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書(大型工具書)

百科全書(大型工具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百科全書是概要記述人類一切知識門類或某一知識門類的工具書 。百科全書在規模和內容上均超過其他類型的工具書。百科全書的主要作用是供人們查檢必要的知識和事實資料,其完備性在於它幾乎包容了各種工具書的成分,囊括了各方面的知識。被譽為“沒有圍牆大學”。

百科全書是知識的總匯,是一切知識門類廣泛的概述性著作。是否有一部優秀的綜合性的百科全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的標誌之一。

基本介紹

著作概念,類型歷史,版本體例,形式起源,西方全書,東方全書,工具類書,全書之父,中國全書,早期全書,品種類型,綜合性書,專業性書,地區性書,少兒全書,百科詞典,編排方式,條目劃分,主體原則,書本軼事,設獎征錯,走進多媒體,多媒體全書,發展,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著作概念

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也作Encyclopedia)(閩東語羅馬拼音: ba kow zu'owng ts'ju) 是指一種大型參考書。採用詞典的形式編排,收各科專門名詞術語,分列條目,詳細解說,比較完備的介紹文化科學知識。有包羅萬象的綜合性的百科全書,也有專科性的百科全書,如醫學百科全書、工程技術百科全書等。
百科全書是對人類過去積累的全部知識或某一類知識的書面摘要

類型歷史

古希臘學者羅納爾多曾編寫過全面講述當時學問的講義,被西方奉為“百科全書之魔”,中國漢初的《爾雅》,是中國百科全書性質著作的淵源。中文“百科全書”一詞是20世紀初才出現的。
近現代百科全書的奠基者是法國學者D.狄德羅,以他為首的法國百科全書派於1751~1772年編纂出版了《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手工藝分類字典》。
百科全書百科全書
18世紀~20世紀,英、德、法、意、蘇、日,西等國相繼編纂出版了一批權威性的百科全書,如《那不勒斯百科全書》、 《華盛頓百科全書》、《莫斯科大百科全書》、《冷戰時期百科事典》等。西方現代百科全書大多按字順編排,突出工具書的檢索功能,並採用小條目主義的編纂思想。注重百科全書教育功能的則採用大條目主義。修訂的方式有再版制、補卷制、出版年鑑和連續修訂製4種。
中國古代的類書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資料彙編,偏重古文史。自1978年起開始編輯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總計74卷,歷時15年,於1993年8月全部出齊。並於2009年出版了第二版。

版本體例

在古代,類似百科全書的著作可以由一個人全部編輯完成。但是到了現代,由於知識量增長巨大,一個人或幾個人已經不可能完成一部規模浩大的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這樣就需要制定體例,確定編纂的準則,以解決眾多編纂者之間的矛盾。
百科全書的體例包括許多方面。包括條目名稱設計、條目編寫提綱、撰稿人書寫格式、配圖要求、外文書寫和翻譯規則、成書格式等。其中《蘇聯百科全書》是現有百科全書中體例最為詳盡的一部,其第三版的編寫體例周詳而細緻,十分全面,總共折合漢字有20萬字上下。例如醫學大類下分疾病條目、病理學條目、治療方法條目、藥物類條目、藥劑類條目、醫療器械條目、療養地條目、醫療機械條目、醫學職業條目等。

形式起源

西方全書

起源於古代希臘·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認為是西方百科全書的始祖,他們通過講學記述當時已有的全面知識。古羅馬的瓦羅(Marcus Terentius Varro)編寫的《學科要義九書》(Disciplinarum libri IX)和《聖俗事物古蹟》(Rerum divinarum et humanarum antiquitates)等著作均屬百科全書性質.羅馬時期最重要的百科全書是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此書為分類的知識選集,對後世百科全書編撰的影響達1,500年之久。
中世紀前期較為著名的百科全書--英克拉斯(Honorius Inclusus)編著的《世界寶鑑》(Imago mundi),廣徵博引,編排完善,為前人所不及。中世紀最重要的百科著作是博韋的樊尚(Vincent of Beauvais)編的《大鏡》(Speculum majus)。全書近10,000章,共80卷,是18世紀前期篇幅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1559年,德國編纂家斯克利赫(Paul Scalich)在巴塞爾(Basel)出版一部《百科全書》,首次用此詞作為書名。
17世紀、18世紀培根(Francis Bacon)的《偉大的復興》(Instauratio magna,未完成)對百科全書的編纂影響極大,其貢獻是為百科全書提供了一種新的,合理的知識分類體系。英國哈利斯(John Harris)編的《技術詞典》(Lexicon Technicum,1704)已具有現代百科全書的因素。錢伯斯(Ephraim Chambers)創立的參見系統被認為是採取現代百科全書編輯技巧的先驅。狄德羅(Denis Diderot)和達朗伯(d'Alembert)主編的《百科全書》(Encyclopedie;1751-1765)規模宏偉,具有歷史意義,比同時期的其他工具書更具影響力。該書第一卷出版後曾受教會指責與官方非難,但卻得到民間支持.狄德羅的貢獻在於適應法國日益高漲的革命精神,點燃人們的思想火花。《大英百科全書》於1768年、1771年在蘇格蘭的愛丁堡初版,以後各版逐漸完善,已出至第15版。布羅克豪斯(Arnold Brockhaus)適應德國人需要,所編出的第一部《社交詞典》(Konversations-Lexikon,1796~1811),成為西方世界後來出版的至少半數百科全書之典範。其特點是選收範圍廣泛,條目簡短,事實充分,並以材料精新見稱。
法國人拉魯斯(Pierre Larousse)在百科全書編纂方面頗有創新精神。《拉魯斯百科全書》聲譽很高,特點是文字通順流暢。韋伯斯特(Noah Webster)著的《美國英文詞典》(Americ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實質上是一部百科全書,與《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和《拉魯斯百科全書》一樣,是畫時代著作。《蘇聯大百科全書》(Bolshaya sovetskaya entsiklopedya)於1926~1947年初版,共65卷;第2版51卷,現已出第3版,30卷。《大美百科全書》在《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第7版基礎上編成,採取連續修訂體制,獲得很大成功。西班牙《插圖歐美大百科全書》(Espasa,1905 ~197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主體部分80卷。《義大利百科全書》(Enciclopedia italiana,1929-1936)素以插圖精美和學術性著稱。20世紀以來,出版了百科全書的國家還有: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希臘,匈牙利,荷蘭,挪威,波蘭,羅馬尼亞,瑞典,土耳其和南斯拉夫,立陶宛等。

