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

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

2013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黑龍江省先行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標誌著《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正式獲得批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
  • 發行日期:2013年4月
  • 主持領導:李克強
  • 基本原則:綜合配套,協調推進
方案信息,方案內容,

方案信息

2013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黑龍江省先行開展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工作,標誌著《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正式獲得批准。

方案內容

概述
黑龍江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下簡稱“兩大平原”)是我國黑土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位於黑龍江省腹地,包括11個市的51個縣(市、區)和黑龍江農墾總局9個管理局的114個農場,面積28.9萬平方公里,人口2367萬人。該區域農業資源富集,耕地面積1.62億畝,占全省(2億畝)的80%以上;2012年糧食產量1043億斤,占全省(1152億斤)的90%以上,占全國(1179l億斤)的8.8%,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生產基地。
在“兩大平原”開展現代化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是2013年以來國家開展的唯一涉及農業生產關係的重大調整和變革,已納入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管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黑龍江省加快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既是進一步釋放農業發展潛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現實需要;也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結合“兩大平原”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方案總綱
實施方案明確了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將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將牢牢守住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底線,堅持走合作經營道路,著力破解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和深層次矛盾,努力把兩大平原建成國家商品糧基地核心區、綠色食品生產樣板區、高效生態農業先行區和統籌城鄉發展先導區,加快推動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為全國糧食主產區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基本原則
綜合配套,協調推進。加強改革試驗的統籌規劃,做好與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規劃、政策的銜接,有序推進重點領域配套改革,形成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改革試驗局面。
尊重民意,廣泛參與。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意願和基層首創精神,營造全社會廣泛參與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先行先試,規範運行。圍繞解決改革試驗的重點難點問題,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封閉運行,風險可控,積累經驗,逐步推開。
保護環境,合理開發。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突出位置,綜合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科學確定發展目標和改革措施,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循環農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主要目標
——發展方式轉變明顯加快。形成以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農業資源高效開發利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走上生產與生態平衡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發展道路。
——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鞏固糧食生產第一大省、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第一大省、畜牧生產大省地位,對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農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農民實現由生產者向生產經營者轉變,構建起從生產、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增收長效機制。
階段目標
通過開展十個方面的改革試驗,在“兩大平原”初步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分兩個階段推進:
第一階段:2013—2015年
“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取得重大進展,形成物質裝備先進、組織方式最佳化、產業體系完善、服務保障有力、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較快發展,參與合作經營的農戶比例明顯提高;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8左右,水土流失治理加快推進;城鎮化率達到6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小於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體系不斷完善,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第二階段:2016—2020年
“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深化,形成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先進組織形式,以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主要特徵的科學發展方式。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一半以上;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5個等級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6左右,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累計達到9800萬畝;城鎮化率達到70%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構建起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走上生產與生態平衡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發展道路。
主要任務
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
重點內容:
——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財政投入、信貸支持等政策扶持,引導土地流轉,培育壯大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加大農機補貼力度,支持發展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引導和規範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量化為股份加入合作社。
——促進農民合作社規範發展。建立部門聯合評定工作機制,開展示範社建設,推動農民合作社由數量增長向數量質量並重轉變。建立區域性農民合作社綜合配套服務平台,提供市場信息、產品行銷、農資購買、農機作業、農技推廣等服務。
——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市場競爭力。引導支持以產品和產業為紐帶的合作社開展聯合與合作,提高專業化、集約化發展水平。
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重點內容:
——最佳化農業結構和布局。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積極發展玉米,穩定發展大豆,合理髮展粳稻,加強基地建設,提高單產水平。引導和扶持蔬菜、甜菜等高效經濟作物生產,打造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帶。支持發展外向型農業。大力發展肉牛、奶牛、生豬、水產等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觀光休閒農業。鼓勵和支持農村二、三產業發展。
——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制機制。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採取兼併、重組、參股、收購等形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引導和扶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自辦或參股倉儲、物流、銷售、加工等龍頭企業。
——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創新支持綠色食品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方式,推動綠色食品產業規模擴張、集群發展。支持高端農機裝備製造業園區建設,加強大馬力農機裝備研發和製造。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重點內容:
——建立農業信貸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引導金融機構不斷最佳化信貸結構,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繼續實施和完善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增加涉農貸款投放。
——健全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在縣域設立分支機構。在保持縣市法人地位總體穩定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鼓勵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起設立村鎮銀行,鼓勵民間資本按照有關規定參與村鎮銀行的發起設立或增資擴股。
