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滿族自治縣(伊通縣)

伊通滿族自治縣

伊通縣一般指本詞條

伊通滿族自治縣,隸屬於吉林省四平市,是吉林省唯一的一個滿族自治縣。“伊通”為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名,意為“宏大、洶湧之河”。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於吉林省中部,伊通河上游,省會長春市南面,東與長春市雙陽區、東南與磐石市接壤,南接東豐、東遼二縣,西南與梨樹縣為鄰,西南西北面與公主嶺市接界,北與長春市郊區毗連。全境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66公里,幅員面積2523平方公里。

最初於光緒八年(1882年)升為伊通州宣統元年(1909年)升為伊通直隸州。1913年撤州建縣。1988年8月30日,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

2016年11月,四平市伊通滿族自治縣被國家旅遊局評為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2018年12月2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伊通滿族自治縣
  • 外文名稱:Yitong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
  • 別名:伊通州(清)、一禿、伊敦、伊屯
  • 行政區類別:自治縣
  • 所屬地區:吉林省四平市
  • 下轄地區伊通鎮二道鎮伊丹鎮
  • 政府駐地:伊通鎮
  • 電話區號:0434
  • 郵政區碼:130700
  • 地理位置吉林省中南部
  • 面積:2523平方公里
  • 人口:481998人(2010年)
  • 方言:東北官話
  • 氣候條件:中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
  • 著名景點滿族博物館、牧情谷旅遊風景區等
  • 火車站:伊通站
  • 車牌代碼:吉C
  • 行政區劃代碼:220323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社會事業,教育,衛生,社保,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歷史民俗,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晉,伊通屬挹婁。
南北朝,屬勿吉白山部。
隋屬高句麗
唐,設渤海國,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伊通屬中京顯德府榮州。
伊通滿族自治縣老照片伊通滿族自治縣老照片
五代滅渤海國建東丹國,伊通屬人皇王輝發部。
天慶五年(1105年),女真族完顏部首領阿骨打滅遼稱帝,創建金國,伊通屬東京鹹平路。
元代,地方實行行省制,全國設11行省,遼陽行省下設一府七路,伊通屬鹹平府開元路。
明初,廢元行省制,於東北設奴兒乾都司,伊通分屬奴兒乾都司之塔山衛、勒克山衛、呼蘭山衛、烏爾堅山衛、伊敦河衛、雅哈河衛、烏蘇衛、穆蘇河衛、呼魯河衛等。
明末,海西女真崛起,形成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四部,伊通大部屬葉赫部,東南一隅屬輝發部。
天命元年(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滅葉赫,伊通全境盡歸建州女真所屬。
康熙二十年(1681年),修築京師至吉林驛道,伊通地當盛京至吉林之中,設蒙古霍羅、葉赫、赫爾蘇、阿勒坦額墨勒、伊巴丹五處驛站。
雍正六年(1728年),伊通設鑲黃正黃二旗公署,隸屬永吉廳。
嘉慶十九年(1814年),設伊通河分防巡檢,隸屬吉林廳。
光緒八年(1882年),建伊通州,屬吉林府。同時建磨盤山分防巡檢,隸屬伊通州。
光緒十三年(1887年),撤磨盤山分防巡檢,改設分州,隸屬伊通州。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磨盤山分州從伊通州劃出,設磐石縣,隸屬伊通州。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赫爾蘇分州,隸屬伊通州
宣統元年(1909年),伊通州升為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年3月),撤州建縣,稱伊通縣,隸屬長春道,設縣公署,置縣知事。
民國十八年(1929年2月),縣公署改稱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設偽伊通縣公署,隸屬偽吉林省。
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1日),伊通縣與雙陽縣合併,稱通陽縣,偽縣公署設在伊通街。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一五”東北光復,中國共產黨收復伊通,建立通陽縣民主聯合政府。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 月15日),撤銷通陽縣,恢復伊通縣和雙陽縣。
民國三十六年(1946年5月20日),國民黨占領伊通,伊通縣政府轉移輝南縣境內。
民國三十七年(1947年10月1日)伊通縣解放,伊通縣政府遷回伊通縣城,隸屬吉林省。
1956年11月,伊通縣為公主嶺專員公署所轄。
1958年,伊通縣為四平專員公署所轄。
1983年8月,伊通縣為四平市所轄。
1985年2月,伊通縣為公主嶺市所轄,同年12月復歸四平市所轄。
1988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隸屬四平市

