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

陝甘寧盆地在地質學上稱鄂爾多斯盆地:北起陰山大青山,南抵隴山黃龍山橋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東達呂梁山太行山,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居中國四大盆地第二位)。

盆地包括寧夏大部,甘肅隴東地區慶陽市、平涼市,陝北地區延安市、榆林市,關中地區的北山山系以北區域,內蒙黃河以南鄂爾多斯高原鄂爾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 。盆地北至黃河大拐彎的伊盟隆起;南至渭北高原,即關中的北山,從黃龍山銅川背斜、永壽梁、崔木樑、嶺山(鳳翔縣北端)至寶雞,地質上屬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前面弧;東至秦晉交界的黃河谷地,包括呂梁山以東;西包石嘴山-銀川-固原大向斜,賀蘭山-六盤山以東,屬於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的東側盾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鄂爾多斯盆地
  • 外文名稱:Ordos Basin 
  • 別名:陝甘寧盆地、中國能源金三角
  • 行政區類別:內蒙古南部、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寧夏東部及山西西部
  • 所屬地區:西北地區
  • 下轄地區:隴東、寧東、河套、陝北及山西呂梁、河東地區
  • 地理位置:黃土高原區
  • 面積:37.104萬平方公里
  • 人口:4700餘萬
  • 方言:晉語、中原官話、蒙古語
  • 別稱:陝甘寧盆地、中國能源金三角
舊稱高原,新命名,從地理位置看,從所跨地域看,從地質特性看,從盆地構造特徵看,資源,地質歷史,地台基底雛形階段,華北地台形成,蓋層發展階段,陸表海沉積,坳陷盆地,現代地貌形成,勘測歷史,從構造特徵看,石油勘探未果,有微小發現,開闢油田,全國推廣,突破新高,發展樂觀,

舊稱高原

歷史上習慣稱呼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這些高原名稱是群山和盆地的統稱),其中的盆地從絕對高度看是高原,而從四周高地看又是盆地。又如青藏高原包含青海省的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西藏的羌塘盆地措勤盆地等一批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

新命名

從地理位置看

鄂爾多斯盆地是地質學上的名稱,一般稱陝甘寧盆地,行政區域橫跨陝、甘、寧、蒙、晉五省(區)。“鄂爾多斯”意為“宮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權威的解釋,“鄂爾多斯”是蒙語“官帳”的意思。由蒙語翰爾朵(官帳的意思)的複數演變而來。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後,其使用過的物品被安放在八個白室中供奉,專門的護陵人繁衍並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蒙古部落鄂爾多斯部落。其後幾百年間,鄂爾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時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沒有離開此地。這樣久而久之,這一地區就叫做鄂爾多斯了。歷史上的鄂爾多斯地區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還包括巴彥淖爾盟的河套及寧夏和陝北的一部分地區。鄂爾多斯地區西、北、東三面環水,南與古長城相接,形成一個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稱為“河套”。
鄂爾多斯盆地
盆地全區土地面積近371040km2,人口4700餘萬,耕地面積約18 108ha,土地遼闊,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豐富,具有國家級資源基地的區際優勢,被譽為“中國能源金三角”。

從所跨地域看

鄂爾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漢廣大地域,而且絕大部分地域是漢族居住區,為什麼把該“盆地”叫蒙語“鄂爾多斯”盆地,而不叫漢語名稱。據傳說1905年前後,英國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進入現在的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裡,亞洲人都是屬於蒙古人種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該盆地稱之為鄂爾多斯盆地。
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圖鄂爾多斯盆地地下水資源圖

從地質特性看

從地質特性看,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整體升降、坳陷遷移、構造簡單的大型多旋迴克拉通盆地,基底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變質岩系,沉積蓋層有長城系、薊縣系、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第四系等,總厚5000—10000m。主要油氣產層是中生界的三疊系、侏羅系以及下古生界的奧陶系。

