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書

類書

類書,是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書籍。輯錄各種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檢,例如《太平御覽》《古今圖書集成》。

基本介紹

  • 名稱:類書
  • 性質:資料性書籍
  • 範例太平御覽
  • 功能:匯總資料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基本含義,定義,功能,重要性,分類,古今類書,作用,簡介,保存資料,查考資料,舉例,類別,綜合性類書,專門性類書,區別,與百科書比,不同於叢書,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類書
拼音:leì shū
注音:ㄌㄟˋ ㄕㄨ

基本解釋

[encylopaedia;reference books with material taken from various sources and arranged according to subjects] 是我國古代一種大型的資料性書籍,輯錄各種書中的材料,按門類、字韻等編排以備查檢,例如《太平御覽》《古今圖書集成》。

引證解釋

類書是指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並依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供尋檢、徵引的工具書。以門類分的類書有二:兼收各類的,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玉海》、《淵鑒類函》等;專收一類的如《小名錄》、《職官分記》等。以字分的類書,亦有二:齊句尾之字,如《韻海鏡源》、《佩文韻府》等;齊句首之字,如《駢字類編》。
阮葵生 《茶餘客話·文章分類》:“《唐志》:類事之書,始於《皇覽》。《通考》:類事之書,始於 梁元帝 《同姓名錄》。 晁氏 亦云: 齊 梁 喜徵事,類書當起於此時。”魯迅 《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典論》的零零碎碎,在 唐 宋 類書中;一篇整的《論文》,在《文選》中可以看見。”

基本含義

定義

所謂類書,就是採摭群書,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隨類相從而加以編排,以便於尋檢、徵引的一種工具書
“類書”的體裁頗為特殊,《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類書類小序提到:“類事之書,兼收四部,而非經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內,乃無類可歸”,四庫提要只是沿襲《隋書經籍志》的舊慣,將類書歸入子部。也就是,“類書”不是經書也非史書,不是子書也非集書。
古人把著作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類書“非經非史,非子非集”(《四庫全書總目·類書類·小序》),不能算著作。何為類書?類書與四部是什麼關係?千百年來,眾說紛紜,縱觀之,不外乎以下幾種認識取向。一為同一關係:如唐李延壽、魏徵《隋書·經籍志》將類書歸子部雜家類;二為並列關係:宋鄭樵《通志》,不用以往經、史、子、集四部舊的分類法,將古今書籍區別為十二類,類書為其中一類;明胡應麟主張把類書排除在“四部”之外,和佛經、道經,偽古書等別為一類;後晉《舊唐書·經籍志》把類書從子部雜家中分出,另標“類事”一類,歐陽修等《新唐書·藝文志》沿襲下來,至宋人編《崇文總目》改作“類書”沿用至今。三為附屬關係:如明林世勤認為經、史、子、集都有類書,他以《五經通義》、《九經補韻》為經部類書,以《通典》、《會要》等為史部類書;以《白氏六貼》、《初學記》、《藝文類聚》等為子部類書;以《文苑英華》、《唐文粹》、《宋文鑒》等為集部類書;清章學誠主張按類書的不同內容分別附於經、史、子、集之後,如《文獻通考》之類,他認為應附於史部之後。
類書類書
上述認識傾向引出諸多置疑與學術爭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批評胡應麟的分法是“無所取義,徒事紛更”;清張之洞編《書目答問》認為“類書實非子”,“叢書最便學者,為其一部之中可該群籍,搜殘存佚,為功尤巨,欲多讀古書,非買叢書不可。其中經、史、子、集皆有,勢難隸於四部,故別為類”,將類書和叢書分別附子部和集部之後。英國學者以《永樂大典》為例,認為類書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1980年發表的《類書簡說》指出“林世勤和章學誠的分類,反映出從前一般文士對於類書缺乏明確的概念”,並稱道鄭、胡氏而貶林、章氏的觀點,均沒有說清道理。《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年第4期發表《類書的類型與歸類》,雖也注意到類書的工具性,卻沒有給類書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更遺憾的是作者在論述中也混淆了類書歸部之爭與對類書進行分類的議題,使類書的研究陷入誤區。
《類書簡說》批評林世勤所列的書目除《白孔六帖》等外,都不是類書,說“究竟什麼叫類書大家卻還沒有給他下個科學的定義。所以同屬一書,此以為是類書,彼以為非類書,互相乖異,說法不一”。接著舉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鄧嗣禹所編《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稿·類書之部》把類書分為十門(類事門、典故門、博物門、典制門、姓名門、稗編門、同異門、鑑戒門、蒙求門、常識門)為例,認為這樣分法避免了歸入四部之爭,而且細別門類,也比較清楚,卻又自相矛盾,認為“分類過多,即難於周密;取材太泛,則義界不明”,為使類書的概念明確,特點顯著,主張將類書概括為兩大類:(一)彙編各種材料的一般類書,這是類書的正宗;(二)只輯一類內容的專門類書,此為類書的別體。
22年後《類書的類型與分類》一文重蹈舊轍:
該文明確肯定明代林世勤對類書的處理,卻不自覺地混淆了歸部之爭與類書的劃分,離題更遠。作者用大量的文字列舉歷代書目中的類書類型,感嘆著錄駁雜,錯誤、不全面;並突出介紹了《燕京大學圖書館目錄初稿·類書之部》對類書的分類;重點推出了自己的主張,將類書區分為三種類型:類事類書、類文類書、事文並舉類書。作者立即感到了困惑:“由以上列舉類書類型可以看出,類書的內容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按類書內容特徵去區分類書類型,是一件不勝其煩的事,如果細細去清查古代的典籍,譬如佛藏、道藏、農學、醫學——我們還會發現更多的不同類書。”
上述議論均未抓住類書的特徵,類書固然有彙編與專題之分,但“正宗”“別體”之說毫無道理,分類“義界不明”。類書類型與分類實質都是分類,只是劃分的級別不一樣,不必別出心裁。更糟糕的是兩篇論述均迴避了歸部之爭,步入歧途。
筆者認為:歸部是概念內涵的爭議,為本質屬性之爭,是必須的爭議,有助於構建文獻學理論,學術價值很高;將類書劃分門類,是揭示概念的外延的邏輯方法,是不必要的爭議,因為每一種屬性都可以作為劃分的標準,標準不一樣,級別不同,劃分的結果就不同。何況各種類書本身就自成一類;即使要劃分類型,亦應遵循形式邏輯的劃分規則。分類是一種邏輯方法,分項只是語言表達方法,依據一定標準劃分出的子項應為全異關係,而不能為相容關係,交叉關係的概念不能並列使用。