東方全書

中國編撰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有近2,000年的歷史,不同於現代西方的百科全書,類書基本上是重要文獻的選輯,分類編排,主要是供仕途舉子采綴參考而編,有的還帶有某些辭書成分。中國第一部著名的類書是西元220年由魏文帝主持編撰的《皇覽》,現已散失,後來編撰的著名類書還有杜公瞻編的《編珠》,歐陽詢編的《藝文類聚》100卷,虞世南所編《北堂書鈔》,徐堅等人編的《初學記》。宋朝李昉奉宋太宗命組織編修《太平御覽》,後來經重修曾改用活字版印刷。《冊府元龜》(1013)著重歷史和傳記內容,篇幅之大幾與《太平御覽》相當。
南宋學者王應麟(1223~1292)於1267年編撰的《玉海》,是一部重要的百科著作,1738年曾重印,共240卷。明初編成的《永樂大典》,可能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22,937卷,可惜大部分都已散失,1963年影印出版了殘存的730卷。明代王圻父子所輯《三才圖會》106卷,插圖豐富。《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清康熙年間奉修撰的《佩文韻府》及其補篇《韻府拾遺》,是中國文學百科全書。其他敕撰的類書還有《駢字類編》和《子史精華》。1726年陳夢雷等編的洋洋巨篇《古今圖書集成》10,000卷,包羅了中國的全部文化遺產。清代的其他類書還有:汪汲的《事物原會》(1796),陸鳳藻的《小知錄》(1804),陳煒的《經傳繹義》(1804),王承烈的《齊名記數》(1806),戴兆春的《四書五經類典集成》(1887),魏的《壹事記始》(1888),劉可毅的《九通通》(1902)。中國第一部現代百科詞典是民國初年陸爾奎主編的《辭源》(1915)。
日本自德川時代已出現受到中國影響的類書。現代類型的百科全書出現於1926年以後,主要的有:《大百科事典》(28卷,1931~1935),《國民百科大辭典》(15卷,1934~1937)和《世界大百科事典》(24卷,1955~1968)。1972年開始出版《大英國際大百科事典》(28卷)。
阿拉伯世界的第一部百科全書是伊本古泰拜(Ibn Qutaybah,828 889)編撰的《傳統菁華》(Kitab Uyun al-Akhbar)。他引用傳統的格言,史實和古詩歌來解釋所述的事物。伊本阿卜德(Ibn Abd Rabbih of Cordoba)改進伊本 古泰拜的著作,編成《珠鍊》(Iqd)。波斯學者夸里茲米(al-Khwarizmi)於975~997年編的《科學之鑰》(Mafatih al-Ulum),分為該國知識和外國知識兩部分。埃及歷史學家安努韋利(an-Nuwairi)編出馬木路克時代最著名的百科全書《文藝知慧之的》(Nihayat al-arab fi funun al-adab),全書近9,000頁,1923年出合卷本。於1876~1900年間黎巴嫩的布斯塔尼(Butrus al-Bustani)及其子編著《百科全書》(Dairat al-maarif),1923~1925年出第2版,1956年出第3版。1955年阿伯特·里哈尼(Albert Rihani)出版單卷本《阿拉伯百科全書》。

