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而述

彭而述

彭而述, (1605~1665)字子籛(jian),號禹峰,鄧州彭橋人,明末清初官吏、學者。明崇禎十三年(1640)中進士,授陽曲縣令。清順治初年,任兩湖提學僉事,守永州道,後為貴州巡撫。永州失守後,被罷官,歸故里,飲酒賦詩,抒懷詠志。後得王鐸推薦,初補衡州兵備 道,任副使,再升任貴州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後被舉薦雲南左布政使。後而述感到年事已高,與其追逐於戰陣戎馬之間,不如著書名山,隨作《歸田記》,歸鄉專事著述。

彭而述被免官歸里的十年間,著作甚豐,代表著作有《讀史亭集》16卷、《文集》12卷、《讀史外篇》8卷、《宋史外篇》8卷、《續讀史外篇》8卷,其中《南遊文集》、《明史斷略》、《滇黔集》等今已不存。《讀史異志》、《讀史別志》、《讀史新志》等,在前國立北平圖書館有藏。

基本介紹

  • 本名:彭而述
  • 別稱:禹峰
  • 字號:子籛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南鄧州
  • 出生時間:1605
  • 去世時間:1665
  • 主要作品:《讀史亭詩集》《明史斷略》《滇黔草》《南遊文集》《禹峰詩集》
文學家,清史稿列傳,人物生平,著作,《讀史亭詩集》,詠懷詩,詠事詩,詩詞特點,邊塞經歷,特點描述,家族墓群,

文學家

清史稿列傳

彭而述,字子籛,河南鄧州人。明崇禎進士,官陽曲知縣,母憂歸。順治初,英親王徇湖廣,薦為提學僉事,遷永州道參議。孔有德定湖南,薦而述授貴州巡撫,予兵三千以行。次靖州,降將陳友龍叛,圍州城,而述夜開西門出,營山下,選勁騎乘霧沖陣,賊潰且走,副將賀進才戰死。城兵大噪,欲與友龍合,而述拔眾退守寶慶,告有德益師,與賊相持紫陽河上。永州陷,劾免官。
吳三桂征水西土司安坤,而述謀曰:“烏蒙、烏撒、鎮雄、東川四府與水西為唇齒,土司隴安藩又與安氏婚媾。今四府雖名內附,狼子野心,勢必顧惜其種類。以水西之強,而安藩與四府附之,安坤未易制也。莫如先定四府,馘安藩,然後西南可無患。”三桂用其策,誅安坤。遷廣西右布政使。三桂薦為雲南左布政使,而述乞歸,三桂留之,會有詔召,遂行,出會城三十里,一夕無疾卒。

人物生平

彭而述祖籍在江西省臨江府新喻縣。其始祖彭資孔,字學聖,壯年時遊歷天下。行至鄧州西南禹山山麓,見禹山翠屏,茱萸河流錦,樂不思歸,便定居下來。以姓氏取村名叫彭橋。生子名沂清,以農起家。彭資孔老年時,又返歸新喻縣。自彭沂清,傳四輩而生彭彬,字斑均。彭彬是為彭而述之父。後來被清廷誥贈為中憲大夫,按察司副使。163年(明朝崇禎癸酉年),彭而述考中秀才。當時有關西名儒後來曾任陝西按察司副使之職的楊奇,知新野事。楊奇學識廣博,惠政愛民。彭而述為繼續求學上進,便親自攜帶平時習作文稿十餘篇,慕名前往新野,拜見楊奇,以求高師指教。楊奇見彭而述偉岸英俊,文采煥然,甚為嘉許。並每月給紋銀二十兩,資助彭而述繼續攻讀。從此以後,彭而述就寓居在新野縣城打鐘寺,閉門讀書。楊奇又諭寺僧:彭相公在此讀書,早晚用心奉侍,休以平常人視之。並給示寺門閒人竟不得入內。1636年(明朝崇禎丙子年),彭而述參加舉子考試,以河南試錄第十九名而考中舉人。
甲申三月,書禹峰老社兄,王鐸甲申三月,書禹峰老社兄,王鐸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官授山西陽曲縣令,不滿三年,因母親去世,更兼農民大起義而去官。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始懷明背清之志而遊走,寄望於南明朝,兩年後失望而歸,環境所逼加之用世之心熾烈使他終仕清朝。順治四年 (1647 年),英親王巡湖廣,推薦他為兩湖提學僉事,後遷永州道參議,次年春,謁見平南大將軍定南王孔有德,受賞識而被薦為貴州巡撫。赴任時遭叛將攻擊,苦戰不勝,且永州失陷,遭彈劾而被免官。歸里後,賦閒於家鄉,讀書著述,賦詩飲酒。順治十四年(1657年),滿懷不甘之心北游京華,謁尚書王永吉,被薦至洪承疇長沙軍前,陳述黔、楚山川形勢,戰守方略,詳細而周密,受賞識,奏補衡州兵備道副使,任雲南右布政使事。後調廣西參政,分守桂林道。因平僮酋莫扶豹之亂有功,後又擢升為貴州按察使。平西王吳三桂征討水西土司安坤時,獻"分而制之,孤立元兇"之策,三桂用之,誅安坤,遷廣西右布政使。三桂上疏薦為雲南左布政使,不就,上疏辭歸。三桂留之,會有詔召,遂行,出會城三十里,一夕無疾卒。
據說而述“長身修髯,聲若洪鐘,一飲能盡數升,一食能盡一彘肩”。夙有奇負,好談兵事,有磨盾橫槊之氣,不可一世之慨。舉子時“參熊文燦軍,張獻忠勢窮偽降,禹峰力言其偽,乞即誅之以杜後患。文燦意在苟安,受其降。獻忠旋降旋叛,卒成大禍。由不用禹峰謀也。”成進士時,思陵校武,命射,九發九中。
彭而述一生,生當明末清初動盪的歷史時期,初仕於明,時短而不著;後仕於清,頗有軍功政績顯彰於西南邊陲。就其思想而言,彭而述深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一者,積極用世、建功立業、功成身退的思想占據他思想的主流,主宰了他的一生。因此,他於晚明時代科舉以求仕,並最終擺脫懷明而厭清的狹隘的民族觀念而不止一次地進謁求仕,終至功成名就。實現了儒家宣揚的知識分子的人生最高理想,表現在其詩作中。有懷才不遇的苦悶和功成名就的自豪的感情抒發。二者,儒家仁民愛物的思想在他的詩作中有突出的表現。他的詩關注時事,關心民瘼,詛咒征伐;相應地,對統治階級敲骨吸髓的征斂及其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亦進行了揭露和抨擊。