功能

人們習慣於拿類書的似是而非的“模式”來判別類書,事實上約定俗成的類書模式並不存在;這也是互相乖異、說法不一、爭議不止的原因之一。類書不僅僅有類事、類文之別;類字(爾雅)、類詞(詞源)、類語(古語精粹)、類書(叢書)都有。在信息傳播飛速發展的網路時代,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和界定類書的本質屬性及其功用,茲縷述如次。
類書,名詞,其構詞方式為動賓式;類,相似、類同、分類之意,活用作動詞。所謂類書,即同類相似相關材料彙編之文獻信息,以邏輯原理定義,類書就是蒐集彙編同類資料,徵引、檢索、傳播原著文獻為目的的參考類工具書。類書與著作的關係如圖所示:(略)
筆者認為類書具有三大功能:儲存原始著述以備參考閱覽,提綱契領便於引擎檢索,分門別類便於採用傳播。試以唐人所編類書《藝文類聚》第五十八卷《雜文部》內《紙》為證:
東觀漢記》曰:黃門蔡倫,典作上方,作紙,所謂蔡侯紙也。《董巴記》云:東京有蔡侯紙,即倫也。故名麻紙,木皮名谷紙,故網紙也。《三輔決錄》曰:韋誕奏,蔡邕自矜能兼斯善之法,非流紈素,不妄下筆。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罔張芝筆、古伯紙,及臣黑,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巨手,然後可以盡徑丈之勢,方寸之言。王隱《晉書》曰:陳壽卒,詔下河南,遣史齎紙筆,就壽門下,寫取《國志》。
東觀漢記內插圖東觀漢記內插圖
《渚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赤紙、縹紅紙、麻紙、敕紙、法紙各一百。《抱朴子》曰:洪家貧,伐薪賣之,以給紙筆。晝營園田,夜以柴火寫書。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藝文,常乏紙。每所寫,皆反覆有字,人少能讀。《文士傳》曰:楊修為魏武主簿,嘗白事,知必有反覆教,豫為答數紙,以次牒之而行。告其守者曰:“向白事,每有教出,相反覆,若案此弟連答之。”已而有風,吹紙亂,遂錯誤。公怒推問,修慚懼,以實答。
《晉陽秋》曰:劉弘為荊州刺史,每有興發,手書郡國,丁寧款密,故莫不感悅,顛倒恭赴,鹹曰:“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也。”《語林》曰:王右軍為會稽令,謝公就乞箋紙,檢校庫中,有九萬箋紙,悉以氣謝公。沈約《宋書》曰:張永善隸書,又有巧思,紙及墨,皆自營造,上每得永表啟,輒玩咨嗟,自嘆供御者不之及也。[賦]晉傅鹹《紙賦》曰:蓋世有質文,則治有損益。故禮隨時變,而器與事易。既作契以代繩兮,又造紙以當策。夫其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則,體潔性真。含章蘊藻,實好斯文。取彼之弊,以為此新。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啟]梁劉孝威《謝賚宮紙啟》曰:臣與謝嘏,俱慚其聖,神之沖梯,實愧魯般之巧;嘏之城壘,特無禽子之守。攻弱侮亡,其勞甚薄;策勛行賞,為渥過隆。雖復業殿鳳銜,漢朝魚網,平淮桃花,中宮谷樹,固以慚茲靡滑,謝此鮮光
這段文字列舉了蔡倫造紙的傳說,韋誕、陳壽、葛洪、楊修等人有關紙的故事和傅威、劉孝威的文章,把紙的多種材料集錄在一起,與網際網路網上的網頁及類似網頁的設定和相關文章的連結何等相若。從引題順序看,酷似相關信息資料庫的檢索順序,如《中國法律法規大全》——《WTO法律檔案庫》——《反傾銷退稅暫行規則》沒有區別。然而,信息的相關度阻礙了人們的視線。例如:當我們鍵入“關鍵字”查找相關信息時,顯示器會閃現我們需要的信息網頁。打開它,消費之,繼續點擊類似網頁,或打開附著其後的相關連結,也可參考信息,只是我們需要查找的信息內容的相關度的比例多寡。通常有些網站會在信息網頁間用百分比標示。類書也有相關度的問題,這是前輩們產生概念淆亂,似似而非,顧此失彼,說法不一,不勝其煩的原因之一。了解了信息相關度的問題,似不應再入迷津