行政區劃

1946年2月,伊通縣轄14個區,172個村,縣政府駐伊通鎮。1948年6月轄14個區,161個村。1955年,各區稱謂取消序號,恢復原地名稱呼;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4個區,173個村。1956年初,伊通滿族自治縣轄4個區,1個鎮、61個鄉。1956年轄4個區、1個鎮、25個鄉、9個公社。
1958年,伊通滿族自治縣轄8個公社,134個管理區。1960年,轄1個鎮、8個公社.計134個生產大隊。1966年1月,轄1個鎮、21個公社,計221個生產大隊。1968年2月,增設1個公社,仍為211個生產大隊。1979年6月,伊通鎮設2個街道辦事處。1980年初,轄1個鎮、21個公社,260個生產大隊,1479個生產小隊。
1983年,公社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小隊改為屯。1988年7月,伊通縣轄8個鎮、14個鄉.234個村委會、31個居委會。1989年8月4日,經吉林省政府批准,撤銷新家滿族鄉,設立新家鄉;12月9日,將東尖山鄉的河北村、頭道鄉的三星村、新家鄉的東新村劃歸伊通鎮管轄。
1995年12月,伊通滿族自治縣轄9個鎮、13個鄉:伊通鎮、營城子鎮、靠山鎮、馬鞍山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伊丹鎮、景台鎮、西葦鎮、五一鄉、新家鄉、愛民鄉、東尖山鄉、三道鄉、黃嶺子鄉、板石廟鄉、地局子鄉、頭道鄉、二道鄉、新興鄉、發展鄉、莫里青鄉。共有27個居委會、241個村委會。
1998年12月4日,經吉林省政府批准,撤銷二道鄉,設立二道鎮。2000年8月20日,經吉林省政府批准,撤銷頭道鄉、東尖山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伊通鎮管轄;撤銷發展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景台鎮管轄;撤銷地局子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板石鄉管轄,將板石鄉更名為河源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伊通滿族自治縣總人口482134人,其中:伊通鎮102064人、二道鎮18757人、伊丹鎮29631人、馬鞍鎮29809人、景台鎮36376人、靠山鎮28050人、大孤山鎮29104人、小孤山鎮27915人、營城子鎮23042人、西葦鎮15833人、五一鄉18364人、愛民鄉13379人、新家鄉16477人、新興鄉16155人、莫里鄉16655人、黃嶺子鄉17474人、三道鄉20637人、板石鄉22412人。
2002年6月14日,經吉林省政府批准:撤銷五一鄉、新家鄉,將五一鄉所轄行政區域和新家鄉的米斗淺村等劃歸伊通鎮管轄,將新家鄉的向前村、打草村、新宏村、沙古村、後柳村、新家村、新山村劃歸營城子鎮管轄;撤銷愛民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大孤山鎮管轄;鄉鎮合併後,鎮政府駐地不變。8月9日,經吉林省政府批准:撤銷黃嶺子鄉,設立黃嶺子鎮,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2002年底,伊通滿族自治縣總人口46.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近9萬人。轄12個鎮、3個鄉。
2003年底,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2鎮,3鄉:伊通鎮、營城子鎮、靠山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伊丹鎮、馬鞍山鎮、景台鎮、西葦鎮、二道鎮、河源鎮、黃嶺子鎮、新興鄉、莫里青鄉、三道鄉。
截至2006年1月,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2鎮,3鄉:伊通鎮、營城子鎮、二道鎮、西葦鎮、景台鎮、河源鎮、伊丹鎮、小孤山鎮、大孤山鎮、馬鞍山鎮、靠山鎮、黃嶺子鎮、莫里青鄉、三道鄉、新興鄉。共有14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5個)、189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於吉林省中部,伊通河上游,省會長春市南面,東與長春市雙陽區、東南與磐石市接壤,南接東豐、東遼二縣,西南與梨樹縣為鄰,西南西北面與公主嶺市接界,北與長春市郊區毗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24°49'~125°46',北緯43°3'~43°38'。地理坐標為東經125°17',北緯43°21',距省會長春市48公里。全境東西長76公里,南北寬66公里,幅員面積2523平方公里,約占四平地區幅員面積14080平方公里的17.9%;約占吉林省總面積187400平方公里的1.35%。

