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杖(道具)

錫杖(道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錫杖(梵khakkara),為比丘行路時所應攜帶的道具,屬比丘十八物。其形狀分三部分,上部即杖頭,由錫、鐵等金屬製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環,大環下亦係數個小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錫杖
  • 外文名:Xizhang
  • 使用者:僧人所持
簡要介紹,錫杖記載,文獻記載,二十五事,錫杖意義,錫杖功用,錫杖故事,錫杖之王,

簡要介紹

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譯作吃棄羅、吃吉羅、隙棄羅;又稱有聲杖、聲杖、禪杖、鳴杖、智杖、德杖、金錫、杖。
關於錫杖的由來,在《毗奈耶雜事》中說是為了比丘托缽時,不驚嚇到施主家所為:“苾芻乞食入人家,作聲警覺,拳打門扇,家人怪問。佛言:‘應作錫杖。’苾芻不解,佛言:‘杖頭安鐶,圓如盞口,安小環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至不信家,久搖錫時,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無出問。佛言:‘不應多時搖動,可二三度搖,無人問時,即須行去。’”
錫杖錫杖
搖動時,會發出錫錫聲。中部為木製;下部或為錞、鐏、鐵等金剛所造,或為牙、角造。《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中說:“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長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細隨時。高與肩齊,下安鐵纂,可二寸許。其鐶或圓或偏,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

錫杖記載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洛陽伽藍記》卷五所載,北印度那揭羅曷國存有佛陀所持的錫杖,其長丈余,以白鐵作鐶,旃檀為笴,盛於寶筒中。我國唐代有通身皆鐵質,杖頭安四股者,然義淨以其為並非本制。日本現今則有二股六鐶、四股十二鐶等類,且大鐶中心飾有寶珠、五輪塔、佛像等。

文獻記載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諸佛執持錫杖。未來諸佛執持錫杖。現在諸佛亦執是杖。如我今日成佛世尊亦執如是應持之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教諸弟子。亦執錫杖。是以我今成佛世尊。如諸佛法。以教於汝。汝等今當受持錫杖。所以者何。是錫杖者。名為智杖。亦名德杖。彰顯聖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聖人之表式。賢士之明記。趣道法之正幢。建念義之志。是故汝等鹹持如法。
爾時尊者迦葉從坐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胡跪。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錫杖。云何而受持。唯然世尊。願敷演說。我等奉行。
佛告迦葉。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所言錫杖者。錫者輕也。依倚是杖。得除煩惱。出於三界。故曰輕也。錫者明也。持杖之人。得智慧明。故曰明也。錫言不回。持是杖者。能出三有。不復染著。故曰不回。錫言惺也。持是杖者。惺[宋-木+悟]苦空三界結使。明了四諦十二緣起。故曰惺也。錫言不慢。持是杖者。除斷慢業。故曰不慢。錫者言疏。持此杖者。與五欲疏。斷貪愛結。散壞諸陰。遠離五蓋。志趣涅盤。疏有為業。故曰疏也。錫言採取。持是杖者。採取諸佛戒定慧寶。獲得解脫。故曰採取。錫者成也。持是杖者。成就諸佛法藏。如說修行。不令缺減。悉具成就。故曰成也。佛告迦葉。如是錫字。其義廣多。不可具陳。汝今且當如是受持。迦葉白佛言。世尊。是錫杖者。其義如是。云何智杖。乃至建念義之志。唯然世尊。願為敷演。
錫杖之王錫杖之王
佛言。是錫杖者。為修智士。廣修多聞。解世出世。分別善惡。有為無為。有漏無漏。了智無礙。智慧成就。故曰智杖。為持禁戒忍辱禪定。一心不亂。常修福業。無時懈怠。如救頭然。故曰德杖。攝持是杖。如斯之人。內具十六行。謂四諦苦集滅道。四等慈悲喜舍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無色定空處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復具三十七行。謂三十七助道法。於是法中。了了分別。自身作證。不隨音聲。於是法中。而自遨戲。入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自在無難。名之為聖。內有是德。外執錫杖。表式此人。必有聖德。戒定忍慧。三明六通。及八解脫。皆悉具有。以記此人。望表生敬。故曰聖人之表式也。賢士之明記者。內有智性。故曰賢士明記。此人內有智性。習功德本。於法增進。善心成辦。故曰賢士明記。此人不久之間。智慧成就。入無為處。寂然宴靜。涅盤安樂。第一義道。故曰趣道之法幢。建念義之志者。是杖有三鬲。見三鬲重。則念三塗苦惱。則修戒定慧。念三災老病死。則除三毒貪嗔痴。念三界之無常。則信重於三寶。除三惡。斷三漏。淨三業。欲具三明。入三解脫得三念處。通三達智。故立三鬲。以相重也。復有四鉆者。用斷四生。念四諦。修四等。入四禪。淨四空。明四念處。堅四正勤。得四神足。故立四楞。通中鬲五。用斷五道苦惱輪迴。修五根。具五力。除五蓋。散五陰。得五分法身。故立五也。十二環者。用念十二因緣。通達無礙。修行十二門禪令心無患。三重四楞合數成七。以念如來七覺意法。成就七聖財。通鬲鑽八用念八正道。得八解脫。除滅八難。故用八也。略說錫杖其義如是。汝當善持。迦葉白佛。如是世尊。如聖法教爾時迦葉復白佛言。世尊。三世諸佛法同是也。佛言。有杖是同。若用不同。或有四鈷。或有二鈷。環數無別。但我今日四鈷十二環用是之教。二鈷者迦葉如來之所制立。令諸眾生記念二諦。世諦第一義諦。以立其義。爾時世尊。說此法已。尊者迦葉。千二百眾。及諸大會。皆悉歡喜。頂戴奉行凡體法。上台法天。下台法地。四支法四天王。十二環法十二因緣。包含天地人天上下。無不斯盡。凡發慈。廣生萬行物不準此。已起善本。持此杖法。齎天挾地。著左脅下。以小指句之。使兩頭平正。不令高下。鳴則常鳴。不令聲絕。其聲均細調和。恆使若初。若初無聲訖。一行處不令有聲。若初有聲訖。一行處常令有聲。亦使粗細一等不得。或粗或細。僧置左足。尼置右足。不得著地。若檀越不出。近至三家。遠滿七家。若不得更不容多過。若過非行者法。若限內得食。持杖懸之樹上。勿令著地。若無樹著地。就地平處一不令傾側。眠時安杖與身相順。置之床後。正與身齊。不令前卻。持行路止息時。頭常向日。勿令倒逆違背。持此杖即持佛身。萬行盡在其中。謂持天挾地。並觀十二因緣。為護身。一切如其傾側。一切萬物皆亦傾側。如其平正。一切含生。皆令安隱無為。若下台著地之時。令三塗眾生苦劇逾增。若不著地。令三塗眾生因之得拔。如其顛倒。則逆世界。亦令行者其心迷亂。若能順持。彼此俱利若如是持。具現得威儀出入護助。後得獲果。速成正覺