重要性

中國歷代有著不計其數的文獻書籍,它們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的寫真。在這些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就是被稱為中國類書之冠的《太平御覽》。《太平御覽》是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三月,由李肪、扈蒙等人纂修的。當時的皇帝是宋太宗趙光義,由於政權較趨穩定,經濟初現繁榮,他為安定民心,點 綴昇平,以博崇尚文治之名,曾有官家修書的行動,在《太平御覽》以後還有《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及他兒子真宗趙桓時期編的《冊府元龜》合稱為“ 宋匯部四大書”其中尤以《太平御覽》為最早,於太平興國八年(983)成書,歷時六年。初名《太平總類》,因書寫成後,皇帝每天讀三卷,一年後閱覽完,賜名《太平御覽》。這是一部百科知識型的範圍極廣的類書。
類書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的工具書,它是把古代書籍中的史實典故,名物制度、詩詞文章、儷詞駢語等資料按句或按段有選擇地摘錄下來,然後分門別類再結合一起,以便尋檢和徵引。類書又分為綜合性的和專科性的,這主要以取材範圍大小而定,《太平御覽》屬於綜合性類書。這部書為一千卷,分五十五部,托《周易 .系碎》所述:“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示包羅萬象之意。書中抄引上自古代、下至隋唐五代的經史百家之言,按時代先後排列,先列書名,次錄原文,僅引用書籍就達千餘種,其中有漢人傳記一百種,地方誌二百種,其門類繁多,廣徵博引,在類書中堪稱 “空前”,所以被譽為“類書之冠”。更由於《御覽》中所引錄之書,十之八九已經失傳,所以學 術價值極高,歷來倍受人們珍視。
類書是輯錄各種書籍中的有關資料,分門別類編排而成的工具書,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古代的類書編排方法不很科學,有用分韻、分字等方法編排的。但是此類書很有用處,如可以根據所輯資料查找古代社會事物的原委、典章制度的沿革、文字掌故的興廢,或可用以校補古籍。
歷代編纂的類書,計有六百多種,大多也已散失,2010年左右存世者約有二百種左右。按照取材範圍,大致可以分為綜合性類書和專門性類書兩種。今擇其最主要者分別介紹如下:

