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庫區

丹江口庫區

丹江口水庫,位於漢江中上游 ,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中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區。

丹江口庫區,主要位於湖北 丹江口市、河南南陽淅川縣,地跨鄂豫兩省。丹江口庫區屬於長江支流漢江流域。

丹江口水庫,由1973年建成的丹江口大壩下閘蓄水後形成,橫跨湖北河南兩省,由漢江庫區和丹江庫區組成。丹江口水庫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為394.8億立方米,水源來自於漢江及其支流丹江。水庫多年平均面積700多平方公里,2012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后,丹江口水庫水域面積將達1022.75平方公里,蓄水量達290.5億立方米,被譽為“亞洲天池”。

丹江口水庫水質連續25年穩定在國家二類以上標準,水質保持優良。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開始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地區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個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產用水。這裡氣候適宜,空氣清新,日照量最高。丹江口大壩附近水質透明,水面寬闊,風平浪靜,使水庫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庫區範圍,工程難度,經濟損失,移民規模,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早在1952年,毛澤東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自此,南水北調這個偉大構想拉開序幕。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庫大壩破土動工。
2003年國家頒布丹江口庫區停建令,國家、集體和個人都不允許在庫區投入建設,準備隨時啟動搬遷和移民工程。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丹江口大壩由原來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總庫容由174.5億立方米增加到290.5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使丹江口,淅川等地新增淹沒面積數百平方公里。
2008年,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工作開始實施,原本中央要求4年完成搬遷,但是湖北省,河南省提出“四年任務,兩年完成”。
2011年,按照當地信息顯示,2011年底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基本完成。
丹江口水庫丹江口水庫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丹江口庫區位於長江中游支流漢江的中上游,主要水源來自於漢江。丹江口水庫庫區流域地理位置是北緯32°36′-33°48′,東經110°59′-111°49′之間,處於豫、鄂兩省交界處。丹江口庫區,主要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河南南陽淅川縣。

地形地貌

丹江口水庫庫區流域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漢江流域和南陽盆地中西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地形複雜,地貌多姿。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北部被秦嶺、大巴山所環繞,東部自北向南依次為山地、丘陵、壟崗、平原、南部開敞與江漢平原相連。丹江兩岸為紅色狹長盆地,屬白堊及第三紀,主要是紅色泥沙岩、頁岩、礫石。北部山區,為元古界及下震旦統變岩系,主要岩性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並有花崗岩和基性岩脈分布。海拔分布範圍121-212.5米之間,構成地形起伏多變、交差懸殊、氣候明顯的地貌特徵。

氣候

丹江口庫區地處北亞熱帶暖溫帶過渡地帶,屬於典型的季風型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冬季嚴寒,夏季較熱,春季溫暖,秋季涼爽,四季分明,雨量比較充沛。年平均氣溫14.4-15.7℃,極端最高溫度42.6℃,極端最低溫度-13.2℃,最冷月平均氣溫2.4℃,最熱月平均氣溫28.4℃,≥10℃的年積溫平均為5123.2℃,年平均日照時數2121小時,年無霜期225-240天,年平均降雨量800-1000mm,但自然降水時 間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基本上雨熱同季。

水文

丹江口庫區流域水系發達,河流眾多。河流均由北向南流向丹江口水庫,主要河流有堵河神定河、官山河、劍河、涼水河,沙溝河、泗河呂家河、安樂河、浪河(含肖河)、丹江、鸛河、淇河、滔河等,大部分河道深,坡降大,水流湍急。部分小河道屬於季節性河流,汛期洪水陡漲陡落,春季則枯水甚至斷流。
丹江口水庫丹江口水庫

