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郡(山陽(古代郡名))

山陽郡(古代郡名)

山陽(古代郡名)一般指本詞條

山陽郡,古代郡名,西漢始置,郡治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東南)。故屬秦朝碭郡。楚漢之際屬楚國。漢高祖五年屬漢,以屬梁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

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劉武病逝,景帝梁國北部置山陽國,封梁王武之子劉定為山陽王,國都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

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劉定薨,山陽國除為郡,稱“山陽郡”。之後,其名稱或更為“山陽國”、“山陽郡”,或更為“昌邑國”,再或者恢復,屢經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陽郡
  • 別名:山陽、昌邑
  • 行政區類別:西漢郡國
  • 下轄地區:山陽、成武、巨野、單父、薄縣(今屬曹縣)、郜城(今屬成武)等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南部
  • 人口:十七萬
  • 著名景點:昌邑故城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行政區域,史料記載,

地理位置

山陽郡,其後為山陽國、昌邑國,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在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一帶。另外今山東省濰坊市有昌邑市,據《宋書·地理志》記載:“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經青州北海縣建為北海軍。置昌邑隸之。”自此始有昌邑之名,非一地也。

歷史沿革

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武薨,其封國梁國一分為五。景帝封梁王武之子劉定為山陽王,分梁國北部數縣置山陽國,國都為昌邑(在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大謝集鎮前昌邑村)。
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劉定薨,山陽國除為郡。元朔三年(前126年),魯王子侯國瑕丘、寧陽來屬。天漢四年(前97年),封皇子劉髆為昌邑王,以山陽郡置昌邑國,瑕丘、寧陽別屬大河郡。屬兗州刺史部。
山陽郡二十三縣國圖山陽郡二十三縣國圖
漢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昌邑國除為山陽郡。甘露二年(前52年),改大河郡為東平國,瑕丘侯國別屬山陽郡。建昭五年(前34年),徙濟陽王劉康為山陽王,復置山陽國。後廢為山陽郡。
王莽新朝時期(公元8年—公元23年),改山陽郡為巨野郡,以巨野縣城為治所。
東漢初年,山陽郡為劉永所據。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子劉荊山陽公,十七年晉爵為山陽王。永平元年(58年),徙劉荊為廣陵王,山陽國除為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封皇子劉懿為山陽王。黃初元年(220年),魏受禪,山陽國除為郡。封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
泰始元年(265年),以山陽郡置高平國,仍治昌邑縣。南朝宋北魏高平郡,移治高平縣(縣治在今山東省巨野縣一帶)。初,山陽郡廢。

行政區域

西漢山陽下轄二十三縣。《漢書·地理志》載:“山陽郡,縣二十三:昌邑、南平陽、成武、湖陵、東緍、方輿、橐、巨野單父、都關、城都、黃、爰戚、郜城、中鄉、平樂、鄭、瑕丘、甾鄉、栗鄉、曲鄉、西陽。”

史料記載

山陽郡。故梁。景帝中六年別為山陽國。武帝建元五年別為郡。莽曰巨野。屬兗州。戶十七萬二千八百四十七,口八十萬一千二百八十八。有鐵官。縣二十三:昌邑,武帝天漢四年更山陽為昌邑國。有梁丘鄉。《春秋傳》曰「宋、齊會於梁丘」。南平陽,曰黽平。成武,有楚丘亭。齊桓公所城,遷衛文公於此。子成公徙濮陽。莽曰成安。湖陵,《禹貢》「浮於泗、淮,通於河」,水在南。莽曰湖陸。東緡,方與,橐,莽曰高平。巨野,大野澤在北,兗州藪。單父,都尉治。莽曰利父。薄,都關,城都,侯國。莽曰城谷。黃,侯國。爰戚,侯國。莽曰戚亭。郜成,侯國。莽曰告成。中鄉,侯國。平樂,侯國。包水東北至沛入泗。鄭,侯國。瑕丘,甾鄉,侯國。栗鄉,侯國。莽曰足亭。曲鄉,侯國。西陽,侯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