分類

類書按其內容和編排方式不同,有義系、形系、音系三類。義系類書就是按材料的義類分部編排,如天文、地理、人事類。每系中又分若干小類,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時等;時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類書大多屬此類。其中以取材範圍分,有綜合性和專科性兩種。音系類書是從古書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語,按末一字的韻編入某韻,主要供編纂字、詞典找資料出處所用。如元代的《韻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韻府》。形系類書是字形編類,即將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按其上一字歸入同一字的類中,而舉出包含這個詞語的詩文篇目,如清代的《駢字類編》。其作用與音形類書略同。

古今類書

古代的類書與經、史、子、集密切相關,工具性、百科性特徵十分明顯,絕不是什麼“雜抄”。明林世勤關於類書與經、史、子、集的關係的理解是那個時代的正確認識;唐韓鄂撰類書《歲華紀麗》序言指出“非惟鼓吹於詩風,抑亦條網乎事類”,十分有見地。不難想像,非電子化時代的先輩們治學是多么認真,對類書是多么倚重,難怪《類書流別·存佚》統計我國古代編纂類書有一千一百多種,這在中國文化史上不是“罕見現象”,而是“普遍現象”,有其必然性。
類書不是古人的專利,沒有約定俗成的模式 ;隨著時代的進步,認知視野的拓寬,信息載體的變革,類書的內涵和外延也在豐富和延伸。就廣義而言,詞典、叢書、中圖法、相關文獻資料庫等應不應視為類書,不言而喻。狹義類書歷朝歷代並無定論。我們可以將古代的類書理解為非電子化時代的同類信息“資料庫”。必須指出,信息載體(甲、骨、金、石、竹、木、帛、紙、電腦)的變革和“寫入”方式的變化(刻、鏤、書、印、輸入)不能作為區分類書與著作的依據;派生性、集藏性、工具性是類書最根本的屬性,從中我們看到了文化傳播的歷史性變革與連結。
有人抱怨“中國古代目錄學研究,無論是其價值取向,還是概念範疇及其表達深度,方法都未能超出20世紀前期的水平,不能滿足當代文化的期待,沒有構成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學科”,“不能提供獨特的意義創造,而受到當代文化的冷落”,並開出藥方:“不能再使用前輩們的學術概念和致思取向,必須完成研究語言的現代轉向”,以擺脫古代目錄學的“頹勢”,恢復昔日“學子所重,幾埒國學”的“顯學地位”(《圖書館雜誌》2002年第6期)。筆者拙此議題,與上述言論不謀而合。

作用

簡介

類書最初是供封建帝王了解治國策略、士子應付科舉之用。隨著時間的流逝,類書原來的意義越來越淡漠,在保存文獻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現代學者認為類書的作用主要二:

保存資料

類書在編纂過程中,大多直接採錄原始文獻。由於兵火水災等因素,一些圖書因此失傳。由於類書中保存了有關資料,通過輯錄佚文,往往能再現圖書內容。如《太平廣記》中引用古書達500多種,多數已失傳,許多珍貴資料正是由於《太平廣記》的引用而得以保存。由於在流傳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訛誤,利用類書中保留的原始文獻,也有助於校勘異文。如魯迅曾用《藝文類聚》、《初學記》等類書校勘《嵇康集》。

查考資料

類書按類編排,非常方便查考有關資料。如《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類書中收錄了歷代的小說、詩文作品,有助於查找文學方面的資料。《古今圖書集成》等綜合性類書匯集各專題方面的資料,類似於百科辭典,從中可查找到事物起源、詩文典故、詩詞文句、名物制度等資料。解放後新編的一些類書,匯集古今書籍中資料,同樣方便讀者查找。

