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totem(圖騰))

圖騰(圖騰)

totem(圖騰)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圖騰,是記載神的靈魂的載體。是古代原始部落迷信某種自然或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等,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象徵。原始民族對大自然的崇拜是圖騰產生的基礎。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

不同地區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圖騰崇拜,比如中國人的圖騰一般為,俄羅斯則有熊圖騰的崇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圖騰
  • 外文名:totem
  • 類型:象徵圖形
  • 起源:古代原始部落
  • 拼音:Tu Teng
來源,象徵,用途,認識,中國圖騰文化,龍圖騰,龍圖騰起源,龍圖騰認知,各地圖騰,

來源

圖騰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它的標記”。在原始人信仰中,認為本氏族人都源於某種特定的物種,大多數情況下,被認為與某種動物具有親緣關係,於是,圖騰信仰便與祖先崇拜發生了關係,在許多圖騰神話中,認為自己的祖先就來源於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某種動物或植物發生過親緣關係,於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史記》)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因此,圖騰崇拜與其說是對動、植物的崇拜,還不如說是對祖先的崇拜,這樣更準確些。圖騰與氏族的親緣關係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神話和稱呼體現出來。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族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族、瑤族、畲族盤瓠傳說匈奴狼的傳說(《魏書·高車傳》匈奴單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國人皆以為神,單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將以與天。”乃築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請天自迎之”。經三年,復一年,乃有一老狼,晝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處此,欲以與天,而今狼來,或神物天使之然”。下為狼妻,而產子。後遂繁衍成國,故其人好引聲長歌,又似狼嗥。)侗族傳說其始祖母與一條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為侗族祖先。
圖騰圖騰

象徵

"totem"的第二個意思是“標誌”。就是說它還要起到某種標誌作用。圖騰標誌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誌和象徵。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係、維繫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同時通過圖騰標誌,得到圖騰的認同,受到圖騰的保護。圖騰標誌最典型的就是圖騰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考古中,也發現有鳥圖騰柱。浙江紹興出土一戰國時古越人銅質房屋模型,屋頂立一圖騰柱,柱頂塑一大尾。故宮索倫桿頂立一神鳥,古代朝鮮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鳥桿,這都是圖騰柱的演變而來。
鳳凰鳳凰

用途

圖騰的用途
Totem: a symbol of one group, mainly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one group from the other.
From a totem, one can draw inferences about an ethnic group's myths, historical records and customs. In primitive times, it was believed that certain natural objects or animate beings have a blood connection with their ethnic heritage. Therefore, a certain animal or plant could be used as the image or sign of the ethnic group.
圖騰:一個群體的象徵,主要是為了將一個群體和另一個區分開。由一個圖騰,人們可以推理出一個族群的神話,歷史記錄,習俗。在原始時代,可信的是某些自然物或是一些眾生的畫像與他們的族群遺產是有一些血緣上的聯繫。因此,某種動物或植物會用作某一族群的標誌或象徵。