地形地貌

伊通地處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東南部和西北部分屬吉林哈達嶺余脈和大黑山脈,多為連綿起伏的低山丘陵,占伊通滿族自治縣總面積的60.8%。境內最高點為河源鎮青頂山,海拔611米。 中部、西部為伊通河與東遼河的沖積平原和侵蝕台地,地勢大致由南向北傾斜。境內地貌按成因和形態可分6種類型。
構造剝蝕低山:分布在西北部大黑山、東部碾子山和東南部青頂山一帶,面積4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 500~611米,相對高差為221~313米。多陡坡峻岭。
剝蝕丘陵:分布在南北兩側山區。風化厚度1~30米,海拔高度為275~500米,相對高差為50~150米。山體起伏較小,大部分丘陵較平緩,山頂呈渾圓狀,山間谷地較發育。
波狀台地:分布於地塹平原中,台地面呈波狀起伏,坡度甚小。在西南部小孤山、三道一帶台地後緣沖溝較發育,並出現一些陡坎。台地海拔高度為223~270米,相對高差為10~20米。
山前傾斜台地:屬剝蝕堆積地形,分布於山間溝谷坡角地帶和較大河谷上游的部分地段,其後部與丘陵相接。海拔高度為280~340米,相對高差為10~20米。
河谷平原:分布於伊通河、孤山河、伊丹河等河流的河谷中,包括一級階地和二級階地的全部面積。一級階地沿河床兩側分布,標高219~229米,低於二級階地0.5~1.0米。縣城就座落在一級階地上。
火山地貌:伊通境內有16座火山,呈兩列分布於依蘭──伊通斷裂帶的南端,即處在伊通斷陷盆地內,海拔高度為225~430米,相對高差為15~150米不等。分布方向與斷裂方向一致,即東北~西南走向。

氣候

日照:全年太陽總輻射量為11890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以5月為最多,達14646千卡/平方厘米。在5~9月整個農作物生長期內,太陽總輻射量有64911千卡/平方厘米。
氣溫:年平均氣溫5.5℃,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22.7℃,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17.1℃,年較差為39.8℃。極端最高氣溫35.5℃,出現在1972年7月18日;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0. 2℃。
霜期:多年平均初霜日9月23日,終霜日5月7日, 霜期長達227天,無霜期僅為138天。東南部山區的河源鎮和營城子鎮的部分地方,多在9月上旬見初霜, 次年5月中旬終霜,無霜期較縣內中西部地區少15~20天。
降水:伊通滿族自治縣年平均降水量為651.7毫米。 降水的年變率為18.5%。一年四季降水不均衡,春季降水91.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4%。夏季降水414.1毫米, 占全年降水量的66.2%。秋季降水10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6.9%。冬季降水(雪)14.4毫米,僅占全年降水量的2.5%。
風速:伊通滿族自治縣年平均風速為2.2米/秒,春季為4.3米/秒,夏季為2.6米/秒,秋季和冬季均為3.0米/秒。全年主要風向頻率出現較多的是靜風占19%,東南風占16%,西南風占11%。

