國為氏,他們的子孫又以各種方式命氏,詹文侯子孫以國或封地(邑)命氏,稱為詹氏。詹文侯在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不理政事,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髮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始祖。平王繼位尊稱詹侯為皇叔,平王御筆親題“有朝必有詹,無詹不成朝”。詹氏宗族譜牒,代有編纂。現存較早宗譜是元朝的《慶源詹氏族譜》,最早譜敘是載於《建峰詹氏宗譜》的《詹氏敘略》和《詹氏世系敘略》纂於延熙十八年,即公元255年。詹氏譜牒上承漢、唐家乘,下傳宋、明族譜。

遷徙分布

詹姓是百家姓最後一姓、源起久遠而又頭緒繁雜,據《辭源》記載:“周有詹父,詹恆伯。”又載:“晉有詹嘉,鄭有詹伯。”而晉鄭之詹又別於宣王之子,可見在春秋時期,詹姓已分布於晉(今山西省一帶)、虢(今河南省鄭州西北)、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等地。戰國時楚(今湖北省一帶)有術士詹何,西漢有匈奴兒單于詹師廬(存以備考),東漢有武陵(治今湖北省漵浦南)蠻詹山。可見在兩漢及其以前已有詹姓人落籍今湖北、湖南一帶。當然,有史料表明兩漢時期的詹姓大多繁衍於古渤海郡、河間郡一帶。
晉代的永嘉之亂,導致空前的浩劫,五胡十六國從此開始,中原地區漢族子孫向南播遷也自此起步,這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當時,隨著動亂的擴大,中原的姓氏逐漸出現於今華東、華南、中南之地,其時入閩八姓中含詹姓,其在南方奠基既早,也就自然而然發展成為我國南方的名門著姓之一。
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板蕩,狼煙又起,時北地民眾為避兵火,扶老攜幼,顛沛流離,輾轉南下,尋求一方淨土,詹姓子孫亦概莫能外,隨之南遷,這就使得南方原本就多的詹姓家族,隊伍更為龐大。如詹敦仁由河南光州固始避亂隱居閩地之仙遊,遂家於當地。兩宋之際,詹姓見諸史冊之名人甚多,且多為南方人。
明初,山西詹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陝西、江蘇、等地。明中葉以後,隨著我國航海技術的提高,閩粵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謀生者。明末,滿清軍隊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銳減,
後由江西遷湖北麻城縣孝感鄉中轉入川,湖北之詹姓伴隨湖廣填四川之風潮入遷今四川、重慶之地。
如今,詹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其分布以廣東、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為多。廣西部份山區有詹氏居住!

堂號

詹姓的主要堂號有世德堂龍山堂等。

宗族特徵

1、詹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
2、詹姓
閣直龍圖。
——佚名撰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崇安人詹庠,字周文,大中祥符年間進士,官三門白波輦運判。景祜年間,曾進獻《君臣龜鑑》六十卷,受到朝廷褒獎。下聯典指北宋縉雲人詹度,字安世,政和初年知真州,考核為最優秀,升為龍圖閣直學士。他曾與降宋的遼將郭藥師同守燕山,發現郭與金人交往,便提醒朝廷早作打算。朝中正派人去調查時,郭已降金,金兵已大舉南下。人們都佩服他的遠見。