認識

圖騰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做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並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裡,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
圖騰圖騰
圖騰作為崇拜對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於它所體現的血緣關係。圖騰崇拜的意義也就在於確認氏族成員在血緣上的統一性。人與圖騰有什麼關係?有三種認識:
1.圖騰是自己的血緣親屬,他們用父親祖父母等親屬稱呼來稱呼圖騰,並以圖騰名稱作為群體名稱
2.圖騰是群體的祖先,認為群體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
3.圖騰是群體的保護神。這是人類的思維有了一定發展後,人類了解到人類與獸類之間有很大差異後,他們不再認為圖騰可以生人。但圖騰祖先的觀念根深蒂固,於是產生了圖騰保護神的觀念。
圖騰的來由
簡介
圖騰一詞最早見於1791年在倫敦出版的英國商人人類學家龍格所著的《一個印第安譯員兼商人的航海探險》一書中。圖騰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包括埃及、希臘、阿拉伯地區、以色列、日本及中國等;圖騰崇拜的對象也極為廣泛,由動植物、非生物及自然現象,其中以動植物為主,動物又占絕大多數。
圖騰圖騰
動物占多數原因
為什麼圖騰崇拜中,動物又占多數呢?這是緣與當時初民的眼界險隘與氏族制度的特點。原始人不懂得男女媾和繁衍人類的道理,而認為本氏族的祖先與某種動植物,特別是動物有密切聯繫;氏族的祖先就是圖騰動植物的化生或轉世。在原始的初民社會中,人們除了動植物外,還能到哪裡尋找材料解釋人類的起源呢?動物與人類在許多地方與人相似,又有許多人類沒有的優勢,如鳥能在空中飛,魚能在水中游,爬蟲會蛻皮,又避居於地下……這一切,都正是初民們把動物放在圖騰對象第一位的原因。
產生時期
圖騰產生於什麼時期呢?一般認為是產生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在母系社會階段,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生存、繁衍,他們的生產方式主要是採集和漁獵。人們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對自然界充滿幻想和憧憬。他們對人類生殖繁衍的緣由也不清楚,以為自生的繁衍是圖騰動植物作用的結果。到父系氏族時,生產力逐步提高,人們也逐漸形成了獨立意識,從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否定了自己同動植物的親屬關係。此時,圖騰信仰也就接近尾聲了!但在歷史中,圖騰信仰並未完全銷聲匿跡,他還在文化、藝術、生理等方面產生著影響。
圖騰的起源
當前,人們並沒有揭開圖騰起源的真諦。流行的說法有:名目論圖騰名稱是原始初民攪諢號而產生的;食物說因各地的主要生產物相異而產生;生產說集團位置固定後,獵取一定的動物而形成;還有婦人妊娠說、幻遇說、恐懼說及變形說等。
圖騰的演變
(三個階段)
一、初生階段,這時起,圖騰對象與自然形態極為相似。
二、鼎盛階段。這時期,生產力發展,想像力提高,同時,祖先意識加強,形成了“獸的擬人化”。初民把圖騰對象賦予了人的部分特徵,圖騰形象開始達到半人半獸的圖騰聖物。
三、圖騰對象開始轉入了祖先崇拜
圖騰的基本特徵:(以圖騰觀念為標誌,他是原始宗教的一種形式,又包含氏族的一些制度。)
1.每個氏族都有圖騰。
2.認為本氏族的祖先與氏族圖騰有血緣關係或某種特殊關係。
3.圖騰具有某種神秘力量。
4.圖騰崇拜有些禁忌。禁止同氏族成員結婚;禁殺圖騰物。這是最重要的兩種禁忌。
5.同一圖騰集團的成員是一個整體。

