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農業

休閒農業

休閒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可以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

在綜合性的休閒農業區,遊客不僅可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和度假。

生態休閒農業起於19世紀30年代,由於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急劇增加,為了緩解都市生活的壓力,人們渴望到農村享受暫時的悠閒與寧靜,體驗鄉村生活。於是生態休閒農業逐漸在義大利、奧地利等地興起,隨後迅速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關於其概念,休閒農業一詞來源於英文的Agritourism / Agro. Tourism,是由農業(Agriculture)和旅遊(tourism)兩個詞組合起來翻譯的。同而對於休閒農業目前有都市農業鄉村旅遊的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休閒農業
  • 外文名:Agritourism / Agro. Tourism
  • 來源:起於19世紀30年代
  • 特點: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
  • 目的:利用現代技術尋求人與自然平衡
來源,基本內容,發展意義,發展概況,國際休閒農業發展,國內休閒農業發展,未來發展趨勢,指導意見,客源市場,發展模式,發展措施,

來源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休閒農業作為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在全國各地,特別是距離城市較近的交通方便的縣、鎮、村開展起來。
定義和書籍
休閒農業
休閒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民眾休閒、增進民眾對農業及農村之生活體驗為目的之農業經營。休閒農業作為一種產業,興起於2o世紀3O~4o年代的義大利、奧地利等地,隨後迅速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日本、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休閒農業己經進入其發展的最高階段一租賃。而我國的休閒農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雖然發展前景較好,但是,經過20多年的建設,其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在產品、經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競爭力,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也不相適應。
休閒農業是在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為滿足城裡人休閒需求,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休閒農業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休閒農業的基本屬性是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把農業生產、科技套用、藝術加工和遊客參加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供遊客領略在其它風景名勝地欣賞不到的大自然情趣。休閒農業(在大陸又稱觀光農業或旅遊農業) 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農業和旅遊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的交叉型產業,也是以農業生產為依託,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一種高效農業。
休閒農業
全國各地的發展實踐證明,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不僅可以充分開發農業資源,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村運輸、餐飲、住宿、商業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致富農民,而且可以促進城鄉人員、信息、科技、觀念的交流,增強城裡人對農村、農業的認識和了解,加強城市對農村、農業的支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地域遼闊,自然景觀優美,農業經營類型多樣,農業文化豐富,鄉村民俗風情濃厚多彩,在我國發展休閒農業具有優越的條件、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為促進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和鄉村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休閒旅遊產業,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地理學會鄉村景觀與休閒產業研究會和中科地景規劃設計機構牽頭,組織國際都市農業基金會中國區域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旅遊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中國生態學會旅遊生態專業委員會、台灣暨南大學、台灣亞洲大學、台灣鄉村旅遊發展協會、台灣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台灣統茂休閒產業集團等單位專家,共同編著《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叢書》,相繼出版相關理論著作和實踐案例。
休閒農業
休閒農業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叢書》的作者是不同的學科背景下和專業領域內具有一定造詣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精英,其著作成果是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的理論探索和經驗總結。本套叢書的特點是:
系統性:叢書系統的闡述和總結了休閒旅遊產業發展的背景、過程、現狀、類型與特點以及未來發展態勢。
綜合性:叢書圍繞當前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中的主要方向,內容涉及地理、景觀、旅遊、農業、生態等多專業領域,具有綜合性。
實用性:叢書既有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的理論探索,又有具體的規劃設計實踐案例,理論與實踐案例相結合,注重理論研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套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創新性:叢書瞄準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和研究前沿,注重理論探索與套用,具有創新性、前瞻性。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叢書》是我國大陸和台灣學者合作研究的重要學術性成果系列,它的相繼出版不僅將推動中國海峽兩岸合作研究的進一步開展,而且對促進海峽兩岸的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本內容

休閒農業規劃核心內容包括區域發展戰略分析,總體定位,規劃設計方案,產業發展戰略、項目規劃、基礎設施規劃、農業科技及信息化、規劃實施與造價估算等。
休閒農業規劃總體規劃主要內容包括:
1、區域發展戰略分析,總體定位,規劃設計方案,產業發展戰略、項目規劃、規劃實施與造價估算等。並對產業發展內容從區域一體發展角度分析論證,遠景設計研究院專家認為內容還包括提出產業發展重點,明確休閒農業產業的總體規劃思路,發展定位,農業農村的整體空間格局,對生態環境保護,旅遊景觀節點等進行統籌規劃。
2、鎮域休閒農業總體規劃提出休閒農業規劃的總體規劃範圍;規劃發展重點;落實城鄉統籌規劃的基本要求;規劃的總體目標要求;對發展定位進行選擇性要求建議,經營模式要求建議等。
3、休閒農業規劃是集合農業產業、村鎮體系、城鄉統籌、旅遊規劃、風景園林規劃等多學科的發展的規劃,發展休閒農業、現代農業是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是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的重要手段。在編制內容不能簡單套用模式,應該根據不同村鎮發展情況有針對性提出編制內容。

