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歷史

伊朗歷史與大片地域的歷史糾纏在一起,該地域西起多瑙河,東至印度河藥殺水,北起高加索裏海鹹海,南及波斯灣阿曼灣與埃及。

伊朗高原埃蘭青銅時代初期起便是古代近東歷史的一部分。嚴格來說,波斯帝國是從鐵器時代開始的,伴隨著伊朗人的影響,他們建立了米底阿契美尼德帝國帕提亞以及古典時代薩珊帝國

自從其成為超級大國的一部分時起,波斯便一直擁有此稱呼,其領域範圍及占有者數世紀來一直在變化。儘管它先後為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入侵併占領並常常捲入更加強大的國家的事務中,波斯人卻一直保持其民族認同,並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實體。

基本介紹

國名釋義,埃蘭和米底亞,古典時代,中世紀波斯,近世波斯,薩非王朝,阿夫沙爾王朝,近代殖民時期,巴列維王朝,伊斯蘭共和國,

國名釋義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而關於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來自亞述帝國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為“帕爾蘇阿什”(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伊朗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為雅利安人,以示尊貴)。帕爾蘇阿及帕爾蘇阿什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後者位於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當中稱為“帕爾薩”(Pârsa,今法爾斯)。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使用“帕爾撒斯”(Perses)、“帕爾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詞用於居魯士二世的帝國的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英詞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聖經較後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國(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稱為“帕拉斯”(英語:Paras;希伯來語: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中古雅利安人帝國”。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埃蘭和米底亞

(前2700年-前553年)
埃蘭和米底亞尚未被希臘人稱為波斯,但卻是波斯地區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埃蘭是波斯地區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於當代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係十分密切,以善戰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後於前639年被亞述所滅。
米底亞(前678年 - 前553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為中心的王國,領土面積最大時西起小亞細亞的卡帕多西亞,東至阿拉霍西亞西部。他們隸屬印歐語系,是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定落的民族。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合,從而形成了米底國家。前553年,米底亞國王的女婿居魯士二世起兵反叛米底亞,建立了阿契美尼德帝國,米底王國結束。