二十五事

持錫杖威儀法。有二十五事。
持錫杖十事法。一者為地有蟲故。二者為年朽老故。三者為分越故。四者不得手持而前卻。五者不得擔杖著肩上。六者不得橫著肩上手垂兩頭。七者出入見佛像不聽有聲。八者杖不得入眾。九者不得妄持至舍後。十者杖過中不出。
復有五事。一者遠請行宿過中得出。二者至病瘦家過中得出。三者送過世者過中得出。四者外道請者過中得出。五者不得將杖指人畫地作字。
復有五事。一者三師俱出不得持杖自隨。二者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三者到檀越門好正威儀。四者入檀越門三抖擻三反不出從至余家。五者檀越出應持杖著左肘中央
復有五事。一者杖恆在己房中不得離身。二者不聽下頭著地。三者不聽杖許生衣。四者日日須好磨拭。五者杖欲出時當從沙彌邊受。若無沙彌白衣亦得。
錫杖四鈷應四諦 環應十二因緣 中召明中道義 上頭應須彌頂 第二應須彌山 中央木應於空 下錯應須彌根 沙門之法。解空得道。執此惺窹。世間一切眾生。諸比丘等至心奉行
得道梯橙錫杖經 又持錫杖法(依天竺藏經重出使後人看閱知其源流也)

錫杖意義

除了生活中所需,錫杖也有深刻有意義。在《說得道梯磴錫杖經》中說:“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彰顯聖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聖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
而依錫杖的不同形狀,也象徵不同的意義。同經中說:錫杖有三錞,代表憶念三塗苦惱,則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災,則除貪、嗔、痴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則是斷除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輪迴,或表苦、集、滅道四諦。十二環者,表十二因緣,通達無礙,三重四股,以念如來七覺意法,通錞鑽八,用念八正道,二股是迦葉如來所制立也,令諸眾生記念二諦:世諦、第一義諦,以立其義。
錫杖之王錫杖之王
錫杖有二十五事威儀。持錫杖有二十五事者。一者為蛇蟲故。二者為年老故。三者 為分衛故。四者為出入見佛像不得使頭 有聲。五者不得持杖入眾。六者中後不得 復杖出。七者不得擔著肩上以手懸兩頭。八者不得橫著膝上以懸兩頭。九者不得 手掉前後。十者不得持至舍後。十一者不 得復持在三師前後。已杖出不得復杖隨。十二者若四人俱行。一人已持。不得復持 隨。十三者若至檀越家。不得舍杖離身。十四者至人門戶時。當三抖擻不出應當 更至余家。十五者主人出應當杖著左肘 挾之。十六者若至室中。不得使著地。十七者當持自近臥牀。十八者當數取拭之。十九者不使頭有生。二十者欲行當從沙 彌若白衣受。二十一者至病人家宿應得 暮杖。二十二者欲遠送過去者應得暮杖。二十三者遠請行宿應得暮杖。二十四者遠迎來者應得暮杖。二十五者常當自近不得指人若畫地作字。

