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紅花飲

黑豆紅花飲

配方:黑豆30克,紅花6克,紅糖30克。 製法:將黑豆、紅花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煮沸4分鐘後,再用文火煮至黑豆爛熟,去黑豆、紅花,加紅糖調味即成。 功效:活血化瘀緩急止痛。 用法:每次服2杯,每日2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豆紅花飲
  • 別稱:烏豆,黑豆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豆科
  • :黑豆紅花飲
黑豆,植物形態,地理分布,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功用主治,其他,名家論述,紅花,植物形態,地理分布,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功用主治,其他,選方,臨床套用,赤沙糖,功用主治,選方,

黑豆

【異名】烏豆(《肘後方》),黑豆(《日華子本草》),冬豆子(《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種子
【植物形態】大豆(《本經》),又名:大菽(《管子》)。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莖直立或上部蔓性,密生黃色長硬毛。3出複葉;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小葉3片,卵形、廣卵形或狹卵形,通常兩側的小葉為斜卵形,長6~13厘米,寬4~8.5厘米,先端鈍或急尖,中脈常伸出成棘尖,基部圓形、闊楔形或近於截形全緣,或呈微波狀;兩面均被黃色長硬毛。總狀花序短闊,腋生,有2~10朵花;花白色或紫色;花萼綠色,鐘狀,先端5齒裂,被黃色長硬毛;花冠蝶形,旗瓣倒卵形,先端圓形,微凹,翼瓣篦形,有細爪,龍骨瓣略呈長方形,基部有爪;雄蕊10,2體;子房線狀橢圓形,被黃色長硬毛,基部有不發達的腺體,花柱短,柱頭頭狀。莢果長方披針形,長5~7厘米,寬約1厘米,先端有微凸尖,褐色,密被黃色長硬毛。種子卵圓形或近於球形,種皮黃色、綠色或黑色。花期8月。果期10月。
材料-黑豆材料-黑豆

地理分布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葉(黑大豆葉)、花(黑大豆花)、黃色的種子(黃大豆)、黑色的種皮(黑大豆皮)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

含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物,以及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煙酸等;並含下列成分:一異黃酮類:有大豆黃酮甙和染料木甙。前者含量為0.007,水解後得大豆黃酮和葡萄糖;後者含量為0.01~0.15%,水解後得染料木素和葡萄糖。二皂甙:有大豆皂醇A、B、C、D、E 5個甙元,與甙元結合的糖有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甙元與糖的比例為1:1。在脫脂的大豆粉中,皂甙的含量約0.60%。此外,尚含膽鹼2.06~2.90毫克/克,葉酸2.30微克/克,亞葉酸0.74微克/克,泛酸13毫克/公斤左右,生物素750毫微克/克,維生素B12_0.008微克%,唾液酸0.04%左右。大豆的水解產物中含乙醯丙酸0.971~3.559%。
大豆脂肪油成分參見"豆油"條。大豆皮成分參見"黑大豆皮"條。

藥理作用

大豆中含微量的大豆黃酮及染料木素(水解產物),兩者皆有雌激素樣作用(口服2.5克/小鼠/天,6天后測子宮重量),其作用強度為染料木素:鷹嘴豆芽素A:大豆黃酮=1.5:1.0:0.4,但也有認為大豆黃酮作用強於另外兩者的。大豆黃酮對小鼠皮下注射不吸收,口服或腹腔注射時雌激素樣作用相當於二乙基己烯雌酚的0.00001。家畜食入過多含此類異黃酮之飼料,可能對其生理功能發生某種影響。大豆黃酮對離體小鼠小腸解痙作用,共效力為罌粟鹼的37%。

功用主治

【性味】甘,平。
①《別錄》:"甘,平。"
②《醫林纂要》:"甘鹹苦,寒。"
歸經】入脾、腎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陰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功用主治】活血,利水,祛風,解毒。治水腫脹滿,風毒腳氣黃疸浮腫,風痹筋攣,產後風痙口噤癰腫瘡毒;解藥毒。
①《本經》:"塗癰腫;煮汁飲,止痛。"
②《別錄》:"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藏結積內寒,殺烏頭毒。炒為屑,主胃中熱,去腫除痹,消谷,止腹脹。"
崔禹錫《食經》:"煮飲汁,療溫毒水腫,除五淋,通大便,去結積。"
孟詵:"和飯搗塗一切毒腫;療男女陰腫,以綿裹納之;殺諸藥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脹。"
⑤《食療本草》:"主中風腳弱,產後諸疾;若和甘草煮湯飲之,去一切熱毒氣,善治風毒腳氣;煮食之,主心痛,筋攣,膝痛,脹滿;殺烏頭、附子毒。"
⑥《本草拾遺》:"炒令黑,煙未斷,及熱投酒中,主風痹癱緩口噤、產後諸風。"
⑦《日華子本草》:"調中下氣,通經脈。"
⑧《綱目》:"治腎病,利水下氣,制諸風熱,活血。煮汁,解礜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藥之毒;治下痢臍痛;沖酒治風痙及陰毒腹痛。"
⑨《本草匯言》:"煮汁飲,能潤腎燥,故止盜汗。"
⑩《四川中藥志》:"治黃疸浮腫,腎虛遺尿。"