古典時代

阿契美尼德王朝
(前553年-前334年)
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人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並於前553—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亞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47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魯士二世向東武力入侵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囉、克蘭斯米亞。前539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迦勒底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谷地的馬薩革泰人的戰鬥中身亡。
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後王朝.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見“溫泉關戰役”、“薩拉米灣海戰”和“普拉提亞戰役”]。
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領土疆域最大的帝國。
塞琉古王國
(前330年-前141年/前129年)
早在創建於前356年的腓力二世馬其頓帝國在不斷的把古希臘城邦納入治下之前,就有了日後對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武力入侵征服的野心,在最終於前338年把古希臘城邦徹底納入其治下之後(除開斯巴達),在前336年就集結了由阿塔修斯統帥的五萬軍隊渡過赫勒斯滂海峽武力入侵小亞細亞的當時屬於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小亞細亞的領土疆域,但是不幸很快在女兒的婚宴上被殺,之後亞歷山大大帝成功登上王位和鎮壓反叛,之後一如既往的沿襲父親腓力二世的對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武力入侵征服,在前334年—前330年間亞歷山大大帝的五萬大軍經過格拉尼庫斯河戰役、米利都圍城戰、哈利卡納索斯圍城戰、伊蘇斯戰役泰爾圍城戰加沙圍城戰高加米拉戰役、波斯隘口戰役(波斯波利斯戰役)、粟特岩山戰役九場戰役之後,大流士三世在逃跑的途中被貝蘇斯刺殺,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其之前的領土疆域的大部分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馬其頓帝國很快在前322年至前301年的一共八場繼業者戰爭之後就分崩離析。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的部屬將軍們的其中之塞琉古一世經過繼業者戰爭最終在前312年自立塞琉古王國,以塞琉西亞安條克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伊朗成為東西方的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線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和印度,佛教從印度孔雀王朝傳來,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古王國的後期在前238年東部的帕提亞在前238年由來自於裏海東岸的遊牧部落聯盟大益的成員帕尼人酋長阿爾沙沙克一世在攻占了帕提亞並接受了帕提亞語之後建立起這個古代君主制國家,之後不斷的擴張領土疆域,在前177年—前138年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領土疆域擴張到最大,西到敘利亞段的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包括全部美索不達米亞,東到阿姆河,東南到哥德羅西亞,南到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和前250年大夏(巴克特里亞)獨立之後,東部被大夏所擾和帕提亞的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的領土擴張,在前190年之後,西面又面臨羅馬共和國的武力征伐導致不斷的衰敗,最終在阿爾沙克王朝米特里達梯一世時期喪失了伊朗高原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全部領土。最終被羅馬共和國於前63年將其徹底滅亡。
阿薩息斯王朝
(前247年-226年)
阿薩息斯王朝又稱帕提亞帝國、安息帝國等,發源於當代的伊朗東北的當時叫帕提亞的地區,在米特里達梯一世(前177—前138年)統治的極盛時期包括當代小亞細亞東部、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伊朗高原阿富汗阿姆河以南的大呼羅珊和今印度河以西的巴基斯坦,與古羅馬帝國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塞琉西亞附近。兩個帝國之間經常戰爭。同時帕提亞帝國與一世紀之後建立的貴霜帝國也是戰事頻傳。帝國的美索不達米亞和都城泰西封分別在116年、164年—165年、197年—198年屢次被羅馬軍團攻占而國力衰竭,造成了三世紀初期的諸侯割據。
薩珊王朝
(224年-651年)
224年安息帝國的一個地方總督的兒子波斯人阿爾達希爾一世由於擴張地方勢力而和帝國開始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安息帝國並殺死國王,於226年正式建立薩珊王朝(伊蘭沙赫爾),首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爾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後再次統一,被認為是第二個波斯帝國。薩珊王朝多次與羅馬帝國開戰,曾在260年俘虜過羅馬國王瓦勒良。但是薩珊王朝所屬的美索不達米亞及其底格里斯河畔右岸的首都泰西封也在283年、297年、361年三次被羅馬軍隊攻占。
薩珊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拜火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個等級。基督教天主教一度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的連年征戰,薩珊王朝對臣民的稅額較重,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在629年和642年,兩任皇帝遇刺,又同時受到崛起中的阿拉伯帝國的軍隊的攻擊,帝國終於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較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馴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帝國在632年起始被阿拉伯軍隊攻擊,在651年滅亡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斯曾逃到唐朝中國,請求唐高宗救兵抗擊阿拉伯人入侵,唐朝護送其返回今阿富汗斯坦錫斯坦一帶於661年建立波斯督護府,但到663年終為阿拉伯人所滅。