錫杖功用

錫杖的功用,按其主次先後,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比丘托缽行乞時,用搖動錫杖來提醒檀越,供養比丘飲食。例如《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四中說:“苾芻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打門,應搖動錫杖作聲,以為警覺。”比丘乞食時,可於信者門前搖動,但不應搖動多時,三次即可,若無人應門,應即刻離去。
第二,用振錫發出聲音,來驅逐野獸害蟲,避免比丘對蟲獸的恐懼與傷害。例如《四分律》卷五十二中說:“諸比丘道行,見蛇、蠍、蜈蚣、百足,未離欲之比丘見之皆怖,白佛。佛言:‘聽捉錫杖搖動,若筒盛碎石搖令作聲,若搖破竹作聲。’”
第三,比丘野外遊學,以作防身之用。
第四,年老比丘或病比丘用來支撐身體。
第五,受持錫杖可“彰顯聖智”、“行功德本”。故錫杖又名智杖、德杖。例如《佛說得道梯磴錫杖經》中說:“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彰顯聖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聖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因此現在佛教傳戒時,仍以錫杖為聖物,新戒們輪流扶持錫杖,成為傳戒法會中不可或缺的儀式之一。
除上述之外,在日本,天台、真言等宗於法會時皆振短柄錫杖,唱梵唄,其認為振錫杖所發之音具有特殊咒力。而所唱梵唄亦稱錫杖,為四法要之一,有九條、三條之分。九條有讚頌九節,又稱長錫杖;三條則是誦讚頌九條中之最初二條及最後一條,亦單稱錫杖。又,法會時,唱錫杖之頭句,振錫杖之職眾稱為錫杖眾。 在密教,《大日經疏》卷六所載阿闇梨所傳漫荼羅圖位中,在釋迦院列有如來錫杖菩薩,此系錫杖之擬人化。又,千手觀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錫杖,稱為錫杖手。另外,八臂不空罥索菩薩、地藏菩薩等亦持此

錫杖故事

錫杖是比丘隨身攜帶的器具之一,也留下許多故事。
在《唐高僧傳·僧稠傳》中記載說:“僧稠前往詣見懷州西王屋山修法的途中,聽聞兩虎交斗,咆哮聲響震動山嶽,僧稠即以錫杖途中調解,於是兩隻老虎便各散而去。”在《傳燈錄》中也記載鄧隱峰禪師的故事,鄧隱峰禪師冬季居住于衡岳,夏日居止於清涼山。在唐元和年間,禪師登五台山,出淮西時,恰巧遇到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人交鋒,打得不可開交,未決勝負。禪師心想:“我當去解除其患。”於是禪師就擲錫於空中,飛身於兩軍上空,兩方將士看到禪師飛於空中,無不驚訝得張大了口,一時忘了打杖,各自散去。
單輪十二環純金錫杖單輪十二環純金錫杖
在禪門的戒律中,除了瘋行者之外,一般的禪行者是不準顯現神通的,以免惑亂眾人。
鄧隱峰禪師示現神通之後,即入五台山,於金剛窟前示現入滅
地藏菩薩左持明珠,右執錫杖,拯救眾生,故有“明珠照亮天堂路,錫杖振開地獄門”之說

錫杖之王

世界錫杖之王——迎真身雙輪十二環錫杖。中國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錫杖全長一百九十六點五厘米,桿徑三點二五厘米,用銀五十八兩,金二兩,重二千三百九十克。
《錫杖經》云:迦葉佛為二股十二環,地藏菩薩為二股六環,釋迦佛為四股十二環。這枚迎真身銀金花四股十二環錫杖,出土於地宮後室,為唐懿宗所供奉。四股十二環代表佛教基本教義中的“四諦”和 “十二因緣”,應屬釋迦佛所持,是等級最高的。這枚錫杖在研究密教法器及李唐王朝與密教的關係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從杖股上的簍文可知,這枚大錫杖是唐鹹通十四年(873年)懿宗皇帝為迎送佛指舍利敕令工匠專門製作的。整體造型精美絕倫,古今罕見,比現藏日本正倉院被稱為錫杖之王的白銅頭錫杖等級更高,形制更為宏偉,工藝更顯精巧,堪稱佛門奇寶,是獨一無二的世界錫杖之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