其他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揚,0.3~1兩,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煮汁塗。
【宜忌】①《本草經集注》:"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
②《綱目》:"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脹滿;服厚朴者亦忌之,動氣也。"
【選方】①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大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二升,去豆,納酒八升,更煮九升,分三、四服,腫瘥後渴,慎不可多飲。(《補缺肘後方》)
②治腳氣入腹,心悶者:濃煮大豆汁飲一大升,不止更飲。(張文仲)
③治小兒丹毒:濃煮大豆汁塗之良,瘥,亦無瘢痕。(《千金方》)
④治痘瘡濕爛:黑大豆研末敷之。(《綱目》)
⑤治小兒湯火瘡:水煮大豆汁塗上,易瘥,無斑。(《子母秘錄》)
⑥治消渴:烏豆置牛膽中陰乾百日,吞之。(《肘後方》)
⑦治腎虛消渴難治者:天花粉、大黑豆(炒)。上等分為末,麵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煎)湯下。(《普濟方救活丸)
⑧治小兒胎熱;黑豆二錢,甘草一錢,燈芯七寸,淡竹葉一片。水煎服。(《全幼心鑒》)
⑨中礜石毒:以大豆汁解之。(《補缺肘後方》)
⑩中巴豆毒:大豆汁解之。(《補缺肘後方》)

名家論述

①《本草拾遺》:"大豆炒食極熱,煮食之及作豉極冷,黃卷及醬平。"
汪穎《食物本草》:"陶華以黑豆入鹽煮,常時食之,雲能補腎。"
③《綱目》:"黑豆入腎功多,故能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所謂同氣相求也,又按古方稱大豆解百藥毒,予每試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④《本草經疏》:"大豆,岐伯雲生溫熟寒。藏器雲生平,炒食極熱,煮食極寒。觀《本經》及孟詵雲,生搗塗腫毒,則生者非溫矣。《經》又雲,炒為屑,主胃中熱,則炒者又非極熱矣。應是生平,炒溫,煮寒無疑。"
⑤《本草匯言》:"黑大豆,解百毒,下熱氣之藥也。繆氏曰,善解五金、八石、百草諸毒及蟲毒,宜水浸,生搗作膏,白湯調服一合。又去風,利水,散熱,故風痹癱瘓方中用之,黃痘水腫方中用之,煩渴熱結方中用之。又煮熟食之則利腸,炒熟食之則閉氣,水浸、生搗食之解毒,敷之肉上散癰腫。但性利而質堅滑,多食令人腹脹而利下矣,故孫真人曰,少食醒脾,多食損脾也。"

紅花

【異名】紅藍花(《金匱要略》),刺紅花(《四州中藥志》),草紅花(《陝西中藥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紅花的花。
【植物形態】紅花,又名:黃藍(《博物志》),紅藍(崔豹古今注》),紅花草(《履巉岩本草》),紅花菜(《救荒本草》)。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全體光滑無毛。莖直立,基部木質化,上部多分枝。葉互生,質硬,近於無柄而抱莖;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9厘米,寬1~3.5厘米,基部漸狹,先端尖銳,邊緣具刺齒;上部葉逐漸變小,成苞片狀,圍繞頭狀花序花序大,頂生,總苞片多列,外面2~3列呈葉狀,披針形,邊緣有針刺;內列呈卵形,邊緣無刺而呈白色膜質;花托扁平;管狀花多數,通常兩性,橘紅色,先端5裂,裂片線形;雄蕊5,花葯聚合;雌蕊1,花柱細長,伸出花葯管外面,柱頭2裂,裂片短,舌狀。瘦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約5毫米,基部稍歪斜,白色,具4肋。花期6~7月。果期8~9月。

地理分布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本植物的苗(紅花苗)、果實(紅花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5~6月當花瓣由黃變紅時採摘管狀花,曬乾、陰乾或烘乾。
【藥材】乾燥的管狀花,長約1.5厘米,橙紅色,花管狹細,先端5裂,裂片狹線形,長5~7毫米,雄蕊5枚,花葯黃色,聯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頭露出。具特異香氣,味微苦。以花片長、色鮮紅、質柔軟者為佳。
主產河南、浙江、四川等地。

化學成分

紅花紅花黃色素紅花甙。紅花甙經鹽酸水解,得葡萄糖紅花素。還含15α,20β-二羥基-Δ4-娠烯-3-酮。另尚含脂肪油稱紅花油,是棕櫚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的甘油酯類。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