水文

伊通滿族自治縣有河流128條,分屬松花江遼河兩個水系,跨東遼河、飲馬河輝發河三個流域。較大河流有伊通河、孤山河等。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伊通滿族自治縣耕地面積129599公頃,占幅員面積的51.3%。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33公頃。林地82888公頃,占幅員面積的32.8%。牧草地517公頃,占幅員面積的0.0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15753公頃,占幅員面積的6.2%。居民及工礦用地12796公頃,占幅員面積的5.1%。交通道路用地709公頃,占幅員面積的0.28%。園地1459公頃,占幅員面積的0.6%。未利用的土地8862公頃,占幅員面積的3.7%。

森林資源

伊通滿族自治縣屬於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區域,森林覆蓋率為 27.7%。立木蓄積量為355萬立方米。
喬木:主要有柞、山楊、椴、山榆曲柳山槐、樺等;
灌木:有胡枝子山玫瑰等。
針葉樹:以落葉松為最多。
伊通滿族自治縣人工林面積29873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36%,樹種以落葉松為主。

動物資源

獸類:有狼、狐、狸、狍子貉子灰鼠松鼠香鼠、鼬、刺蝟野兔等;
禽類:有環頸雉沙斑雞鵪鶉大山雀蘇雀麻雀鐵雀斑鳩啄木鳥布穀鳥喜鵲烏鴉、燕子、野鴨等;
魚類:有鯉魚、鯽魚、鰱魚鱅魚草魚鯰魚青魚泥鰍魚等。

植物資源

藥用植物:有細辛五味子黃芪五加皮狼毒等178種,多分布在東南部山區,次為西北部山區。
野菜:有寒蔥蕨菜山芹菜莧菜薺菜車前蒲公英小根蒜苦菜黃花菜柳蒿芽、貓爪菜、山菠菜灰菜等。
食用菌:主要有白蘑榛蘑松蘑、油蘑、楊樹蘑、木耳、地瓜皮等。

礦產資源

截止2010年底,伊通滿族自治縣已發現的有金、銀、銅、鐵、鉛、鋅、硫鐵、矽石、螢石、石灰石、麥飯石、矽灰石、玄武岩膨潤土高嶺土、粘土、煤、石油、天然氣、礦泉水等30餘種,礦產地200餘處。
石油天然氣:伊通盆地莫里青斷陷面積540平方公里。伊通盆地勘探潛力為石油5.3億噸、天然氣1000億方以上。
金:主要分布在伊通鎮營城子鎮、莫里鄉等3個鄉鎮,資源總量約為7噸,平均品位是1.0—2.0克/噸,屬貧礦床;
鋅:主要分布在景台鎮和莫里鄉交界處的放牛溝、老虎溝一帶,鋅金屬資源儲量達到139萬噸,屬中型礦床,平均品位9%,是吉林省有色金屬的重要接續基地;
鐵:主要分布在景台鎮、莫里鄉、黃嶺子鎮、營城子鎮等鄉鎮,保有資源儲量礦石量451萬噸;
銅:主要位於景台鎮永久村,保有資源儲量315萬噸,有五個礦體;
矽石:主要分布在景台、莫里馬鞍、營城子、伊通鎮等鄉鎮,遠景資源總量超過100萬噸,多數矽石礦可露天開採;
螢石:主要分布在營城子鎮、莫里鄉、伊通鎮,資源總量約為20萬噸;
硫鐵礦:主要分布在景台鎮放牛溝、莫里鄉老虎溝一帶,保有資源儲量176萬噸;
矽灰石:主要分布在二道鎮、營城子鎮、河源鎮,儲量37萬噸;
大理岩:分布較廣,預測資源總量1.8億噸以上;
麥飯石:產於大孤山鎮石匠背山,礦石保有資源儲量160萬噸,適宜露天開採;
脫硫黃土:又稱氧化鐵粉,產於放牛溝的脫硫黃土,脫硫效果極佳,最高可達99.2%;
膨潤土:主要分布在馬鞍鎮和莫里鄉,又名斑脫岩,具有強烈的吸水性,工業儲量為143.4萬噸;
高嶺土:主要分布在景台鎮,儲量100萬噸,預測遠景儲量約200萬噸以上,礦石呈灰白色、淺粉色,土狀結構,含二氧化矽43.18%,二氧化鋁30.14%;
煤炭:主要分布在大孤山鎮,屬褐煤,分布面積近10平方公里,煤層厚度20餘米,埋深2100米,開採難度較大。2008年,在大孤山鎮楊樹村、柴永村勘探,以探明儲量1.5億噸;
礦泉水:分布在河源鎮、景台鎮、大孤山鎮三個鄉鎮。特別是河源鎮石頭泉眼屯蓮花泉,偏矽酸含量為38.75毫克/升,平均流量為149.25立方米/日。