工具類書

現又指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文化科學知識的大型工具書,收錄各種專門名詞和術語,按詞典刑事分條編排,解說詳細。
“百科全書”通常是指一大套書。這個詞在西方最早出自希臘語(εγκ?κλιο?)(拉丁字母:enkyklios)和παιδε?α(paideia)。“enkyklios”意為“循環的,周期性,平常的”,而“paideia”則指“教育”。含義是“普通教育,從字面上說就是一個想接受通才教育的人所應該學習的藝術和科學知識”。在抄錄過程中謬傳為新拉丁語詞 “encyclopaedia”,隨後又進入英語,最先記載於1531年。在新拉丁語中該詞被選中作為一本覆蓋各科知識的參考著作的書名。在英國最早見於1644年。
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介紹,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是《永樂大典》。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是中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
《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定義為:“概要介紹人類一切門類知識或某一門類知識的工具書。供查檢所需知識和事實資料之用。但也具有擴大讀者知識視野、幫助系統求知的作用。它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科學文化發展的標誌。”
《簡明社會科學辭典》定義為“按辭典形式編排,系統概述人類各個方面或某一方面知識的大型工具書。分綜合性與專業性兩類。綜合性百科全書收集各知識領域的名詞、熟語、地名、事件、人物、著作等等,無所不包,是知識的寶庫。但不收錄詞語,故不同於語文辭典。”
百科全書可以是綜合性的,包含所有領域的相關內容(例如,《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就是一部著名的綜合性百科全書)。也可以是專科的百科全書(例如醫學或哲學百科全書)。也有一些從某種特定文化或國家觀點來討論廣泛議題的百科全書,例如蘇聯大百科全書。

全書之父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曾編寫過全面講述當時學問的講義,被西方奉為“百科全書之父”,中國漢朝初年的《爾雅》,是中國百科全書性質著作的淵源。
中國古代的類書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資料彙編。也有學者認為中國明朝的《永樂大典》是最早的接近現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

中國全書

中國的百科全書是20世紀初由西方引進的書體。民國時的著名學者李煜瀛是最早進行西方百科全書研究,將這一書體介紹到中國並產生廣泛影響的。關於百科全書的名稱,他在《世界學典書例答問》中說:“四十年前煜首譯‘encyclopedia’為‘百科類典’,後中國因受《四庫全書》命名的影響,改譯為‘百科全書’。近二世紀專科的encyclopedia出版頗多,在中文有‘中國文學百科全書’等。文學本百科中之一科,固然其中亦可析為多科,然於一科之名下,復系以‘百科’二字,終覺不甚妥當。且‘全書’二字,在中文易與‘四庫全書’之叢書式的全書相混,不足表示其為另一書體,故煜後又改譯為‘學典’。‘學典’,即拉丁文‘encyclopedia’(英法文略同),有‘所講的學術環繞在內’之意。後凡包括一切學術在內一呈顯知識世界且多系按辭典次序排列的書,每用此詞以構成其書名,於是此詞成為書體之一種。”

早期全書

狄德羅等人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型的作品在人類歷史上並不少見,但直到16世紀的西方,才開始出現“百科全書”這個名詞。最早將“百科全書”用於書名的,是德國人斯卡利斯(Paul Scalich)。
古代的許多作家(像亞里士多德等)都曾經試圖全面地記錄人類的所有知識。但是,約翰·哈里斯才認為是第一個創立了現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最早時卻十分樸素:從1768年到1771年只出版了三卷。恐怕最著名的早期百科全書要數法國的《百科全書,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由達蘭貝爾和狄德羅編寫,並於1772年完成,共28卷,71,818條條目,2,885張插圖。
與工具書的區別:百科全書不同於詞典等其他的工具書。詞典等是對詞語條目進行釋義,而百科全書是對條目作知識的介紹。因此百科全書比其他工具書使用更多的圖像來輔助知識的介紹。而且百科全書對條目的闡釋也比其他工具書詳細,經常需要分成許多的小標題。

品種類型

綜合性書

綜合性百科全書選收各時代已有的各門類知識。前期多採取分類編排法,而分類體系則依編纂者而不同。16~17世紀受詞典編法影響,出現按字母順序編排的百科全書,德國的《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和《大英百科全書》是綜合性百科全書兩種格局的代表,前者始終嚴守一種將知識整體分解為十分狹小的條目的體制;後者新版的「便捷參見索引」(簡編)也帶有某些布羅克豪斯型的因素,但全書以大條目的「詳編」為主體。

專業性書

專業性百科全書出現於18世紀,著名的專業性百科全書在化學方面有烏爾曼(Fritz Ullmann)的《套用化學百科全書》(1914~1923),基爾克·歐特瑪(Kirk-Othmer)的《化學工藝百科全書》(1947~1956);在音樂方面有德拉勞倫斯(Lionel de La Laurencie)等人編的大型《音樂百科全書或音樂學校詞典》(1913~1931),科貝特(Walter Willson Cobbett)編的《室內樂百科全書》(1929~1930);在哲學方面有《哲學百科全書》(1967);建築藝術方面有《世界藝術百科全書》(1959~1968);宗教方面有《教會知識百科全書》(1907),《伊斯蘭教百科全書》(1960)和《猶太百科全書》(1971~1972);文學方面有《卡斯爾文學百科全書》(Cassell's Encyclopaedia of Literature,1953);物理學方面有休利斯(James Thewlis)主編的《物理學百科詞典》(1961~1964);醫學方面有《英國醫療百科全書》(1936~1939)。

