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園

靜宜園

靜宜園位於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全園結構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園,分為三部分,即內垣、外垣、別垣。內垣在東南部的半山坡的山麓地段,是主要景點和建築薈萃之地,包括宮廷區和古剎香山寺洪光寺兩座大型寺廟,其間散布著瓔珞岩等自然景觀。外垣是香山的高山區,面積廣闊,散布著十五處景點,大多為欣賞自然風光之最佳處和因景而構的小園林建築。別垣是在靜宜園北部的一區,包括有昭廟和正凝堂兩組建築。內垣的西北區黃櫨成片,每至深秋,層林盡染,觀西山紅葉成為靜宜園的重要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靜宜園
  • 所屬區域:中國北京
  • 面積:約153公頃
  • 門票:5元(旺季10元)
概況,簡介,景觀特色,景觀集萃,概況,東北景區,東南景區,西北山地景區,相關景點,歷史沿革,文化傳承,門票價格,開放時間,

概況

位於北京西北郊的香山,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南、北側嶺的山勢自西向東延伸遞減成環抱之勢,景界開闊,可以俯瞰東面的廣大平原。

簡介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建香山寺明代又有許多佛寺建成,但仍以香山寺最為宏麗,香山因此而成為北京西北郊的一處風景名勝區。清康熙年間(1662~1722),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宮”。乾隆十年(1745)加以擴建,翌成竣工,改名“靜宜園”。這座以自然景觀為主、具有濃郁的山林野趣的大型園林包括內垣、外垣、別垣三部分,占地約153公頃。園內的大小建築群共50餘處,經乾隆皇帝命名題署的有“二十八景”——(1)勤政殿(2)麗矚樓(3)綠雲舫(4)虛朗齋(5)瓔珞岩(6)翠微亭(7)青未了(8)馴鹿坡(9)蟾蜍峰(10)棲雲樓(11)知樂濠(12)香山寺(13)聽法松(14)來青軒(15)唳霜皋(16)香嵓室(17)霞標蹬(18)玉孔泉(19)絢秋林(20)雨香館(21)胎陽阿(22)芙蓉坪(23)香霧窟(24)棲月崖(25)重翠庵(26)玉華蚰(27)森玉笏(28)隔雲鐘。。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山,在清代稱為靜宜園。當時京城西郊的"三山五園"名聞天下,所謂“三山五園”是指萬壽山香山玉泉山圓明園暢春園、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
靜宜園靜宜園
靜宜園靜宜園
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建香山寺,明代又有許多佛寺建成,但仍以香山寺最為宏麗。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就香山寺及其附近建成“香山行宮”。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加以擴建,翌年竣工,改名“靜宜園”。

景觀特色

靜宜園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香山丘壑起伏,林木繁茂,為北京西山山系的一部分。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南、北側嶺的山勢自西向東延伸遞減成環抱之勢,景界開闊,可以俯瞰東面的廣大平原。 內垣接近山麓,為園內主要建築薈萃之地,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如宮殿、梵剎、廳堂、軒榭、園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勢,成為天然風景的點綴。外垣占地最廣,是靜宜園的高山區,建築物很少,以山林景觀為主調;這裡地勢開闊而高峻,可對園內外的景色一覽無遺。外垣的“西山晴雪”,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別垣內有見心齋和昭廟兩處較大的建築群。園中之園見心齋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庭院內以曲廊環抱半圓形水池,池西有三開間的軒榭,即見心齋(見彩圖)。齋後山石嶙峋,廳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環境幽雅。昭廟是一所大型佛寺,全名“宗鏡大昭之廟”,乾隆四十五年(1780)為紀念班禪六世來京朝覲而修建的,兼有漢族和藏族的建築風格。廟後矗立著一座造型秀美、色彩華麗的七層琉璃磚塔。

