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鼓樓

鐘樓鼓樓

鐘樓位於陝西省省會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古代長安城的正中心,今西安市正中心,占地11260平方米,建築面積1378平方米。它建於公元1384 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於西大街的迎祥觀。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於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 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

鐘樓與鼓樓東西相望,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為古城增色。鐘樓是顯赫的,而鼓樓是市井的。鐘樓置於花團錦簇之中,鼓樓下的門洞人們穿梭往來;鐘樓連線著東西南北的交通要道,鼓樓則直通回民小街;晚上的鐘樓燈火輝煌,夜幕下的鼓樓則瀰漫著烤串的煙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安鼓樓鐘樓
  • 外文名稱:Drum Tower and Clock Tower of Xi'an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正中心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1260平方米
  • 開放時間:08:00--17:00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50元/人(鐘樓、鼓樓聯票)
旅遊交通信息,鐘樓,門窗裝飾藝術,建築意義,整體拆遷,巨鐘軼聞,鼓 樓,

旅遊交通信息

  1. 乘坐7、8、601、611、618路等公車鐘樓站下車:
  2. 乘坐3、6路等公交在“鼓樓”站下車;
  3. 乘坐西安捷運2號線(紅線)至“南稍門”站,步行十多分鐘後即可到達園區。
鐘樓

鐘樓

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洞早已封閉;在鐘樓周圍另闢圓形環道。巨鐘
鐘樓鼓樓
鐘樓上的巨鐘,重兩噸,是清康熙三十五年由金、銀、銅,鐵、錫五金鑄成,上鐫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6372字。撞鐘僧每撞一下鐘,要念108遍佛。奇怪的是該寺不打五更鐘。相傳此為龍潭,寺僧向龍借地建寺, 言稱五更即還。建成後,第一次打五更鐘,就風雨大作,殿角崩塌,只好用御賜經鎮住。自此不打五更鐘。鼓樓上有兩整張牛皮蒙制的巨鼓。

門窗裝飾藝術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何仙姑。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建築意義

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成為渾然一體的建築藝術珍品。

整體拆遷

鐘樓的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經歷過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整體拆遷。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距所在位置約1000米。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雖然明代初年擴建了長安城,但那時人們大概於習慣心理,初建 鐘樓時沒有與擴建後的城市格局相適應。過了兩個世紀後,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俄賢的主持下,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據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築的拆 遷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實在是我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巨鐘軼聞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鐘"(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鐘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鐘樓鼓樓

鼓 樓

鼓樓,東與鐘樓隔廣場相望。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鐘樓大四歲,迄今已有611年歷史,為重檐三滴水與歇山頂的木結構,高大雄偉。清代曾兩次修耷。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昔日樓檐下懸掛有巨匾,南為"文武勝地",北為"聲聞於天"。鼓樓斗拱彩繪,外觀莊重絢麗,與鐘樓為姐妹樓,亦有 "晨鐘暮鼓"之說。
鼓樓系古典建築,基座為長方形,用青磚砌成,樓高33米,面積1924平方米。樓基正中辟有南北門洞,連通北院門和西大街。建築結構採用重檐三滴水式與歇山琉璃瓦頂形式,與鐘樓相輝映,樓內有梯可上,登至二樓,憑欄可眺望終南山與全城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