水資源

伊通滿族自治縣水資源總計3.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量2.5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為1.16億立方米,年人均水占有量580立方米,耕地年畝均水量153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人口:全縣總戶數161202戶,總人口達到472210人。其中:男性241523人,女性230687人。農業人口388440人,占總人口的82.3%,非農業人口83770人,占總人口的17.7%。全縣人口密度187人/平方公里。

民族

全縣共有1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9.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40%。其中,滿族18.4萬人,占人口總數的38.3%;回族6026人,占人口總數1.3%;朝鮮族1784人,占人口總數0.4%。還有蒙古族、錫伯族、瑤族、苗族、門巴族、白族、壯族、土家族、高山族、彝族等。

社會事業

教育

2012年,伊通滿族自治縣共有民族學校5所,其中:滿族高級中學1所,滿族國小1所,朝鮮族九年制學校1所,回族學校2所。在校學生4567人,教職員工329人。同時,在4所學校增設了民族幼兒班。布局合理、結構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初步形成,少數民族學齡兒童國小入學率達到100%,國中入學率達到95%。

衛生

截止2014年5月份,城鄉居民衛生檔案累計建檔人員為346304人,建檔率71.7%;規範電子建檔人數為260536,建檔率54.4%。孕產婦健康管理率達90.73%;65歲以上老年人建檔人數40865人;高血壓患者建檔21965人;2型糖尿病建檔8194人;重性精神病管理1424人。

社保

2014年,伊通滿族自治縣參合農民320339人,農村常住人口參合率為99.98%,2014年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10元,籌集資金達1.3億元。

經濟

綜述

2016年末,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可實現169.4億元,年均增長4.5%,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可實現57.1億元、54.5億元和57.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可完成100億元,年均增長2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完成57億元,年均增長11.3%。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到2.1萬元和1.1萬元,年均分別增長6.6%和8%。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可實現9億元和6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1%和12.5%。

第一產業

農業
1994年伊通滿族自治縣糧食總產量達649000噸,被列為全國百名商品糧產糧大縣第61位。
2005年,伊通滿族自治縣共有7個鄉鎮16個村從事玉米良種繁育,品種達到24個,總面積184000畝,產量達1.1億斤,總產值可實現0.9億元。
2010年,糧食總播種面積180萬畝,占總耕地195萬畝的92.31%,其中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糧播種面積180萬畝,占總糧面積100%,糧食總產實現20.1億斤,農業總產值實現54.3億元,比2009年增長11.2%。
林業
2010年,伊通滿族自治縣共完成造林9000畝,其中國營7200畝,民營1800畝;完成補植造林18350畝;完成村屯綠化20個、1161畝;義務植樹70萬株,栽花種草1.5萬平方米;實現了連續31年無重大森林火災的目標;10個國有林場實現利潤55萬元。
水利
2010年,伊通滿族自治縣共爭取國家和省投資項目17項,總投資7750萬元;伊通滿族自治縣四座中型水庫和四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工;完成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7公頃,共投資608萬元;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共建設深水井145眼,完成15個鄉鎮、98個村、128個自然屯、7座農村中國小校、4321人飲水安全問題。
畜牧
2010年,伊通滿族自治縣牧業總產值實現35.7億元,比2009年增長10.3%。牛、鹿、豬、羊、禽發展到97萬頭、12.5萬隻、110萬頭、14.8萬隻、3505隻,分別比2009年增長19.9%、12.9%、16.7%、8.8%、8%。伊通滿族自治縣累計發展牧業小區294個。營城子黃牛交易市場占地35000平方米,年交易量20萬頭左右。