景觀集萃

概況

靜宜園的園林布局有別於其他園林。景觀以山為主,景點分散於山野丘壑之間。香山的景點可劃分為三個景區,即東北景區、東南景區,西北景區。

東北景區

此區景點不多,僅包括昭廟碧雲寺和正凝堂及眼鏡湖。北門附近有小湖,水面被分為二,形似眼鏡,故名眼鏡湖。湖北岸山坡疊石造景,一虹流泉由山洞流出,形成小瀑布,有“水簾”之稱。它的北邊有香爐峰,頂峰有兩塊巨石,形如香爐而得名。由眼鏡湖往西,可達正凝堂。這是一座水庭園林,即見心齋。這個景點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後幾經修繕,是香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園林。院內山石、廊榭、樓閣參差錯落,轉折有致,布局活潑,古松翠柏掩映其間。
靜宜園靜宜園
見心齋倚別垣之東坡,地勢西高東低。園外的東、南、北三面都有山澗環繞,園牆隨山勢和山澗的走向自然蜿曲,逶迤高下。園林的總體布局順應地形,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半部以水面為中心,以建築圍合的水景為主體,西半部地勢較高,則以建築結合山石的庭院山景為主體。一山一水形成對比,建築物絕大部分坐西朝東。
東半部的水面呈橢圓形,另在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的水口,宛若源頭流水無盡之意。隨牆遊廊一圈圍繞水池,粉牆漏窗極富江南水庭的情調。正廳見心齋坐西朝東帶周圍廊北側以曲尺遊廊連線一幢樓房,坐北朝南,則是登臨西半部山地的交通樞紐。水池的東岸建一方亭,與見心齋隔水相對應,但稍偏北,便於觀賞西岸之全景。
西半部是建築物比較集中的一區。一組不對稱的三合院居中,正廳“正凝堂”與東面的見心齋和西面的方亭構成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北廂房即作為東西兩部分之間交通樞紐的樓房的上層。三合院的北側為兩層的暢風樓,前臨山地小庭院,既是全園建築構圖的制高點,也是俯瞰園景和園外借景的觀景點。南側和西側的山地小庭院各以一座方亭為中心,點綴少量山石,種植大片樹木。
昭廟位於見心齋東南,只一橋之隔。清乾隆帝為迎接西藏班禪來京“祝厘”,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香山擇地建宗鏡大昭之廟,通稱昭廟。廟門東向,門前小廣場建琉璃牌坊一座前殿三開間,位於台上,繞東南北三面上下凡四層。其西為清淨法智殿。其後為紅台,亦四層。廟後山坡上建有八角七層密檐琉璃塔一座,下層為砌石基座,每面刻佛像一尊。塔形與承德外八廟的琉璃塔相似。

東南景區

此區是香山靜宜園的主要景區,也是宮廷區所在。香山二十八景中,本區占十多處。主要景點和園林建築有虛朗齋、雙井香山寺、綠雲舫、瓔珞岩、翠微亭、麗矚樓、青未了、棲雲樓、來青軒、馴鹿坡等。靜宜園東宮門外設城關二座,關內東西各立牌坊兩座,中架石橋,下為月河渡橋,宮門五開間,左右朝房各三間。入宮門迎面為勤政殿,殿前有月河,殿倚山而築,五開間,南北設配殿。宮門區西南不遠,有虛朗齋,現改建為香山飯店
香山寺位於香山南麓,創建於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名永安寺,又稱甘露寺,乾隆時改稱香山寺。寺門東向,前有牌坊、古松掩映,有“聽法松”一景。山門內有婆羅樹,南北設鐘樓鼓樓,上為戒台壇,內正殿七開間,殿後廳堂名眼界寬,後有六會樓三層,後山上有樓宇上下各六楹。寺院依山勢而建,層層而上,正中百步石級串聯著五座大殿,很有氣勢。寺毀於庚申之役,遺址上尚存大石屏一座。
雙清在香山寺以南山腰中,原有兩股清泉,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雙清”二字。

西北山地景區

玉華岫森玉笏香岩室霞標磴玉乳泉絢秋林雨香館晞陽阿、芙蓉坪、香霧窟、棲月崖、重翠崦、隔雲鐘等景點,有朝陽洞和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還有閬風亭和多景亭。西山晴雪位於香爐峰下,地勢開闊,可一覽全園風光。森玉笏位於西山晴雪以東。山坡上,一塊巨石峭然聳立,石上刻乾隆書“森玉笏”三大字。此處山勢與四境不同,橫峰側嶺,奇澗曲徑,峻峭石峰,嵯峨爭立。乾隆作詩賞曰:“岡紛合沓、峻岭郁嵯峨、儼若千夫立、森然萬玉羅,色無需藻繪,堅不受礱磨,山伯朝天闕,圭璋列幾多。”
玉華岫踞森玉笏不遠。在森玉笏東北半山上有玉華寺,山門東向,正殿三開間,殿西南的廳宇便是玉華岫,其東為皋塗精舍。
芙蓉坪所在地勢很高,與西山晴雪處於同一高度,暑天涼爽,四周叢林密茂,院內種有青竹,環境幽靜。

