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凱

卜凱

卜凱(John Lossing Buck) (1890—1975),美國紐約州人。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和教育家,對中國近代農業經濟研究以及為中國近代經濟學科的建立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卜凱1914年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畢業之後,隨即來華從事農業實驗和推廣工作。1920年起擔任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教授,併兼任農業經濟系主任。在此期間,他兩次回康奈爾大學學習,於1925年獲得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1933年獲得博士學位。1935年擔任美國財政部駐中國代表,離開金陵大學。1940年再次回金陵大學任教。從他1915年來華,到1944年離華,除去中間學習的5年,他將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中國近代農村經濟事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卜凱
  • 外文名:John L. Buck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紐約州
  • 出生日期:1890年
  • 逝世日期:1975年
  • 職業:著名農業經濟學家
  • 畢業院校:康奈爾大學農學院
  • 代表作品:《中國農家經濟》等
人物簡介,成長經歷,主要貢獻,主要論文與著述,

人物簡介

1917年與賽珍珠(Pearl S. Buck)結婚,後者因出版反映中國農村生活的小說——《大地》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1920年開始任教於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主講農業經濟、農場經營等課程,1925年擔任金陵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的首任主任。
卜凱在中國近30年,一直致力於中國農業經濟學的教學和調查研究工作,發表了多部產生重大影響的中國農業經濟學著作。其中,《中國農家經濟》和《中國土地利用》兩書於20世紀30年代出版以後,在學術界“不僅劃時代地建立起了中國近代農業經濟的一套最完善的調查資料,並且他對中國農業經濟的看法一直影響著後來的學者”,他本人也“廣泛被尊為世界上關於中國農業經濟最優秀、最權威的學者”。

成長經歷

卜凱,189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德徹斯縣快樂谷的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當地長老教會的長老,母親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卜凱在農業和宗教方面深受其父和家庭的影響,他通過看父親常常訂閱的農業報刊開始對科學農業和改良物種感興趣。中學畢業後,進入以農科著稱的美國常春藤大學之一的康奈爾大學農學院。就學期間,對中國問題頗感興趣,加入了學長芮思婁(J.H.Reisner)發起的“中國研究俱樂部”,認為“中國人民更需要了解科學的農業”。1914年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他拒絕了印度和美國農業部的邀請,於1915年來到中國的安徽南宿州以基督教傳教士的身份從事農業實驗和推廣工作。1917年,與鎮江長老教會牧師賽兆祥(AbsMomSydenstricker)之女賽珍珠(PearlS.Buck,1892—1973)結婚。在宿州四年多的時間裡,他將主要精力用於農業改良試驗和推廣工作,而不是傳教上。1920年,因為資金缺乏,他接受了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院長、康奈爾大學的校友芮思婁的邀請,擔任金陵大學農學院的教授,主講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農場管理學等課程,並結合教學組織學生利用暑假開展農村調查。1921年秋,他創建了農業經濟組。1925年,改為農業經濟系,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農業經濟系———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也是國內農業院校設定最早的農經系。1921—1934年期間,他擔任新成立的農經系的首任主任。1924年,卜凱返回康奈爾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25年,獲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後又回到金陵大學。193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1935年,他被聘為美國財政部駐中國代表,暫時離開金陵大學。1936年與賽珍珠離婚。1940年,卜凱又重新回到金陵大學任教,並於1941年與張洛梅女士結婚。1944年初夏偕夫人張洛梅女士和未滿周歲的孩子返回美國,1975年9月25日在紐約州德徹斯縣逝世。