從盆地構造特徵看

從盆地構造特徵看,西降東升,東高西低,非常平緩,每公里坡降不足1°。從盆地油氣聚集特徵講是半盆油,滿盆氣,南油北氣、上油下氣。具體講,面積大、分布廣、複合連片、多層系。縱向說含油層系有“四層樓”之說,因此,這個盆地有聚寶盆之譽。
鄂爾多斯盆地石油開發示意圖鄂爾多斯盆地石油開發示意圖

資源

鄂爾多斯盆地位於中國中西部地區,為中國第二大沉積盆地,其天然氣、煤層氣、煤炭三種資源探明儲量均居全國首位,石油資源居全國第四位。此外,還含有水資源、地熱、岩鹽、水泥灰岩、天然鹼鋁土礦油頁岩褐鐵礦等其他礦產資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積大、資源分布廣、能源礦種齊全、資源潛力大、儲量規模大等特點。盆地內石油總資源量約為86億噸,主要分布於盆地南部10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其中陝西占總儲量78.7%,甘肅占總儲量19.2%,寧夏占總儲量2.1%。天然氣總資源量約11萬億立方米,儲量超過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大氣田就有5個。埋深2000米以內的煤炭總資源量約為4萬億噸;埋深1500米以內的煤炭資源量達到2.4萬億噸。盆地內分布7個含煤區,隸屬的5個省區均有分布。在煤層埋深2000米以內煤層氣資源量約11萬億立方米;埋深1500米以內煤層氣資源量約8萬億立方米。鈾礦預測資源量約86萬噸,中國已探明的礦床即在此。
“盆地的石油、天然氣、煤炭探明儲量分別占全國近6%、13%和20%,對保障中國能源需求、加強戰略能源儲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鹿愛莉說。交通、水、電等條件的逐漸完善,為鄂爾多斯盆地能源開發提供了越來越廣泛的空間。據了解,盆地區域內已初步形成鐵路、公路、水運、空運銜接的立體交通網路。主要鐵路包括包神鐵路隴海鐵路神黃鐵路神延鐵路等,形成四方交接、縱橫貫通的格局。其中,神黃線、京包線、隴海線和包神線是煤炭東向運輸的主要依靠。此外,中衛—太原線、西安—南京線正處於規劃論證當中。鐵路網及區內公路、水運建設的不斷發展,為鄂爾多斯盆地的能源輸出提供了便利。盆地原油外輸管線主要有靖鹹線、馬惠寧線、中銀線以及附屬支線網路。已建成天然氣輸送管道陝京一線、靖邊—西安、靖邊—銀川線,此外還包括西氣東輸、長—呼管線、陝京二線、靖邊—西安複線等在建和擬建項目。盆地地下水資源較豐富,且水質良好,基本可滿足各種用水要求。盆地內完成裝機容量約2000萬千瓦,生產煤炭和石油僅占五省區發電量的1.2%,能源開發所需電源基本可以滿足。
鄂爾多斯盆地地形模型鄂爾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地質歷史

鄂爾多斯盆地,現代地貌上的表現為盆地,它的發生髮展歷史,依然可以追溯到早在35億年的地質歷史時期,它和地球上所有大陸一樣,都經歷了複雜的滄海桑田的發展歷史,以下簡述之。

地台基底雛形階段

(一)早太古代(35億年)至晚太古代(25億年)——地台基底雛形階段
鄂爾多斯盆地資源規劃圖鄂爾多斯盆地資源規劃圖
這是華北地台基底發育時期,35億年,整個華北地區尚處在較深的海洋環境,早太古代,因當時地殼較薄和地幔物質上涌,火山活動十分頻繁活躍。造成大量拉斑玄武岩、鈣鹼質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等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在強烈的造山運動影響下,這些沉積物不斷地一次又一次的褶皺隆起增厚,在高熱流的作用下發生了高溫變質。多期變質和變形作用的疊加,使這些古老的岩石以花崗——片麻岩穹隆構造形式出現,並和深成混合花崗岩相伴,晚太古代則是一套綠岩建造,並有科馬提岩
經過早太古代集寧旋迴的火山——沉積作用,變質作用和晚太古代烏拉山旋迴的火山——沉積作用、變質作用,終於使幾個互不相連的初始陸核——島鏈狀矽鎂質、矽鋁質陸塊增生、擴大並焊接成一個整體,奠定了華北地台基底的雛形。