中世紀波斯

阿拉伯帝國時期
(632年-1258年)
750年後,阿巴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地方首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馬蒙之後,阿巴斯王朝因軍事實力衰落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期間波斯土地上先後出現塔希爾王朝薩法爾王朝薩曼王朝齊亞爾王朝、阿拉菲德王朝、白益王朝加茲尼王朝古爾王朝塞爾柱王朝花拉子模王朝;塞爾柱帝國的建築師於1042年在伊斯法汗城興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禮拜五清真寺。著名的波斯數學家及詩人奧馬爾·海亞姆(Omar Khayyám)在塞爾柱時期寫下了他的詩集《魯拜集》(Rubaiyat)。
塞爾柱土克曼人在12世紀末期失去波斯的控制權,並由來自鹹海的阿姆河下游三角洲的另一伊朗語民族所建的花剌子模沙王朝所取代。1194年,花拉子模沙王朝的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塞爾柱帝國,繼而攻占伊朗高原。120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最終攻占波西斯。1212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喀拉汗王朝,繼而統治全部中亞河中地區。1215年,阿拉烏丁摩訶末攻滅古爾王朝
薩曼王朝時期
(874~999)
薩曼王朝(Sulala Samaniyya),又稱薩曼帝國。阿巴斯王朝時期波斯人中亞地區建立的—伊斯蘭教中央集權封建帝國(874~999),10世紀為中亞乃至世界軍事強國之一,其領土以烏茲別克斯坦為核心,囊括哈薩克斯坦南部,土克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以及伊朗大部分,與西部的布韋希王朝遙相呼應。
由中亞河中地總督納斯爾·伊本·艾哈邁德(Nasr ibn Ahmad,874~892在位)奠基,波斯文化在此期間復興,並加入新的內涵,為波斯文化圈的擴展奠定基礎。
蒙古人的統治
(1220年-1357年)
1219年底—1220年間,成吉思汗親率蒙古帝國十萬大軍武力侵略征服花剌子模,並鎮壓了其境內的三十個城市,大伊朗地區隨後被蒙古人統治。之後在歷任蒙古帝國最高統治者拖雷窩闊台乃馬真後、貴由汗、斡兀立海迷失和蒙哥時代的地方總督綽兒馬罕拜住野里知吉帶維吾爾人闊里吉思與衛拉特人阿兒渾阿加的繼續對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羅姆蘇丹國的鎮壓,尤其是他的孫子旭烈兀在1256年—1259年間先後鎮壓木剌夷阿巴斯王朝、敘利亞阿尤布王朝,正式建立伊爾汗國。1295年伊爾汗國的君主合贊汗最終皈依伊斯蘭教。直到1357年伊爾汗國滅亡後,波斯依然被從伊爾汗國分裂出的五個王朝統治。
帖木兒帝國
1381年到1467年,波斯成為興起於河中突厥人帖木兒帝國的一部分。帖木兒死後不久西波斯先後被土克曼人建立的存在於1375年—1468年的黑羊王朝和存在於1378年—1508年的牡羊王朝統治。
帖木兒為渴石地區的突厥巴魯剌思氏的埃米爾後裔,後來迎娶了東察合台汗國王室黑的兒火者的女兒為妃。由於是黑的兒火者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所以帖木兒獲得了政權的合法性,而後發動侵略戰爭,帖木兒征戰在亞洲大陸總共造成1,700萬人死亡。帖木兒帝國征服了東察合台汗國、河中地區花剌子模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高加索和大伊朗地區,並與奧斯曼帝國交戰,企圖復興蒙古帝國,但最後因帖木兒於東征中國明朝的期間(1404年11月27日-1405年2月18日)逝世而被迫中斷。帝國的鼎盛時期橫亘從小亞細亞印度德里西亞中亞南亞費爾乾納盆地,北起錫爾河鹹海,南及阿拉伯海波斯灣的大帝國。首都原為撒馬爾罕,其子沙哈魯即位後遷都到今阿富汗西北部的赫拉特
帖木兒家族信仰伊斯蘭教,除武功顯赫,還特別注重文教建設。在首都撒馬爾罕創立大學,漸取代巴格達的文化地位,成為穆斯林的學術中心。1506年,帝國亡於突厥烏茲別克人部落。其後裔巴卑爾轉而去印度次大陸開創了蒙兀兒帝國,至第六代皇帝奧朗則布去世後開始衰敗。1857年,末任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東印度公司罷黜,蒙兀兒帝國滅亡。帖木兒帝國和蒙兀兒帝國皆由帖木兒王朝統治。
1405年到1433年,明朝永樂帝派遣鄭和組織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帖木兒帝國。鄭和在斯里蘭卡(錫蘭)立的石碑用漢語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廣被使用。
地方政權
  • 黑羊王朝
1375年,黑羊王朝於波斯地區東部的赫拉特建都,成為當時統治巴格達大不里士二大城市的札剌亦兒王朝之藩屬。當卡拉·優素福在位時,土庫曼族造反,攻下了大不里士,結束了對札剌亦兒王朝的藩屬地位。1400年,黑羊王朝被來自於渴石帖木兒打敗,卡拉·優素福逃到埃及
1406年,卡拉·優素福又重新占領大不里士。1410年,黑羊王朝占領巴格達。1420年,卡拉·優素福去世。黑羊王朝的領導者傑汗·沙赫與帖木兒帝國沙哈魯定了和平協定,但很快協定就被違背。1447年,傑汗·沙赫占領了當代的部分伊拉克地區及阿拉伯半島東部沿海地區。時帖木兒帝國則控制了伊朗西部。1466年傑汗·沙赫試圖奪取屬於牡羊王朝迪亞巴克爾,結果戰敗被殺。1468年黑羊王朝被也是土庫曼族建立的牡羊王朝所滅。
  • 牡羊王朝
1402年,帖木兒征服迪亞巴克爾後,由於卡拉·奧斯曼在之前安卡拉戰役中的奮勇,帖木兒將這個地區賜予他作為封地。1408年,卡拉·奧斯曼宣布脫離帖木兒帝國遜尼派為國教。但是在建國之後很長時間內,因黑羊王朝的強盛,牡羊王朝只能隅於一地,無法擴大疆域。直到卡拉·奧斯曼的孫子烏尊哈桑統治時。1467年,烏尊哈桑帶領牡羊土庫曼軍隊擊敗了黑羊王朝的統治者傑漢·沙。1468年他又擊敗帖木兒帝國的卜撒因,把占領了巴格達以及波斯灣沿岸,並進一步將疆域伸展至伊朗甚至到達了呼羅珊地區。儘管在東方的發展順利,但隨著西方的奧斯曼帝國向東擴展,奧斯曼人的強大壓力迫使牡羊土庫曼人尋求對抗的盟友。
小亞細亞中部的卡拉曼和牡羊王朝為了共同對抗奧斯曼人而結盟,甚至威尼斯羅馬教廷也和土庫曼人聯合對抗奧斯曼人。威尼斯人許諾給土庫曼人武器援助以對抗奧斯曼人,但是直到1473年泰爾詹戰役爆發,威尼斯人也沒有兌現他們的諾言。因為缺少近代武器,在泰爾詹戰役中,烏尊哈桑以輕騎兵為主的傳統土庫曼軍隊在僅僅一天時間內就被奧斯曼土耳其人火槍和加農炮摧毀了。但這次戰役的失利並沒有擊垮整個牡羊王朝。奧斯曼人也由於威尼斯人的騷擾,無力東進。1478年烏尊哈桑去世,其子哈里勒繼位為蘇丹。但僅僅幾個月後,哈里勒就被他的弟弟雅各布所領導的聯盟所擊敗。雅各布成為新的蘇丹,牡羊王朝在他的統治下又延續了十年。 雅各布去世後,地方長官憑兵權和中央對抗,繼承人們也在爭權內訌。
後來王朝領地被艾勒旺德蘇丹和穆拉德蘇丹瓜分,最後薩非王朝的創建者伊斯瑪儀一世於1501年打敗他們,1508年王朝覆滅,為薩非王朝所取代。