舉例

我國古代類書之祖,當首推魏時之《皇覽》。就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時“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叢,凡千餘篇”。此書早已散佚,後世雖有一些輯佚本,但所存不多,難以窺其全貌。六朝時期也有很多類書,如北齊後主武平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覽》,卷佚很多,為唐、宋類書所取,今已佚。另如齊、梁間的《古今同姓名錄》、梁朝的《華林遍略》等皆是。
唐代官修類書有三部,即歐陽洵等奉敕撰《藝文類聚》,許敬宗等奉敕撰《文館詞林》,徐堅奉敕撰《初學記》。私撰的有二部:虞世南撰《北堂書抄》和白居易撰《白孔六帖》。
藝文類聚》,唐高祖時編,100卷。該書從1400多種古籍中分類摘錄,分歲時、政治、產業等48部,事實居前,詩文列後,內容豐富。其中徵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為我們保存了不少珍貴材料。
《文館詞林》,唐高宗時編。1000卷。分類編纂自先秦到唐代各體詩文。原書北宋時已散佚。流傳在日本的殘本約有數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傳入我國。各殘卷分別有《佚存叢書》《粵雅堂叢書二編》《古逸叢書》《適園叢書》等刻本。
北堂書鈔》,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書郎時編輯。160卷。該書從當時各類書籍中摘錄名言佳句,凡852類,供當時作文採摭詞藻之用。
宋代類書編纂規模空前,產生了許多大型類書。較為著名的有:
太平御覽》,1000卷。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下詔命李昉等人編修,歷時八年而成。初名《太平總類》,太宗令人日進三卷閱覽。“此書千卷,朕欲一年讀遍”,故改題今名。又簡稱“御覽”。是書分55門,各門之下又分若干類,有些類下又有子目,大小類目總計約5474類。《御覽》徵引古書1690餘種。可見其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綜合性資料工具書,而且是保存古代佚書最為豐富的類書之一。
太平廣記》,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屬於類書。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鉉趙鄰幾王克貞宋白呂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編纂。開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次年完成。
冊府元龜》,1000卷。宋真宗命令王欽若楊億等輯。始於景德二年(1005年),歷時八年於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分31門,1104門。將歷代事跡,自上古至五代,分門順序排列。所采以史籍為主,間取經、子引文多整章整節,對宋以前史輯的校勘工作有較高價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書考索》,212卷。南宋章如愚私撰。共分46門,所引經史百家之書,都附有輯書人的斷語。
玉海》,200卷。南宋王應麟私撰。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貨等21門。該書對宋代史事大多採用《實錄》和《國史日曆》,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卷末還附有《辭學指南》四卷,並有輯者所作《詩考》及《詩地理考》等13種。
明清兩代官修和私輯的類書更是汗牛充棟。這裡只介紹兩部最富代表性的類書──《永樂大典》和《古今圖書集成》。
永樂大典》,22937卷,11095冊,字數三億七千萬左右。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詔令大臣解縉編纂《文獻大成》,次年竣工。永樂三年,再令重修,永樂六年修成,命名為《永樂大典》。該書集中圖書八千餘種,依洪武正韻將有關資料整編。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即以洪武正韻為綱,按韻分列單字。每一單字下詳註音韻訓釋,錄有篆隸楷草各種字型,字下將有關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詩詞歌賦、號令文章,隨字所含之類收載。《永樂大典》篇幅浩繁,內容十分豐富,保留了不少古籍。可惜正本毀於明末,副本也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洗劫,現僅存七百餘卷。
《古今圖書集成》。清康熙時陳夢雷等編。康熙四十五年書成,賜名《古今圖書集成》。雍正時復命蔣廷錫等重新增刪潤色。原書分六編,三十四志,修訂後的該書改為三十二典,6109部仍舊,共一萬卷。全書體例以六彙編為總綱(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各編下分典,計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凡六千餘。部下又分別列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造句、紀事、雜錄、外篇等細目。所引圖書資料,一律註明出處。《古今圖書集成》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稱讚:“貫穿古今,匯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為典籍之大觀。”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見。

