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隸州

直隸州

直隸州的建置最早出現於元代,明清時期地方行政單位之一,以直隸布政司而得名,與一般隸屬於府的州不同。在清朝,行政區劃的州與廳分為直隸州及直隸廳。其中,直隸等級的州為統治人口多,事務雜繁者。就編制上,直隸州與府的等級相同,轄下知州,州同,州判等官員都與府品等編制相同。19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明朝的州有兩種,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與府平級;散州相當於現在的縣級市,與縣平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直隸州
  • 行政等級:直隸州與府的等級相同與府平級 
  • 古今對比:直隸州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
  • 知州官級:正五品
歷史沿革,直隸,四川,綿州直隸州,資州直隸州,茂州直隸州,忠州直隸州,眉州直隸州,瀘州直隸州,永寧直隸州,山東,濟寧直隸州,臨清直隸州,膠州直隸州,山西,河南,光州直隸州,汝州直隸州,許州直隸州,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福寧直隸州,永春直隸州,龍巖直隸州,新疆,

歷史沿革

“州”作為地理概念,始出現在先秦時期。據《禹貢》記載,傳說大禹治水時,將中國劃分成九個區域,稱為“九州”,於是“九州”最早成為中國的別稱。然而,這所謂的“九州”,只是當時對中國規劃的一種政治理想,還不是真正的行政區劃。
秦始皇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在全國實行以郡統縣的行政區,仍無“州”之設。漢朝建立後,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沿用先秦之“九州”命名,通稱“十三州”,但這些以“州”冠名的監察區,還未具政區性質,地方政區仍是郡、縣兩級制。至東漢末年,作為監察區的“州”,才真正成為相當於“省”的一級行政區劃,首次確立了州的建制,形成全國政區“州、郡、縣”的三級建制。此後,“州”作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建制,在歷代相沿中有了不斷演進。
在宋代,府、州是轄於路之下的。元代將州分為兩類,即重要的州由行省直接管轄,稱為直隸州,與路、府並列,其他由路、府管轄的州,則稱為散州,這是中國政區史上首次出現直隸州與散州之分。明沿元制,州的建制仍分為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上隸於京師或省(布政使司),地位同府,散州隸屬於府。
清代 ,中央政府對行政區划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針對明代府轄縣過多的弊端,清政府有選擇地增設直隸州,通過縮減府的管理幅度與擴大直隸州政區職能,促進平衡地方的分轄管理。元明兩代的直隸州與散州,在管理層次上大都為轄縣政區,均領轄一至數縣。清代對此作了嚴格的區分,即直隸州為地方二級統縣政區,與府平級,同隸於省,皆轄數縣;散州為地方三級縣轄基層政區,與縣平級,同隸於府,不再領縣。故此,除隸屬關係不同外,領縣與不領縣,成為了清代直隸州與散州的主要區別。清代直隸州與散州均設知州1人,掌一州治理,佐官有州同、州判,分別負責糧務、水利、防海、管河等方面的事情。在品級秩位上,直隸州知州為正五品,州同從六品,州判從七品;散州知州及佐官品級比直隸州低,比縣稍高。

直隸

趙州直隸州
洪武初年(1368年),省平棘縣入趙州,為真定府轄,領柏鄉、隆平、高邑、臨城、寧晉、贊皇六縣。清初趙州屬真定府,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升趙州直隸州,割贊皇歸正定府,轄縣有柏鄉、隆平、高邑、臨城、寧晉。
民國元年(1912年)十月廢府、州,改省、道、縣三級制。民國2年(1913年)2月,趙州知州李大防奉命改趙州為趙縣,隸屬冀南道。民國3年(1914年),冀南道改為大名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趙縣直隸於河北省。

四川

綿州直隸州

邛州直隸州
大邑縣、蒲江縣
明綿州屬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升直隸州;乾隆三十五年(1770)省羅江縣入,徙治舊羅江 城,嘉慶六年(1801)復徙舊治。
德陽縣:明屬漢州,雍正五年(1737)改屬直隸州。
安 縣:明屬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屬直隸州。
綿竹縣:明屬漢州,雍正五年(1737)改屬直隸州。
梓潼縣:明屬劍州,雍正五年(1737)改屬直隸州。
羅江縣:明屬州,順治十六年(1659)省入德陽縣,雍正七年(1731)復置縣,復屬直隸州;乾隆三十五年 (1770)省入綿州,綿州徙此;嘉慶六年(1801)又復置縣,而綿州還舊治。