歷史名人

 詹嘉
春秋時, 晉大夫,護國大將軍。公元前614年(周頃王5年)春,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
詹桓伯
春秋時,周大夫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12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趯率陰戎伐穎。王使詹桓伯辭於晉。詹桓伯慷慨陳詞,成語“裂冠毀冕”和“拔本塞源”即出自他“辭於晉”這段話。
詹王
詹王又名詹鼠,湖北廣水市(原名應山縣)人,出生於戰亂紛飛的南北朝時代,從小機智聰明;長大後擁有精湛的廚藝和仁愛的情懷,並在不斷的烹飪實踐中,將野山雞煮熟後曬乾磨製成雞粉,製成調味料,是雞粉調味料的先驅,後人尊稱廚界祖師爺。
詹何
戰國時哲學家、道家,擅長術數。楚國隱者,有隱士高風,隱居河間,隱釣不仕。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子的弟子,善術數,傳說坐於家中,能知門外牛之毛色及以白布裹角。《呂氏春秋》......故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詹敦仁
字君澤,生於後梁乾化四年(914年)。安溪首任縣令,追封靖惠侯。先世河南光州固始人。祖父詹纘隨王審知入閩,任前鋒兵馬使,後退居仙遊縣植德山下。父詹世隆,兵曹錄事參軍。詹敦仁與詹琲父子封侯。
詹琲
光州固始(今屬河南省)人,詹敦仁子,五代時隱士。有文才,能詩。隱於鳳山,號鳳山山人。清源軍節度使陳洪曾向朝廷舉薦他,他固辭不就。詹敦仁與詹琲父子封侯。
詹淵
建寧崇安人,宋代官吏。進士出身,授臨江戶曹掾。決獄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審決,時有:“寧為戶曹非,不願他官直”之語。累遷監車輅院。
詹邈
詹邈生於1054年,湖北利川都亭里銅鑼壩人。家境貧寒,自幼父母雙亡,與祖父母相依為命,僅靠家養三隻鴨子生蛋換鹽吃,他天生聰明伶俐,人莫能及,祖父母節衣縮食,送其讀書。他胸懷大志,勤奮好學,家窮買不起絕筆,就以木盤盛沙習字,機敏過人,鄉人無不稱讚。在他科考之時,主事者請來一位很有學問的和尚為科場撰寫一副對聯,提學一看就知道出自於僧侶之手,連嘆乏人,科場為鳳巢虎穴之地,怎么好用一出家人手筆呢。詹邈聞言很不服氣,當即口占一聯,提學十分讚賞,令換上詹邈佳作。宋元佑三年(1088),宋哲宗趙煦立博學宏詞科,遴選賢才,經地方官員舉薦,詹邈赴朝應試。宋哲宗問邈:“家居何處?”邈答曰:“家住清江都亭里,本是鐘靈毓秀地,周有蔓子秉忠義,漢有竹王把疆辟。”哲宗見邈出語不凡,遂問:“景致如何?”邈答曰:“東有玉筆朝天,西有萬里城牆,南有八寶煉丹,北有臥龍吞江”。哲宗又問:“家有多少人?”。答曰:“七十人擔水,八十人打柴,三支船下河運鹽,鷂鷹灘頭打掉一隻,經常缺鹽吃。”。宋哲宗驚問道:“有多大房屋?”答曰:“十座牌樓繞牆,千根柱頭落地,萬片絲茅蓋頂,兩丈之闊容八生。”哲宗又問:“有多少僕役?”。答曰:“不用僕役,風掃地,月點燈,狗拉弓,豬彈琴,老鼠半夜讀五經。”邈對答如流,用精紗絕倫的語言向宋哲宗回答故里的位置、山川秀麗和家境狀況,哲宗甚是驚奇,喜呼:“奇才!”哲宗又問一些治國方略,邈旁徵博引,一一作答。宋哲宗大喜,欽授詹邈為博學宏詞第一名。其實詹邈是與七八十歲祖父母相依為命,靠三隻鴨子生蛋換鹽,住的是用10塊籬笆圍成的茅草棚,天穿地漏,風來風掃地,月來月作燈,狗瘦得象張弓,豬冷得直呻吟,老鼠餓得嘰嘰叫。詹邈高登狀元的喜訊傳來,里人歡呼雀躍,即修登龍橋以待其榮返故里踩橋,但不久傳來噩耗,1089年詹邈獲欽準回歸故里,在歸鄉途中不幸被奸人所害,齎志而沒,年方35歲。後葬於利川城西十五里甘溪山北麓楊家溝。