類別

綜合性類書

(1)北堂書鈔 唐虞世南編,清孔廣陶再校。這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類書,成書於隋朝大業年間(公元605至618年)。全書共一百六十卷,分帝王、后妃、政術形法、封爵、設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類,共八百五十二類。類下先摘引句作標題,標題下引錄古籍。本書記載了隋以前的一些可貴資料,對於研究歷史、輯佚和校勘古籍有相當價值。缺點是有的引文未註明出處,文句也不太完整。有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2)藝文類聚歐陽詢等編。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類書,成書於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全書一百卷,分天、歲時、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禮、樂、職官、政治、刑法、雜文、戰伐、產業、衣冠、食物、雜器物、巧藝方術百穀、鳥、獸、鱗介、祥瑞、災異等四十五部,部下分目。如天部分天、日、月、星、雲、風、雪、雨、霽、雷、電、霧、虹等。全書共有七百三十餘目。每目之下,先錄記事,即摘錄經、史、子等書籍中的有關資料;後錄有關詩賦贊表。徵引古籍一千四百餘種。這些古籍今多散佚,此書可用以輯佚校勘。有汪紹楹校本,中華書局一九六五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新片。
(3)初學記 唐徐堅等編。三十卷,分天、歲時、地、州郡、帝王等二十三部。部下分子目,共三百一十三個子目。子目下,先為“敘事”,編引有關記述:次為“事對”,選編有關對句。後為“詩文”,節引有關講詩文。本書雖然卷帙不大,但選材謹嚴,且皆為隋以前古藉,亦很有參考價值。有中華書局一九六二年版本。許逸民編《初學記索引》,可備查。
(4)白孔六帖 由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類集》與宋孔傳《六帖新書》兩書原各三十卷,合編後,析為一百卷,並用今名。體例同《北堂書鈔》,分一千三百八十七個門類。一門類前,標有“白”字的,是白書原文;標有“孔”字的,是孔書原文。每一門類採錄古籍中有關史事、成語典故等,有一定史料價值。但錄文很少注出處。有明刊本。
白居易白居易
(5)太平御覽 宋李昉等編,成書於宋太宗太平興國時。初名《太平編類》(又名《太平總類》)。全書一千卷,約五百萬字。共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類,按天、地、人、事、物順序編排。類下編排資料以經、史、子、集為序,均先書出處,再錄原文。徵引廣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種,保存了大量古代有關政治、經濟、文化、自然博物等各方面資料。引用資料比較完整,可據以考訂史事,輯校散佚。但此書校訂欠精,頗有訛謬之處。有中華書局一九六○年版本。錢亞新編《太平御覽索引》和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編《太平御覽引得》可備查。
(6)山常考索 南宋章如愚編,又名《群書考索》,共四集,二百一十二,四十六門。門下分類,類下再分子目。徵引豐富,考據亦精,對於南宋以前各類事物,尤其是政治制度,記述較詳。有明正德慎獨齋刊本。
(7)玉海 南宋王應麟編。二百卷,附《詞學指南》四卷。分為天文、地理、帝學、聖文、藝文等二十一門。門下分類,共二百四十餘類。每類之下以事物或圖書名字作為標目。紀事以年代為序,略古詳今,並有考異。雖然帙浩大,卻條理有序。所輯資料,自經、史、子、集至人物傳記,無所不包。尤其是宋代掌故,多錄自《實錄》、《國史》、《日曆》諸書,為後世學者所推崇。有清光緒九年(以元1883年)浙江書局重刑本。
(8)永樂大典(殘本)明角縉、姚廣孝等編。永樂元年至二年(公元1403至1404年),編成初稿,名《文獻大成》。後經修訂,至永樂六年成書。改用今名。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十卷,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多萬字。採集古籍七、八千種,按“洪武正韻”韻目編排,“用韻以系字,用字以系事”。依次錄有關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聞異見、詩文詞曲等。元代以前的秘冊佚文,往往一字不易地全行錄入,許多古籍賴此得以保存,對於輯佚、校勘的價值極大。該書只有抄本,正本世藏於文淵閣,副本藏於皇史宬。正本約毀於明亡之際,副本的大部分為八國聯軍焚毀,有些被劫到外國,2010年止存世者僅有八百多卷。中華書局根據歷年徵集到的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
(9)淵鑒類函 清張英等編。該書以明俞安期《唐類函》所錄僅至唐初,於是以其為基礎,博採初唐至明嘉靖年間的古籍,又補其缺略,盪成巨編。成於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全書四百五十卷,總目四卷,卷數比《太平御覽》少一半多,但內容卻多出一倍。共分四十五部,部下分類,類下先敘總類、釋名、沿革、次敘典故,再錄對偶、摘句,最後錄詩文。資料詳備,編排得體,所用資料,均詳註出處,使用方便。有一九三二年掃葉山房影印同文書局本。
(10)古今圖書集成 清康熙時陳夢雷編,雍正時蔣廷錫校補,初名《彙編》,後改稱,《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全書一萬卷,目錄四十卷,一億六千多萬字。分為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等六編。彙編下分為典,共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共六千一百零九部。部下設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紀事、雜錄、外編等項。內容豐富,收錄廣博,體例較完備,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資料,是很有使用價值的工具書。但亦有刪節不當。錯字、漏字等問題。雍正四年,以銅活字排印,僅印六十四部。今有上海中華書局一九三四年影印雍正銅活字型,附《考證》二十四卷。
(11)其他常用的綜合性類書十一種:
魏王象、劉劭等編《皇覽》,後散佚,今有清孫馮翼輯本。
北齊祖珽等編《修文殿御覽》,後散佚,今有近人羅振玉輯本。
南宋闕名編《錦繡萬花谷》。
宋祝穆編、元富大用續編、祝淵再續編《古今事文類聚》。
宋潘自牧編、明王嘉賓補遺《記纂淵海》。
陳元靚編、明鐘景清增補《事林廣記》。
宋謝維新編、虞載續編《古今合璧事類備要》。
明陳耀文編《天中記》。
明彭大翼編《山堂肆考》。
明俞安期彙纂、徐顯卿校訂《唐類函》。
陳仁錫編《潛確居類書》。