第二產業

到2010年末,伊通滿族自治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實現67.4億元,比2009年增長53.1%。工業增加值實現16億元,比2009年增長40%;利潤、稅金實現4億元和1.8億元,分別比2009年增長91.1%和33%。技術改造投資完成20億元,比2009年增長25%,完成新產品產值9億元,比2009年增長35%,產銷率實現97.43%,比2009年提高0.49%。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由2006年的4.27噸標準煤下降到1.97噸標準煤。

第三產業

商貿
2010年,伊通滿族自治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6.9億元,比上年增長19.2%。伊通滿族自治縣有大型商場6家和綜合性大市場一處。
建設規範化達標“農家店”、“農資店”400家,建立商品配送中心一家、配送站5個,2010年農家店銷售額突破1億元。家電下鄉銷售網點50家,補貼3200萬元。從事商品配送的業戶和企業15家。
金融
2010年,伊通滿族自治縣銀行業網點總數70個,其中商業銀行3家,即:工行2個、農行8個、建行1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合作社金融機構1家,農村信用聯社35個;郵政儲蓄所23個。2010年,各項存款餘額達到50.3億元,比2009年增長20.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36.5億元,比2009年增長23.6%。各項貸款餘額達到27.6億元,比2009年增長19.1%。

交通運輸

2010年,伊通滿族自治縣新建水泥化農村公路151公里,通村油路率達到99.5%。伊通至遼源、營城子至松江河伊通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九開公路伊通段建成通車。長春經伊通至遼源鐵路建設項目做好開工前準備。客運站點建設不斷加強,布局合理,設施完善。伊通滿族自治縣現有二級客運站1個、三級客運站8個、四級客運站2個。伊通滿族自治縣營運路線114條,其中跨省的2條,跨市的15條,跨縣的26條,縣內71條。每日有252個班次運營,伊通滿族自治縣自然屯通車率達92%。