地區性書

國家與地區性百科全書出現於19世紀末,內容局限於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情況,如《南非百科全書》(1961),《澳大利亞百科全書》(1958),《紐西蘭百科全書》(1966),《墨西哥百科全書》(1966 ),《阿根廷大百科全書》(1956~1964),《羅馬尼亞百科全書》(1938~1943),《波蘭百科全書》(1916~1920),《加拿大百科全書》(1957~1958)。

少兒全書

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出現於19 20世紀,拉魯斯於1853年出版《兒童小百科全書》(Petite Encyclopedie du jeune age)。1957年改編為《拉魯斯兒童百科全書》。更受人歡迎的是英國作家密(Arthur Mee)主編的《兒童百科全書》,美國版稱為《知識全書》(The Book of Knowledge)。《世界圖書百科全書》是另一部成功的少年百科全書,旨在「寓知識於故事和圖畫之中」,《大英少年百科全書》於1963年出版,讀者對象為12歲以下的少年兒童,《牛津少年百科全書》與前幾種少年百科不同,採取分類編法,12卷分收12大類,第13卷為索引。
中國兒童百科全書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百科詞典

百科詞典於17~18世紀開始盛行,是介於傳統的百科全書與詞典之間的工具書,早期代表作是英國哈利斯的《技術詞典》(1704)。
此外,有些百科全書,如《大英百科全書》,以印刷和電子兩種版本發行,電子版本以光碟產品或網路服務方式出現。
百科全書中的眾多條目必須讓想要在特定主題上找到資訊的讀者易於取得,在印刷的百科全書中把條目標題按字母連續順序排列,這是通行的做法,雖然有些百科全書以較廣的主題範圍為本將條目細分,經由字母索引或條目間的參照等輔助方法,也有助於找到想要的資訊。電子百科全書中的搜尋和擷取程式能產生表列的條目,其中含有合於讀者特定要求的資訊。

編排方式

西方現代百科全書大多按字母順序編排。注重檢索功能的話,一般採用小條目的編纂思想。注重百科全書教育功能的則採用大條目的方式。修訂的方式有再版制、補卷制、出版年鑑和連續修訂製4種。
百科全書中常見的一些編排方式:
字順編排
分類編排
大類編排,條目按字順編排

條目劃分

百科全書的條目包括標題、正文內容和圖表等。在百科全書的編纂中,條目的命名非常重要。好的命名應該便於檢索,有學者認為條目應該都是獨立的主題,應以方便讀者的檢索為準則。另外,條目的主題應該是客觀形成的,而不是人為擬定的。例如海灣戰爭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狗的神話”則是人為擬定的主題。
條目的命名應該清晰明確,不能含糊不清。例如新型武器,很難界定“新型”的劃分。

主體原則

獨立主體原則:主體應該是相對獨立的,就像我們去一個公司辦事,我們先想到的是公司的名稱、地址,而不是其中的某個部門。
客觀形成原則:這個主題應該是人們在了解,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客觀形成,為人所熟知,而不是人為擬定的。如創世神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神話題材類型,但是狗的神話就是一個人為概括的主題。因此缺少公認的規範性和確定性。
單一主題原則:如時間和空間是兩個主題,應該分設。
準確性原則:條目的名稱應該準確的表明條目的主題。
通用性原則:應該使用規範的或約定俗成的名稱。
名詞性原則:條目名稱應該是名詞性的,靜止的。如“解放海南島”應該改成“海南島戰役”。
簡要性原則:如使用唐詩,而不用唐代詩歌。
非研究原則:百科全書不是研究論文。
非套用原則:百科全書不是為了指導具體的套用。
(註:以上內容主要參考文獻2)
百科全書的分類結構以及不斷更新的特點使它非常適合線上或斷線的電腦格式。最近幾年,大多數主要的百科全書都已經在不同程度上電子化。基於磁碟(特別是CD-ROM)的出版物擁有攜帶方便、成本低廉的優點。同時,電子百科全書還可以包含各種傳統媒體無法承載的多媒體格式,例如動畫、音像或視像。概念有關聯的文章之間的相互動態連結也是一個重要的優勢。線上的百科全書則擁有動態的優點:新的信息幾乎可以立即被呈現,而不用等到下一次的出版。