資州直隸州

明資縣屬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升直隸州。下轄:
資陽縣:明屬簡州,雍正五年(1737)改屬直隸州。
內江縣:沖。明屬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屬直隸州。
仁壽縣:繁難。明屬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屬直隸州。
井研縣:簡。明屬成都府,雍正五年(1737)改屬直隸州。

茂州直隸州

明茂州屬成都府,雍正五年(1727)升直隸州。
沙壩安撫司 、靜州長官司、岳希長官司、實大關長官司、隴木長官司、汶川縣
瓦寺宣慰司,嘉慶元年(1796)升宣慰司。

忠州直隸州

明忠州屬重慶府,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隸州。
酆都縣、墊江縣
梁山縣:明屬夔州府,雍正十一年(1733)改屬直隸州。

眉州直隸州

丹稜縣
彭山縣:康熙元年(1662)省入直隸州,雍正七年(1729)復置縣。
青神縣:沖。康熙六年(1667)省入直隸州,雍正七年(1729)復置縣。

瀘州直隸州

納溪縣、合江縣、江安縣

永寧直隸州

明敘州府敘永同知,並有永寧宣撫司,順治初因之為廳;雍正五年(1727)省入永寧縣,八年 (1730)復置廳,乾隆元年(1736)升直隸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置直隸州。
古藺縣:明永寧衛屬貴州都司(在四川),順治初改屬貴州威寧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置永寧縣,雍正 五年(1737)改屬敘州府;乾隆元年(1736)改屬直隸廳,光緒三十四年徙治古藺巡司,同年更名。 雍正八年省貴州省畢節縣赤水衛入;康熙四年普市所改屬貴州省黔西府,二十六年省入縣。 縣丞駐赤水鎮。
古宋縣:明九姓長官司屬瀘州,順治四年(1647)歸附;康熙二十四年(1685)省入瀘州;雍正四年設州同, 後改州判;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置縣,改屬直隸州。

山東

濟寧直隸州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直隸州,領三縣直屬山東省。
上古為東夷昊族(太昊少昊族裔)建立的有仍氏部落方國夏相失國後,少康母有仍氏生少康於此,少康中興後,約公元前2000夏少康時,封此地為任國。秦稱任城縣
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設治於巨野任城縣屬濟州。北宋仍之。
金朝天德二年(1150年)巨野水災,遂遷濟州於任城(今濟寧)。
元朝十六年(公元1279年)升為濟寧路,統領濟、兗、單三州,及巨野、鄆城肥城金鄉碭山虞城豐縣等七縣。由於地勢較高不受泛濫之害,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是為“濟寧”正式得名之由來。
明朝太祖吳元年(1368年)改濟寧路為濟寧府。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降濟寧府為濟寧州,直屬山東省。 領嘉祥、巨野、鄆城三縣。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直隸州,領三縣直屬山東省。
1913年改濟寧直隸州濟寧縣,屬岱南道。
1914年(民國三年)6月3日,岱南道改為濟寧道。共轄25縣。
1925年屬兗濟道。1928年廢道屬省。
1936年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濟寧。
1938年濟寧淪陷,屬偽山東省公署魯西道,專署駐濟寧。
1940年屬偽山東省公署兗濟道,專署駐濟寧。
1946年1月濟寧第一次解放,以城區和郊區劃為濟寧市。同年9月被國民黨軍隊占領,又復為縣。
1948年7月重獲解放,仍稱濟寧市。
1949年屬魯中南行署的尼山專區
1950年降為縣級市,尼山、台棗兩專區合併為滕縣專區。屬滕縣專區
1953年滕縣專區與湖西專區合併,改為濟寧專區,轄十四個縣市。
1958年曾與菏澤合併。
1959年濟寧、菏澤兩個專區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分開。
1961年嶧縣改為棗莊市,歸省直屬。
1967年更名濟寧地區
1978年又將滕縣劃歸棗莊市。
1983年10月濟寧地區撤銷,濟寧市升為省轄地級市,撤銷濟寧縣,將其轄區併入濟寧市。濟寧地區的兗州、曲阜、鄒縣、嘉祥、金鄉、魚台微山等7個縣劃歸濟寧市;原濟寧地區的汶上、泗水2縣劃歸泰安地區。
1985年3月22日,國務院批准將汶上縣、泗水縣歸還濟寧市管轄。
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曲阜縣,設立曲阜市
1989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菏澤地區梁山縣劃歸濟寧市管轄。
1990年1月1日,嘉祥縣核桃園鄉劃歸巨野縣管轄。
1992年3月1日,撤銷兗州縣,設立兗州市。
1992年10月4日,撤銷鄒縣,設立鄒城市。
1992年5月,批准設立濟寧市省級高新區 。
1993年12月14日,濟寧市郊區更名為濟寧市任城區
2008年2月批准設立濟寧北湖新區,規劃總面積約97平方公里,轄區面積57平方公里,下轄1個街辦、28個村居、近4萬人,賦予“特區特管、先行先試”的權力。
2008年9月,調整兩區行政區劃:以洸河路為界,東起琵琶山路,沿洸河路西至環城西路,沿金城街道與古槐街道邊界及金城街道與濟陽街道邊界至太白樓西路西至梁濟運河。此線以南劃歸市中區,此線以北劃歸任城區
2010年7月,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
2013年,濟寧市任城區與市中區合併,統稱濟寧市任城區,濟寧市兗州市改為兗州區。