主要貢獻

第一,創辦我國近代首個農業經濟系。1921年,卜凱在南京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農業經濟系,即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從1925年起,卜凱為建立金陵大學農經系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做了很多努力。首先是選派青年教師到國外深造,先後派到康奈爾大學學習的有徐澄、喬啟明、楊蔚、劉瀾濤應廉耕、崔毓俊、沈憲耀和王立我等人;派到史丹福大學學習的有孫文郁;到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有潘鴻聲;到明尼蘇達大學的有歐陽萍。這些人中除楊蔚獲得博士學位外,其餘都獲得碩士學位。其次,還與康奈爾大學農業經濟系合作,由華美協會資助,康奈爾大學農經系派遣有聲望、有才能的教師到南京金陵大學農經系任教。這些外籍專家的到來,大大充實了農經系的教學隊伍。使金陵大學農經系發展為30年代金陵大學農學院教師人數和聘用外國教授人數最多的系。1930—1937年,有19位外國專家學者到系參加工作。此外,1932年卜凱將中國農業史的研究工作納入農經系的研究課題,加強了中國農業史科研隊伍的力量。同時,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系內主要教學人員除授課外,還都從事一項或幾項課題的研究任務,使金陵大學農經系成為國內各大學農經系中同時期研究成果最多的學系。可以說30年代前期,金陵大學農經系達到了它戰前的最鼎盛時期。由1925年只有5個人的教學隊伍,發展到這個時候,教授、講師、助教加上康奈爾大學的外籍專家教授以及特約專家學者多達60餘人,連同助理統計師共150多人,成為金陵大學農學院教師隊伍最多的一系,學生的數目在全校各系中也是最多的。1940年之後,由於戰爭導致金陵大學遷往四川,外籍專家較難到校。但是,本校畢業之後派出去深造的高級教學人才陸續返系任教,使得金陵大學農經系在戰爭期間依然人才濟濟。這與 卜 凱 當 初 派 送 青 年 教 師 深 造 的 遠 見 密 不 可分。卜凱創建的金陵大學農經系是我國高等學校最先創辦的農業經濟教育和科學研究單位,截至1952年院系調整之時,共培養 了488位 本 科 生。這些學生畢業後,廣泛從事教學、科研、農業金融、農業推廣及農產運銷等工作,為我國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經濟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許多卜凱的學生及與之共事的同事,受其言傳身教,踏實工作,不少人都成為農經界的專家和泰斗。而卜凱所倡導的農村調查作為農經系的傳統保持至今,培養訓練了大批高素質的農經人才,許多優良的學風隨著他們踏上工作崗位而廣泛傳播。
第二,開創我國農村經濟調查先河。在華長達20多年的時間,卜凱身體力行,深入農村調研考察,取得了中國農村第一手的調查資料。並且根據中國的國情和一手的調研資料,卜凱編寫了有中國國情的農業經濟方面的教材,如 《中國農家經濟》、《中國土地利用》、《農業經濟學》、《農場管理學》、《農村社會與組織學》、《農業統計學》、 《農產物價學》、 《農業經濟研究法》等。這些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經濟方面的著作,不僅僅作為金陵大學學生的教材,在新中國成立前還有許多農學院都用作教材。1922年,卜凱第一次在安徽蕪湖對102個農戶經濟做了調查。1923—1924年,發表了 《中國安徽蕪湖近郊102個農家的社會經濟調查》。對此,芮思婁曾作過這樣的評價:“所有重視農業及農村者長久以來對中國農業及農村生活的諸多真相皆感需要。可是,愈是真實的愈難掌握,但正確了解實際情況作為改進的依據是絕對必要的。為解決此項問題,以科學的農場管理及對所有調查資料經過嚴密的查對。在調查設計及資料蒐集方面,卜凱教授作為長老會農業使團成員在南宿州農村的經驗極有價值。這項調查是可靠的,皆在卜凱指導下全由其學生調查……”1925年,卜凱對學生崔毓俊的調查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發表了 《直隸鹽山縣150個農家的社會經濟調查》。同時期及抗戰時期農經系進行的專題調查還包括:中國水災調查;人口和生命統計的調查;農家特約記賬及資料分析研究;豫鄂皖贛四省農村經濟調查;崑山、南通及安徽南宿州租佃制度調查;宿縣農產貿易與農產物價的研究;中國花生生產運銷費用研究;日軍侵犯淞滬農民損失調查;中國糧食消費概況調查;中國鄉村衛生及農民生活調查;四川農村經濟調查;農產運銷運用研究;成都平原大米生產成本研究;四川特產絲、茶、桐油、柑橘生產運銷研究;四川省土地分類調查;彭縣農業資源普要;成都市商品價格定期調查及家庭生活費用調查;四川各地農產品及消費品調查;四川溫江及彭縣鄉村商品價格定期調查及家庭生活費用調查;四川各地農產品及消費品調查;四川溫江及彭縣鄉村建設實驗;物價調查;農情報告等。其中,1936年9月至1946年4月由雷伯恩及卜凱先後主編的 《經濟統計》期刊,以中英文對照方式刊印發行,定期發表金融市場及物價資料,期刊曾由美國紐約加蘭 (Galland)出版公司於1980年分四期重印發行;抗戰時期,曾刊印 《經濟周訊》,系統發表成都市批發物價指數、生活費用指數及其他有關經濟信息的研究報告,這些是當時其他院校農經系所未有的。金陵大學農經系物價研究成果主要依靠 《經濟統計》發表與傳播,所記錄的詳盡資料對當時社會物價制訂提供了寶貴的借鑑,也使金陵大學農經系成為20世紀30年代和抗戰時期蜚聲中外的物價研究單位。