中國圖騰文化

中國的圖騰文化又有哪些呢?
1.彩陶上的圖騰:彩陶紋是新石器時代最引人注目的藝術之一。裡面的動物紋尤其豐富。常見的有魚紋、鳥紋、壁虎紋、蛙紋、豬紋、羊紋等,在中國黃河流域的中原平原]汾河流域和渭河流域的中原平原地區,在黃河上游、大夏河和渭河流域的西北地區,都留下了以動物紋作彩陶的器物。魚紋是最常見的形象之一。中國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個很好的例證。
2.對龍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綿延了數千年的特殊現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具有非凡的能力,他有鱗有角,有牙有爪,能鑽土入水,能蟄伏冬眠;他有自然力,能興雲布雨,又能電閃雷鳴。關於龍的形象,無論古今,都沒有給出確切形象。而如今人們所表述的龍的形象,都是龍形象完美之後的形態。龍的最初的形象是什麼樣的呢?蛇。主要有三方面的例證,一為古籍,二為史記資料,三為龍蛇並提的習慣。
我們今天所致的龍到底來自哪個民族的土崇拜上呢?據較早較可靠的古代文獻記載:遠古時期,中國大地上從先後出現過一些著名的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河中下游,渭河流域的炎帝部落、黃帝部落,黃河下游的少昊部落,江淮流域的太昊部落。史稱炎帝族首領“牛首人身”故有些學者認為炎帝部落以牛為圖騰,但據炎帝的族姓是“姜”,可以認為,姓從母系,姜即為羌,故炎帝的母系圖騰為羊。黃帝,據《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炎帝族和黃帝族屬於華夏族團;少昊部落和太昊部落則屬於東夷族團。少昊部落以鳥為圖騰,太昊部落則以龍為圖騰。上古時期,太昊部落活動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暖,植被大部分保持著原始格局,毒蛇猛獸隨處可見。七八千年以前,人們製造石器,用集體的力量捕殺猛獸,但對於既存在於草莽叢林,又能生存與沼澤湖濱的毒蛇,去束手無策。畏懼之心,將蛇敬為神明。
3.葫蘆的圖騰:由葫蘆神話衍生的傳說亦多種多樣,最出名的就是盤古開天闢地。據傳盤古出世時,將身一伸,天即高,地便墜下,天地相連處,盤古則左手持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用鑿擊,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濁初開。盤古與葫蘆圖騰有何關係呢?彝語專家劉堯漢在《論中國葫蘆文化》中指出,盤古就是葫蘆,盤古的盤,即是葫蘆;古-意為開端,所謂盤古,即“從葫蘆開端”。
將“圖騰”一詞引進我國的是清代學者嚴復,他於1903年譯英國學者甄克思的《社會通詮》一書時,首次把“totem”一詞譯成“圖騰”,成為中國學術界的通用譯名。
嚴復在按語中指出,圖騰是群體的標誌,旨在區分群體。並認為中國古代也有與澳大利亞人和印第安人相似的圖騰現象。運用圖騰解釋神話、古典記載及民俗民風,往往可獲得舉一反三之功。那么,什麼叫圖騰?圖騰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種動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緣關係,因而用來做本氏族的徽號或標誌。
1、生之神秘:求子習俗無論是基於生殖崇拜還是神靈崇拜,其目的都是一種人格化的超自然力使婦女生育。
成年之禮:儀式是基於人與圖騰可以相互轉化的觀念的。愛的禮儀:男女之間的媾合形成某種規範,並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相應的婚姻制度和某種特定的婚俗;同時,一些民族的宗教觀念,圖騰意識也滲透到了婚禮之中。圖騰的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禁止同一圖騰群體之間的相互通婚。新婚夫婦和交杯酒,也與圖騰一時有關;據說這種儀式象徵夫婦如伏羲女媧那樣出自一個葫蘆,將來死後兩人的靈魂同歸一個葫蘆。魂去來兮:燒花圈等都有關係。
2.圖騰節日:美加利福尼亞的鳥節;巴黎的巨人節;中國廣西的蛙婆節;中國的龍舟節(漁民為了躲避江中的鱷魚)
3.圖騰日曆:有鳥歷、獸歷、水歷、木歷等。而漢族的乾支歷則極為出名,至少從唐代開始便載於黃曆中。