書本軼事

全書雜談
古代的百科全書有過各種奇特的書名,如“樂園”、“錦簇書”、“萬花集”和“珠璣”之類。嚴肅認真的學者愛用“寶鑑”之類的書名。“鑒”就是鏡子,人們立身處世、治學著述均可借鑑,倒也貼切。
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性質的書稱為類書。類書最正統的書名是“皇覽”、“御覽”、“大典”之類,直到19世紀末才有“百科全書”一詞由西方傳入,那是經日本轉口的,又與中國傳統書名“全書”一詞相結合。
人們一提到百科全書,立刻就會聯想到一個“大”字:大百科全書。我想,最初可能是受“大英百科全書”這箇舊譯名的影響。這個“大”字,其實說的不是書的部頭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初版時才3卷,而且是小開本。《蘇聯大百科全書》稱“大”,是為了與《蘇聯小百科全書》(11卷)相區別。《中國大百科全書》當初定名時,原也有要區別大、小百科全書的考慮,但它的第一版達74卷,也堪稱“大”了。
百科全書在書名上冠以“小”字而稱“小百科”,可能有三種含義:開本很小的袖珍本百科全書;開本不太小的單卷本案頭百科全書;為小讀者編的部頭不一定很小的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最長的書名
如果英國人也要找一位自己的“百科全書之父”,那就非伊弗雷姆·錢伯斯莫屬。錢伯斯百科全書在英國先後出了7版,自1728年的第1版到1752年的第7版,前後持續了24年,而且在義大利出了9卷本的義大利文版。它還差一點在法國出了法文版。法國雄心勃勃的出版家布雷頓在1745年就已取得出版錢伯斯百科全書法文版的著作權,而且在法國報端發布了訊息,甚至連法文版的書名都公布了。如果說,英國的錢伯斯百科全書的書名長得出奇,那么布雷頓擬就的法文版書名就長得不可卒讀了。書名長,是當時西方出版界的一種時尚,可能因為那時廣告業還不甚發達,出版家必須賦予書名以廣告的效應,恨不得把書的內容及其誘人處都塞進書名里。錢伯斯百科全書的法文版如果實現,那么世界百科全書出版史就會保有一個書名之最的記錄。這個書名大致如下:
“百科全書,或包含神學、自然科學、人文學科和技術名詞術語和事物解說,並對各種器物、製品品類和性狀加以描述,以及對各種天然和人工產物的作用的說明,對神學、哲學、數學、醫學、考古學等諸學科體系、學派、觀點,並介紹古今學術名著、史籍、詞典、報刊、回憶錄等之綜合詞典”(這個書名實在太累贅蹩腳,這裡可能譯得不十分準確)。
法國讀者始終未見到這部書名冗長的百科全書,那是因為布雷頓與錢伯斯百科全書訂的出版協定被取消了,而且他請的主編狄德羅也不甘心於拿來主義,於是才有了現代百科全書奠基之作的狄德羅的法國《百科全書》。
造假案
《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4版(1929~1977)曾遭遇過一次權威性方面的尷尬。那是考古學界一次學術作假醜聞暴露帶來的。1953年,人類學家和史前考古學家經過持續40年的學術爭論,終於取得共識,辟爾唐人顱骨和顎骨化石是人工偽造的。辟爾唐人是怎么回事呢?原來,英國東南部薩塞克斯郡有個業餘地質學家叫道森。他於1912年在那個郡的辟爾唐地方一處礫石層發現遠古直立人顱骨和顎骨碎片化石,其生存時代大約在300多萬年前。這一發現轟動了科學界,成為人類學和考古學上的重大事件。辟爾唐人還被以發現者之名命名為“道森氏曙人”。道森因此而大大出名,他甚至還想藉此成果躋身於英國皇家學會。到20世紀50年代,人類學家經過反覆仔細研究,發現這些史前人類化石竟然是偽造的。辟爾唐人不過是4~5萬年前人的顱骨碎片,經過人工巧妙加工偽造而成。碎片是用化學方法染了色的,而顎骨和牙竟是猩猩的,被人工打磨,冒充人牙磨損的形狀。有人故意把這些古人類贗品埋入地下礫石層中。道森把他“發現”的東西送到大英博物館,,竟還騙過了大英博物館古生物學家伍德沃德的眼。後來人們發現,參與這一學術造假案的還有法國古生物學家夏爾丹。他曾陪同道森去發掘辟爾唐人,並作為這一“非凡發現”的見證人。
這一“重大科學發現”自然被寫進了《不列顛百科全書》,而造偽案被揭露後編輯部十分被動,手忙腳亂,除了“辟爾唐人”的條目要作反面改寫外,還要通過全書索引檢查與此相關的條目,如“人類學”、“考古學”、“人類”等,也都要作適當的修訂。《不列顛百科全書》第14版暫停再版制(大約每10年再版一次)而始創連續修訂製(每年修訂10%的條目),可能與此番尷尬不無關係。
“羊毛”的定義
百科全書條目的釋文一般從定義開始,先要下個定義,再說別的。但“一般”不是“一定”,不看需要與否,一定要求每個條目都有個定義,這使那些見詞明義和顧名思義的條目的撰稿人大感困惑。我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卷時碰到一個典型的例子:“羊毛”條目怎么下定義?這篇稿件寫得很好,但因開章缺個定義而通不過,怎么辦?於是大家冥思苦索創造出一個來:“生長在羊體表面上的纖維狀覆蓋物。”按照邏輯定義的規則,這夠科學了。只是,這一來把個無人不曉的簡單事物給弄複雜了,而且有點可笑。
在一次編輯業務學習會上,我講了這個例子。一位青年編輯建議,既然“羊毛”是無人不曉的簡單事物,百科全書就不應收入這個條目。不對了!這是把百科全書同語文詞典的性質弄混淆了。作為語言中的詞,“羊毛”確實無須釋義,所以以詞為對象的《辭海》就未收這個詞目,否則便須釋義為“羊的毛”了,可是,“羊毛”作為知識主題,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人類馴養羊和利用羊毛的歷史、羊毛的類型和品種、羊毛的資源分布、羊毛纖維的結構(有表皮層、皮質層、髓質層等)與性能、羊毛的質量評定,等等。這就是詞典中詞目與百科全書中條目的區別所在。前者以詞立目,為詞釋義;後者以知識主題設條,介紹這個主題的全面知識。
“愛情”和“核子彈”
百科全書不是語文詞典,也不是生活指南。百科全書是知識工具書,它的條目應該是具有百科內容的知識主題。查百科全書查不到一般語詞的釋義,也查不到無百科知識內容的詞語。
在百科全書編纂史上有這樣一個洋例子,頗能說明百科全書的這種性質。一二百年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以前譯作《大英百科全書》)在最初幾版,曾收有“愛情”的條目,並且用了5-6頁的篇幅來“解說”愛情。關於愛情,人們心中自然都有說不盡的甜蜜感情,但一般都不在公眾場合絮絮不休,只有在小說、戲劇、詩歌等文藝作品裡,關於愛情的描寫才蔚為大觀。可是,百科全書對於愛情能說些什麼呢?早期 《不列顛百科全書》的這個條目頗重感情,真還有說的,講到戀愛的人們如何柔情脈脈,花前月下;情人之間怎樣情意綿綿,傾訴衷腸;表達愛意的情書應該怎樣書寫,等等。但是,第14版以後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可能感到這樣的內容不大像百科知識,於是便撤掉了“愛情”條目。時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在書中新增“核子彈”條目,而且占了相當原來“愛情”條目的篇幅。