華北地台形成

(二)早元古代——華北地台形成
地質衛星雲圖地質衛星雲圖
這一時期的火山——沉積作用發生在鄂爾多斯高原以北的現今的烏拉山,大青山色爾騰山一帶,主要是一套海相的鎂鐵質拉斑玄武岩系列,鈣鹼性的火山熔岩和正常碎屑岩及碳酸鹽岩,具典型的綠岩建造。同一時代沉積作用還發生在太古代古陸邊緣區,為一套海相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建造。
早元古代末期的色爾騰山運動,導致地殼增厚、固結、克拉通化,構造運動伴隨的岩漿活動,使華北地台基本固結和穩定,華北地台形成,地台範圍向西包括阿拉善台隆,向東包括山西台隆,向北達白雲鄂博一帶,甚至更遠。

蓋層發展階段

(三)中、晚元古代——蓋層發展階段
蓋層沉積是指地台的古老結晶基底形成以後,其上沉積了一套比較穩定的正常陸源碎屑建造,火山活動不發育。到為止,鄂爾多斯陸塊,由於古生代地層和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層的覆蓋,其深部有無中、晚元古代的蓋層沉積,尚不得而知。但從賀蘭山地區的中晚元古代黃旗口群和王全口群、渣爾泰山地區的渣爾泰山群、白雲鄂博地區的白雲鄂博群的展布特點分析,這一時期的蓋層沉積只限於這些地區,故推測鄂爾多斯陸塊之下,可能不存在中、晚元古代的沉積。

陸表海沉積

(四) 古生代——陸表海沉積
本期鄂爾多斯陸塊為陸表海沉積環境,海水來自華北海和祁連海。本區自早元古代末形成古陸後,經長期剝蝕,地貌已準平原化,陸殼穩定。古生代初期,本區下降成為淺海盆地並接受沉積。早寒武世,相當於華北饅頭期的龍王廟期沉積了碎屑岩建造,在東勝一帶有東勝隆起(即烏蘭格爾隆起)。當時氣候乾燥、炎熱,海水較淺,鹽度較高,沉積物形成了紫色砂岩、頁岩,白雲岩中常含有石膏和石鹽假晶。中寒武世,海侵擴大,形成了碳酸鹽建造。晚寒武世海退,形成了潮坪相碳酸鹽建造。本區陸表海的沉積岩相,構成了一完整的海進——海退沉積旋迴,系典型的地台蓋層沉積。中——晚寒武世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大量的三葉蟲和腕足動物繁衍生殖。在晚寒武世發生了短暫的海退之後,早奧陶世全區又發生大面積的海侵。
初期海水較淺,氣候炎熱,形成蒸發環境;晚期海水較深,生物開始繁盛,主要有頭足類、腹足類和腕足類等華北型海相生物。早奧陶世晚期,華北海和祁連海在本區溝通。早奧陶世馬家溝末期發生了中加里東運動第I幕(早期),使鄂爾多斯陸塊抬升,形成海退,造成本區中奧陶統的缺失。中奧陶世末期,區內發生了中加里東運動第II幕(晚期),華北地台大面積抬升,造成大面積海退,全區成為剝蝕區,從而使華北地台缺失晚奧陶世、志留紀、泥盆紀、早石炭世的沉積。中石炭世,鄂爾多斯地區經過長期剝蝕後,又有海水侵入,形成中石炭統本溪組淺海相碎屑岩——碳酸鹽建造,本溪組底部往往有山西式鐵礦和高鋁粘土。晚石炭世,區內海水時侵時退,形成了上石炭統海陸互動相的沉積建造。早二疊世,鄂爾多斯陸塊為近海平原的沉積環境,發育有平原上的河流、湖泊和沼澤相的含煤沉積建造。

