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學(學科)

農業經濟學(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農業經濟學是研究農業中生產關係和生產力運動規律的科學。農業經濟學是研究農業生產,及與其相聯繫的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係的學科。其內容包括農業中生產關係發展變化,生產力諸要素的合理組織與開發利用的規律及套用 等。對於農業中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進行研究,起源於奴隸社會時期奴隸主管理莊園經濟的需要,在封建社會時期又有所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業經濟學
  • 外文名:Agricultural Economy
  • 類別:學科
  • 國家:中國
概述,概述,產生和發展,西方農經,中國農經,研究內容,指導思想,研究方法,哲學方法,調查方法,邏輯方法,數量分析法,借鑑方法,學習要點,地位和作用,微觀組織制度,持續發展,市場化和國際化,生產結構與布局,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科技進步,信息資源,

概述

生產關係運動規律的研究主要包括對農業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以及農產品的流通和分配等問題的探討;
生產力運動規律的研究則主要涉及農業生產力諸要素的組織、利用及其經濟效益。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和套用對於系統闡明社會主義農業制度的發生、發展規律,以便正確地進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對於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和科學技術成果,以便加速發展社會主義農業生產;以及對於加強對農業經濟活動的巨觀和微觀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思想,在巨觀方面主要強調富國安民,必須“以農為本,重農抑商”和減輕農民的租稅負擔;在微觀方面主要強調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善於利用天時、地利,改良農業技術,並精心管理。闡述這些思想的代表著作有成書於戰國末期的《管子》和《呂氏春秋》、後魏時的《齊民要術》等。
齊民要術齊民要術
歐洲古代農業經濟思想大體上和中國古代相類似。其代表著作有羅馬時代大加圖的《論農業》和瓦羅的《論農業》等。但是農業經濟作為一個專門學科,則是隨著資本主義在農業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十八世紀中期,在英國首先出現了研究農業經濟問題的專門著作,主要是對新興的資本主義農業產生的狀況進行描述,以及對農業中大生產的優越性及生產要素的合理配合問題進行分析,其代表著作有英國的《農業經濟》等。
十九世紀中期以後,德國出現了用抽象方法研究農業經營和農業生產的區位配置的農業經濟學著作,這把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向理論概括方面大大推進了一步,其代表作有屠能的《孤立國與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19世紀中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經濟學轉向研究農業經營形態問題,注重探討農業生產經營的合理集約度和合理的部門結構。二十世紀20年代以後,美國對農業經濟學的研究趨於活躍,它主要研究資本主義條件下,農場主如何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利潤的原理、原則和方法,同時也更加重視對農產品運銷和農業金融問題的研究。
30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加深,農業日益陷於市場劇烈波動的威脅之中,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又著重向農產品的市場預測,以及國家對農業生產的干預與調節方法方面發展。二十世紀50年代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的農業經濟學更強調定量分析,除了更加廣泛運用統計方法外,又進一步運用了數學模型的方法。
農業經濟學在其發展過程中,有逐漸分解為許多分支學科的趨勢。50年代以來,農業經濟學已逐漸分解為農場管理學、農業生產經濟學、農產運銷學、農業金融學、土地經濟學農工商聯合企業管理學、農業政策學等更加專門的學科。

概述

農業經濟思想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中國春秋時期,孔子和孟子的著作中已有多處論及農業經營、土地制度和發展農業經濟、安定民生的問題。戰國初李悝創平糴之法、漢代董仲舒“限民名(占)田,以澹贍不足”的主張以及宋代王安石推行的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政策等,都是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農業經濟思想的代表。歐洲古羅馬的一些文獻中也散見各種片斷的有關農業經濟的論述。農業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的商品化而逐漸形成的。早在18世紀中葉,法國重農主義經濟學家F.魁奈已套用投入產出對照表方法研究農業經濟,提出只有土地和農業,才是一切超過生產費用的“純產品”或剩餘的唯一源泉,宣揚自由競爭和重農經濟學說。在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農業經營的英國,A.揚在其所著《英格蘭及威爾斯南部遊記》和《法國遊記》中,在鼓吹資本主義農業制度的同時,提倡作為近代農業特徵之一的諾福克輪作制度,論證了大農業經營的優越性以及生產要素配合比例和生產費用與收益的關係等問題,可視為近代西方農業經濟學的先驅。與此同時,W.馬歇爾通過農村調查寫了題為《農村經濟》的報告。19世紀中葉,《皇家委員會報告》中,出現了“農村經濟學”和“農業經濟學”的名詞,似為這一學科名稱的始源。1913 年牛津大學成立農業經濟研究所,從事農業經濟問題的研究。在德國,18世紀中葉經濟學界的官房學派已對作物耕種、農地利用、農事經營等有較具體的研究。 A.泰爾所著《合理的農業原理》一書首先提出農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利潤,並大力宣傳輪作制,以代替三圃制。泰爾的學生J.H.von屠能的主要著作《孤立國》著重於分析農業經營集約度,創“農業圈”之說,對級差地租理論的貢獻尤大,被視為農業配置學的創始人,也是德國農業經營經濟學派的奠基者。到了20世紀初期,艾列波著《農業經營學泛論》,發展了農業經營經濟學;T.布林克曼集德國農業經營經濟學之大成,在其主要著作《農業經營經濟學》中,圍繞農業集約化和農業經營制度兩大主題,論述了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投資收益界限、部門配合理論以及生產規模等問題,還套用動態分析方法,分析了影響農業集約度和農業經營制度變革的各種主要因素,使當時以農業經營經濟學派為代表的西方農業經濟學在理論和方法上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並為當代生產經濟學準備了基礎。此外,德國還有強調發揮農業政策作用的農業政策學派,代表人物有戈爾茲、康拉等。
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農業經濟與科技發展研究