不列顛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
這一百科意識的深化,未能立即為人們所理解。有一位讀者甚至為此大為憤慨,致書編輯部表示抗議,指責編輯部藐視人類最美好的感情,而熱衷於宣揚殺人武器。總編輯約斯特回答得幽默:“對於愛情,讀百科全書不如去親身體驗;而對於核子彈,則以讀讀書本為好。”
影響過名人的書
《大英百科全書》影響過許多名人志士,這方面有著不少逸聞趣事。
美國億萬富翁、微軟公司董事長比爾·蓋茨9歲前即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將其認為最佳的工具書。據蓋茨個人透露,他不喜歡交際,情願看書;他所謂的娛樂就是啃《大英百科全書》,有時啃得如醉如痴。他喜歡邊啃邊思考,遇到不理解的內容,就問父母親或向其他人請教,從不輕易放過。1973年,蓋茨考進哈佛大學之前,他已多次通讀了這套百科全書。蓋茨在1995年出版的揭示微軟成功秘密的《未來之路》一書中屢次提到《大英百科全書》。而沒有念完大學的蓋茨視其為一生的知識伴侶和智慧的指路明燈;他甚至宣稱“是《大英百科全書》令我獲得了一切有用的知識”。由此可見這套百科全書對蓋茨影響之大。
美國著名編輯及作家艾爾·雅各布斯自2002年起花費一年多時間讀完整套多達33000頁的《大英百科全書》來度過其中年危機,並將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書《無所不知者:一個想成為世界上最聰明之人的謙恭探索》。這本書副書名很長,似乎也有點自負,但卻也顯示《大英百科全書》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否則怎會是能夠知道一切,又能成為世界上最聰明之人呢?有趣的是,《紐約時報》有一篇書評稱“《無所不知者》太棒了,因為它比《大英百科全書》要短,而且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如果它從書架上掉下來砸到你頭上的話,你不會受傷。”讀完《大英百科全書》後,雅各布斯曾參加過不少類似“百萬大富翁”(Millionaire Tycoon)和“門薩”(Mensa)智力測驗的活動,都有不錯的成績。最近幾年,他還出版了《像聖經一樣生活》、《小白鼠日記:我的生活就是一場實驗》等多本暢銷書。他在接受英國《書商》雜誌採訪時說:“《大英百科全書》給了我知識和智慧。”
王雲五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出版家,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他國小徒出身,受正式學校教育不過五年;他沒有文憑,其學問全是通過自學獲得。20歲時,王雲五用按揭的方式買了一套第10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他每日閱讀兩三個小時,孜孜不倦;三年後付清書款時,他已經把全書通讀一遍了;他可謂“博覽群書,無師自通”。正是這套百科全書為王雲五日後從事出版及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著名學者胡適在日記中寫道:“王雲五是一個完全自學成功的人才,讀書最多、最博。”胡還讚揚他是“有腳的百科全書”。由於王雲五學問廣博,他到台灣後成為那裡的首批博士生導師,在台享有“博士之父”的稱號。而王自己也在82歲那年獲得了生平第一個方帽子,即韓國建國大學贈予的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他在致授儀式上說:“是《大英百科全書》讓我受益一生。”
著名作家錢鐘書年輕時即開始閱讀《大英百科全書》,並視之為資料寶典和知識源泉,後來這套百科全書的中文簡明版在中國出版,他對此給予了相當關注和支持。錢鐘書有著過目不忘的超凡本領;著名畫家黃永玉也有過多次相關經歷。上世紀80年代,錢鐘書雖年事已高,但仍幫了黃永玉一個大忙:黃向他求教關於“鳳凰涅槃”的文字根據;錢叫他去查第3卷的中文簡明版《大英百科全書》,黃依言果然馬上找到,解決了問題。錢鐘書的博聞強識,令人嘆服;而《大英百科全書》的資料翔實程度由此可見一斑。由於錢鐘書學識淵博,生前被大家比作“一本活著的百科全書”。
著名學者周海中1983年在中山大學圖書館看到一套1979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這讓他如魚得水,廢寢忘食;教學工作之餘他就“泡”在圖書館瀏覽這套百科全書,從中吸取知識養分,拓寬學術視野。該書為他後來從事多學科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有一天上午,周海中在圖書館全神貫注地查閱有關天文學方面的詞條,關門的提示鈴響沒聽見,那天中午被鎖在裡面;後來他幽默地說:“多讀了兩個半小時的書,還省了一頓午餐。讀百科全書值得!”在周的眼中,《大英百科全書》就是“知識的寶庫,解惑的良師”。
著名媒體主持人、時事評論家何亮亮,是當今華人公認的國際問題專家。1986年,當中文簡明版《大英百科全書》(全套共10卷)首次在中國出版時,何亮亮便掏乾腰包購買了一套,從此愛不釋手,把讀百科全書當成人生一大樂事。1988年初,何亮亮前往香港謀生,隨身的物品除了一紙海關通行證,另外就是那套他認為對自己相當重要的百科全書。可以說,正是《大英百科全書》帶何走上成功之路。
坐不下來的讀者
1978年,中國決定編纂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為了對各國百科全書進行調研。我幾乎整日坐在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的工具書閱覽室里,除翻看各國的百科全書外,我還特別留心觀察前來查閱百科全書的讀者。只要有人翻閱百科全書,便走過去,站在讀者身後,看看他查些什麼,看看他怎樣使用百科全書,有時還做點義務性的諮詢工作。雖然閱覽室很寬敞,桌椅舒適,窗明几淨,有良好的閱覽條件,但我發現查百科全書的人多半是坐不下來的、匆匆忙忙的讀者。他們立在書架前,左臂上托著打開的百科全書,右手還匆忙地記下什麼。這就是許多工具書讀者的閱讀方式。他們查百科全書不是來從容地欣賞文學描寫,而多是為了弄清一個概念的定義,一個事實的究竟,或是核對人、事、地、物的資料,急於快速地獲得需要的知識和資料。百科全書的編撰者從這種閱讀方式和需要中不是可以得到某種啟示嗎?一定要把百科全書條目寫得精煉到極限的程度,把一切“水分”擠淨,把釋文寫得條理分明、眉目清晰,讓坐不下來的讀者最大限度地節省查閱時間。那些徒然浪費別人時間的空話、套話、眾所周知的大實話,以至“穿靴戴帽”,都不應見容於百科全書編撰者的筆下。