歷史民俗

服飾
衣著,清代及民國時期,伊通境內滿族服裝主要有旗袍長衫馬褂馬夾短襖、皮衣褲等。滿族無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幼都習慣穿袍子。長袍加穿馬褂,是清代及民國時期貴族豪紳的禮服。普通人則穿棉布縫製的棉長袍、單夾短襖短衫,冬季上身套一件皮大哈或皮馬褂子。下身套一件皮製或棉布制的套褲,解放前農村老人尚有穿此褲者。
伊通滿族自治縣旗袍伊通滿族自治縣旗袍
髮式,滿族成年男子將顱前發剃光,留下顱後發,蓄長編辮垂於腦後。未婚子女留全發,編雙辮或獨辮,額前蓄“劉海兒”。已婚子女髮式多樣,有架子頭、兩把頭、燕尾式等,中老年婦女則在頭頂部綰一髮鬢,稱為“小高粱頭”。新中國成立初期,尚可見此髮式。
飾物,滿族婦女飾物主要有頭架、扁方、耳環、簪子、手鐲、戒指和香荷包等。這些飾物多是以金銀珠玉翡翠瑪瑙等精雕細琢而成。男子飾物主要有帽正、戒指、腰荷包等。
飲食
滿族所食穀物主要是稗、粟、小麥、大麥、、稷、高梁、玉米、蕎麥等。滿族喜麵食、黏食。面制的塊狀食物統稱“餑餑”,如蘇葉餑餑、豆油餑餑,黏豆包粘火勺油炸糕、粘糕。這些黏食至今已成為伊通滿族自治縣各民族喜愛的食品。
居住
滿族居住無論兩間還是三間一般均在東間開門。東間稱外層,裡間臥室。臥室三面環炕,西炕較窄,稱“萬字炕”。萬字炕上為祖宗板兒,上放祖先神像、祖匣。萬字炕除薩滿、穆昆達及本家族長輩外,其他任何人不能坐臥。滿族以西為大,南為尊,故老人必住西屋南炕,並以此序按輩分、長幼安排家人住炕。滿族繼承先人“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的習慣睡火炕。火炕用土坯搭成,寬2米,高80厘米,長4米或8米。炕內有煙道四五條與外間鍋灶和牆外煙甸相通。早期煙用空心木,後用泥馬或土坯搭砌。
伊通滿族自治縣滿族宅院伊通滿族自治縣滿族宅院
滿族宅院,一般均為方形,並“立木為柵”將房屋包圍起來,前面正中立一柵門。富裕人家四周砌牆,並建有東西廂房。南牆中間建有門樓,有“三合院”或“四合院”進門處建有“影壁”。富裕家影壁上雕有“龍鳳呈祥”、“日出雲海”等圖案。
婚嫁
滿族婚俗大體有通媒、望門戶、放定、迎親、坐賬、拜天、入洞房、分大小、回門、住對月等程式。青年男女方十五六歲,父母便托媒說親。如雙方有意,便互相看望,稱“望門戶”。兩家同意婚事男方母親及媒人前往女家,女方備酒席,行裝煙禮。男方母親贈女方簪珥,稱“放小定”,即訂婚。婚前一兩個月,男方將女方索要之豬、羊、酒、布帛、金銀首飾和錢幣等送至女方家中,放在祖宗板前神案上,兩親家跪拜,斟酒互遞蘸祭,俗稱換盅,即“放大定”。
生育
嬰兒出生如果是男孩,要在門柜上掛一小弓箭,祈望孩子將來能成為騎射能手。如果是女孩,則掛一紅布條,一是象徵吉祥,二是表示“月房”不能隨便進去。第三天給孩子餵奶,稱“開奶”。趕上祭祀時,嬰兒要上子孫繩,在繩上系一小弓箭即添男嬰,有的系一羊“嘎拉哈”(豬、羊、狍子等的骨);系一彩布條,即添女嬰。
喪葬
滿族人家遇喪事,首先要將祖宗匣、香案、祭品等用紅布蒙上。壽衣多寡忌用雙數。咽氣前於地中央設一靈床,高低依喪者年齡不等,最高與炕齊平。入殮時不走門,從窗戶抬出。後來也走門,但窗戶要打開。

風景名勝

大孤山旅遊風景區
大孤山旅遊風景區為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位於縣城西南17公里。大孤山以獨特的火山地貌景觀為核心,集觀光遊覽、科研考察、休閒度假、娛樂為一體綜合性景區。
南山旅遊風景區
現為國家3A級景區的南山旅遊風景區,是1997由吉林省同泰礦冶公司投資興建的,位於縣城南6公里處伊通鎮二道嶺子村,占地面積18平方公里,主要經營旅遊開發、旅遊服務、生態觀光、農作物種植等。
壽山湖
建於1958年,擴建於1966年,在壽山腳下攔截伊通河,是伊通河上游幹流上的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的中型水庫。2002年進行除險加固,投資1210萬元,庫容達到2530萬立方米,大壩全長1080米,頂寬5米,壩高12.92米,河道長16.3米,流域面積91.5平方公里,使壽山水庫成為蓄水灌溉為主,旅遊、度假、垂釣休閒、娛樂為輔的中型水庫。
占地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館藏文物630種5000餘件。本館展示內容分為滿族淵源、生產、生活、文化、禮儀、信仰、古今伊通七個展廳。
牧情谷旅遊風景區
牧情谷旅遊風景區是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位於伊通滿族自治縣東南8公里,占地面積200萬平方米。三面環山,一灣碧水,風景秀麗,以獨特而富有神秘色彩的薩滿文化為核心,集北方民俗文化、生態觀光、休閒度假、餐飲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高品位的旅遊風景區。是吉林省和多家高等院校確定的薩滿學術研究基地。