坳陷盆地

(五)中——新生代發展階段——坳陷盆地
1中生代早期——鄂爾多斯盆地開始發育
鄂爾多斯盆地鄂爾多斯盆地
鄂爾多斯地區的早三疊世為氣候乾燥、炎熱,植被不發育的沉積環境,主要為河湖相的紅色細碎屑岩建造,沉積物主要為砂岩、泥岩,此間爬行動物繁盛,主要為前棱蜥類、鄂爾多斯獸、哈鎮獸等四足行走的爬行類。中三疊世,盆地東緣沉積了紅色礫岩、泥岩;中部沉積了灰綠色泥岩,局部夾煤層,植物日漸繁茂,主要為肋木、優脂杉等。爬行動物以中國肯氏獸為代表。中三疊世末發生了印支運動第II幕,造成中晚三疊世地層間斷。盆地北部抬升,晚三疊世地層缺失,而西緣坳陷繼續下陷,盆地中心也開始下陷,鄂爾多斯地區開始全面地進入了典型的內陸盆地發展期。晚三疊世,除北部外,其它地區沉積了灰綠色泥岩,局部夾煤層,盆地邊緣區沉積厚度不過百米,盆地中部最大沉積厚度可達300米,而西部桌子山地區沉積厚度最大可達1800米,可見盆地坳陷中心在西部區。晚三疊世區內植物發育,形成了以延長植物群為代表的區域性植物群落。晚三疊世末發生了印支運動第III幕,盆地一度抬升,造成上三疊統部分地層被剝蝕。
2 中生代晚期——鄂爾多斯盆地鼎盛時期恐龍由繁盛到滅絕
早、中侏羅世,鄂爾多斯盆地為一套陸相沉積物。早侏羅世中晚期,僅在準格爾旗南部沉積了一套百餘米厚的陸相碎屑沉積——富縣組。中侏羅世,盆地處於溫暖潮濕的亞熱帶氣候環境,植被發育,沉積了一套從西向東逐漸變薄的含煤層砂質沉積物。早、中侏羅世植被繁茂,早侏羅世為格線蕨——格子蕨植物群,中侏羅世為錐葉蕨——擬刺蕨植物群,此外還有銀杏類、松柏類和蘇鐵類植物。動物界可見有魚類、瓣腮類和葉肢介等生活在河湖之中。
中侏羅世末期發生了燕山運動的第II幕,使中下侏羅世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並使鄂爾多斯台坳上升成為剝蝕區。白堊紀初,鄂爾多斯盆地下降,全區大部分地區接受了早白堊世沉積,形成了早白堊統沉積地層志丹群(現稱伊金霍洛組),早期沉積物為河湖相紅色碎屑,晚期為湖泊相砂泥質,總厚度可達千餘米,沉積中心在盆地北部臨河一線,為南北向延伸的箕狀盆地,盆地東部已退縮到東勝一帶。早白堊世中期盆地開始萎縮,沉積的東勝組為紅色碎屑沉積建造。早白堊世晚期,鄂爾多斯盆地整體抬升,湖水退出,湖地乾涸。晚白堊世,盆地成為剝蝕區。早白堊世,鄂爾多斯盆地以湖、河環境為主,植物繁茂,動物界生物種群多樣,爬行動物以恐龍及龜鱉類為主,魚類、水生軟體動物、葉肢介、介形類等也十分繁盛。

現代地貌形成

(六)新生代——現代地貌形成
古近紀本區主要為河、湖相含石膏紅色砂泥質碎屑建造。鄂爾多斯盆地是始新世初開始下降,漸新世盆地西部沉積物分布廣泛,主要為一套紅色含石膏的沉積建造,新進系不甚發育。漸新統動物群豐富,主要為種類繁多的哺乳動物——大角雷獸、巨犀、兩棲犀等。盆地東部缺失古近系,僅見有上新統的沉積地層,其岩性為紅色泥岩、砂質泥岩夾泥灰岩及灰質結核,底部為厚度不大的底礫岩,厚50-100米,為湖泊相和河流相沉積物,哺乳動物主要為大唇犀、獨角犀、叉角鹿和三趾馬。古近紀和新近紀也是被子植物繁茂時期,以楊、柳、榆、木蘭、胡桃等為代表。
第四紀主要是人類的出現並有多期冰期。鄂爾多斯南端的薩拉烏蘇地區,晚更新世為河湖相的粉砂、粘土沉積,其中可見人類化石、舊石器與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和鳥類化石。人類化石命名為“河套人”,哺乳動物群命名為“薩拉烏蘇動物群”,主要有納瑪象、斑鬃狗、狼、鹿、披毛犀野馬野驢河套大角鹿等。
綜上所述,鄂爾多斯陸塊的地質發展史經歷了幾個主要時期,自太古代以來的各期構造活動對陸塊的發生和發展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該陸塊的發生、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來看,鄂爾多斯陸塊經歷古老結晶基底岩系發育和古生代蓋層沉積階段,到中新生代坳陷盆地階段,最終由於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陸塊整體抬升,鑄就了的高原地貌形態