相關景點

碧雲寺是香山的一部分,與香山寺昭廟等同屬佛教道場。故有“西山蒼蒼,上於雲霄,重岡疊翠,平朝皇闕,中有道場四香山”之說。碧雲寺創建於元至元二十六年(1288年),原稱碧雲庵,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太監於徑在寺後建生墳,並重修寺院,始今名。乾隆十三年(1748年),增建羅漢堂金剛寶座塔。 碧雲寺位於香山風景區東北,寺前設有城關,入關百步達山門,寺坐西朝東,依山勢而建,共六層院落,層層殿堂依山疊起,松柏參天,濃蔭蔽日。乾隆游碧雲寺時,稱這裡是“試參山水秀,果占畫圖全。衣履如沾潤,林巒益逞妍。一弘天半澈,百道潤邊懸。”寺院布局充分利用地形,空間大小不一。最後一進院落,空間著意擴大,立白石牌坊。百步之外,是金剛寶座塔。塔中有券洞,為孫中山先生衣冠冢。塔座上有兩座小型喇嘛塔和五座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石塔。整個金剛寶塔滿布精緻浮雕,有大小佛像、天王、力士、龍風獅象和雲紋等。南跨院內有仿杭州淨慈寺羅漢堂,堂內有貼金羅漢五百尊,還有神像七尊和濟公的造像。堂北為普明覺妙殿,1925年孫中山先生世後曾停靈於此,後闢為中心紀念堂。
靜宜園靜宜園
北跨院為水泉院,清泉從山石流出,匯集池中。因水得景,開闢水泉院園林。園林西倚硝壁,東臨山谷,古木華蓋,十分幽靜。台座、疊石和古樹劃分空間。
香山寺前下方池為知樂濠。香山寺在瓔珞岩之西。前建坊楔,山門東向,南北為鐘鼓樓,上為戒壇,內正殿七楹,殿後廳宇為眼界寬,又後六方樓三層,又後山巔樓宇上下各六楹。香山寺正殿門外有聽法松,山門內有娑羅樹。香山寺北為觀音閣,後為海棠院,院東為來青軒,西為妙高堂。香山寺北有無量殿。來青軒西南為歡喜園,東西各有坊楔。香山寺北稍西六方亭為唳霜皋。香山寺西北,由盤道上為洪光寺,山門東北向,內建毗盧圓殿,正殿五楹,左為太虛室,又左為香岩室。洪光寺前盤道間敞宇三楹為霞標磴。霞標磴之北為玉乳泉。玉乳泉西稍南為絢秋林。林北為雨香館,後為灑蘭書屋,其南為林天石海。
麗矚樓北度嶺為晞陽阿。其北坊座一,東坊座一,西為朝陽洞,後為觀音閣。晞陽阿北為芙蓉坪,樓宇三楹。其東敞宇為靜如太古。芙蓉坪西南為香霧窟,東南北小坊座各一,東面大坊座一,正宇七楹。後為竹☆精舍,其北岩間有西山晴雪石幢,又北為潔素履。香霧窟南稍東為棲月崖,廳宇三楹。其西宇為得趣書屋,距崖半里許,設石樓門,鐫題曰云闕。棲月崖北為重翠崦,廳宇三楹。其下為龍王堂,堂下有泉。重翠崦東南為玉華寺,山門東向,三殿三楹。殿西南廳宇為玉華岫,其東為皋塗精舍。玉華寺西南峰石屹立,上勒御題,為森玉笏。東北為超然堂,堂南為曠覽台,後為碧峰館。森玉笏東北峰上有亭為隔雲鐘
外垣之北別垣內佛樓為宗鏡大昭之廟,門東向,建琉璃坊楔。前殿三楹,內為白台,繞東南北三面上下凡四層。西為清淨法智殿,又後為紅台,四周上下亦四層。昭廟北度石橋為正凝堂,堂北為暢風樓。正凝堂迤北為碧雲寺,山門東向。度橋為天王殿,復逾橋為正殿,為次層殿,後為三層殿。又後為金剛寶座塔院,院前白石坊座一。碧雲寺南為羅漢堂,後為藏經閣。碧雲寺北為涵碧齋,後為雲水態,為洗心亭,又後為試泉悅性山房。”