漢族: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蒙古族: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哈薩克族: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維吾爾族:鼠、牛、虎、兔、魚、蛇、馬、羊、猴、雞、狗、豬
傣族:象、牛、虎、鼠、龍、蛇、馬、蟻、猿、雞、狗、豬
貴西彝族:龍、鳳、馬、蟻、人、雞、狗、豬、雀、牛、虎、蛇
哀牢山彝族:虎、兔、穿山甲、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
海南通什毛道村黎族:鼠、牛、蟲、兔、龍、魚、肉、人、猴、雞、狗、豬
古印度:鼠、牛、獅、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古巴比倫:貓、犬、蛇、蜣螂、驢、獅、公羊、公牛、隼、猴、鱷、紅鶴
古埃及:氂牛、山羊、獅、驢、蟹、蛇、狗、貓、鱷、紅鶴、猿、鷹
崇拜是一種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1.旗幟、族徽
中國的龍旗,據考證,夏族的旗幟就是龍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鶻人都是以狼為圖騰的,史書上多次記載他們打著有狼圖案的旗幟。"西夏狼主"50年代,哈薩克族部落有的還打著狼旗。東歐許多國家都以鷹為標誌,這是繼承了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的古徽是母狼,後改為獨首鷹,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遷都君士坦丁堡之後,又改為雙首鷹。德國、美國、義大利為獨首鷹,俄國(原始圖騰為熊)、南斯拉夫為雙首鷹。表示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波斯的國徽為貓,比利時、西班牙、瑞士以獅為徽志。這些動物標誌不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它原於原始的圖騰信仰。
2.服飾
瑤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絲線或五色布裝飾,以象徵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後襟至膝下以象徵狗尾。畲族的狗頭帽。(據傳說,盤瓠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傳說,其祖先為犬,名盤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時,犬戎犯邊,國家危機。高辛帝出榜招賢,謂有能斬番王首來獻者,妻以三公主。龍犬揭榜,前往敵國,乘番王不備,咬下番王首級,銜奔會國,獻於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將公主嫁他,正在為難之際龍犬乎作人語:"你將我放入金鐘之內,七天七夜,就可以變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鐘一看身已變成人形,尚留一頭未變。於是盤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頭冠,他們就結婚了。)
3.紋身
台灣土著多以蛇為圖騰,有關於百步蛇為祖先化身的傳說和不準捕食蛇的禁忌。其紋身以百步蛇身上的三角形紋為主,演變成各種曲線紋。廣東蛋戶自稱龍種,繡面紋身,以像蛟龍之子,入水可免遭蛟龍之害。土蕃奉獼猴,其人將臉部紋為紅褐色,以模仿猴的膚色,好讓猴祖認識自己。
即模仿、裝扮成圖騰動物的活動形象而舞。塔吉克族人舞蹈作鷹飛行狀。朝鮮族的鶴舞。龍舞、獅舞。
圖騰崇拜與禁忌
圖騰崇拜首先要敬重圖騰,禁殺、禁捕,甚至禁止觸摸、注視,不準提圖騰的名字。圖騰死了要說睡著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江蘇宜興人古為蛇圖騰,因此對家蛇絕對不能打殺,認為在床上、米囤上發現家蛇為吉祥,在檐梁發現為凶,應立即迴避。有時還要點燃香燭用食品來供奉。瑤族"男頭女肩"皆貴,不能負重。尼泊爾崇拜牛,以之為國獸,禁殺、禁捕,禁止穿用牛皮製品。因國獸泛濫,不得不定時將其"禮送"出國。其次要定時祭祀圖騰。清·劉錫誠《嶺表紀蠻》:"每值正朔家人負狗環爐灶三匝,然後舉家男女向狗膜拜,是日就食,必扣槽蹲地而食,以為盡禮"。