《施南府志·人物誌》載:“詹邈博學宏詞科第一,恩施、利川、建始三縣皆祀分賢。”時隔八百多年,民鮮不知詹邈。談及土家文斗,必以詹邈狀元為驕傲。
詹直夫
遷四公(今湖北蘄春始祖):洸公子,南宋進士,諱國佐,字文暹,號直夫,生於宋景定二年辛酉十一月初三日辰時, 由江西饒州府鄱陽縣徙居湖北黃州府蘄州崇居鄉白水坂。公歿於元元統改元至元三年丁丑十月初十日亥時,葬白水坂蟹子地正穴,碑注元故詹君國佐朝俸之墓,艮坤兼醜未向。妣汪老太君生於宋景定三年壬戌八月十六日巳時, 歿於元元統改元至元六年庚辰十一月十八日未時,葬於白水坂蟹子地青龍嘴鉗內正穴右側,艮山坤向,有碑誌。生子三:長大一、次大二、三大三。 遷四祖田奉四百四十五石九斗三升五合共科米六石六斗七升四合,分項見老譜。
詹泮
字少華,江西玉山人,明代官吏、詩人。正德十六年進士。章懋弟子,以講學為己任。官至禮科給事中。詩文別具一格,有《少華集》。
詹珪
江西省鄱陽人,明代官吏。正德進士。嘉靖初為建寧縣知府,有惠政,民為其樹“遺愛碑”於名宦祠。官終貴州副使。
詹必勝
婺源(今屬江西省)人,唐末將領。昭宗大順年間,王審知攻福州,年余不下。後審知擢必勝為先鋒兵馬使,強攻城之西南,必勝冒矢石先登。城破,必勝歿於陣。
詹先野
建州崇安(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名士。其博鑒經史百家。仁宗天聖四年領鄉薦,繼應賢良科。後隱居武夷,吟詠山水間,終日忘歸,人謂其有仙風道骨。
詹體仁
建寧浦城(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大臣、名士。一門五進士,少從朱熹學,後進士及第。初任太常少卿等職,後因參予策立寧宗,升太府卿,不久出知福州。後又改任靜江知府,任內減免賦稅,賑糧救災。官終司農卿。其博極群書,疏薦為當世名士。有《詹元善先生遺集》。
詹師文
建寧崇安人,南宋詞人。進士出身,任婺源尉時,捕盜有功,因調江西憲司檢法官,治獄無冤。後歸家,以詞賦名於時。有《幔亭遺稿》、《通典編要》。
詹鳳翔
江西樂安人,元末明初理學家、文學家。洪武初被薦於京,以病免,歸任本府儒學訓導。自少至老書不釋手,有《大學中庸章句》、《家禮括要》、《律呂新書括要》、《理學類編》及《奎光堂文集》等。
詹同
祖籍江西婺源人(今湖北同公支系始祖),字同文,初名書。幼穎異,遇亂,家黃州,太祖下武昌,召為國子博士,賜名同。進翰林直學士,遷侍讀學士,四年進吏部尚書。六年兼學士承旨,與學士樂韶鳳定釋奠先師樂章。有《皇明寶訓》、《詹同詩選》等。
詹徽
湖北同公支系二世祖,詹同之子,字資善。洪武十五年舉秀才。官至太子少保兼吏部尚書。有才智,剛決不可犯。勤於治事,為帝所獎任。然性險刻。李善長之死,徽有力焉。藍玉下獄,語連徽及子尚寶丞紱,並坐誅。
詹方桂
清安徽省休寧人,字天木。工書畫,精醫理,通術數,能預測天氣。順治二年,避居松羅山。有《四家小品》。
詹天寵
江西省婺源人,清代易學家、書畫家。性聰慧,通曉陰陽、星緯、術數等書。工書、仿朱熹酷肖。善畫,尤善畫卉。