自然資源

丹江口庫區地處北亞熱帶和北暖溫帶的過渡地帶,自然條件優越,適宜多種植物生長,尤其是北部山區地形複雜多樣,垂直高差懸殊,為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各種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良好環境條件,植物種類繁多,植物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植物種類達1000多種,可分為藥用型、工業原料型、生態型及種質資源植物等。主要森林類型有:常綠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馬尾松和杉木純林等。森林植被區以北亞熱帶森林植被景觀為主,呈現出南北東西成份交匯變化的特色。地帶性植被有:以栓皮櫟、麻櫟、銳齒櫟為建群樹種的落葉闊葉林,以馬尾松為建群樹種的針葉林。海拔800-1200米有油松林,海拔1200米以上有華山松林。常見的用材樹種有椴樹、樺樹、冷杉、湖北楓楊、五角楓等,經濟樹種油桐、獼猴桃、柑桔、山茱萸、漆樹、黃連木、烏桕、核桃等,以及連翹、鹽膚木、黃荊、野山楂、酸棗杜鵑、胡枝子等灌木,林間草木植物主要有黃背草、羊鬍子草、龍鬚草、野菊花等。
庫區流域地形複雜,群山連綿,峰巒疊翠、溝壑縱橫,林木蔥鬱,適宜多種野生動物生存、繁衍。區內有鳥類約213種,獸類62種,兩棲類和爬行類45種。其中金錢豹白鸛黑鸛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羊大天鵝小天鵝、貓頭鷹、大鯢鴛鴦紅腹錦雞雉雞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丹江口水庫丹江口水庫

庫區範圍

丹江口庫區,主要位於湖北丹江口市全境、河南南陽淅川縣全境,是丹江口庫區的核心區域。庫區周邊的地區,還涉及到鄖縣、鄖西縣、鄧州市的小部分區域。

工程難度

經濟損失

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把中線水源地的丹江口推到了歷史舞台的最前沿。為保證丹江口水庫具備足夠的容量和高度,順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夠引起的更多投入和更多技術難題,中線工程的重要內容就是對丹江口水庫的大壩進行加高,由原來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從157米提高到170米。十堰市丹江口市、鄖縣、鄖西縣等縣市區41個鄉鎮471個村將被淹沒。
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庫區將淹沒河南省淅川縣土地面積 143.9 平方公里,占全庫區淹沒面積的 47.6% ,淹沒涉及淅川縣 11 個鄉鎮, 185 個行政村, 1312 個村民小組;淹沒耕園地面積 13.1 萬畝,占全庫區的 51.2% ;直接淹沒人口 10.7 萬人,淹沒房屋面積 258.3 萬平方米。此外還淹沒涉及鎮外單位 142 個,工礦企業 36 家,淹沒等級公路 77.9 公里,淹沒大中型橋樑 10 座 773 延米,淹沒碼頭 38 處,淹沒 10kv 以上輸電線路 323 桿公里,淹沒通訊光纜 141 桿公里,通信電纜 553.8 桿公里,淹沒廣播電視線路 229 桿公里,淹沒電灌站 2 座 17300 千瓦,淹沒水電站 4 座裝機 805 千瓦,淹沒堤(壩)總長 44 公里,淹沒渠道 133 公里,淹沒小型水庫 5 座,淹沒抽水站 36 座,淹沒供水管道 36 公里,淹沒水位觀測站 10 個,其它水利設施 54 處。淹沒馬蹬、滔河、老城 3 個集鎮。

移民規模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2013年主體工程完工,2014年汛後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項目,屆時將實現"長江水"補給京津地區。如果說東線工程的主要壓力在於治污,那么中線工程的主要難題在於移民。丹江口庫區上游地區需要淹沒面積達144平方公里,需要搬遷的移民人數為34.5萬人。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張基堯說,其搬遷強度超過了三峽工程,因為三峽百萬移民搬遷用了10年左右時間,而南水北調移民要在兩年多時間內完成搬遷。
淅川縣
淅川縣位於河南省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七縣(市)結合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又在淅川縣的陶岔。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水源地、淹沒區和渠首所在地,在中線工程建設中地位十分特殊。按移民數量,丹江口水庫邊上的淅川縣是第一大縣,為水庫加高,當地需要移民16.2萬人,涉及11個鄉鎮、168個村。
1958年丹江口大壩開工,1959年淅川縣2.2萬人移民青海,1961年大壩圍堰壅水,丹江岸邊淅川縣又有2.6萬人搬出庫區。1962年大壩工程因質量問題暫停,遷出的大部分移民又返回庫區。1964年,中央同意丹江口水庫工程恢復施工,移民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熱點。
那一次搬遷從1966年持續到1968年,分3批近7萬人被分別搬遷到湖北的三個地區。從1971年開始到1978年因水庫加高,淅川縣8萬多人搬遷到縣內其他地區。
十堰市
丹江口水庫建設的一期工程,丹江口市動遷移民28.7萬人。丹江口大壩加高蓄水後,又要動遷的移民達到17.48萬人。

地圖信息

地址: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漢江丹江匯合處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