圖騰犧牲與圖騰聖餐
一般來說對圖騰要敬重,禁止傷害,但有時卻有極其相反的情況。有的部落獵取圖騰獸吃,甚至以圖騰為犧牲。之所以獵吃圖騰獸,是因為圖騰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氣就會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但吃圖騰獸與吃別的東西不同,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請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如鄂溫克人獵得熊,只能說它睡著了,吃肉前要一起發出烏鴉般的叫聲,說明是烏鴉吃了肉,不能怪罪鄂溫克人。且不能吃心腦肺食道等部位,因為這些都是靈魂的居所,吃後,對遺骸要進行風葬,用樹條捆好,然後放在木架上,與葬人基本相同。以圖騰作為犧牲來祭祖,是以圖騰獸為溝通人與祖先神靈的一種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靈魂與圖騰的靈魂是平等的,只是軀殼不同,死,只是靈魂脫離軀換了一個家,而在陰間的家裡,自己族類與圖騰族類的靈魂居住在同一個地方。殺圖騰,是以圖騰的靈魂為信使,捎信給祖先靈魂,讓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讓圖騰靈魂轉達自己的願望。如印第安烏龜族人殺龜祭祖。壯族的"螞拐節"即青蛙節,壯族以青蛙為圖騰。分三個階段:找螞拐、孝螞拐、葬螞拐。正月初一,全體出動找螞拐,先捉到者,放七聲地炮,敬告天地,被尊為螞拐郎,成為節日首領,迎回螞拐,密封於寶棺之中,再端入花樓,在震天動地的銅鼓聲和鞭炮聲中送往螞拐亭。從初一到月底,是給螞拐守孝,晚上還要為螞拐守靈。守靈滿25夜後,葬蛙,殺雞宰鴨,蒸五色飯,早飯後送到墳場安葬,還要打開上一年的寶棺,視螞拐顏色以卜吉凶。
所謂圖騰,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能保護自己,並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人們以尊敬的態度對待它們,一般情況下不得傷害。氏族,家族等社會組織以圖騰命名,並以圖騰作為標誌。
所謂圖騰文化,就是由圖騰關念衍生的種種文化現象,也就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圖騰當做親屬,祖先或保護神之後,為了表示自己對圖騰的崇敬而創造的各種文化現象,這些文化現象英語統稱之為totemism。
圖騰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圖騰文化的核心是圖騰觀念,圖騰觀念激發了原始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逐步滋生了圖騰名稱、圖騰標誌、圖騰禁忌、圖騰外婚、圖騰儀式、圖騰生育信仰、圖騰化身信仰、圖騰聖物、圖騰聖地、圖騰神話、圖騰藝術等,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絢麗多彩的圖騰文化。
圖騰標誌或稱圖騰徽號,即以圖騰形象作為群體的標誌和象徵。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社會組織標誌和象徵,具有識別和區分的作用。圖騰標誌與中國文字的起源有關。
中國彩陶藝術中的圖騰文化
彩陶的具像圖案中,我們特別注意到"人面魚紋",人面魚紋是以異物同構的方式,將人面圖案和魚圖案合為一體的。其含義很可能是以人面為圖騰的部族和以魚為圖騰的部族合併.
龍是從蛇演變過來的,傳說中龍的形象是: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這可能意味著以蛇為圖騰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融合其他氏族部落的文化,逐漸由蛇演變為龍
圖騰
“圖騰”是個外來詞,是英語totem的音譯,原為南美洲印第安人語,在中國古籍中是不可能找到這個詞的。原始社會中,人們以某種自然物的圖形作為本民族的保護神和氏族標誌,這自然物的圖形,就成了這個民族的圖騰。