設獎征錯

百科全書這種大部頭的工具書,要指望絕對沒有一點錯誤,恐怕是不實際的。可能沒有哪家百科全書敢打保票說:“本書絕對無錯。”百科全書編輯部最擔心的是那些大錯和硬錯。大錯者,多屬政治性的,一存在就影響重大,還有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大笑話,如辟爾唐人的假科學故事;硬錯則是那種無可辯解和無可推諉的失誤,如把人物生卒年弄錯,或把事實年代、統計數字、人名弄錯。這類大錯、硬錯,甚至就是有些權威的大百科全書也在所難免。我就發現過赫赫有名的法國《拉魯斯大百科全書》竟把孫中山與宋慶齡合影照片的圖題說明弄錯了,把個“慶”字錯成了“美”字。一字之差,謬之千里。這個錯在百科全書中可說是夠大了,但在書出之後數年間編輯部仍懵然不知。直到拉魯斯出版社兩位編輯來中國訪問時,聽我指出才大吃一驚。百科全書里埋藏著多少錯誤,單靠編輯部自己發現顯然是不夠的。廣大的使用者和圖書評論家的發現和批評,更值得重視,那是改善和修訂全書的重要依據。美國的《不列顛少年百科全書》編輯部在書出版後曾公開向社會廣大讀者設獎征錯,誰發現一個錯誤就獎勵一美元。獎雖不大,但確實是一個勇敢之舉,對於改進書的質量和提高書的權威性大有裨益。

