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灣(南京柳樹灣)

柳樹灣(南京柳樹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京柳樹灣高石坎,是雲南人說不完的話題,是雲南人心裡的牽掛,是雲南人尋根的情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柳樹灣
  • 外文名稱:Willow Bay
  • 地理位置:南京柳樹灣高石坎
  • 古書記載:明應天府城內坊廂圖等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人口遷徙,尋根問柳,移民雲南,尋根南京,古蹟記載,

人口遷徙

中國人一向是守禮義、重親情的,因為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家鄉的山水永遠是最動人的風景。尋根問祖,落葉歸根,是華夏民族永遠抹不去的一種故鄉情結。
走遍雲南3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詢問雲南的漢族人來自哪裡,大多數人都會根異口同聲地說,來自“南京應天府柳樹灣高石坎”。對於雲南的漢族人是來自“南京柳樹灣高石坎”的傳說,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和定義,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從祖籍關係講,現今居住在雲南省內的漢族人,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南京地區。因為從雲南漢族人與南京人風俗習慣上的很多相同之處,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就連彌勒縣的漢族灶台灼力樣和裝飾花紋,都和今天的南京郊區農民的鍋灶相似。

尋根問柳

1983年秋天,雲南省彌勒縣給南京有關部門寫來一封信,說他們那裡有許多漢族同胞稱先祖是從南京柳樹灣遷去的,懇切要求幫助查找“柳樹灣”。南京的有關專家反覆查閱了解放前後各種圖籍史料,並無“高石坎”的地名,只是現在城東南有一處叫“石門坎”。石門坎是否即高石坎呢?如果是的話,柳樹灣應在其附近地段內。專家們一方面繼續查閱史料,一方面到石門坎至明故宮一帶實地訪問踏勘。後在明故宮的遺址上看到有一塊明萬曆四十年九月初九立的大石碑,這塊碑的一段碑文幫專家解決了難題。碑文曰:
“看得疏通溝渠,乃王政要務。除十三門內大小渠陸續疏通外,惟洪武岡口(以)東,從口口關首下北東城兵馬司門首下北標營,柳樹灣、關王廟,太醫院等處過西下各溝,向來不得下流之處,所以雖經疏浚,水仍不。”
從這段碑文說明:柳樹灣的地名在明代確實存在,而且就在明宮城附近。於是,專家們又查對了《明宮城圖第十》,上面標有“東城兵馬司”、“太醫院”。將碑文與宮城圖一對照,說明柳樹灣的位置原在東城兵馬司與太醫院之間,正與現在的石門坎相去不遠(築城後由城牆隔開)。至此明白,“高石坎”應為今“石門坎",柳樹灣即在今天的城東南角。
金陵旅遊網還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京舉辦的一次學術座談會上,南京史學界的人說:明故宮遺址內有一塊明萬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樹灣地名的記載,也就是說,在明代確有“柳樹灣”這個地名。從南京的水道資料及《明應天府城內坊廂圖》對照,柳樹灣應該在“標營”、“太醫院”、“大中橋”的區域內,具體位置在當年太醫院的上游,東城兵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藍旗街御道街一帶。雲南祖輩們流傳下來的“高石坎”實際上是一種口傳之誤,現在該處稱作“石門坎”。

移民雲南

在關於雲南現今居住著的漢族從何移居而來,有很多文章都這樣提到: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命令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等大將從南京率大軍30萬出征雲南。平定雲南後,朱元璋很賞識沐英,又念其功勞無比,便派沐英留在雲南鎮守疆土。為了鞏固疆域,促進雲南的發展,洪武十五年前後,沐英親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廣招工匠,隨著自己遠赴雲南屯田墾荒,興修水利。在沐英所帶的明朝軍隊及帶來的工匠中,有部分官兵帶著家屬隨往,有些官兵則與雲南的當地人通婚,從此開荒墾地,生兒育女,世居雲南。
其次,又因柳樹灣緊靠明朝皇宮的東南部,屬於皇城禁地。因此,在這一片駐紮的軍隊以及居住著的居民,成為朱元璋的心頭之患。還有一些讓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員、商賈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強行加上罪名的人,統統都被發配充軍到了雲南這塊不毛這地。就這樣,居住在柳樹灣一帶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對象了。 當時的柳樹灣正緊靠著明朝皇宮的東南部,在宮城禁地範圍內,於是住在這裡的老百姓遭遇了必然的拆遷,因此住在柳樹灣的很多人就跟隨沐英去了雲南。
清朝以後,柳樹灣一帶曾經改為駐防營,順治後又分駐滿洲八旗(藍旗街因此得名)。成了軍營用地後,柳樹灣一帶老百姓遷出的更多。這樣一來,目前在雲南、四川、貴州等西南省區,至少有數十萬人是南京過去移民的後代,而其中大多數在南京的祖宅位於柳樹灣,可以說,柳樹灣是南京移民的大本營。
南京市地名辦對柳樹灣進行的資料整理也顯示,柳樹灣本為一個地片,名字已經廢止,曾經位於南京城東南隅,明皇城東南邊,是如今的藍旗街、光華東街西口一帶。柳樹灣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地處大陽溝河彎處,當年種了很多柳樹而得名。
目前,南京公布的第一批老地名保護名錄總計23個,包括位於現玄武區內的苑城、黑墨營;白下區的花牌樓、吉祥街、柳樹灣、壽星橋、望仙橋、昇平橋;秦淮區的東府城、長乾里、永昌里、上江考棚、萬竹園、沙灣、顏料坊、銅作坊、鐵作坊、杏花村、鳳凰台;鼓樓區的四望山;棲霞區江乘、黃天盪和雨花台區的新林。

尋根南京

在南京市地名辦公布的第一批23個老地名保護名錄中,有個叫柳樹灣的地方,名字聽起來很美,“老南京”李先生告訴記者,柳樹灣在現今的藍旗街一帶,如今是一片居民區,在明朝時曾有數十萬人從那裡移民到雲南、四川、貴州等地,近年來就有不少雲南等地的人回來尋根,在他們的記憶里,他們就是從柳樹灣出去的。
如今,柳樹灣高石坎(即今石門坎)已經是處於南京城繁華的鬧市區了,聽說,每一年都有不少雲南人去南京尋根呢。而很多雲南人從小就對“南京”這兩個字很耳熟,見到南京人也自然地有一種親切感。
我想,作為今天的雲南人,雖然可以尋根,但我們不應該過多的去依念南京。無論我們來自哪裡,無論是誰把我們的先祖帶到這裡,我們都應該看到:雲南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雲南是一塊肥沃的土地,雲南正在與發達的南京及中國東部地區一樣,隨著中國的改革前進方向,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對於先祖居住過的柳樹灣高石坎(石門坎),我們可以為它今天的發展搖喊助威,並親切地說一聲——南京,你好!

古蹟記載

據《方麓集》南都官舍篇記載,‘在南者有二,一曰尚書巷,在長安街,吏戶兵三部之宅在焉;一曰柳樹灣,在正陽門之東,禮工二部之宅在焉’,由此看來,柳樹灣的位置很清晰了,工部主要是管理工匠手藝人的部門,在工部門前集聚遠徙雲南的應以工匠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