中國古籍中雖然沒有圖騰這個詞,但圖騰及圖騰崇拜在古籍中卻在大量記載,內容十分豐富。中國的文化古籍和許多古老的民間傳說,為研究圖騰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豐富的資料,因此可以說,研究圖騰及圖騰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國。《禮記·禮運》說:“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麟、鳳、龜、龍,實際都曾經是中國古代的圖騰,是中國先人們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關於晚周帛畫的考察》中說:“鳳是玄鳥,是殷民族的圖騰”;“龍是夏民族的圖騰”。中華民族的崇拜物,別的不說,單就麟、鳳、龜、龍這“四靈”而言,在中國古籍和民間傳說中就不知有多少,它們都是中國文化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圖騰和圖騰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圖騰作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標誌,常常對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以龍為例,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涉及龍的內容,幾乎隨處可見。《周易》作為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識。《周易》中的乾卦,是開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龍為象徵:“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群龍無首,吉”。龍是中國先人們的崇拜物,是圖騰,這可以從《周易》的這些話中得到印證。就因為如此,龍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皇帝是龍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秦始皇被稱做“祖龍”,中國各族人民成了“龍的傳人”。由於龍的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編出了許多有關龍的故事,形成了許多與龍有關的民俗。在漢語辭彙中,與龍有關的詞也多到不可勝數,例如《漢語大詞典》中,單是以龍字為詞頭的詞語就有數十個之多。
圖騰崇拜與圖騰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開展圖騰與圖騰文化的研究就成了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通過圖騰研究,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民族歷史和民族的風俗、民族的共同心理,對認識一個民族的民族特點,具有重要意義。圖騰作為狹義的理解,專指遠古時代的民族崇拜物或民族標誌。但圖騰作為一種思想意識或文化形象,不僅古代有,現今社會也依然存在。世界各民族與國家幾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圖騰,他們是歷史的繼承,同時也有發展。如果把圖騰的內涵加以延伸,現今世界許多國家的國旗、國徽上的圖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動,如運動會、博覽會等等,均使用吉祥物,其實這都與古代的圖騰意識有著密切關係。如果此說可以成立,那么研究圖騰崇拜和圖騰文化,就更具有了現實的意義。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不是圖騰,但也和我國人民的圖騰意識有著密切關係。
圖騰的內涵
1.認為本氏族或者部落,族群來自於該圖騰,圖騰是祖先性質的對象,因此是信仰的對象,是宗教起源之一。
2.圖騰作為一種識別,與婚姻制度有關,即外婚制度密切關聯,同圖騰不婚姻,同姓不婚。
3.圖騰是氏族或部落的徽號和標誌。
4.圖騰形成禁忌,成員具有保護圖騰的責任。