產生和發展

19世紀中葉,馬克思在剖析資本主義制度、撰寫《資本論》等著作的過程中,闡明了許多有關農業經濟的重大理論問題。其中,如關於重農學派的評價,絕對地租級差地租壟斷地租的理論,農業中大生產和小生產的理論,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國有化的理論等,為後來馬克思主義農業經濟學的系統形成提供了基本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19世紀末,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一書中,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農業和農民問題作了精闢的分析。考茨基的《土地問題》一書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地分析農業中的資本主義,肯定了農業大生產的優越性,駁斥了小農經濟穩固論,可稱是一本專門論述農業經濟問題的較早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結合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實踐闡述農業經濟理論問題的,則始自列寧。早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寧就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書中分析了俄國農奴制度廢除以後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性,論證了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領導作用的經濟基礎。十月革命勝利以後的《論糧食稅》和《論合作制》等著作,論證了蘇聯在結束“戰時共產主義”階段不久的情況下,通過“租讓制”、“合作制”等列寧稱之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其中關於通過合作社來吸引農民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則是馬克思主義關於農民和農業問題理論的重大發展,為蘇聯等國家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理論基礎。
資本論資本論

西方農經

現代西方的農業經濟學以美國為代表。俄亥俄州立大學首先於1899年開設“農村經濟學”課。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於農場管理,主要學者有H.C.泰勒、W.J. 斯皮爾曼和G.F.沃倫等。20世紀20年代,美國農業經濟研究頗為活躍,農業經濟學者如泰勒、E.G.諾爾斯、R.T.伊利、F.R.約德、T.N.卡弗等人各有側重地分別對農場經營的理論與實務、農產品的價格和運銷以及土地經濟、農村經濟等問題進行了探討。J.D.布萊克的《生產經濟學導論》則為農業生產經濟學的創立作出了貢獻。經過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加強了對農業生產的干預,農業經濟學的研究也發生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T.W.舒爾茨發表《不穩定經濟中的農業》,將農業放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加以考察,運用新古典學派的經濟理論,為政府制定農業政策、解決農業收入低和不穩定等問題提供依據。由於農業中專業化、社會化的發展以及“農工商聯合企業”等的出現,50年代以來,西方農業經濟學的新發展還表現在更加系統地運用新古典學派的理論與方法(以英國的C.里特森為代表),更加系統地套用數學方法包括套用電子計算機,來分析、研究農業經濟問題(以E O.黑迪為代表);產生了許多新的分支學科,如農工聯合企業管理學、農業發展經濟學、農業資源經濟學和食品經濟學等。

中國農經

近代農業經濟學約於20世紀20年代介紹到中國。早期主要是一些經濟學家包括不少外國經濟學家用西方農業經濟學的觀點來考察中國農村生活、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問題,著作有陶孟和的《中國農村生活》、O.E.貝克的《農業與中國的將來》、F.B.泰勒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和J.L.卜凱的《中國農家經濟》等。30年代以後,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和講授先後在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山文化教育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以及金陵大學浙江大學、中央大學等機構中展開,許璇梁慶椿吳文輝、章植等先後發表了不少有關農業經濟學概論、土地問題、佃農問題等的論著。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的發表,為套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問題展開了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有陳翰笙薛暮橋孫曉村等為其成員的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對中國農村經濟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早期的研究主要受蘇聯農業經濟學的影響。1980年以後,由於更多地結合了中國農村經濟改革和農業發展的實踐,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

研究內容

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1.土地問題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農業體系的建立、鞏固和發展;
農業經濟學教材農業經濟學教材
2.農業的生產結構與經濟結構、農業發展戰略
3.農業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和科學技術的組織利用和經濟效果
4.農業計畫、農業經濟核算和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
5.農產品貿易與價格;
6.農業資金和財政信貸;
7.農業中的分配和農業擴大再生產問題等。
其中,有的已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如農業生產經濟學農業技術經濟學、農業資源經濟學、農產品貿易與價格學、農業發展經濟學等。

指導思想

農業經濟學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特別是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規律和固有矛盾,及必然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方式所取代的科學。所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指南,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思想武器,農業經濟學也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但是,必須明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是指要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所闡明的基本原理來指導農業經濟學的學習和研究,而不是要堅持馬列主義經典作家所論述過的一切論點。馬列主義給予我們最根本、最重要的東西,是不斷認識和發展真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並不是解決一切未來問題的具體答案。什麼是馬列主義不斷認識和發展真理的觀點和方法?這就是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這也就是鄧小平同志所一再強調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正確標準即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發現和發展真理。農業經濟科學的發展也是如此。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踐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結,即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亦即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的成功,正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衝破了僵化體制和陳舊觀念的束縛,進行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也正是在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下,我國農業經濟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它在實踐的推動下發展,又在發展中為農業經濟服務。總之,農業經濟學的對象、任務,決定了它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特別要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農業經濟學。