勘測歷史

從構造特徵看

從盆地構造特徵看,鄂爾多斯盆地關於石油的記載,可追溯到公元前。西漢末年的王莽時期,史書記就有“高奴出脂水”之說。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高奴有洧水可燃”。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雜誌》:“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出脂水,即此也”。《元一統志》:“延長縣南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

石油勘探未果

鄂爾多斯盆地石油勘探開發早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了。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陝西於彥彪、鄭明德與德國商人漢納根契約開採延長石油。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創辦延長石油官廠。次年鑽成中國陸上第一口井———延一井(井深81m)。民國三年(1914年),北洋軍閥政府與美國美孚石油公司簽訂《中美合辦油礦條約》。油量甚微,無重大發現。
長慶油田在鄂爾多斯盆地的石油勘探始於1950年。歷經籌劃啟蒙時期(二十世紀50年代)、起步時期(二十世紀60年代)、創業時期(二十世紀70年代)、調整時期(二十世紀80年代)、大發展時期幾個階段(二十世紀90年代至今)。

有微小發現

1950年,組建陝北勘探大隊,開展石油地質調查與鑽探。在北起延安、延長,南至銅川、韓城一帶進行地質調查,在中生界地層發現了20多個構造和40多出油苗,篩選3個重點構造提供鑽探。1951年,擴大勘探範圍至內蒙及賀蘭山地區。1954年,在永坪、棗園見低產油流。1958年,勘探區由陝北地區轉向內蒙的伊克昭盟和西部寧夏靈武、鹽池一帶;同時開展盆地構造和含油岩系岩相比那湖研究,尋找新的含油有利地區,在盆地西部斷褶帶發現三疊系和侏羅系油層,但未獲工業性油流。
鄂爾多斯盆地鄂爾多斯盆地
20世紀60年代,在寧夏靈武境內李莊子、馬家灘鑽探發現低產油流,第一次採用壓裂技術改造低滲透油層獲得工業性油流。李莊子、馬家灘鑽探發現,拉開了長慶油田會戰前的序幕,雖然達不到奠基的作用,起碼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開闢油田

20世紀70年代,在總結盆地油藏分布特點基礎上,建立了侏羅系古地貌成藏模式,首次提出沿古河道兩側尋找被蓋壓實圈閉的部署思路,從而發現馬嶺油田,迎來盆地第一次儲量增長高峰期。從此,拉開了盆地大規模石油勘探開發的帷幕。組織石油大會戰,加強低滲透油藏改造技術攻關,開闢油田開發試驗區。1979年,建成馬嶺、城壕、華池、紅井子、吳旗、直羅、下寺灣等9個油田15個試采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135萬噸規模。

全國推廣

20世紀80年代,侏羅系油田綜合調整,開展特低滲透油藏開發試驗和科研攻關,推廣新工藝、新技術。由侏羅系找油轉向三疊系找油。1983年12月,中生界三迭系延長統塞一井出油,日產六十四點四五噸。至此,陝北勘探,石破天驚,安塞油田八年科技攻關成功,解長慶倒懸之急,挽長慶徘徊之勢,有撥雲見日之功,指點山河之力,開低滲油田之先河。為此,安塞油田被譽為“安塞模式”,在全國推廣。
20世紀90年代,鄂爾多斯盆地石油開發生產穩步增長。90年代中期,制定了陝北石油二次勘探的部署思路,5年內新增石油儲量4億噸。在盆地內發現並高效開發了三疊系油藏為主的大型特低滲透油田———靖安油田。侏羅系滾動勘探開發取得成功,原油儲量、產量連續突破歷史最高水平。