走進多媒體

百科全書與多媒體技術結盟還不到20年。在此之前在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已出現了電子版百科全書一張小小的光碟竟容納下幾十卷百科全書,攜帶和收藏方便了,但字還是那些字,圖還是那些圖,只不過是改在電腦上閱讀,並未增加什麼新奇的東西。但這卻是真正能“百科革命”的前奏,所謂多媒體,就是把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影像等結合起來。多種媒體再加上軟體技術,百科全書便“活”了起來,能夠同讀者溝通對話,做各種知識問答和知識遊戲,妙趣橫生。
多媒體百科全書出現於1985年,美國格羅利爾出版公司領風氣之先,推出《格羅利爾多媒體百科全書》。它的前身是電子版《美國學院百科全書》,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新編的印刷版(20卷)與電子版並行的一部百科全書。美國《康普頓百科全書》於1989年推出互動式多媒體版,為第二家,以一張光碟容納了26卷印刷版書的內容,另外增加了大量幻燈片集、動畫、聲音項目和動的影像。美國微軟公司有雄厚的軟體功夫支持,於1993年開發出《Encarta多媒體百科全書》,出手不凡,編排奇巧,而且年年翻新,已成為世界多媒體百科全書之翹楚。甚至一向以學術性聞世的《不列顛百科全書》也不甘落後,於1995年開始推出多媒體版。
多媒體百科全書通過超級連結技術而獲得極方便的檢索方式,能在條目、地圖、年表和各種媒體內容之間穿梭往來,隨意點閱。

多媒體全書

可視性內容首先是圖片,但圖片並不新奇,手寫本和印刷版百科全書使用插圖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了,但多媒體百科全書對圖片有獨特的處理方式。最簡單的形式是按圖片的主題字順把圖片集中起來,供讀者有意查閱和隨意瀏覽。
動畫是多媒體百科一種重要媒體內容,用以形象地演示科學技術和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Encarta百科》的動畫最多,內容如相對論、都卜勒效應、溫室效應、火山、日月食、大陸漂移、車諾比事故、光碟原理、滑鐵盧戰役、韓戰等。《康普頓百科》多媒體版的“造山運動”、“大腦與神經系統”和《世界百科》多媒體版的“古埃及木乃伊”、“過山車”等都不乏知識趣味。動畫項目一般都伴有聲音解說和文字說明。
可視性內容中最吸引讀者的是影像,特別是那些著名的歷史事件和人們不大容易親眼目睹的事物。例如,《Encarta百科》中的“西班牙內戰”、“1900年巴黎博覽會盛況”、“彈劾柯林頓”,《世界百科》中的“林肯生平”、“羅斯福事跡”、“愛迪生的發明”等影像資料,都具有文獻價值,而如兩次世界大戰進程、“偷襲珍珠港”、“希特勒”、“阿波羅登月”、“太空梭升空”、“柏林圍牆”、“甘迺迪遇刺”、“哈勃空間望遠鏡”等,差不多是各家多媒體百科無不編入的內容。
可視性內容中最奇特也最具多媒體百科特點的是“環景觀光”項目。《世界百科》就設有120多項,而且具有推拉和俯仰功能,只是畫面質量欠佳。“國際空間站”、“印加人頭顱展室”、“耶路撒冷”、著名的“流水別墅”(內外景)、“巴黎紅磨房”、“日本富士山”等,都很有欣賞價值。所謂“環景”,就是立足於一點,旋轉(用滑鼠控制)360度,觀覽景點周圍風光。《Encarta百科》尤以“環景觀光”內容為突出,其中包括有兩項中國的內容:“桂林山水”和“長城”。每項“環景”都設有3~4個立足點,讀(觀)者可以從任意點旋轉,對相關景物還配有相應的圖片。以“巴黎”環景為例,有艾菲爾鐵塔、香榭麗舍大街、協和廣場、蒙瑪特高地4個立足點,配有塔上俯瞰、巴黎聖母院、凱旋門、羅浮宮、國防廣場、聖心教堂和巴黎時裝等圖片,以及多幅巴黎歷史和現代生活的繪畫,還配有戴高樂打回巴黎的畫面和錄音。

發展

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Wikipedia),是一個自由內容可公開編輯,且多語言的網路百科全書協作項目,通過Wiki技術使得包括您在內的所有人都可以簡單地使用網頁瀏覽器修改其中的內容。維基百科是一個基於維基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畫,也是一部用不同語言寫成的網路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一字取自於本網站核心技術“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共同創造出來的新混成詞“Wikipedia”,當前維基百科是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並接受捐贈
維基百科維基百科

中文百科

百度百度
中文百科是百度公司推出的一部內容開放、自由的網路百科全書平台,其測試版於2006年4月20日上線,正式版在2008年4月21日發布,截至2014年11月收錄詞條數量已達1000萬個。
中文百科旨在創造一個涵蓋各領域知識的中文信息收集平台。中文百科強調用戶的參與和奉獻精神,充分調動網際網路用戶的力量,匯聚上億用戶的頭腦智慧,積極進行交流和分享。同時,中文百科實現與百度搜尋、百度知道的結合,從不同的層次上滿足用戶對信息的需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