研究方法

哲學方法

首先應當強調的,就是要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即在研究農業經濟問題時,要對農業經濟中的各種問題和解決辦法進行歷史的、綜合的考察和比較分析,從中總結出這些問題發展變化的規律性、產生原因和今後應有的對策。

調查方法

其次,在對農業經濟問題進行歷史的綜合的考察時,既要善於運用典型調查的資料和典型調查研究的方法,又要善於運用統計資料和統計研究的方法。前者可以使我們對農業經濟問題的發展變化,有深入生動的了解;後者可以使我們了解農業經濟問題在大範圍內的總的情況和發展趨勢。只有兩者相互配合,才能既避免“以點代面”的片面性,又能提高對問題認識的深度,使我們的認識更加符合實際。

邏輯方法

第三,在對考察所得到的資料和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和綜合研究以形成結論時,要善於運用邏輯思維方法,包括演繹法和歸納法。演繹法的特點是根據已知的判斷或理論認識,推導出新的認識或理論。歸納法的特點是根據大量事實,歸納出新的認識或理論。演繹法在所根據的已知判斷或理論是正確的條件下,雖然也能推導出新的認識,但是往往由於已知判斷的局限性,使其所推導出的新認識發生失誤。與此相比,歸納法更加符合從實踐中產生真理,發展真理的要求。因此在研究農業經濟問題時,應更加重視運用歸納法。
農業經濟學教材農業經濟學教材

數量分析法

第四,在研究農業經濟問題時,還應善於恰當地運用數量分析法。影響社會經濟現象發展運動的因素十分複雜,而社會經濟現象的發展運動,又很難在人為控制條件下進行反覆的觀察,所以長期以來對農業經濟問題的研究,主要只是進行質的分析和研究,闡明其發展的大體趨勢和達到預期目標所應當遵循的原則。這樣的研究方法,也能取得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因而今後必須繼續予以重視。但是由於這樣的研究成果,缺乏量的規定性,因而在運用上很難準確掌握。因此,在農業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上,今後應進一步引進數量分析方法,使其所揭示的規律和原則儘可能數量化、精確化,成為更加精確的科學。然而,也必須注意的是,迄今為止,即使在數量分析十分發達的國家,數量分析在社會科學研究上,也只能作為輔助方法。

借鑑方法

最後,在研究和解決農業經濟問題時,還應當善於學習和吸取西方國家,即資本主義社會研究、解決農業經濟問題的理論方法和經驗。資本主義國家的許多經濟學理論和研究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並不只是資產階級的專利。有許多都是市場經濟發展經驗的科學總結,對於研究和推動不論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或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國正在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它雖然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有本質區別,但是資本主義國家管理市場經濟的許多理論和經驗,對於我國還是大有參考價值的。在這個問題上,必須打破過去那種對資產階級的東西只能批判,不能利用的“左”的觀念。

學習要點

地位和作用

理解農業的概念;認識農業的特點;認識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我國“三農問題”的主要表現及其原因。

微觀組織制度

了解我國農業的微觀組織制度的演變經歷;認識農業家庭經營的必然性;了解合作經濟的基本原則和功能;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涵義和作用。

持續發展

了解農業發展的歷史階段;掌握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了解我國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道路;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戰略目標和戰略措施。

市場化和國際化

了解農業市場化的基本含義;認識農業中市場機制的功能和特點;認識農產品流通的意義和特點;了解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演變;了解WTO的基本原則和WTO農業協定的主要內容。

生產結構與布局

掌握農業生產結構的概念及其衡量方法;認識農業生產結構問題的重要性;了解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理解我國調整最佳化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意義、原則和方向;掌握農業生產布局的概念;認識合理布局農業生產的意義;掌握農業生產布局的原則。

自然資源

土地和水 掌握自然資源和農業土地資源的概念;認識農業土地資源的特點;了解我國農業土地資源狀況;掌握農業集約經營的概念;認識農業集約經營的必然性;了解我國農業集約化的途徑;認識農業中規模經濟的來源;掌握農業規模經營的條件;認識水資源對農業的重要性;了解我國農業水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社會資源

勞動力與資金 掌握農業勞動力資源的概念;認識農業勞動的特點;認識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意義和途徑;了解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利用狀況及解決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途徑;認識資本在農業中的作用;了解我國農業中的資本來源;了解我國財政支農中的問題及完善途徑。

科技進步

了解農業科技進步的內容;認識科技進步對農業的作用;了解農業技術的經濟類型;了解我國農業技術進步的重點和推進我國農業技術進步途徑。

信息資源

農業信息資源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農業資源包括水、土地、氣候、生物等影響農業生產發展的自然資源。廣義的農業資源不僅包括上述農業自然資源,還包括資本、勞動和技術等農業經濟技術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