近世波斯

薩非王朝

(1501年-1736年)
15世紀裡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張,占領了整個安那托利亞,通過迫害什葉派他們試圖穩定被占領地區。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禁止什葉派。1501年對奧斯曼帝國不滿的亞塞拜然和東安那托利亞土庫曼民兵與薩非教團聯合占領了大不里士,推翻了當地牡羊王朝土庫曼遜尼派君主。當時的薩非教團主是一個15歲的少年伊斯邁爾一世。從父系來看他是薩非教團創始人薩非·阿爾-定的後代,而從母系來看他是牡羊王朝創始人的外孫子。為了穩定政局他自稱是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與穆罕默德的繼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後代。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王權他自稱是薩珊王朝的後裔,稱自己為沙阿
隨著大不里士的攻克薩非王朝的開始,1501年5月伊斯邁爾一世立大不里士為其首都,自稱為亞塞拜然沙阿,他繼續向伊朗西北擴展他的領域。1502年他自稱伊朗沙阿。此後他擊退了奧斯曼帝國的進攻,消滅了牡羊王朝的餘黨,並繼續擴張。到了1530年代沙阿太美斯普一世和蘇丹蘇萊曼一世在位時期,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再度發生戰爭,戰事斷斷續續,直到1550年代中期。薩非王朝為了對付奧斯曼帝國,聯合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進行互相支援的軍事行動,是為哈布斯堡-波斯同盟。
阿巴斯一世在宮廷陰謀的暗殺下倖存之後於1587年登基。他認識到他的軍隊的無能,這是奧斯曼帝國多次擊敗薩非軍隊,占領了喬治亞亞美尼亞,而烏茲別克人則占領了東部的馬什哈德錫斯坦。首先他於1590年與奧斯曼帝國達成和平協定,將西北地區讓給奧斯曼帝國。然後他僱傭了一位英國將軍來重組他的軍隊,使它變為一支受薪的、訓練良好的、類似於歐洲正規軍的軍隊。他引入了火藥。1602年他將葡萄牙逐出巴林,在英國海軍的幫助下於1622年重占波斯灣中的荷姆茲。他擴大了與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貿易關係。這樣一來阿拔斯對內也得以擺脫了對紅頭的依賴,加強了中央政府。伊斯邁爾一世於1509年占領巴格達,但是1534年蘇萊曼一世就奪回了巴格達,1623年薩非王朝再占巴格達,但是1638年穆拉德四世再次奪回。1639年雙方在席林堡(Qasr-e-Shirin)簽署了一個條約來確定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邊界。
從17世紀開始紅頭的勢力開始衰弱,過去的民兵逐漸演化為管理機構和官僚。一個新的商人階層逐漸強大起來,他們主要有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和印度人組成。阿巴斯一世漫長的統治時期薩非王朝達到了其頂點,它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以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部分。