著作

彭而述文史兼治,著作甚豐,計有《明史斷略》、《滇黔草》、《南遊文集》、《讀史亭詩集》16卷、《讀史亭文集》12卷、《宋史外篇》8卷、《讀史外篇》8卷、《續讀史外篇》8卷、《禹峰詩集》、《讀史新志》、《讀史別志》、《讀史異志》等,遺憾的是,除《讀史亭詩集》(殘卷)余皆不可得。

《讀史亭詩集》

《讀史亭詩集》16卷,現僅存一、二、四、六、七、十、十一等7卷。一、二卷為樂府和少數四言詩,三至五卷為五言古詩,六至八卷為七言古詩,九至十一卷為五言律詩,以下各卷當為七律和絕句。其中卷四、六、七中文字有缺失。就現存的7卷詩中,大致可分為詠懷詩、詠事詩和風物詩等三類。

詠懷詩

詠懷詩多作於他仕途坎坷、人生失意時期,基本主題是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如:“漢宮不能容賈誼,唐人何用解劉賁。我有鸊鵜新霜十二尺,出匣光芒走太白。何不與君南定白粵西定羌,羞共累累若若之巾幗”(《晤曹變文》);“我有四方誌,世人竟不知。迤邐三十年,華發照接離。棲棲以終老,羲馭不我遲。婆娑故山側,白酒醉黃鸝。胡為徒錄錄,急之勿失時。或題日南柱,或勒燕然碑”(《送張竟伯歸泗州》);“夜中醉摩鐵兜鍪,床頭寶劍鳴蒯緱。安能四十常碌碌,馮唐李廣都白頭”(《趙參戎歌》);“有時拔劍吼蒼旻,白水泚泚水斷咽”(《與見賓》);“齧膝圍捕鼠,山雞欺孔雀。高才不任官,此理誠不錯。古之卓犖人,強半在岩壑”(《長沙贈郜凌玉》),等等。這些詩直接抒發了苦悶情緒,同時,亦多表達了對時世的不滿。而有一小部分詠懷詩則抒發了遁世隱居、縱情詩酒的情緒,其實內中隱含的真實情感依然是懷才不遇的苦悶。如:“伊余祿相不宜官,鳩拙輒與世網觸。自憐壯士已成灰,何事虛名乃再辱”(《漢水舟次同許菊溪》);“漢水既不西北流,眼前莫負杯中醁。”“褐衣襏襫耒穰州,不妨為氓聖人世”(《霜髯歌》),等等。
彭而述--福勝寺古柏行彭而述--福勝寺古柏行
與上述詠懷詩內容、風格迥異的少量詠懷詩,作於他功成名就之後。“馳驅十載暮,今日始言歸。酒喜親朋餞,明兼羽檄稀。卻指關山月,剛逢牛女星。殷勤此夜酒,拼醉莫教停”(《呂武臣招飲白衣庵》);“聖明辭紱冕,垂老歸江湖。策馬昆明日,猶然憶五銖”(《史質輔居》)。顯然,這些詩中沒有懷才不遇的苦悶,沒有對時世的牢騷和對人生的消沉,有的只是躊躇滿志的滿足和喜悅。