發展意義

發展休閒農業主要具有3個方面的意義:
一是可以充分開發利用農村旅遊資源,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旅遊服務業,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較好的經濟基礎;
二是可以促進城鄉統籌,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裡遊客把現代化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等信息輻射到農村,使農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觀念和生活習俗,提高農民素質;
三是可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村文化,並且進一步發展和提升農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鄉風。

發展概況

國際休閒農業發展

(1)起步階段:19世紀50年代,代表:法國巴黎貴族返鄉游;義大利成立農業與旅遊全國協會。
(2)發展階段:二戰後,特點是觀光農園。
(3)擴張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具體表現為休閒項目加入農場、莊園的規劃,觀光休閒農業繁榮。
(4)成熟階段:80年代以後,度假農莊、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等興起。

國內休閒農業發展

2013年3月26日,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現場交流會在南昌舉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介紹,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內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活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遊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根據農業部對全國13.5萬家典型休閒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農民占其從業人員的92.4%,其土地產出率每畝接近12000元,是全國農業用地平均產出率的6.2倍,經營休閒農業的農民人均產值5.41萬元,是同期全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的2.75倍。
鄉村旅遊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並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鄉村旅遊開始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鄉村旅遊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但報告分析認為在各地鄉村旅遊快速發展的同時,選擇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模式至關重要,我們的報告是國內第一份對鄉村旅遊發展模式進行系統闡述的報告,現具體介紹其中的三種:
一、個體農戶經營模式
個體農民經營模式是最簡單和初級的一種模式,它主要以農民為經營主體,農民自出經營,通過對自己經營的農牧果場進行改造和旅遊項目建設,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的旅遊景區(景點),能完成旅遊接待和服務工作。通常呈現規模小、功能單一、產品初級等特點。通過個體農莊的發展,吸納附近閒散勞動力,通過手工藝、表演、服務、生產等形式加入到服務業中,形成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
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的“農家樂”就是這一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如湖南益陽赫山區的“花鄉農家”和內蒙烏拉特中旗的“瑙乾塔拉”,通過旅遊個體戶自身的發展帶動了同村的農牧民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二、農戶+農戶模式
農戶+農戶模式是由農戶帶動農戶,農戶之間自由組合,共同參與鄉村旅遊的開發經營。這也是一種初級的早期模式,只是通過農戶間的合作,可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在遠離市場的鄉村,農民對企業介入鄉村旅遊開發有一定的顧慮,大多農戶不願把資金或土地交給公司來經營,他們更信任那些“示範戶”。在這些山村里,通常是“開拓戶”首先開發鄉村旅遊並獲得了成功,在他們的示範帶動下,農戶們紛紛加入旅遊接待的行列,並從示範戶學習經驗和技術,在短暫的磨合後,就形成了“農戶+農戶”的鄉村旅遊開發模式。這種模式通常投入較少,接待量有限,但鄉村文化保留最真實,遊客花費少還能體驗最真的本地習俗和文化,是最受歡迎的鄉村旅遊形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資金投入的影響,通常旅遊的帶動效應有限。
在湖南漢壽縣的“鹿溪農家”,從2001年7月起開發鄉村旅遊,最初只有兩戶村民參與,在不到一年的旅遊接待中,“開拓戶”獲純利8000元,產生了巨大的示範效應,到2003年全村30多戶中有14戶條件較好的農戶參與旅遊接待服務,還有不少農戶為旅遊提供特種家禽、綠色蔬菜、山里野菜、生態河魚等農產品和參與民俗表演,逐漸形成了“家禽養殖戶”、“綠色蔬菜戶”、“水產養殖戶”、“民俗表演隊”等專業戶和旅遊服務組織,吸納了大量富餘勞動力,形成了“一戶一特色”的規模化產業,通過鄉村旅遊的開發,順利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三、公司+農戶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公司開發,經營與管理,農戶參與,公司直接與農戶聯繫與合作。這種模式的形成通常是以公司買斷農戶的土地經營權,通過分紅的形式讓農戶受益。它是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實踐中,由高科技種養業推出的經營模式,因其充分地考慮了農戶利益,在社區全方位的參與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它通過吸納社區農戶參與到鄉村旅遊的開發,在開發濃厚的鄉村旅遊資源時,充分利用了社區農戶閒置的資產、富餘的勞動力、豐富的農事活動,增加了農戶的收入,豐富了旅遊活動,向遊客展示了真實的鄉村文化。同時,通過引進旅遊公司的管理,對農戶的接待服務進行規範,避免不良競爭損害遊客的利益。
(1)發展及產業規模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休閒農業開始發展,到2l世紀初,休閒農業己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時期,旅遊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的發展新態勢。全國休閒農業特色農戶(農家樂)己發展至150多萬家,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閒農業園區發展至12000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近300萬人,年接待遊客7億人次,年經營收入達900億元左右1J。休閒農業產業幾乎各縣都有,在東部沿海城市郊區尤為多見。僅紹興一縣,休閒農園到2007年就有48家,其中從投資規劃看,100元萬以下的7家,占15.2%,101萬~500萬的23家,占50.0%,500萬~1000萬的8家,占17.4%,1000萬以上8家,占17.4%。從經營面積看,23.2hm2以上的有20家,最大的達280hrn2;從實際投入看,已經有資金投資的占總數的3.5%,其中投資100萬以下的27家,占58.7%,投入101萬~500萬的l5家,占32.6%,500萬~1000萬的1家,占2.2%_2J。
中國休閒農業產業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彰顯廣闊的發展前景,必將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當前應著力解決好基礎設施條件差,人才隊伍短缺,規劃滯後,特色不突出,管理不規範,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2)產業分布
2004年和2005年,國家旅遊局共評選出農業旅遊示範點359處。其中,農業觀光旅遊點112個,占31.2o%;農業科技觀光旅遊點60個,占16.71%;農業生態觀光旅遊點56個,占15.60%;民俗文化旅遊點20個,占5.57%;休閒度假村(山莊)26個,占7.24%;古鎮新村39個,占l0.86%;農家樂l8個,占5.01%;自然景區28個,占7.80%。從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中國東部地區100個,占49.76%;中部地區65個,占32.1%;西部地區38個,占l8.7%。從省、市、區分布來看,最多的是山東55個,占15.32%,江蘇43個,占11.98%,遼寧34個,占9.47%,貴州l8個,占5.01%,安徽、四川各17個,分別占4.74%,河北l5個,浙江、廣東l4個,山西13個,河南l2個,廣西l1個,內蒙古、新疆各l0個,黑龍江、重慶各9個,北京、甘肅各7個,湖北、雲南各6個,江西、上海各5個,其餘均在5個以下。

