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心齋

見心齋

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毗鄰眼鏡湖。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幾經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情的庭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見心齋
  • 外文名:tranquil heart studio
  • 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
  • 特點:江南風情
  • 位置: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
歷史,位置,文獻記載,

歷史

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幾經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情的庭院。
清代,乾隆曾在此讀書和賜宴群臣。嘉慶帝曾在軒內題七律一首,其中四名道:“虛檐流水息塵襟,靜覺澄明妙悟深;山鳥自啼花自落,循環無已見天心。”
見心齋是一座環形庭院式建築,造型別致,環境清靜,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為香山著名的園中之園。院內有半圓開水池。池水清澈,游魚可數。沿水池東、南、北三面建有半圓形迴廊,連線著正面三間水榭----見心齋。
北京香山的見心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年),清嘉慶年間重修(1796),是皇帝訓誡臣屬的地方。

位置

倚別垣之東坡,地勢西高東低。園外的東南北三面都有山澗環繞,園牆隨山勢和山澗的走向自然彎曲,逶迤高下。園林的總體布局順應地形;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半部以水面為中心,以建築圍合的水景為主體,西半部地勢較高,則以建築結合山石的庭院山景為主體。一山一水形成對比,建築物絕大部分坐西朝東。
東半部的水面呈橢圓形,另在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的水口,宛若源頭疏水無盡之意。隨牆遊廊一圈圍繞水池,粉牆漏窗,極富江南水庭的情調。正廳見心齋坐西朝東,面闊三間帶周圍廊。其西北側以曲尺形的遊廊連線一幢樓房,坐北朝南,則是登臨西半部山地的交通樞紐。水池的東岸建一方亭,與見心齋隔水相對,但稍偏北,俾便於觀賞西岸之全景。園門設在水池之北南兩側,北門是園的正門,入門迎面為小庭院,點綴花木山石,再經過三開間的臨水過廳而豁然開朗,水景在望。自過廳往東沿遊廊可迂迴到達西面的正廳,往西循弧形爬山廊登臨樓房上層,過此即進入西半部。
西半部是建築物比較集中的一區。一組不對稱的三合院居中,正廳“正凝堂”面闊五間,與東面的見心齋和西面的方亭構成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北廂房即作為東西兩部分之間交通樞紐的樓房上層。三合院的北側為兩層的暢風樓,面闊三間前臨山地小庭院,既是全園建築構圖的制高點,也是俯瞰園景和園外借景的觀景點。南側和西側的山地小庭院各以一座方亭為中心,點綴少量山石,種植大片樹木。循蹬道沿南牆而降,穿過南廂房下的一組疊石假山,便到達園的南門。
參考《中國古典園林史》周維權

文獻記載

宋代朱熹《朱子語類》第19卷有:“聖人說話,開口見心,必不說半截,藏著半截。” 成語“開口見心”即由此而來,表示說話直爽,沒有隱曲。
建築占地六畝,亭、台、廊、榭布局精巧別致,有江南園林風格。現院內有茶座,池中有錦鯉。
只是院落不在香山登山主要道路上,一般遊客很少到此。到香山,大多是秋季觀賞紅葉勝景,平日攀援香爐主峰。其實,香山可觀者甚多,只是遠路客人半日遊程,來去匆匆,難以顧及,或根本就難以發現。熙熙攘攘、人頭攢動的景觀,固然熱鬧;似乎人跡罕至的去處,更易得真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