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世

寒武世

大約5億4200萬年前到4億8千8百萬年前被稱為寒武紀。寒武紀是地質年代劃分中屬顯生宙古生代的第一個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寒武紀
  • 外文名:Cambrian
  • 地位:標誌著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
  • 又稱:三葉蟲時代
  • 著名時期生物:澄江動物群
  • 生物主要種類:海生無脊椎動物和海生藻類
發展由來,地質介紹,典型物種,

發展由來

寒武紀是顯生宙(Phanerozoic Eon)的開始,標誌著地球生物演化史新的一幕。在寒武紀開始後的短短數百萬年時間裡,包括現生動物幾乎所有類群祖先在內的大量多細胞生物突然出現,這一爆發式的生物演化事件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帶殼、具骨骼的海洋無脊椎動物趨向繁榮,它們營底棲生活,以微小的海藻和有機質顆粒為食物,其中,最繁盛的是節肢動物三葉蟲,故寒武紀又稱為“三葉蟲時代”,其次是腕足動物古杯動物棘皮動物腹足動物,寒武紀的生物形態奇特,和我們現在地球上所能看見的生物極不相同。
比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雲南的澄江動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爾吉斯頁岩生物群。寒武紀的生物界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海生藻類為主。無脊椎動物的許多高級門類如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筆石動物等都有了代表。其中以節肢動物門中的三葉蟲綱最為重要,其次為腕足動物。此外,古杯類、古介形類、軟舌螺類、牙形刺、鸚鵡螺類等也相當重要。拋開牙形石不說,高等的脊索動物還有許多其他代表,如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的華夏鰻、雲南魚、海口魚等,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中的皮開蟲,美國上寒武統的鴨鱗魚。
形成於前寒武世末期(大約距今六億年前)的超大陸潘諾西亞(Pannotia),在古生代的時候開始分裂,一個新的海洋--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勞倫西亞(Laurentia,北美)、波羅地(Baltica,北歐)和西伯利亞(Siberia)這幾個古大陸之間擴張。超大陸岡瓦那(Gondwana)則在泛非褶皺帶上組合而成當時最大的大陸,範圍從赤道延伸到南極。
奧陶世時期,溫暖的海水把石灰岩和鹽岩沉澱在岡瓦那大陸的赤道地區(Australia澳洲、India印度、China中國與Antarctica南極洲),同時在岡瓦那大陸的南極地區(Africa非洲與South America南美)則沉澱了冰河的沉積及冰漂的碎屑。

地質介紹

1、宙: 地質時代從古至今共劃分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顯生宙
2、代: 元古宙又劃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 顯生宙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晚期,劃分出一個震旦紀,目前只適用於中國;
3、紀: 古生代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 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
4、世: 紀以下還可以再劃分為世; 如寒武紀分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晚寒武世; 奧陶紀分為早奧陶世、中奧陶世、晚奧陶世; 石炭紀分為早、中、晚石炭世; 第三紀: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第四紀:(早、中、晚)更新世、全新世。
5、地質時代單位(宙、代、紀、世)相對應的地層單位(宇、界、系、統),如太古宙形成的地層稱太古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層稱為太古界,寒武紀形成的地層稱為寒武系,早、中、晚寒武世形成的地層分別稱為下、中、上寒武統。

典型物種

萊得利基蟲;拉丁文名:redlichia ;生存年代:早寒武世。頭鞍窄而長,幾乎伸至外邊緣,三對頭鞍溝,頸環寬大。具頰刺。眼葉新月形,末端與頭鞍相接。邊緣溝深。面線前支與中軸線交角成45°~90°。胸節多。尾部小,不分節。古無脊椎動物。簡稱“萊氏蟲”。三葉蟲綱中出現較早的一類。以最早研究此種化石的英國古生物學家萊得利基而得名。頭大,尾小;頭鞍前狹後寬,呈錐形;眼長,新月形。是亞洲和大洋洲早寒武世地層中最常見的化石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