①對子宮的作用
煎劑對小鼠豚鼠、兔、犬、貓之離體、在位子宮及家兔子宮瘺均有興奮作用,但弱於番紅花煎劑。早年報告之紅花的藥理研究品種未經鑑定,結果亦頗多未定之處。
②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煎劑與番紅花煎劑性質相似,對麻醉動物有降壓、抑制心臟等作用,但較弱。在離體兔耳標本上,有收縮血管的作用。冠心2號方(丹參:紅花:赤芍川芎降香=2:1:1:1:1)水溶部分對犬在體冠狀動脈(電磁流量計測定)及股動脈有擴張作用;其水、煎劑給大鼠連續4天,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則無作用。此外,紅花水提取液10毫克/公斤靜脈注射,對麻醉狗的冠脈流量(冠狀竇插管法)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水提取液對血壓無明顯影響,而乙醇提取液(100~300毫克/公斤)則能使血壓下降。對小鼠能增強其耐缺氧(置鼠於250毫升密閉廣口瓶中,觀察死亡時間)能力。
③其他作用
對高膽甾醇血症的家兔,口服紅花油1克/公斤/日,可降低血清中總膽甾醇、總脂、三硝酸甘油酯吸非酯化脂肪酸的水平,口服冠心2號方浸膏(10毫升/只/天)可使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之家兔的血清膽甾醇、中性脂肪和β-脂蛋白顯著降低,主動脈壁的總膽甾醇和總脂量也較低,主動脈壁內膜斑塊的面積及厚度以及冠狀動脈前降枝和心肌小動脈的病變均減輕,斑塊的脂質染色比對照組較不均勻和脂質向中層移動,說明斑塊有消退的傾向,但組織生化與形態觀察指標按統計方法處理並無顯著性。紅花油也能興奮某些平滑肌器官如小腸支氣管等。冠心2號方對離體大鼠迴腸有抑制作用,並能拮抗乙醯膽鹼所引起的腸管痙攣。紅花毒性遠較番紅花為小:飼料中混入6%的紅花葯粉飼養小鼠1個月以上,未見體重下降,如增至8~10%時,體重下降,高達15%時才引起死亡;而番紅花混入2%即可使小鼠在1個月以後出現體重減輕,再增加即出現死亡。

功用主治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莖葉、蒂頭,曬乾。
【性味】辛,溫。
①《開寶本草》:"辛,溫,無毒。"
②《湯液本草》:"辛而甘溫苦。"
歸經】入心、肝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二經。"
②《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活血通經,去瘀止痛。治經閉,症瘕,難產,死胎,產後惡露不行、瘀血作痛,癰腫,跌扑損傷。
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語,血結,產後諸疾。"
②《開寶本草》:"主產後血運口噤,腹內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並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
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搗汁咽。"
④《綱目》:"活血,潤燥,止痛,散腫,通經。"
⑤《本草正》:"達痘瘡血熱難出,散斑疹血滯不消。"
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腫,安生胎,墮死胎。"

其他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錢;入散劑或浸酒,鮮者搗汁。外用:研末撒。
【宜忌】孕婦忌服。

選方

①治女子經脈不通,如血膈者:好紅花(細擘)、蘇枋木(捶碎)、當歸等分。細切,每用一兩,以水一升半,先煎花、木:然後入酒一盞,並當歸再煎,空心食前溫服。(《朱氏集驗醫方》)
②治熱病胎死:紅花酒煮汁,飲二、三盞。(《婦人良方補遺》)
③治胎衣不下紅花酒煮汁,飲二、三盞。(《產乳集驗方》)
④治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一兩。以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金匱要略》紅藍花酒)
⑤治一切腫:紅藍花,熟揉搗取汁服之。(《外台秘要方》)
⑥治喉痹壅塞不通者:紅藍花搗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差為度。如冬月無濕花,可浸乾者濃絞取汁,如前服之。(《海上集驗方》)
⑦治聤耳,累年膿水不絕,臭穢:紅花一分,白礬一兩(燒灰)。上件藥,細研為末,每用少許,納耳中。(《聖惠方》)
⑧治跌打及牆壁壓傷:川麻一分,木香二分,紅花三分,甘草四分。均生用,研末,黃酒送下。(《急救便方》)
⑨治褥瘡:紅花適量,泡酒外搽。(《雲南中草藥》)