阿夫沙爾王朝

王朝創立者納迪爾沙出生於呼羅珊的一個土庫曼阿夫沙爾部落的農民家庭,在童年時被賣為奴隸,後來成功逃亡。他加入了東安納托利亞的一支突厥武裝部落“阿夫沙爾”(即紅頭部落),地位迅速升高,逐漸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1726年,納迪爾沙率軍支持被入侵伊朗的阿富汗人廢黜的薩非王朝沙阿太美斯普二世,並成功地趕走了阿富汗人。接著納迪爾沙又著手收復被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占領的伊朗國土,在國內逐漸樹立起超過沙阿本人的權威。於是在1732年納迪爾沙廢黜了太美斯普二世,將其放逐到呼羅珊,扶立太美斯普二世之子阿拔斯三世為傀儡沙阿。1735年幼主阿拔斯三世去世。次年納迪爾沙自立為伊朗沙阿,建立阿夫沙爾王朝。
納迪爾沙在位期間,常年發動對外戰爭,1737~1738年征服阿富汗大部地區,1739年入侵印度莫臥兒帝國,洗劫了德里。他還偷走了沙賈漢的孔雀寶座。納迪爾沙利用從遠征中掠奪來的財富,在伊朗大興土木,鼓勵文化,使伊朗又呈現出其在薩珊王朝統治的黃金時期的繁榮景象。但是由於納迪爾沙的宗教政策(壓制什葉派)和經濟壓迫,伊朗各地經常爆發起義和暴動,最終納迪爾沙於1747年在呼羅珊被一夥密謀叛變的封建主刺殺。死後整個伊朗陷入混亂,其侄子阿迪爾·沙阿下令殺死除沙魯克·阿夫沙爾(納迪爾沙之孫)外所有納迪爾沙的兒子和孫子,自立為沙阿。原納迪爾沙的近衛軍將領阿富汗人艾哈邁德沙·杜蘭尼也試圖奪取王位,但沒有成功,被迫逃回阿富汗,不過他成功地奪去了納迪爾沙的部分寶藏。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建立了杜蘭尼王朝,使阿富汗脫離了阿夫沙爾王朝的統治。1748年阿迪爾·沙阿被其弟弟易卜拉欣·阿夫沙爾發動的政變推翻。然而易卜拉欣·阿夫沙爾奪取政權不到兩個月就被自己的軍隊推翻。之後庫德人土庫曼人的部落首領推舉納迪爾沙的孫子沙魯克·阿夫沙爾為沙阿名義上統治呼羅珊。1749年,一些阿拉伯、庫爾德和札剌亦兒部落的首領推舉薩非王朝王室後裔賽義德為伊朗沙阿,號為蘇萊曼二世。沙魯克·阿夫沙爾被推翻並被弄瞎雙眼。幾個月後,沙魯克·阿夫沙爾的支持者又推翻蘇萊曼二世,沙魯克·阿夫沙爾繼續統治呼羅珊,但是其只是各部落操縱的傀儡。此時的伊朗各路諸侯紛紛稱王,其中前納迪爾沙的將軍卡里姆汗設拉子為首都建立了桑德王朝。經過多年戰爭,桑德王朝占據了除呼羅珊及以東地區以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卡里姆汗沒有攻擊沙魯克·阿夫沙爾是出於對納迪爾沙的尊敬。1779年卡里姆汗去世,桑德王朝陷入混亂,伊朗北部的愷加部落首領阿迦·穆罕默德·汗趁機擴張勢力。1794年滅桑德王朝。1796年阿迦·穆罕默德·汗加冕為伊朗沙阿,建都德黑蘭,建立愷加王朝。同年征服呼羅珊,處死了沙魯克·阿夫沙爾。阿夫沙爾王朝終結。