歷史沿革

靜宜園是曾經存在於北京西山余脈香山上的皇家園林,歷史可以追溯到遼代,在清乾隆年間建造完成並定名,後在1860年英法聯軍和1900年八國聯軍的浩劫中損毀,1913年成為輔仁大學發祥地,現在是香山公園。香山和靜宜園是三山五園中的一山和一園。 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三月,香山建成,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在寺旁建有行宮。
靜宜園靜宜園
金章宗時期,在此處建有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潭水院。
康熙十六年(1677年),開始在香山寺附近營造行宮。
雍正十三年(1735年),擴建香山行宮
乾隆十年(1745年)在香山修建靜宜園,建成二十八景。
乾隆十二年(1747年),香山行宮更名為靜宜園。
1913年秋季,英斂之在靜宜園創辦輔仁社,招收教會青年入學,是為輔仁大學之前身。
作為“二十八景之首”的是勤政殿。勤政殿位於今香山公園東大門內,於鹹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2002年7月,國家投資一千萬人民幣復建勤政殿,2003年,勤政殿正式對遊人開放。
靜宜園於清鹹豐十年(1860)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兩次遭受外國侵略軍的焚掠、破壞之後,原有的建築物除見心齋昭廟外,都已蕩然無存。但它的山石泉水、奇松古樹所構成的自然景觀,仍然美不勝收。春夏之際,林木蓊鬱,群芳怒放,泉流潺潺;秋高氣爽之時,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尤為引人入勝。

文化傳承

《御製靜宜園記》云:“乾隆乙丑(乾隆十年)秋七月,始廓香山之郛,剃榛莽,剔瓦礫,即舊行宮之基,葺垣築室。佛殿琳宮,參錯相望。而峰頭嶺腹凡可以占山川之秀,供攬結之奇者,為亭,為軒,為廬,為廣,為舫室,為蝸寮,自四柱以至數楹,添置若干區。越明年丙寅春三月而園成,非創也,蓋因也。……乾隆癸亥,予始往游而樂之。自是之後,或值幾暇,輒命駕焉。蓋山水之樂不能忘於懷,而左右侍御者之揮雨汗而冒風☆亦可廑也。於是乎就皇祖之行宮,式葺式營,肯堂肯構。朴儉是崇,志則先也,動靜有養,體智仁也。名曰靜宜,本周子之意,或有合於先天也。” 《畿輔通志》卷十三:“靜宜園在香山前,自聖祖皇帝臨幸御額親題,乾隆乙丑高宗純皇帝清蹕所臨,略加葺治。內垣六門,曰東南門,曰東北門,西曰約白門,西南曰如意門,西北曰中亭子門,北曰進膳門。前為城關二,由城關入,東西各建坊禊,中架石橋。度橋左右朝房各三楹。園內景凡二十八。”《日下舊聞考》載:“宮門內為勤政殿五楹,南北配殿各五楹,殿前為月河。勤政殿後北為致遠齋,南向,五楹。齋西為韻琴齋,為聽雪軒,東有樓為正直和平。勤政殿後西為橫秀館,東向。其南亭為日夕佳,北為清寄軒、橫秀館。後建坊座,內為麗矚樓,五楹,後為多雲亭。麗矚樓後南為綠雲舫。
靜宜園靜宜園
麗矚樓迤南為虛朗齋,齋前石渠為流觴曲水,南為畫禪室,後為學古堂,東為郁蘭堂,西為佇芳樓,又西宇為物外超然,其外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宮門。東宮門外石路二,南達香山寺,東建城關,達於帶水屏山。帶水屏山,門宇三楹南向,西為對瀑,北為懷風樓,其左為琢情之閣,東南為得一書屋,西為山陽一曲精廬。帶水屏山之西為瓔珞岩,其上廳宇三楹為綠筠深處。瓔珞岩東稍南為翠微亭,亭東有亭為青未了。青未了迤西,岩際為馴鹿坡,馴鹿坡迤西有龍王廟,下為雙井,其上為蟾蜍峰。

門票價格

淡季票價(每年11月16日至3月31日): 成人5元半價2.5元 旺季票價(每年4月1日至11月15日): 成人10元半價5元 碧雲寺門票 每位10元(不售半價票) 索道 平日單程每人80元 雙休日及法定節假日單程每人100元 兒童(1.2米以下)單程每人20元

開放時間

春秋季開放時間 4月1日至6月30日6:00至18:30 夏季開放時間 7月1日至8月31日6:00至19:00 冬季開放時間 11月16日至3月31日6:00至18: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