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

汾河流域

汾河流域是指汾河從發源到匯入黃河流經的區域。汾河全長716公里,流經六個地市,34個縣市,流域面積39741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養育了全省41%的人民。汾河流域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區占地40萬畝,區域內農田成方、綠樹成行、渠路成網,成為集高效、生態、環保、觀光、示範於一體的生態高效農業產業帶和全省汾河流域生態農業發展示範樣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汾河流域
  • 長度:全長716公里
  • 流域面積:39741平方公里
  • 地位:工業集中、農業發達的主要地區
流域概況,自然地理,

流域概況

汾河發源於寧武縣東寨鎮管涔山脈樓山下的水母洞汾源即汾河正源,位於寧武縣城西南30km的東寨鎮西樓子山下,源泉從山腳石滹中湧出。出口處建有一處25平米的方形池塘,水清澈見底,深可沒項。池水通過地下暗道從一石鑿龍口噴瀉而出,流入寬闊的河道。龍口之上橫一“汾源靈昭”石刻,這就是汾河的源頭,被譽為“晉地之根”。周圍的龍眼泉、支鍋奇石支流,流經東寨、三馬營、宮家莊、二馬營、頭馬營、化北屯、山寨、北屯、蒯通關、寧化、壩門口、南屯、子房廟、川湖屯等村莊出寧武后,流經六個地市,34個縣市、在河津市匯入黃河,全長716公里。流域面積39741平方公里,約占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養育了全省41%的人民。據史料記載汾河水資源曾經十分豐富,戰國時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漢武帝乘坐樓船溯汾河而行;從隋到唐、宋、遼、金、山西的糧食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經汾河入黃河、渭河,漕運到長安等地,史書稱“萬木下汾河”。直到50年代,在《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歌里,依然生動地描繪了“汾河流水嘩啦啦”的喜人景象。
汾河流域

自然地理

汾河流域是山西省工業集中、農業發達的主要地區,工業產值占全省的46%,農業產值占全省的64%。沿岸地區每年從汾河取水24.3億立方米,占全省水資源利用總量的46%。汾河水及晉祠蘭村兩大泉域水曾造就了太原悠久的農業文明,這裡氣候溫和,自然條件優越,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以糧食、蔬菜、畜牧、林果為主導,盛產葡萄、蘋果、梨、桃、杏、核桃等,其中晉祠大米、清徐葡萄馳名海內外。
汾河流域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區規劃範圍北起尖草坪區上蘭街辦老龍頭村,南至清徐縣楊房鄉韓武堡村,全長76公里,區域內土地面積41.4萬畝,其中耕地39.7萬畝,耕地中高產田僅占16%。整個規劃區覆蓋太原市汾河流域4個區(縣)13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06個村,28萬農業人口。規劃提出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是,緊緊圍繞戰略性結構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經濟全球化的總體要求,面向國內外市場,以高效農業、精品農業、生態農業、節水農業為方向,以改造中低產田、完善農田水利和農田林網為手段,以建設水、田、林、路等基礎設施為重點,建設成為集高效、生態、環保、觀光、示範於一體的生態高效農業產業帶和全省汾河流域生態農業發展示範樣板。
汾河流域生態高效農業示範區規劃總面積40萬畝,規劃總投資11.6495億元,建設工期5年,第一期工程2005至2007年,實施面積22萬畝,第二期工程2008至2009年,實施面積18萬畝。規劃產業布局包括完善和提高畜禽養殖、畜產品加工工業、農產品加工工業三大園區;建設優質糧、無公害蔬菜生產、優質果品、苗木花卉生產四大基地;實施土地利用開發、農田水利、農田林網、田間道路、設施農業五大工程。項目建成後,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十分可觀,該區域每年新增糧食產量1700萬公斤左右,新增蔬菜產量33000萬公斤左右,新增鮮果產量13000萬公斤左右,年增經濟收入3.15億元。區域內年人均增收560元。不但可以增加國民經濟收入,增加農民收入,帶動旅遊業的發展,同時帶動運銷業、服務業、餐飲業、加工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提高示範輻射作用。可使區域內農田成方、綠樹成行、渠路成網,增加土壤肥力,進一步最佳化土地環境和農業生態環境,淨化汾河水,提升太原市的空氣品質,改善居住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相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