專門性類書

(1)冊府元龜 宋王欽若、楊億等編。成書於宋真宗大中詳府(公元1013年),原名《歷代君臣事跡》,後改今名。全書九百四十字,比《太平御覽》多一倍。分帝王、列國君、宗室、外戚、將帥、台省邦計、國史、學校、刑法、牧守、總錄、外臣等三十一部,部下分一千一百零四門。部、門之下都“序”,述其要旨。所錄材料,采自“正經”、“正史”及唐、五代的詔令、奏議等,兼及《國語》、《戰國策》、《淮南子》、《修文殿御覽》等書。引文多整篇節照錄,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但取材範圍較窄,內容僅限於政治制度和君臣事跡等方面。有中華書局一九六○年影印本,精印共十二冊。
(2)三才圖會 明王圻與其子王思義編。共一百零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文史、草木、鳥獸等十四門,主要彙輯諸書圖譜,並附以文字說明,“採摭浩博”。但內容比較冗雜,對事物源流也沒有詳加考析。有清光緒時刻木。
(3)圖書編章潢編。專門彙輯書圖譜,成書於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5年)。原名《論世編》,後改今名。共一百二十七卷,分經義、天文、地理、人道四類、末二卷“易象類編”和“學詩多識”為附錄性質,與圖譜無關。內容豐富,條理分明,書類《三才圖會》,但考證較精詳。其中地理、人道二類,多反映明代政治和社會情況,可補史志之缺。有明萬曆時刻本。
(4)格致鏡原 清陳元龍編。共一百卷,分乾象、坤輿等三十類,類下分目,共八百八十六目,包括天文、地理、建築、器用、動植物等,“採擷極博”,體例井然,為研究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和文化史的重要參考書。有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上海積山書局石印本。
(5)佩文韻府 清張玉書等編。以元代陰明夫《韻府群玉》和明代凌隆《五車韻瑞》為基礎,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補而成。共四百四十四卷,依《平水韻》一百零六韻分為一百零六部,以單字統詞語,儘量列古書用例,後列“對語”、“摘句”,都注出處。本書收羅極富,所收詞藻典故一百四十餘萬條,是一部供查找文章典故和韻藻麗句用的大型類書兼韻書。但資料多輾轉抄來,錯誤較多,所引詩文也多不出處。一九三七年商務印書館影印本附有頭四角號碼索引,便於檢索。另有《韻府拾遺》一百一十二卷,是本書的補編。
(6)子史精華吳士玉等編。專采子、史部及少數經、集部書中有關社會情況、自然知識、學術文化等方面的名言雋句彙編成冊。始編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成書於雍正五年(1727年)。共一百六十卷,分天、地、帝王、文學、器物等三十部,部下分類,共二百八十類。各類之中收名言雋句,每條以句中精要詞語作標題,以原文和注釋分雙行夾注於下。本書采輯宏富,考核精良,句中引文裁剪得宜,連貫完整,並詳註出處。有光緒時蜚英館石印本。
(7)其他常用專門性類書十一種:
宋吳淑撰《事類賦》。
宋高承編、明李果訂《事物紀原》。
宋陳元靚編《歲時廣記》。
宋王應麟編《國小紺珠》。
陰時夫編、梁輈校正《群書類編故事》。
元闕名編《群書通要》。
馮應京編《月令廣記》。
凌迪知編《萬姓統譜》。
徐元太編《喻林》。
明馮琦原編、馮瑗等整理《經濟類編》。
吳士玉等編《駢字類編》。
清何灼等編《分類字錦》。
清梁章巨編《稱謂錄》。
方中德編《古事比》。
清宮夢仁編《讀書紀數略》。
納蘭永壽增補《事物紀原補》。
汪汲編《事物原會》。
清秦嘉謨編《月令粹編》。
清黃葆真增輯《事類賦統編》。
清魏崧編《壹是紀始》。