近代殖民時期

歐洲人的“大博弈”
(1722年-1914年)
1722年俄國的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帝國入侵薩法維帝國,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暴動,薩法維帝國滅亡。後波斯被均由外族人建立的阿夫沙爾王朝贊德王朝愷加王朝卡扎爾王朝)統治。
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被北面的俄羅斯帝國和東面以英屬印度為基地的不列顛帝國所蠶食,其領土中分出了不列顛帝國勢力範圍的巴林、阿富汗斯坦的一部分,和俄羅斯帝國勢力的亞塞拜然土克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俄、英在此的戰略競爭被稱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
(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不列顛帝國(經阿富汗)和德意志帝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不列顛帝國駐軍控制。1925年12月禮薩·汗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而直到冷戰期間,英國及蘇聯還一直對波斯保持影響力。
1935年,禮薩·汗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巴列維王朝

(1925年-1979年)
1921年2月21日,禮薩·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占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1941年禮薩·汗遜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巴列維執政時期,美國為了獲得伊朗的石油及保持在中東的利益,大力扶持巴列維王朝,伊朗強大的軍力儼然成為波斯灣地區的警察。
在1951年4月28日,伊朗伊斯蘭議會以79票贊成、12票反對提名摩薩台為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1951年至1953年間出任民選的伊朗首相,但在1953年被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的政變推翻。摩薩台是一位作家、行政官員、律師、議員和政治家,具有王室和貴族背景。他在任伊朗首相期間實施漸進式的社會改革,包括推行失業補償金制度、立例規定僱主向患病或受傷的員工提供福利、以及解放佃農,令他們不再受地主強制勞役。此外,他又規定地主貢獻租金收益的20%到一個基金,用以資助一些比如興建公共浴堂、農村住房和害蟲防治等的市政發展項目。 其為在首相任內最矚目的舉動:把被美國與英國占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例:在國有化以前,伊朗石油業自1913年起一直由英伊石油公司(後稱英國石油,簡稱BP)掌控,而英伊石油公司背後則由英國政府操控。
在英國軍情六處要求下,美國中央情報局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8月19日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導致部分伊朗人不滿。
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治外法權,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處理。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對,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最後於1964年11月4日將霍梅尼強行驅逐出境。1979年,宗教領袖阿亞圖拉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禮薩汗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伊斯蘭共和國

1977年起,伊朗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民眾運動。1978年,各地遊行示威不斷升級,民眾抬著霍梅尼的畫像,高呼“打倒國王,建立伊斯蘭教國家”的口號。1978年8月,國王巴列維更換內閣,宣布對首都德黑蘭等12個大城市實行軍事管制,並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反對者。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由白色革命累積的不滿情緒至此達到了巔峰,最終引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示威和罷工造成石油工業停產,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令政局更加失控,伊朗陷入全國性的動亂。
1979年1月16日,國王禮薩·巴列維被迫出國“長期度假”,委任沙普爾·巴赫蒂亞爾組織內閣。2月1日,霍梅尼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蘭,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伊朗總理正式接管政權,巴列維王朝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10月,伊朗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德黑蘭穆斯林民眾憤而占領美國使館,扣留使館人員,史稱伊朗人質危機,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美國與蘇聯支援大量武器下與伊朗進行兩伊戰爭,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損不少,但伊拉克更被這場戰爭拖得民窮財盡。戰爭期間,1988年美軍護衛艦在波斯灣被伊朗封鎖海峽的水雷炸傷,即派企業號航母戰鬥群報復,炸毀伊朗的錫里石油鑽井平台,擊沉伊朗喬森號飛彈巡邏艇。
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
1997年當選的溫和派哈塔米總統致力於改革,同時向西方釋放出和解訊號。可惜由於美國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從東西兩面威脅伊朗的國家安全,並用邪惡軸心這樣的字眼攻訐伊朗,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國內漸漸不受歡迎,受到保守派抨擊。和解進程在2005年內賈德當選之後戛然而止。
2003年伊拉克被美英為主的聯合部隊占領。由於美軍與伊朗相鄰,加深雙方矛盾,伊朗為了防範美軍入侵而大舉備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