龍圖騰

龍圖騰起源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的時間不會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穫。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圖騰(Totem),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辭彙,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係,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誌、象徵和保護神。世界各國不少學者,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象做過考察和研究,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其殘餘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么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岩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最早提出龍圖騰說的是聞氏一多。聞先生在他的一篇專門談論龍鳳的文章中這樣說道:“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和殷民族,因為在‘鯀死,……化為黃龍,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鳥(即鳳),降而生商’兩個神話中,人們依稀看出,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我說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為歷史上夏殷兩個朝代,已經離開圖騰文化時期很遠,而所謂圖騰者,乃是遠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種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徵,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
龍圖騰說由20世紀40年代起步,至今流衍不衰,一度還成為占統治地位的觀點。到了20世紀80年代,一些學者開始質疑龍圖騰說,並出現一些否定性觀點。如:“無論如何,圖騰物總是自然界中實有的物體。因為說到底,圖騰制體現的也正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因此,如果依據通行的理論和被學界接受的材料,龍作為一種圖騰同時又不存在於自然界中是難以令人接受的。”(閻雲翔)“迄今為止,考古學、歷史學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於兼併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於臆想。”(劉志雄、楊靜榮

龍圖騰認知

學者們還指出,將中國古文物上出現的動物造型或紋飾視作圖騰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中的某一類型文化與社會學中某一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從時空範圍上講,前者比後者大得多。因此,某一類型文化中的某種紋飾與某一氏族的圖騰劃等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還有的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徵提出悖論,如:圖騰是氏族群體成員崇敬的對象,是不得損傷、殺害和食用的,而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神話傳說中,不乏貶龍、辱龍、鬥龍、斬龍以及食龍的載述。
總觀龍圖騰說的爭論,覺得起碼有這樣兩個問題值得思考:
一個問題是,圖騰說來自西方學者,中國遠古氏族部落是否也像澳洲土著、北美土著那樣,有過一個圖騰崇拜時期?分析古籍中的有關記載,回答似乎是肯定的。但是,按學界的普遍觀點,圖騰文化發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期,繁榮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進入新石器時代便趨於衰落,步入階級社會,就只剩下一些殘餘在延續。按考古學提供的實物資料,龍的起源當是新石器時代開始以後的事,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圖騰崇拜已走向衰落了,龍卻起源了。將方興未艾的龍歸劃於一個趨於衰落的崇拜現象,有悖於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
另一個問題是,圖騰概念有其原有的為學界所基本公認的內涵和外延,這樣的圖騰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或可稱為“狹義圖騰”。增其內涵、擴其外延之後的圖騰,就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圖騰了,或可稱之為“廣義圖騰”。嚴格意義上的圖騰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實物,而龍不符合這個條件,它們是自然界裡沒有的神物,因此,要說龍為圖騰的話,就只能將龍劃歸到廣義圖騰的框框裡。問題是,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時不時地會發生衝突。比如,按狹義圖騰的要求,圖騰物是不得被侮辱被殺害的,而身為廣義圖騰物的龍卻屢屢被懲罰被斬殺棗這個問題如何解釋?如果要在狹義圖騰和廣義圖騰之間選擇的話,我倒更傾向於狹義圖騰,因為我覺得圖騰就是圖騰,應該尊重原初的內涵和外延,如果太廣義了,也就沒有圖騰了。
還是廣義的龍更有現實意義。龍就是廣義的圖騰,有著圖騰的實物體現。龍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這也體現了華夏民族絕對優於其他民族-—不屈、頑強、團結,龍是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也就是龍是從蛇演變過來的,傳說中龍的形象是: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鬛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意味著以蛇為圖騰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為龍.。
中國歷代君王,皇袍上都以龍為帝王標誌。說明龍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龍就是一種權利、力量、智慧的綜合體,龍的廣義解釋,最能體現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所以中國人始終愛龍、望龍、信龍。無論中國人走到哪裡,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感到驕傲和自豪!
各地圖騰文化:
福建人以蛇圖騰紋身的習俗
上古三代時,福建境內至少居住著7支互不相屬的土著部族,古文獻稱之為“七閩”。春秋末,楚滅越國,部分越人遁入福建,史稱這個時期的福建土著為“閩越”,他們喜歡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最重要的習俗是以蛇為圖騰、斷髮紋身,盛行原始巫術。《說文解字》在解釋“閩”字時說:“閩,東南越,蛇種。”所謂“蛇種”,意謂閩越人以蛇為先祖,反映他們對蛇的圖騰崇拜。在相當長時期內,這種崇拜一直存在於閩越族的後裔中。如閩侯疍民,直至清末仍“自稱蛇種”,並不諱言。他們在宮廟中畫塑蛇的形象,定時祭祀。在船舶上放一條蛇,名叫“木龍”,祈求蛇保佑行船平安,若見蛇離船而去,則以為不祥之兆。清代,福州一帶疍民婦女,髮髻上多插著昂首狀蛇形銀簪,其寓意亦為不忘始祖。
原始宗教信仰相輔相成的巫術在閩越人中也相當盛行。閩越人流行斷髮紋身的習俗,《漢書·嚴助傳》說:“(閩)越,方外之地,劗發紋身之民也。”這實際是原始巫術的“模仿術”,剪去頭髮、在身上紋上蛇的圖案,用以嚇走水怪。如《說苑·奉使》所稱:越人“劗發紋身,燦爛成章,以象龍子者,將避水神。”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閩越族的後裔一直保留著斷髮紋身的習俗。越巫在秦漢時名揚天下,漢武帝也深信不疑。他下令在皇宮中建越祝祠,設越巫,用越人的“雞卜”,祈求長壽。

各地圖騰

列舉
中國---龍
俄羅斯---熊
印度尼西亞---迦樓羅神鳥
韓國/朝鮮---木槿
蒙古---蒼狼白鹿
新加坡---獅子
馬來西亞---馬來虎
泰國---大鵬
寮國---亞洲象
緬甸---聖獅
斯里蘭卡---獅子
孟加拉國---睡蓮
印度---獅子石刻
尼泊爾---黃牛
吉爾吉斯---雄鷹
土庫曼斯坦---阿爾哈捷金馬
敘利亞, 埃及, 利比亞---薩拉丁神鷹
蘇丹---沙漠鷺鷹
阿曼---阿拉伯刀
黎巴嫩---雪松
沙特, 巴林---椰棗樹
阿聯, 科威特---隼
葉門---鷹
羅馬---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