區別

與百科書比

將類書視為古代百科全書未嘗不可,但不能與現代百科全書相提並論,正如西方現代百科全書與古代百科全書也遠不是一回事了。
類書與百科相比,具體表現在下列方面不同:
一是編纂方式不同。類書是輯錄原始資料,重在資料性,是原始資料的匯集。百科全書是根據已有的資料進行加工整理,是對已有知識的加工、整理和濃縮,反映了編纂者本人的知識水平。
二是編排方式不同。類書是根據原始資料分類進行編排,通過分類編排反映原始資料之間的內部聯繫。百科全書則是以條目的字順進行編排,條目之間通過索引反映內部之間的聯繫。
三是內容有別。類書一般側重於文史資料,而百科全書以反映人類全部知識為己任,對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更為重視。
四是後期工作不同。類書編纂完成以後,一般很少進行補充或修訂。而百科全書有連續修訂製度,一般每隔5到10年要進行一次全面修訂,保證知識的準確性。
此外,百科全書有完備的索引體系、部分條目有參考書目指引讀者進一步閱讀等,也是類書不具備的。因此從根本上講,類書與百科全書不是同一種工具書。

不同於叢書

所謂「叢書」就是將原屬單行流傳的書籍,依照一定的原則、體例彙編為一部大書,再題以概括的總名,以便成套保存下來。南宋末年編纂的《儒學警悟》、《百川學海》是現今公認的叢書始祖。此後,類編群籍,總括篇章,似乎已成為叢書編纂的基本體例。明人踵武前賢,叢書有很大的發展,出現了多種形態、不同內容的匯刻書籍。直至清代,我國叢書的編刊始邁入全盛的時期,由於文化事業受到普遍的重視,從朝廷官修巨帙的《四庫全書》,到民間個人編撰的叢刊彙編,無論在質與量方面,都是超越以往的。
叢書是在一個總書名下匯集多種單獨著作為一套,並以編號或不編號方式出版的圖書。它通常是為了某一特定用途,或針對特定的讀者對象,或圍繞一定主題內容而編纂。一套叢書內的各書均可獨立存在,除了共同的書名(叢書名)以外,各書都有其獨立的書名;有整套叢書的編者,也有各書自己的編著者。一套叢書一般有相同的版式、書型、裝幀等,且多由一個出版者出版,除少數叢書一次出齊外,多數為陸續出版。叢書在我國古典文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保存古籍文化曾起過積極作用。
叢書與類書不同:類書是在蒐集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分門別類整理成為類似今天百科全書式的工具書;叢書是將原來屬於單本流傳的書籍,彙編成一部大書,題以概括的總名,成套傳存古籍,以供人們檢閱。叢書收書不等,一部叢書多者輯書達數千種以上,如《叢書集成初編》,收書4107種;少者只有2種,如郭子章《輯秦漢國記》,僅收《三輔黃圖》與《西京雜記》二書。
類書與叢書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就是直接取材於眾書,並且以原貌呈現,沒有臆改篡亂的情形。而二者不同之處,則是叢書沒有特定的編纂體例,只是將多種著作編印在一起,原書仍各自獨立;至於類書則是由各書中擇抄材料,分類編次。
類書與叢書均是古代典籍中的重要部份,也是先人智慧型結晶,它們為文化平添了絢爛的光彩,也為文明的進步,留下了最佳的見證。
總而言之,“類書”之所謂“類”,是取分類纂集的意思;而叢書之所謂“叢”,是總括、聚集與眾多的意思。像四大名著、四書五經放在一起就被成做一套書。
叢書,或稱叢刊、叢刻、匯刻書、套書,是把各種單獨的著作匯集起來,給它冠以總名的一套書。其形式分為綜合性的和專門性的兩種。
中國的叢書,一般認為始於南宋,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語》可算為叢書的鼻祖,它刻於1201年,以後各代多有編纂,比較有名的叢書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其中《四庫全書》的部頭之大,堪稱中國古代叢書之最,共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約九億九千七百萬字。當時,《四庫全書》沒有刻印,全書只繕寫七部。曾分藏於清代的七大藏書閣
查找古代叢書目錄及其子目,最完備的工具書是《中國叢書綜錄》,還有《叢書大辭典》、《叢書子目索引》、《叢書子目書名索引》等。
在古代,叢書多為綜合性的叢書。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各種專門性的叢書相繼出現。如今,全國各出版社都注意了出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加強了叢書的出版。
五【現代的類書】
現代也常常採用類書的形式彙編資料,如《中國歷代文獻精粹大典》、《中國思想寶庫》等。尤其是正在編纂的《中華大典》,收錄上自先秦,下迄“五四”時期的歷代典籍,是對歷代典籍的全面、系統、科學的分類整理。該書的規模將遠遠超過《永樂大典》和《古今圖書集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