臨清直隸州

臨清直隸州: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臨清州為臨清直隸州。
本轄:武城縣,夏津縣,邱縣,史稱“一州三縣”。明清時期,臨清地處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交匯處,北及北京,西抵洛陽,南達杭州,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稱,人口一度號稱百萬,人稱天下第一碼頭,天下糧倉,是著名的運河名城。臨清的磚,北京的城。梅花上將張自忠,國學大師季羨林,著名詩人臧克家,國畫大師李苦禪,都是臨清文化的傑出代表。
南北朝時期十六國後趙置。漢代稱清泉縣。因臨近清河而得名,清河又稱衛河。
後趙建平元年(330年)析清淵縣置臨清縣,治所在今河北省臨西縣,因城臨古清河得名,不久即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析清淵縣西部復置臨清縣,屬司州陽平郡。北齊廢。
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屬清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屬毛州,貞觀初毛州廢,改屬貝州。
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臨清縣屬大名府。
金徙臨清縣治於曹仁集(今臨清市南八里舊縣村),屬大名府路恩州。
元臨清府縣分治,臨清萬戶府為樞密院直轄,治所在今天津大直沽,臨清縣屬中書省濮州。漕運總司設在河西務,分司臨清。
明洪武二年(1369年)徙今治(今臨清市青年路街道)。
弘治二年(1489年)升為臨清州,領丘縣、館陶2縣,屬東昌府。
清初沿明制,臨清州仍屬東昌府。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為直隸州,轄邱、夏津、武城3縣。
1913年廢州為縣,屬濟西道(1914年改稱東臨道)。
1925年屬德臨道。
1928年廢道制,直屬於省。
1937年1月屬山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並為該區專員公署駐地。
1948年5月,升為專區級市,屬冀南行政區。
1949年3月復降為縣級市,屬冀南第一專區。
1949年8月改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1949年11月,臨清市改為臨清鎮,縣鎮並存。
1952年10月24日,臨清縣、臨清鎮自河北省劃歸山東省,屬德州專區。
1952年12月19日改屬聊城專區。
1954年7月9日臨清鎮撤銷,復置臨清市(省轄,由聊城專署督導)。
1958年12月,臨清縣撤銷,劃歸臨清市。
1963年3月撤市復縣。
1983年8月撤銷臨清縣,復置臨清市(省轄縣級市),由聊城地區代管。
1997年聊城地區撤銷,臨清市由地級聊城市代管至今。