近現代

詹天佑
字眷誠(1861-1919),廣東省南海(今屬廣州市)人,近代鐵路工程學家,是我國近代科學與工程技術史上的先驅,也是我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愛國知識分子、中國近代早期留學生。十二歲赴美留學。後入耶魯大學,學土木工程及鐵路專科。1905年創建京張鐵路,全線通車後,舉世皆驚。他是我國自行設計修建鐵路之第一人,為發展我國早期鐵路建設事業嘔心瀝血,奮鬥終生。特授工科進士。有《鐵路名詞表》、《京綏鐵路工程紀略》等。
天佑(1861.3.17-1919.4.24),字眷誠,西名天佑·傑姆,祖籍江西省婺源縣人。清·鹹豐十一年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一個普通茶商家庭。是中國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
1872年(同治十一年),作為首批留美官學生赴美,時年僅11歲。1878年(光緒四年)進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專攻鐵路工程。1881年畢業,同年7月回國,是120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僅兩名獲得學位的其中一個。先被派往福州船政局習駕駛,並於1884年參加了中法戰爭中的馬尾之戰;後應兩廣總督張之洞之聘,任廣東博學館教習。1888年,應中國鐵路公司之聘,任工程師,參與修建津沽鐵路。這是投身鐵路工程之始。此後,又參與了關東鐵路、萍醴鐵路的修建,並主持修建了新易支線鐵路。
1904年,清政府宣布將由國家籌款修建京張鐵路。經勘測,該線中隔高山峻岭,工程極為艱巨。但路成後,其經濟價值甚大。在英、俄兩國人極力爭奪該線工程師位置的情況下,最終受命出任總工程師,並組織了一批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建設該線。1905年10月2日正式動工,計畫四年完工。在此期間,他集中集體智慧,儘量採用當時的先進技術和工藝,創造性地解決了多項施工難題。在難度最大的關溝段,採用了33‰的坡度,於青龍橋車站修築了著名的“人”字形線路,開鑿了長達一公里的八達嶺隧道和其他三條隧道。最終不僅又快又省地建成了這條世人矚目的鐵路,而且為以後的築路事業培養了第一批中國工程技術人才。1909年7月4日(宣統元年五月十七日),京張鐵路全線鋪通(10月2日正式通車),全部工程比原計畫提前兩個半月建成,節餘工款銀達35.6萬餘兩。京張路竣工後,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讚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隨後又先後擔任了張綏鐵路、川漢鐵路總工程師,河南鐵路公司顧問工程師,商辦粵漢鐵路粵路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等職。1909年被選為美國工程師學會會員,同年,清廷授予工科進士第一名。
辛亥革命後,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被國民臨時政府任命為粵漢鐵路會辦、漢粵川鐵路會辦。1914年被派為督辦。1917年任為北洋政府交通部“鐵路技術委員會”會長。
1919年4月24日,因病逝世,終年58歲。著有《京張鐵路工程紀略》、《鐵路名詞表》等書。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30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係。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周恩來總理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詹大悲
詹大悲(1888-1927),近代辛亥革命先行者。原名培瀚,別名瀚,字質存。湖北蘄春人。早年考入黃州府中學。1908年到武漢,任《商務日報》總主筆,宣傳革命。1911年與蔣翊武等在武昌組織文學社,被推為文書部部長,章程皆出其手。編《大江報》,因撰時評《大亂者救中國之藥石也》而被捕入獄。武昌起義後出獄,任漢口軍政分府主任兼管軍事。1912年任湖北省議會議員。1913年參加討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後逃亡日本,參加中華革命黨。後返上海秘密反袁,被租界當局逮捕。1916年袁世凱死後出獄,旋被選為湖北省議會議長。為鄂督王占元所忌,未到會任職。不久組織政治商榷會,任副會長。1921年奉中山之命赴四川聯絡川軍,隨後協助四川援鄂軍鄂西總司令潘正道軍事工作。次年任該軍司令部秘書長。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一大代表,擁護中山實行三大政策。次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任參事。1926年出席國民黨二大,當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同年隨北伐軍到武漢,任武漢政治分會委員、湖北省政務委員會委員。次年春,湖北省政府成立,任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1927年12月17日被桂系軍閥胡宗鐸部殺害。
詹大權
詹大權 (1900 ~ 1943) ,乳名閏生,譜名緒悌,字汝恭,號運生.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四月十五日出生於湖北蘄春人。中共黨員。20 年代初考入同濟大學前身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德文科,後升入醫科。1925 年擔任同濟大學學生會委員,積極參加“五卅”運動。1926 年由於參與領導反“誓約書”鬥爭,被學校當局開除,轉到廣東大學。1943 年1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慘遭活埋,時年43 歲。 中文名 詹大權 出生日期 1900 逝世日期 1943 性別 男 個人資料 1925 年擔任同濟大學學生會委員,積極參加“五卅”運動。1926 年由於參與領導反“誓約書”鬥爭,被學校當局開除,轉到廣東大學。從 1927 年起,根據組織派遣,他先後赴湖北地區考察農民運動,到瀋陽從事工人運動,擔任中共順直省委秘書長、中共天津市委組織部長、中共滿洲省委執委、秘書長等職。抗戰時期,他先後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大別山戰區羅田縣抗日民眾動員委員會、安徽省動員委員會任職,長時期為黨的秘密工作和統戰統戰工作竭盡全力,作出貢獻。1943 年11月,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慘遭活埋,時年43 歲。
詹蒙
(1892—1911),男,漢族。乳名炳昌,字仰高,浙江宣平縣石浦村(今屬武義)人,後隨父居溪口。少時與王卓同學,喜聞洪楊故事就讀新民塾,繼入縣立高等國小,轉入浙江陸軍國小。當時讀書人對時政有所議論,常遭捕治。詹對王卓說:“小雅怨誹,不失人民忠厚處,如何反以獲罪?”受同盟會會員王卓等人影響,加入同盟會外圍組織襄義社。畢業回鄉,與潘靜觀在湖山國小增設高小班,擔任義務教員。繼就讀南京陸軍第四中學。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義,蒙大喜過望,以為壯志可酬,立修家書告以許身革命大義。原擬謀劃光復南京,聞武漢吃緊,即偕數同學同學季亮、陳人偉等奔赴武漢赴援投效,求見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懇陳報國志向。黎元洪委其為軍械科科員,拒絕受命,說:“之所以遠道來奔,原欲效命疆場,此職殊非所願。”【“我遠道投奔而來,指望能為國效命。今既人臨敵前,怎能置身於無為之地?”】後江浙同學續至,遂合編為南洋獨立隊,漢口之戰,王卓等先殉國,漢口失守後改編成決勝團學生隊,由詹蒙和陳方棟率領。11月18日,學生隊奉命進防琴斷口,掩護架橋。革命軍剛渡過江,清兵蜂擁而至,蒙率眾奮力反擊,傷亡過重而後援不繼,獨自殿後掩護部隊退守漢水南岸,斷橋阻敵。23日,漢口清兵繞路至上游從蔡甸進犯漢陽,詹蒙領隊前往阻擊。聞三眼橋駐軍通敵失守,遂與戰友伏橫堤後待敵,詹蒙看見敵人逼近,於是高呼殺敵,率先撲向敵陣。一彈擊中左耳,季亮解腿纏為之裹傷,詹拒之,說:“我身手尚在,去一耳何妨!”血濺肩胛,仍躍身向敵猛撲,又一彈擊中頭顱,壯烈犧牲,年僅20歲。中華民國成立後,國民政府在杭州孤山為其建烈士墓,優恤其親屬。
詹才芳