突破新高

很長一段時間,長慶等於低滲透,低滲透等於長慶。“井井有油,井井不流”;是“破棉襖”,穿上太爛,不穿太冷;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等,這些觀念影響了鄂爾多斯盆地低滲透油田開發達70年。後來,又有“磨刀石”、“三低”、“四低”、“特低”、“超低”油氣藏,“邊際油氣田”、“難動用”、“貧礦”、“窮折騰”等帽子戴在頭上,一戴又是30年。進入二十一世紀,鄂爾多斯盆地石油勘探開發步入大發展的快車道。地質上提出辮狀河三角洲成藏理論,認識上提出“三個重新認識”、找油“原點論”、“巨觀找油論”、“自然能量開發壓差論”、“低滲透相對均質論”和“開發經濟界限論”,實現勘探開發領域向新領域轉移,2001年,第三次挺進董志塬,發現西峰油田,經過3年勘探,三級儲量超4億噸,被譽為中國石油近10年來最大發現。接著提出再上姬塬的部署,2002年初上就獲得了一批高產油流井,揭開了姬原勘探開發的序幕。姬塬勘探六上五下,終獲大發現。不到3年時間,初步落實了3個億噸級有利目標,為盆地石油儲量穩定增長提供了新的接替區。
按照國務院批准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3年來,我國新增石油探明儲量39.47億噸、天然氣探明量2.3萬億立方米,在鄂爾多斯、塔里木和渤海灣盆地連續發現8個億噸級油田,在鄂爾多斯、四川和塔里木盆地連續發現6個千億立方米的氣田。煤層氣在沁水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新增探明量2877億立方米,比2010年底前累計探明量翻了一番。頁岩氣率先在重慶取得突破,探明首個千億立方米整裝頁岩氣田,形成15億立方米產能。煤炭新增查明資源儲量1886億噸,新疆和山西新增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煤炭礦產地。鈾礦勘查在鄂爾多斯盆地查明一個超大型砂岩型鈾礦,有望形成我國鈾礦開發利用新格局。

發展樂觀

鄂爾多斯盆地石油開發從無到有。解放前,人們用了約50年的時間,將鄂爾多斯盆地的石油產量才搞到2000噸;解放後的50年代—60年代的20年間,年產量也沒有突破2萬噸;70年代—90年代,人們再用24年時間,年產量終於上升到了200萬噸;1994年東部會議提出33551目標後的6年間,盆地產量平均以年增長近100萬噸的速度上升,到2000年產量水平已達750萬噸(其中長慶占500萬噸);到2003年,原油產量突破1000萬噸(其中長慶占701萬噸);2007年,原油產量突破2000萬噸(其中長慶占1201萬噸),累計生產原油超1億噸。
鄂爾多斯盆地石油總資源量超過100億噸,實際比這數還大。截至2007年底,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6.67億噸,占總資源量的19%。建國以來,中國先後進行了三次油氣資源評價。1987年,對鄂爾多斯盆地石油資源評估只有40億噸,1994年的評估結果是85.88億噸,2006年的評估結果是100億噸。但從盆地侏羅系11套油層,延長統10套油層的實際看,對儲量資源量的認識還有巨大空間。曾有一位專家計算,光是延長統10萬平方公里,就已大面積穩定分布著石油,按一平方公里石油豐度40萬噸的常規蘊藏,意味著400億噸的石油埋藏量,除去一半折扣,也有200億噸石油資源量。所以,石油勘探開發的前景不可限量。
鄂爾多斯盆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石油產量年均增長速度均居中國第一位,每年新增石油地質探明儲量均超過1億噸以上。是建立石油生產基地的最有利地區,也是最現實的地區。2002年整個盆地生產的石油超過了1200萬噸,2007年2000萬噸(包括延長)。
鄂爾多斯盆地鄂爾多斯盆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