特別是1921—1925年 期 間,卜 凱 指 導 學 生 對 我 國7個 省17個 地 區2866個農家的經濟狀況進行調查。於1933年出版的 《中國農家經濟》一書,是當時國內唯一的中國農村經濟專著。從1929—1933年曆經5年,卜凱組織了覆蓋我國22個省168個地區、16786個田場、38256個農家的又一大型農村土地利用調查。在完成土地利用調查基礎上所寫成的 《中國土地調查》,詳細論述了當時中國土地利用的現狀和影響梯度利用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精良使用問題等,並將調查地區區劃為兩大農業地帶和八大農區,開闢了我國農業區劃的新紀元。 《中國農家經濟》和 《中國土地調查》文獻是關於中國農村經濟的首創性著作,不僅成為國際學術界研究中國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的經典,而且被費正清主編的 《劍橋中國晚清史》所收錄。也正因為這兩部重要的著作,確立了他在世界農業經濟史上的地位。同時,這也是他為中國所作出的最傑出的貢獻。在1929年開始的農村土地利用調查中,卜凱以個人力量儘可能地為調查爭取到了太平洋國際學會的資金和技術資助。沒有他的組織以及爭取來的資金和技術資助,涉及範圍如此廣泛,延續時間如此之長,成果如此豐富的調查是不可能完成的。卜凱可以說是美國學者對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研究的開創者。他不僅劃時代地建立起中國近代農業經濟的一套最完善的調查資料,而且對中國農業經濟的看法一直影響著後來的學者。卜凱認為,中國近代農業問題主要是經濟問題,解決的方案是廣義的技術進步,這一看法就形成了後來所謂的 “技術學派”;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則認為,中國近代農業問題主要是土地分配不均,因此形成了 “分配學派”。這兩種不同的觀點長期存在學術爭鳴。
第三,倡導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卜凱本人一直堅持提倡的教研與實踐相結合的學風,這在後來成為了金陵大學農經系的傳統。卜凱認為,中國的農民應通過組織信用合作社來實現自助。因此,他將建立農村信用社的事情交給徐澄主持。1923年11月,徐澄在南京組織了豐潤門 (今玄武門)農村信用合作社。這是我國最早成立的農村合作社之一,當時會員16人。以豐潤社為開端,金陵大學農經系積極在各地引導農民創立合作社,其後農村合作事業在我國有很大發展。金陵大學農經系在我國農村合作事業發展中頗多貢獻,至1926年春,合作社進展顯著。
卜凱對中國近代農業經濟問題研究最突出的貢獻有兩個方面。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引入西方最新的調查研究方法,使農業經濟問題的調查科學化。二是在農業經濟思想方面,提出關於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獨到見解。
1921—1925年間,卜凱組織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師生,開展中國農業經濟調查。他們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對7省17縣的2866戶農家進行調查。1929—1933年,卜凱得到太平洋國際學會的資助,主持中國土地利用方面的調查,組織對中國22省、168個地區、16786個農場和38256戶農家的調查,在此基礎上編寫了《中國土地利用》一書,並於1937年出版。卜凱組織的農村調查,是中國近代歷時最久、調查地域最廣、調查項目最詳、最富於科學性的農村調查,為研究中國近代的農業經濟問題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主要論文與著述

卜凱.1937.中國農家經濟.上海:商務印書館.
卜凱.1937.中國土地利用.上海:商務印書館.
卜凱.1937.中國土地利用地圖冊.上海:商務印書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