詹才芳(1907-1992),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湖北黃陂縣游擊大隊大隊長,紅一軍第一師排長、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營長,第30團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第四軍12師政治委員,紅九軍政治委員,紅31軍政治委員,川西第五縱隊司令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大隊長,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冀熱遼軍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46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軍區副司令員兼軍長,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顧問。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詹才芳故居詹才芳故居
1955年被授予中將國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2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詹大南
詹大南(1914-——),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5月在立夏節起義影響下參加革命。1931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5軍團保衛局戰士、班長、特派員,紅15軍團保衛局科員,紅28軍3團特派員。參加了長征。長徵到達陝北後,在直羅鎮戰役中奉軍團長徐海東之命,率少共營猛追逃敵,擊斃敵少將師長、生俘敵師參謀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政治處組織幹事,第4縱隊獨立營政治教導員,冀熱察挺進軍第12支隊36大隊政治委員,挺進軍教導大隊大隊長,挺進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第8團團長,晉察冀軍區第12軍分區參謀長、司令員。率部與日偽軍英勇作戰,為開闢和鞏固晉西北、冀熱察、平西、平北等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冀察縱隊第9旅旅長,第8旅旅長,冀熱遼軍區獨立第2師師長,冀熱察軍區代司令員,察哈爾省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張家口警備區司令員、軍管會副主任,華北軍區第209師師長。參加了解放察哈爾全省、華北鎮張家口、平津戰役等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軍32師師長,第27軍副軍長,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7軍副軍長,在第二次戰役中,親率4個步兵團全殲美7師第31加強團(北極熊團),擊毀和繳獲汽車、坦克363輛、火炮139門,創造了志願軍以劣勢裝備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1個加強團的模範戰例。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軍軍長,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甘肅省軍區司令和甘肅省委書記,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是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2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枚。
詹少聯
詹少聯(1917-2003),湖北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時期任紅25軍75師224團看護長,紅78師32團衛生隊隊長,紅15軍團78師衛生部部長。參加了參加了鄂豫皖歷次反圍剿和紅25軍長征。到達陝北後,參加了勞山、直羅鎮、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衛生部醫生、醫生訓練隊隊長、醫務科科長,模範醫院院長,白求恩醫院院長,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衛生處處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反掃蕩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6縱隊衛生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第3野戰軍第3兵團衛生部副部長兼12軍衛生部部長。參加了襄樊、淮海、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軍委衛生部幹部處處長,總後勤部衛生部醫療局局長、獸醫局局長兼黨委書記,海軍後勤部衛生部部長,海軍後勤部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2003年10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詹化雨
詹化雨(1911-1984),安徽省金寨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8軍手槍團分隊長、團長。堅持了鄂豫皖邊區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初期,任新四軍第4支隊手槍團團長,教導大隊隊長,第9團團長,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2師第4旅參謀長,第5旅副旅長,第2師兼淮南軍區副參謀長。參加廬江、襄安高塘鋪、周家崗、古城集、程道口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副司令員,第3野戰軍25軍副軍長、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總參謀部作戰部軍務局局長,總參謀部測繪局政治委員。195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任西藏軍區副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顧問。
1984年12月3日在福州逝世,終年73歲。
博士,中國普天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普天控股(集團)股份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經濟人物、世界首座負碳城發起人、投資人。
詹榮富
祖籍廣東省饒平縣,計算機網際網路精英,饒客網創始人。
詹春柏:1941年10月生,台灣省彰化縣人。1970年,自美國哈佛大學文理研究所碩士畢業,返台後長期在國民黨黨內任專職黨工。2008年5月20日出任台灣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秘書長,2009年9月10日接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現為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兼秘書長。
詹啟賢:台灣奇美醫院院長、衛生署署長、中國國民黨副秘書長
詹記德,台灣台北市“北投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是安溪詹氏始祖敦仁公的第33世孫,隸屬旅台詹氏始祖士樹公(敦仁公的第28世孫)派下。他從事建築四十餘載,建築造詣精深,工程指揮才能卓越,是台灣“優等包商”,著名實業家,是當代詹氏傑出代表。
詹錫富,往台始祖詹來樹公派下,隸屬於安溪多卿楊美派,敦仁公卅三世孫,世居台灣台北市,公元1920年4月29日出生,高等科(國中)文化。錫富宗長,和藹慈祥,孝心齊天,德高望重,乃詹氏代表,吾族精英。
詹聰明,敦仁公卅三世孫,隸屬安溪多卿新寨派,往台始祖詹來公派下。先生出生於公元1930年3月19日,畢業於柑園國小。童年時期,生活困頓,邊讀邊樵以度難關,後以農為業,直至十九歲。此番經歷造就其艱苦創業,節儉樸實的優良作風,形成其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出眾品格。