——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積極發展與訂單、保單相結合的金融產品,開展“銀行機構+擔保公司+農民合作社”等特色貸款模式試點,創新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模式。加大對農業技術轉讓和成果轉化的信貸支持。圍繞農業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及其龍頭企業、產業集群,開發產業鏈信貸產品
——建立涉農貸款抵押擔保新機制。健全農村融資擔保體系。支持擔保機構吸收戰略投資和民間股東入股,發展混合所有制的融資性擔保機構。開展擴大擔保物範圍試點,探索以股權、債權貸款抵押擔保新模式。探索開展農業科技專利質押融資業務。
——構建新型農業保險體系。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探索開展經濟作物、農作物種業、設施農業、農機、農房等涉農地方特色保險。保險機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依法享受稅收優惠。鼓勵保險機構與銀行機構開展合作,探索開展涉農貸款保證保險業務。
——探索加強農村金融監管的有效辦法。堅持農村金融創新與監管相協調的發展理念,健全農村金融機構內部風險防範機制,進一步完善業務流程。
創新涉農資金管理使用的體制機制
重點內容:
——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梳理中央財政涉農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合併中央對地方涉農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
——健全完善涉農資金統籌安排的協調機制。省級政府要建立協調機制,進一步明確各涉農部門職責,以規劃為指導,以主導產業、優勢區域和重大項目為平台,統籌安排使用國家各項涉農資金,確保資金不得用於非農領域,確保完成國家有關專項規劃確定的建設目標和任務。
——創新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機制。完善和改進由國家補助投資的農村小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管理制度。按照“民辦公助”的原則,採取以獎代補、先乾後補等方式,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
——轉換農村小型基礎設施運行和管理機制。
推進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改革
重點內容:
——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加強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統籌實施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工程。加強河湖管理,完善水政監察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合理配置水資源,回補與恢復地下水。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建立區域間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機制。
——積極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完善水價形成機制。對農業用水和非農業用水價格實行分類定價。完善農業用水計量設施和辦法,實施計量收費。探索實行農業和農村生活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
——深化水利建設體制改革。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力度,合理規劃和建設一批重點水利工程。進一步放開水利工程建設領域,鼓勵和引導各類符合條件的投資主體,以合資、獨資、承包租賃、特許經營等形式參與項目建設。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區分水利工程性質,分類推進改革,健全良性運行機制。對於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給予補助,探索民眾管理和專業管理相結合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將具備自收自支條件的水管單位劃轉為企業,全面推行市場化運作。
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
重點內容:
——建立農業投入增長機制。國家相關涉農項目資金的安排,要加大對“兩大平原”的傾斜和支持力度,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大縣的獎勵資金,完善國家對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新增農業補貼要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
——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支持黑土資源保護。建立防護林建設投入機制。將退牧還草工程實施範圍逐步擴大到“兩大平原”所有牧區半牧區縣。
——創新糧食產業發展保護機制。綜合考慮糧食成本收益、供求情況、市場價格、巨觀調控等因素,穩步提高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完善玉米、大豆價格保護機制,確保糧食生產的成本收益率達到較高水平。建立健全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品種加工產業發展資金投入等支持政策,提高糧食加工轉化能力和綜合效益。
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重點內容:
——探索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按照“規劃一體、管理一體、社會事業一體、組織推進一體、政策趨向一體”的總體思路,探索墾區、林區、礦區、油區、景區等帶動城鎮化建設的新途徑。完善小城鎮規劃布局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著力打造“工業重鎮”、“商貿大鎮”、“邊貿強鎮”、“旅遊名鎮”等新型小城鎮體系,提高承載和輻射能力。
——完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實行居住證制度。建立確保城鄉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公共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制度。加強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探索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全面落實對勞動者的免費公共就業服務、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和對特定群體的專項服務。落實農民工進城務工扶持政策。加快建立農民工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積極推動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
——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重點內容:
——實行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差別化用地管理政策。規範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評估調整工作。完善農村土地利用規劃管理辦法,統籌安排農村建設用地計畫。優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環保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用地。
——完善節約集約用地管理制度。嚴格農村集體土地徵收管理,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穩妥推進鄉村適度合併,合理撤併自然屯、建設中心村,在有條件的地方引導農民適度集中居住,鼓勵農民向城鎮搬遷,提高農村建設用地利用效率。
——依法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鼓勵和引導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探索建立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長效機制。
——創新耕地保護機制。完善耕地分類分區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探索區域內耕地保護與建設用地供求總量平衡新機制,實現區域內耕地占補平衡。探索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嚴格控制建設占用。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建立科學輪作制度,推廣大機械深松整地
創新農產品流通 方式和流通業態
重點內容:
——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和提升黑龍江糧食交易市場等批發市場功能,建立黑龍江糧食交易平台。加強生產基地、大中城市等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扶持重點農產品市場建設和改造升級,加強電子交易市場建設。
——建設現代農產品物流網路。支持和鼓勵發展散糧運輸、貨櫃或集裝袋運輸等物流方式。加快建設一批大型控制性綜合農產品物流園區,整合、擴建、新建一批大型糧食物流集散中心、戰略裝車點。加強農產品儲備、商品化處理和冷藏儲存設施建設,打造具有集中採購、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現代化物流配送網路。
——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採取貸款貼息、儲存費用補貼等方式,擴大“糧食銀行”流通模式試點。積極推動期貨交易所開展具有黑龍江優勢的農林產品期貨交易。研究建立大宗農產品期貨配套交割倉庫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快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完善投入品登記、生產、經營、使用和市場監督等管理制度。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擴大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規模。全面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農產品標識、質量追溯制度,對農產品實行全程質量監管。
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
重點內容:
——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支持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圍繞農產品和食品加工及原料需求、黑土地資源保護等開展基礎性和套用性技術研究與開發。支持國家級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共享平台建設。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等市場主體,金融信貸、創業投資等非農資本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創業。
——創新農技推廣方式。建立以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為骨幹,合作化、社會化服務機構為補充的農技推廣體系。
——完善農民培訓體系。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增加農民教育培訓投入,加大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