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陶世

奧陶世

奧陶世也就是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符號O),地質年代名稱,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原始的脊椎動物出現),開始於距今5億年,延續了6500萬年。奧陶紀開始於同位素年齡488.3±1.7Ma(Million Anniversary,百萬年、),結束於443.7±1.5M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奧陶世
  • 外文名:Ordovician
  • 別名:奧陶紀
  • 提出時間:1879年
  • 提出者:拉普沃思
  • 用途:地質年代名稱
名稱來源,簡介,意義,典型生物,三葉蟲,魚類,

名稱來源

“奧陶”(Ordovices)一詞由英國地質學家拉普沃思(C.Lapworth)於1879年提出,代表露出於英國阿雷尼格(Arenig)山脈向東穿過北威爾斯的岩層,位於寒武系志留系岩層之間。因該地區是古奧陶部族的居住地,故得名。奧陶紀的命名於1960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第21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正式通過。其中文名稱源自舊時日本使用日語漢字音讀的音譯名“奧陶紀”(音讀:オードーキ,羅馬字:oo doo ki)。

簡介

奧陶紀在地質學上,是古生代中5.1億年~4.38億年前這段時間,可分為三個時期——奧陶紀早期(早奧陶世,5.1億年~4.78億年前),奧陶紀中期(中奧陶世,4.78億年~4.53億年前)和奧陶紀晚期(晚奧陶世,4.53億年~4.38億年前)。
奧陶紀是地史上海侵最廣泛的時期之一,世界許多地區都廣泛分布有海相地層。在板塊內部的地台區,海水廣布,表現為濱海淺海碳酸鹽岩的普遍發育,在板塊邊緣的活動地槽區,為較深水環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淺海、深海碎屑沉積和火山噴發沉積。奧陶紀末期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冰期,其分布範圍包括非洲(特別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維亞以及歐洲西班牙法國南部等地。

意義

揭開冰河時期的序幕
在奧陶世的時期,古海洋把勞倫西亞(Laurentia)、波羅地(Baltica)、西伯利亞(Siberia)和剛瓦那(Gondwana)這幾個古大陸分隔了開來。到了奧陶世結束時,氣候進入了地球上最寒冷的時期之一,冰雪覆蓋了整個剛瓦那大陸的南半部
在奧陶世時,許多張裂的海盆使得古大陸勞倫西亞、波羅地、西伯利亞和岡瓦那大陸分離開來,包括巨神海(Iapetus Ocean)隔開了波羅地和西伯利亞大陸,後來巨神海閉合時,形成了加里東山脈(Caledonide Mts.)以及北阿帕拉契山脈(Appalachian Mts.)。還有古地中海(Paleo-Teyhys Ocean)把岡瓦那大陸從波羅地和西伯利亞大陸分隔了開來,而巨大的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則覆蓋了當時大部分的北半球
在奧陶世"冰室"世界的末期,進入了一個大冰期。冰原的厚度可以達到3 km,覆蓋了大半非洲(Africa)的北部與中部以及部分的南美洲(Amazonia,亞瑪遜盆地)。從冰帽中流出冰冷的融冰水,凍結了世界各大洋,導致生活在赤道附近暖水種的生物大量滅絕。
冰河紀拉開了序幕

典型生物

三葉蟲

奧陶紀海洋里生活著500多種三葉蟲。這雖然沒有寒武紀時期的種類多,但其數量仍是巨大的。這是今天三葉蟲化石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
三葉蟲化石很容易找到,這不僅因為它們數量大,而且因為它們定期脫去外殼。隨著動物的生長,外殼落入古海底,常常被掩埋,變成化石。從俄羅斯到摩洛哥美國,在世界各地的海相岩石中已發現了幾千種不同的三葉蟲。有的長著長刺來抵禦捕食動物,有的將眼睛長在長柄上,這樣當它們埋在泥沙里的時候仍能看見外面。 三葉蟲能夠在海底游泳或爬行。但它們防禦捕食動物的方法可能像今天的犰狳一樣,將帶殼的身體蜷縮成球狀。我們知道三葉蟲被其他海洋生物捕食,因為我們經常發現三葉蟲化石上有被咬的痕跡。有頜魚類的興起可能促使許多三葉蟲滅絕。但有些三葉蟲一直生存到2.51億年前的最大滅絕性災難發生的時候。

魚類

最早的魚類是無頜類。它們沒有上下頜,嘴很寬,頭的邊緣長著奇怪的骨板。也許這些骨板是發電器官,用來感覺距離或電擊捕食動物。無頜類的攝食方法是將含有微小動物和沉積物的水吸入口中。它們可能是尾巴向上在海底游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