未來發展趨勢

(1)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建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園。
(2)農業多產化:城市居民休閒,形成了鄉村旅遊的核心結構,包括觀光採摘農業、大棚生態餐廳、農家樂、農家大院、民俗村、垂釣鮮食等,帶動了觀賞經濟作物種植、蔬菜瓜果消費、家禽家畜消費、餐飲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費的全面發展,同時把第三產業引入農村。
(3)農村景區化:鄉村風貌成為旅遊本底,用景觀的概念建設農村,用旅遊的理念經營農業,用人才的觀念培育農民,將鄉村裝點成旅遊度假腹地;鄉村民居成為觀光體驗產品,鄉村民居與本地資源及文化特色相結合,形成產業型、環保型、生態型、文化型、現代型發展思路。
(4)農民多業化:鄉村旅遊的發展可以使農民以旅遊為主業、種植為副業;農民的身份可以從務農轉變成農商並舉,農戶可以獨立經營,也可以形成私營企業;吸引農民大力發展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精品農業。
(5)資源產品化:把農村的生產、生活資料轉換成具有觀光、體驗、休閒價值的旅遊產品,並且一定區域內要差異化發展。具體有田園農業旅遊、民俗風情旅遊、農家樂旅遊、村落鄉鎮旅遊、休閒度假旅遊、科普教育旅遊等模式。

指導意見

近日,農業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布局最佳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休閒農業產業格局基本形成;社會效益明顯提高,從事休閒農業的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發展質量明顯提高,服務水平較大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成為拓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客源市場