詠事詩

他的詠事詩類若“新樂府”詩,多作於明、清之交的戰亂時期,基本上主題是表達對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如:“青稻高田死,徵兵寡婦悲……時方憂旱魃,況復未休兵”(《烏觀符》);“白骨蒼梧山,血涌瀟湘流”(《癸巳燈下走筆》);“相逢無父老,街頭盡殘骨比。黃昏吐青火,照耀瀟湘西。官舍兩叢桂,頹廓落日低。秋深猶未開,陰翳網蛛絲。出門見蒼鼠,徑尺分外肥”(失題),這是一幅幅民不聊生的悽慘圖畫。詩人為之苦痛,並殷切期盼動亂時代儘早結束,清平治世早日到來:“何時洗兵甲,四海歸寧謐”(《麻將軍駐鄧》),這些都體現了詩人仁民愛物的儒家思想和一個知識分子的可貴情懷。
詠事詩中還有一部分是“刺世”的。“謁車奔流水,積金如雲屯。將軍是家奴,奉觴天笑新。阿閣連霄漢,錦袍畫麒麟。既嗤石崇儉,翻笑何僧貧。咳唾興雲霧,謾罵不敢嗔。”(《長安有狹斜行》)用直敘的手法暴露了權貴的炙手可熱。《估客行》揭露了富商巨賈的作威作福:“平陽鹽商黃河來,左右牙儈塞滿街。貨得新鹽積如山,一時氣焰傾兩淮。揚州女兒姑蘇紬,密蠟簪子茉莉油。綺席笙歌無朝夕,醉後憑陵若王侯。”揭露了鹽商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和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上述的詠事詩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正直和良心,亦是難能可貴的。

詩詞特點

邊塞經歷

彭而述長期仕於西南邊陲,西南的風土人情自然不同於中原,使他倍感驚奇,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風物詩就是記載、描摹西南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的。如:“黔山殊易了,值此忽驚人。象馬空中下,鸞凰物外真。古柏蹲山腳,奇峰觸面開。三山涌作柱,百怪結成胎”(《飛雲嶺》);“烏蛇長百尺,巨蟒大十圍,倒餐角鹿卷樹枝”(《行路難》);“環山簇石筍,拔地起松根”(《平彝衛》),等等,寫景狀物,如在眼前。而其有些詩則側重於表現當地人民,特別是當地少數民族獨特的生活習俗、文化特點。如“紅藤腰圍黃金齒,鄉面花角來嘎理。雙頰象牙環,髻插白雉尾。南山遮些郎,北溪地羊鬼,相約共赴陸梁會。”(《大(棘火)歌》)男女青年,身著獨特的民族服飾,興致勃勃地相約赴會,讀之令人耳目一新。

特點描述

總之,《讀史亭詩集》在內容表現上,有個人苦悶的傾訴、戰亂生活的敘寫、世道人心的評說、邊陲生活的描繪。彭而述在親身經歷和感受的基礎上,具體而真實地反映了那個動亂年代比較廣闊的社會現實。在藝術上,彭而述的古詩樂府,質樸通俗,多仿民歌之作,不乏清新的韻味;其律詩嚴守格律,平仄對仗,極見功力。詩人精研經史,博見廣識,故作詩使事用典,得心應手。

家族墓群

彭而述家族墓群是包含有彭而述,彭始摶墓在內的彭氏家族墓,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解放後,墓葬封土被平,神道及附屬物被毀,古樹被伐。1994年4月彭橋鎮在修築商城路時,於路北側發現了彭而述墓,出土了墓志銘等文物,從墓志銘內容可知,該處即是彭而述家族墓群,現存碑刻10通,御硯一塊、御匾“公明盡職”一塊,御筵課讀圖(即跪師圖)等文物。
彭而述家族墓群紀念碑彭而述家族墓群紀念碑
彭而述,彭始摶(彭而述五子) ,分別是明初、清初,出生於鄧州彭橋較有名望的人物。彭而述字子錢,號禹峰,明崇禎年間的進士,清官陽曲縣令,至清代,歷任兩湖提學僉事,貴州巡撫,雲南右布政使,廣西參政,貴州按察使,雲南左政使等軍政要職。康熙四年( 1665年)告老還鄉時病逝,歸葬故里。彭始摶,字直上、號方洲,而述第五子,康熙年間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御史,侍講學士,少詹事,內客學士兼禮部侍郎,經筵講官,教習官吉士等職,因官清政廉,康熙曾御賜“公明盡職”二匾。傳任經楚講官時,因嚴教雍正帝而獲賜“御筵課讀圖,(即跪師圖) ,雍正10年(1732年)葬於家鄉。
紀念碑--墓群簡介紀念碑--墓群簡介
彭而述墓群位於鄧州市彭橋鎮商城路北側,東北距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臥龍崗90公里,東南距襄樊古隆中105公里,西南距道教聖地武當山185公里,北距內鄉縣衙90公里,距鄧州城區八里崗遺址花洲書院編外雷鋒團展覽館、吾離陵、福勝寺塔等景點35公里。
彭而述墓群已於九五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了保護標誌碑,面積6畝。因彭而述、彭始摶是清代很有名望的人物。鎮政府已決定修建彭氏紀念館,第一期工程修建墓亭,及仿古院牆,第二期工程修建大殿及東西廂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