著名人物

奇蘭(?一1636年),姓納喇氏。世居伊巴丹(今伊丹鎮)。原系該地女真部落酋長,後投奔努爾哈赤,被編入滿洲鑲紅旗。皇太極即位後,設十六大臣分管八旗事務,巴奇蘭被任命為正黃旗大臣。1633年(天聰七年),巴奇蘭以步兵統領身份隨貝勒岳托進攻旅順口明軍。因此次戰功,巴奇蘭晉升男爵。1636年(天聰十年),因前次旅順口作戰創傷復發而亡,恤贈子爵。
鄂碩(?—1653年)世居棟鄂,即伊巴丹河一帶,清初將領,先後任輕騎都尉、佐領、世職二等、前鋒參領、世職一等、男爵、男爵二等、鑲白旗滿洲副都統、前鋒統領、子爵,又因系皇貴妃之父晉升伯爵。1657年(順治十四年)病卒,加贈侯爵。其子費揚古承襲伯爵。
費揚古(?—1701年)鄂碩之子,襲父伯爵。清初將領,常讀《左傳》,賦詩詞,被譽為儒將。
依克唐阿(1833-1899)字堯山,滿洲鑲黃旗人,族姓扎拉里氏。出生於今伊通縣城東南馬家屯。依克唐阿在抗擊日、俄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鬥爭中,立下了卓著的功績,受到朝廷器重,被授為頭品頂戴、鎮守盛京等處將軍,管理兵刑兩部,兼管奉天府尹事務,任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等官職,有“東北三省海外天子”之稱,被譽為“虎將軍”。1901年卒,予謚誠勇。
齊耀琳:光緒乙未進士,翰林院庶吉士。他先後任直隸曲周知縣,任內愛民如子,民呼“齊青天”,升遷謝任時民眾跪地挽留。他官級遞升,先後任河間、保定、天津知州,天津道尹、直隸按察使、提法使,1911年(宣統三年)任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撫,1913年(民國2年)任吉林省民政長,1914年任吉林巡按使,1917年(民國6年)任江蘇省長。他一生為官清正廉明,唯才是用,一絲不苟。
齊忠甲: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都察院御使。任翰林院編修期間,曾出任三江主考,經他考取之士均側重理論。兼都察院御使時,為人清廉,贊其“清正廉明”之氣質。
齊耀珊: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進士。曾任漢口道尹,忠於清王朝。民國6年,任浙江省長;民國9年,任山東省長;民國10年,先後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農商總長和教育長。
郭星五(1861一1940),字景恆滿洲鑲黃旗,伊通州二十家子人。性平和穩重。10歲入鄉塾讀書,1878年(光緒四年)文庠生,1891年(光緒十七年)科舉人。後執教15載,門生成名者頗多。
郭桂五字丹芳,生卒年不詳。伊通州二十家子人。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文庠生,執教數年後到奉天荒務局任職。,後任江蘇省長公署科長、鎮江運北稅務局局長。1922年辦理北五省賑務時,曾獲“慈善家”榮譽。他本人也節衣縮食,把私款用來賑災。民國政府頒給他“急公好義”匾額一塊。
於保合:,滿洲鑲黃旗人,出生於縣城南青咀子屯,世代務農。曾任華北軍區司令部通訊處處長、軍委總軍械部雷達局副局長、國防部第六研究院器材部副部長、三機部供應局副局長等職務。1982年離休,1985年4月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1歲。
毛誠(1915—1995),漢族,伊通東尖山鄉人,原名武文璞。新中國成立後,曾於1950年擔任總參聯絡部幹部學校副校長;1954年任總參聯絡部副部長、中央調查部副秘書長、中央調查部幹部學校校長。1958年12月任中共吉林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共吉林省委委員,1969年9月任中共吉林省委黨校校長。1978年至1984年先後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吉林省人大副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