臨床套用

①治療急慢性肌肉勞損
用紅花製成5%的注射液,在痛點或循經取穴注射。針頭刺入後先行提插,待患者有酸麻脹感後再注入藥液,每穴0.5~1毫升,每天或隔天1次,療程視病情而定。觀察132例,經治3~15次後,痊癒51例(37.8%),顯效49例(37.1%),好轉21例(15.9%),無效11例(8.3%),有效率達90.8%。有的注射5~6次即愈,1年多未見復發。治程中未發現不良反應;有的首次注射後有酸痛加重現象,以後多能逐漸減輕,一般仍繼續治療,不需使用輔助藥物。
②治療砸傷、扭傷所致的皮下充血、腫脹等
取乾紅花按1%的比例浸入40%的酒精中一周,待紅花呈黃白色沉於瓶底後,用紗布過濾。臨用時加1倍蒸餾水稀釋,以脫脂棉浸濕外敷,用繃帶包紮,如果加熱則效果更為顯著。換藥次數視傷處的輕重而增減。治砸傷、扭傷775例,痊癒347例,好轉399例,無效29例。較輕病例2~3天即可恢復,較重者敷藥後3~5天亦即充血消失,腫脹漸消。另治腱鞘炎59例,痊癒18例,好轉39例,無效2例。此外,本品對癤腫初期亦有效,但已化膿者無效。
③治療褥瘡
用紅花500克加水7000毫升,約煎2小時紅花呈白色後過濾取液,再用文火煎約3~4小時,使呈膠狀。用時塗於紗布上貼患部,覆以消毒紗布,固定。隔日換藥1次。據20例24處褥瘡治療觀察,5次以內治癒者8處,10次以內治癒者11處,10次以上者5處(其中有20~25次治癒的2例,病程達1~2年)
④治療冠心病
紅花5錢、鬱金6錢、丹參6錢、瓜蔞1兩為一劑,經煎熬成流浸膏再烘乾研碎後壓成片劑30片。每次10片,日服3次,以4周為一療程。觀察44例,經2~4療程後,90%以上心絞痛患者的症狀獲得不同程度的緩解(其中顯效48.8%,改善41.5%);對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63.5%(顯效40.9%,好轉22.6%)。初步證明:對輕度、中度慢性冠心病、心絞痛效果良好,並具有如下特點:一療效出現較快(第1療程症狀改善者達75.6%);二服藥期間療效較穩定(硝酸甘油類藥物停減率100%);三對合併有第一期和第二期高血壓的患者同樣有效。服藥後幾無副作用,除1例僅有短時上腹不適、輕度腹瀉外,並無影響食慾和腸胃功能及其它不良反應。
⑤治療胼胝
紅花地骨皮各40克研成細末,加甘油適量(約100克)攪勻備用。用藥前以溫肥皂水洗腳,擦乾,塗油於足底,用消毒敷料包紮,每日2次,換藥周余即可獲愈。如胼胝有膿液內積,可以無菌梅花針輕刺引流膿液後,再行塗藥,經數日後亦可痊癒。

赤沙糖

【異名】沙糖(《唐本草》),紫沙糖(《綱目》),黑沙糖(《本草原始》),紅糖(《醫林纂要》),片黃糖(《本草求原》)。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煉製而成的赤色結晶體。植物形態參見"甘蔗"條。
【性味】甘,溫。
①《唐本草》:"味甘,寒,無毒。"
②《綱目》:"性溫。"
③《醫林纂要》:"甘,熱。"
歸經】入肝、脾、胃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太陰經。"
②《本草求真》:"入肝。"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④《本草撮要》:"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用主治

補中緩肝,活血和瘀。治產後惡露不行,口乾嘔噦,虛羸血痢。
①《唐本草》:"功體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
②《食療本草》:"主心熱口乾。"
③《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殺蟲,解酒毒。"
④《本草衍義》:"治心肺大腸熱。今醫家治暴熱,多以此物為先導。"
⑤《綱目》:"和中助脾,緩肝氣。"
⑥《本經逢原》:"熬焦,治產婦敗血衝心,及虛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
⑦《本草從新》:"補,和中和血,功用與白者相仿而稍遜。和血則紫者為優。"
⑧《醫林纂要》:"暖胃,補脾,緩肝,去瘀,活血,潤腸。"
⑨《隨息居飲食譜》:"散寒活血,舒筋止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開水、酒或藥汁沖化,3~5錢。外用:化水塗或研末敷。
【宜忌】有痰濕者不宜服。
①《食療本草》:"多食損齒,發疳匿,不可長食之。"
②《本經逢原》:"助濕熱,不可多食。"

選方

①治下痢噤口:沙糖半斤,烏梅一個。水二碗,煎一碗,時時飲之。(《摘元方》)
②治痘不落痂:沙糖調新汲水一杯服之;白湯調服亦可,日二服。(《綱目》)
③治上氣喘嗽煩熱,食即吐逆:沙糖、薑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綱目》)
④治食韭口臭:沙糖解之。(《摘元方》)
⑤治虎傷人瘡:水化沙糖一碗服,並塗之。(《摘元方》)
⑥治火燒、水燙:赤沙糖瓦上煨,研末,菜油調敷。(《中醫雜誌》(20):6,196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