根據旅遊者的旅遊動機,潛在客源市場有以下五類:
一、傳統觀光旅遊市場
傳統的觀光旅遊市場仍是休閒農業發展的重點,農村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富有鄉村野趣的農村生活,對久居城市的人們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農業觀光旅遊集田園風光和高科技農業於一體,滿足旅遊者回歸大自然的需求。可以採用農場的形式,引種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以及養殖各種動物,使遊客可以參觀,也可以品嘗或購買新鮮的農副產品,這類市場目前處於主導地位,占28.8%.
二、城市白領度假旅遊市場
利用周末及假期去郊區度假,以放鬆緊繃的神經,對現代白領階層極有吸引力,在本次調查中,有到休閒農業旅遊區去度假需求的城市居民占23.6%.可利用鄉村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農耕文化,滿足他們貼近自然,體驗農業的需求。通過建設一些體驗農園,度假農場及旅遊度假村,享受鄉村生活的恬靜與愜意。
三、遊覽、體驗農家生活的學生市場
青少年修學旅遊己成為旅遊業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旅遊是青少年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提高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無論是學校還是學生家長都非常重視,因此開發青少年旅遊市場潛力巨。
四、懷舊市場
中國很多城市居民都在鄉村生活過,有的甚至在農村從事過勞動。遷居到城市後,面對著日益現代化的生活環境,他們常常回想起農村的樸素田園,並且渴望回到故地生活,重溫昔日情景。在我國,這類旅遊者的數量非常大,他們對鄉村旅遊地要求較為隨便,喜歡體驗地道的農村自然環境。在本次調查中,這類市場占14.8%;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的原因,有相當多的已建成農業遊覽區就是針對當年“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而開發的。這些事業有成,具備很強消費能力的老知青很有舊地重遊的願望。
五、獵奇及取經的農民市場
把目標鎖定城市居民市場的開發,而忽視農村客源市場是觀光農園經營策略上的通病。事實上,觀光農園因其高科技性和展示性對廣大的農民來說也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在本次調查的休閒農業旅遊者中,農民占3.1%,表明農民這個市場還具有極大的挖掘潛力。