膠州直隸州

清代,膠州屬萊州府。
1904年,膠州脫離萊州府,升級為膠州直隸州,轄高密、即墨二縣。至此,山東十府三直隸州格局形成。
1912年民國成立後,改府為道,撤掉州一級行政區,膠州因此改為膠縣,歸屬膠東道。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後,設立偽青島特別市,成立青島特別市膠州區、青島特別市即墨區。1945年日本投降後,日本的區劃調整全部作廢,膠州區又脫離青島,成為膠縣。
1950年,成立膠州專區,專署駐膠縣。這是一個地級行政區,轄膠縣、高密、諸城、即墨、即東(今即墨東部)、藏馬(治所在原膠南泊里鎮)、膠河(治所在今膠州鋪集鎮)、膠南、五蓮九個縣以及嶗山辦事處(駐地在李村)。這膠州專區比清代膠州直隸州管轄的地域還廣,在行政級別上,膠州專區與青島市是平級的。
1956年,撤銷膠州專區,膠縣劃歸昌濰專區。
1978年,膠縣改屬青島市。
1987年,膠州撤縣設市,成立縣級膠州市,由青島代管。
2017年經濟總量過千億,2017年全國工業百強縣排名第18名。
2018年,經山東省政府批准,膠州啟動撤市設區工作,膠州即將再次成為青島的一個區。

山西

霍州直隸州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霍州升為直隸州,領趙城、靈石2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增轄汾西縣絳州直隸州 雍正二年(1724)改為直隸絳州,領稷山、河津、聞喜、垣曲、絳等5縣。

河南

光州直隸州

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唐高祖武德3年(620年)改弋陽郡光州;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為直隸州,直隸河南布政使司。州治光(今河南省潢川縣)。下轄:光山(今河南省光山縣)、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商城(今河南省商城縣)、息縣(今河南省息縣)共4縣。1913年廢。

汝州直隸州

汝州直隸州位於河南省中部。隋文帝開皇4年(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初改伊州為汝州,治梁縣城。
成化6年(1471年)升為直隸州。清朝沿襲明制。清代,州治汝(今河省汝州市)下轄:魯山(今河南省魯山縣)、郟縣(今河南省郟縣)寶豐(今河南省寶豐縣和平頂山市大部分地區)、伊陽(今河南省汝陽縣)共4縣。
直隸州

許州直隸州

清初許州屬河南省。雍正二年(1724年)升許州為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許州升為許州府,隸河南省。

安徽

泗州直隸州
泗州直隸州:繁,疲,難。隸潁六泗道。明屬鳳陽府。尋復升直隸州,以臨淮縣省入。順治初因之。康熙六年,分屬安徽省,隸鳳陽如故。十九年,州城圮,陷入洪澤湖,寄治盱眙。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隸安徽省。乾隆四十二年,裁鳳陽府之虹縣,省入泗州為州治。
泗州舊治在今州城東南百八十里。自明末清口久淤,舊黃河堤決,黃流奪淮,水倒灌入泗,州境時有水患。至清康熙十九年,城遂圮陷於湖。
今州治即虹縣舊城。東北距省治七百六十里。廣二百九十里,袤二百里。北極高三十三度二十八分。京師偏東一度二十三分。領縣三。北:屏山,下有湖。南:鹿鳴山。東:秦橋山,有雙泉。東北:朱山,上有聖水井,下有峰山湖。南:淮水自鳳陽臨淮入,逕五河入洪澤湖汴河自靈壁入,東南入淮,即莨盪渠,一名浚儀渠,唐、宋通漕故道。睢河逕城北,東流,會安河窪,南注洪澤湖。潼河在故虹縣西,俗曰南潼河,自萬安湖流逕五河注淮。北潼水,在今州北,東流注駱馬湖。沱河在今州西南,源出宿州紫蘆湖,逕州東為南沱湖,州西為北沱河,二水合流入五湖。又石樑河、天井湖,西合漴水,過五河入淮。施家崗有汛。半城鎮州判駐。雙溝鎮,同知駐。驛二:泗水、龍窩。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盱眙疲,難。州南百里,濱湖倚山,無城郭。康熙間,泗州陷於湖,乃寄州治於此。後以虹縣省入泗州,乃復為屬如故。東:盱眙山,縣以此名。南:寶積山。北:陡山、龜山。東南:都梁。西北:浮山,濱淮水,故一名臨淮山。淮河逕城北,匯洪澤湖。與泗州中流分界。自五河流入,東北至清河口合黃河。東北:運河。池河自合肥入,北注於淮。洪澤湖舊名破釜塘,亦古洪澤鎮地,昔人開水門入以資灌田。自泗州陷入,湖界日巨,汪洋幾三百里,延袤皖、蘇二省。南以老子山、北以湖泊崗,與江蘇桃源縣分界。舊縣有汛一。驛二:淮原、都梁。
天長疲,難。州東南百五十七里。南:橫山、冶山。西:望城崗。北:紅山。西北:石樑河,自滁州來安入,匯為五湖。北合德勝河,又東接高郵寘沙湖,其分流為樊梁溪。白塔河自來安入,合汊澗,逕石樑鎮,又東大河灣,至城西,右合白楊河,東北瀦為丁溪湖,播為感盪、上泊、白馬、沂洋諸湖。其南秦蘭河,併入江蘇,注寘沙湖。東北:下河鎮。北:銅城鎮。汊澗有汛一。城門鄉巡司一。一驛:安淮。
五河疲。州南百三十里。南:金崗。西南:翠柏。西:臥龍崗,下有龍潭。北:陡山崗。沱河水溢,淮水在城東一里。自故臨淮縣東北流逕此,又東入州境。澮河自靈壁入,舊逕城南一里,後水漲沙淤,徙於北滸,又逕城西北合沱河,又東入淮,或謂之澳水。東潼河自州入,逕天井湖,南至鐵鎖嶺入淮。漴河在城南二里。南湖在城南七里,匯眾流而成,流為此河,又東流入淮。以上所謂五河也。其交會處在城東二里,謂之五河口。西:臨淮關,有汛。驛一:五河。