民間團體

經濟文化交流協會
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是由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組成的為詹氏宗親服務的自發性民間社團組織。協會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接受所在地政府部門的領導,團結聯絡海內外各界詹氏人士,整合詹氏宗親的資源和力量,加強詹氏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促進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增進海內外詹氏宗親愛祖敬宗!
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註冊證書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註冊證書
協會會徽是中間為城垣環抱著的纂體“詹”字,底下配以中文拼音“ZHAN”,外面是環繞城垣的圓圈(地球,全世界)。整個會徽象徵詹氏在地球上的繁衍與文化源遠。
詹氏為湖北少數的姓、協會下設中華詹氏統宗譜編纂委員會和中華詹姓企業家聯誼會兩個專業委員會。統宗譜編委會是發掘和整理詹氏歷史文化的主體,履行解疑釋惑、科學考證族譜內容的職責,負責統籌指導、協調聯絡各省市、各地方編修宗譜的工作,陸續整理編纂出版《中華詹氏統宗譜》。企業家聯誼會起橋樑、紐帶作用,交流溝通,整合資源,促進各方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為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提供不竭的資金來源。
協會資產包括所有以本會名義擁有或管理的動產與不動產以及無形資產。中華詹氏大宗祠是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所屬資產,大宗祠管理委員會是大宗祠管理維護機構。

宗祠協會

中華詹氏大宗祠 2008年11月3日動工,2010年5月19日落成 。
(以下按成立先後順序排列)
台灣詹氏大宗祠 始建於1986年,1995年秋落成。
湖北詹氏大宗祠於2012年建成,占地15畝,坐落黃石東方山下,由湖北黃石詹氏榮二公後裔捐資興建。
中華詹氏福建省協會 2005年5月6日成立。
安徽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 2005年9月10日成立。
江西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 2005年9月25日成立。
湖北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 2005年12月25日成立。
浙江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 2006年1月2日成立。
廣東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 2006年6月10日成立。
江蘇省詹氏經濟貿易交流協會 2006年12月29日成立。
河南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 2008年11月8日成立。
海南省詹氏經濟文化交流協會 2008年12月7日成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