發展模式

中國休閒農業發展的模式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連片開發模式、“農家樂”模式、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等。
(1)連片開發模式
以政府投入為主建設基礎設施,帶動農民集中連片開發現代觀光農業。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礎設施,通過水、電、氣、路、衛生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當地優勢開發各種農業休閒觀光項目,供城市居民到農業觀光園區參觀、休閒與娛樂。該模式依託自然優美的鄉野風景、舒適怡人的清新氣候、獨特的地熱溫泉、環保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周圍的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閒、娛樂設施,為遊客提供休憩、度假、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主要類型包括休閒度假村、體閒農莊、鄉村酒店。該模式在全國各地尤為常見。如上海市郊區、北京市郊區、南京市郊區基本上都在採用該開發模式。
(2)“農家樂”模式
“農家樂”模式是指農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觀,以低廉的價格吸引遊客前來吃、住、玩、游、娛、購等旅遊活動。主要類型有農業觀光農家樂、民俗文化農家樂、民居型農家樂、體閒娛樂農家樂、食宿接待農家樂、農事參與農家樂。如成都近郊郫縣友愛鎮農科村就是該經營模式的典型代表。該村原有農戶310戶,總人口650人,總耕地面積45hm2,在農業觀光旅遊發展鼎盛時期,村旅遊接待點共128個,年均接待遊客量達50萬次以上,旅遊年經營收入達2000餘萬元l3_3。
“農家樂”模式主要提供餐飲服務,在浙江紹興縣,以娛樂(如垂釣)、農家特色餐為主的休閒農莊,占調查總數的41.3%。
(3)農民與市民合作模式
在農民承包地合理流轉集中後,建立休閒農園,以“認種”方式讓城市居民委託農民代種或親自種植花草、蔬菜、果樹或經營家庭農藝,使消費者共同參與農業投資、生產、管理和行銷等各環節,與農民結成緊密聯結關係,體驗和參與農業經營和農事活動。該模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當時稱為“市民農園”,將土地分割為50m2一塊,向城市居民招租;後來在不同地區演變成多種類型的經營方式,如市民種植紀念樹、紀念林、市民租賃農舍經營農家樂等。根據2006年最新調查,在蘇州旺山休閒農莊,農戶將自家住宅的一樓租給城市人來經營餐飲農家樂,租金年收入能達到5萬元。
(4)產業帶動模式
休閒農園首先生產特色農產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後通過休閒農業這個平台,吸引城市消費者來購買,從而拉動產業的發展。在這類園區,遊客除了餐飲旅遊,還帶回土特產品。如浙江稽東鎮的山娃子農莊,100元門票,除50元中餐費,遊客在離開農莊時還可帶回價值50元的一隻土雞和特色高山蔬菜。園區經營者在該基礎上,註冊自己的品牌,在自己的種養基地自種蔬菜,自養家禽,並在城裡設定銷點,或與一些企事業單位掛鈎,直銷時鮮產品。該模式深受城市民的歡迎。在浙江紹興縣的調查中,採用該模式的園區占總數的37%。
(5)村鎮旅遊模式
許多地區在建設新農村的新形勢下,將休閒農業開發與小城鎮建設結合在一起。以古村鎮宅院建築和新農村格局為旅遊吸引物,開發觀光旅遊。主要類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鎮建築型、新村風貌型。如濟南市先後重點建設了l3處中心鎮和30個重點鎮,充分利用小城鎮周圍的風景名勝和人文景觀,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其中歷城區仲宮鎮、柳埠鎮等一批近郊小城鎮,已成為城市居民觀光、娛樂、度假的休閒農業基地。又如南京市金桂園農莊開發公司,也正在南京郊區橋林鎮結合新農村建設而發展休閒農業。他們試圖先將農村居民遷移到集中居住點,以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衛生條件,然後利用空出的宅基地開發休閒農莊和庭園經濟,發展休閒農業。
(6)休閒農場或觀光農園模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滿足於簡單的逛公園休閒方式,而是尋求一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利用節假日到郊區去體驗現代農業的風貌、參與農業勞作和進行垂釣、休閒娛樂等現實需求,對農業觀光和休閒的社會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國眾多農業科技園區由單一的生產示範功能,逐漸轉變為兼有休閒和觀光等多項功能的農業園區。主要類型有田園農業型、園林觀光型、農業科技型、務農體驗型。如北戴河“集發農業觀光園”、北京“朝來農藝園”、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蘇州“未來園林大世界”、珠海農科中心示範基地等,也都吸收了國外休閒農場或觀光農園的很多經驗和設計理念。
(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遊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教育活動。農業園主要類型有農業科技教育基地、觀光體閒教育、少兒教育農業基地、農業博覽園。如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聯結科教單位科研成果與生產實際的重要紐帶,為農業科技成果的展示和產業孵化提供了實現的舞台。目前我國的一些大學或科教單位建立的農業高新技術園區,與國外的農業科技園區模式極為相似,園區的建立為科教單位和入園企業科技產業的“孵化”和“後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平台,大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輻射推廣。
(8)民俗風情旅遊模式
民俗風情旅遊模式即以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為旅遊吸引物,充分突出農耕文化、鄉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開發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閒旅遊活動,增加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主要類型有農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鄉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閒度假模式

發展措施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加強自然資源條件和農業特色優勢,從市場需求入手,把休閒觀光農業規劃與觀代農業發展、城市休閒旅遊櫃結合,把工業化,市場化和生態、綠色、高效理念融入到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中,注重挖掘亮點,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強化扶持,正確引導
積極依託政府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平台,進行重點立項項補助,予以適當傾斜。探索市場化的運作機制,調動社會力量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的積極性吸引外資和工商資本的投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的機制,引進新的理念,採用新的模式,為農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整合資源,形成合力
積極引進先進的休閒觀光理念,加強自主創新,探索形成特色休閒觀光農業發展模式遠景設計研究院休閒農業規劃專家提醒說:注重農業結構多元化,從農業產業發展的全面性和協調性出發,加快畜牧業,種子種苗、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產業層次,提高休閒觀光農業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加強部門間的聯繫和協調,為休閒觀光農業的健康發展提供積極有效的指導和服務。探索制訂休閒觀光農業管理辦法,嚴格申批程式,強化前期論證,規範經營行為,形成發展合力。
廣泛宣傳,打造品牌
休閒觀光農業是一項新興農業產業,涉及領域多、覆蓋面廣。不斷總結和挖掘典型經驗,進行大力宣傳,堅持點面結合,以典型示範帶動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調動各類農業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休閒觀光農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注重休閒觀光農業品牌的打造,大力引進適合休閒觀光農業發展的名、特、優、新、奇農產品新品種,推廣高效種養模式,高新農業科技以及先進農業設施,提高休閒觀光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特色內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