江蘇

海州直隸州
明代,海州隸屬於南直隸淮安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格為海州直隸州,下轄沭陽縣贛榆縣。轄區範圍基本上相當於今日連雲港市轄境、隸屬宿遷市的沭陽縣,以及隸屬徐州市的新沂市東部。1912年,改為東海縣

江西

寧都直隸州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升寧都縣為州,轄石城縣,屬贛州路。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贛州路為府,改寧都州為寧都縣,9年(1376年),寧都縣屬江西布政使司贛州府。清初沿明制,高宗乾隆19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直隸州。州治寧都(在今江西省寧都縣城)。清末轄:石城(今江西省石城縣)、瑞金(今江西省瑞金市)。1913年廢。

浙江

定海直隸州
簡。隸寧紹台道。總兵及同知駐。古句章地。明為衛。康熙二十七年改縣。道光二十一年升直隸 。西距省治七百六十里。廣百四十里,袤八十三里。北極高二十九度五十九分。京師偏東五度五十八分。舟山,古翁洲山,即定海山。

福建

福寧直隸州

福州,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寧縣升為福寧州直隸州,轄福安、寧德2縣。福寧州直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1913年廢府留附郭縣霞浦縣。州治今福建霞浦縣。

永春直隸州

永春州,地處福建省中南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縣為直隸州,割泉州府之德化、延平府大田屬之,治永春縣(今屬福建)。屬福建省。轄境相當今福建省永春、德化、大田、仙遊等縣。1913年廢,改州為永春縣。

龍巖直隸州

地處福建省中部。清世宗雍正12年(1734年),升龍巖縣為龍巖直隸州。州治龍巖(今福建省龍巖市)。轄:漳平(今福建省漳平市)、寧洋(縣治在今福建省漳平市雙洋鎮)共2縣。1913年廢除。

新疆

和闐直隸州
地處新疆省南部。清初改于闐為和闐;高宗乾隆24年(1759年)設和闐辦事大臣,轄額里齊、哈拉哈什、玉瓏哈什、齊爾拉、克勒底雅、塔克等六城,受葉爾羌辦事大臣節制,和闐城設三品阿奇木伯克。德宗光緒9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州治和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轄:洛浦(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洛浦縣)、于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于田縣)、波魯(縣治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于田縣南緣克里雅河上游西岸,瓊木孜塔格峰西麓)共3縣。1913年廢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