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

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全稱“國立中央研究院”,簡稱中研院,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中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也是現今中國台灣地區最高學術研究機關。1928年6月於首都南京成立,1949年部分院士機構搬遷到台灣。1949年10月,中央研究院留在大陸的各機構都被中國科學院接收。1954年在台北市南港區建設現今院址。現直接隸屬於台灣當局領導人(“中華民國總統府”)。首任院長為蔡元培,現任院長為廖俊智。任務包括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培養高級學術研究人才,併兼有科學與人文之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央研究院
  • 外文名:Academia Sinica
  • 單位簡稱:中研院
  • 創辦時間:1928年6月9日
  • 主管部門總統府
  • 創辦地點:中國南京
  • 總部地點:中國台北
  • 現任院長:廖俊智 
  • 首任院長:蔡元培
歷史沿革,籌備過程,正式成立,在台“復建”,基本情況,組織,院本部,總辦事處,委員會,院長,遴選辦法,歷任院長,院士,職責,選舉,現任,現有研究所,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重大事件,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籌備過程

1927年4月1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第七十四次會議在首都南京舉行,李石曾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決議推李石曾(煜瀛)、蔡元培(孑民)、張人傑(靜江)共同起草中研院組織法。同年5月9日,中央政治會議第九十次會議議決設立中研院籌備處,並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張人傑、褚民誼、許崇清、金湘帆為籌備委員。7月4日,《中華民國大學院組織條例》公布,改列籌設中的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大學院的附屬機關之一。10月大學院成立。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組織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隸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中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國文學、考古學、心理學、教育、社會科學、動物、植物等十四個研究所。11月20日,大學院院長蔡元培聘請學術界人士王季同、張乃燕楊杏佛等30人在南京的大學院召開中研院籌備會及各專門委員會聯合成立大會,討論中研院組織大綱及籌備會進行方法。議決先籌設各研究單位,計有:理化實業研究所、地質調查所、社會科學研究所、觀象台四個研究機構,並推定各所常務籌備委員,積極展開籌備工作,並通過《中華民國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1928年4月10日,頒布《修正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規定國立中央研究院“為中華民國最高科學研究機關”。宗旨為“實行科學研究,並指導、聯絡、獎勵全國研究事業,以謀科學之進步,人類之光明”。研究範圍包括數學、天文學與氣象學、物理學、化學、地質與地理學、生物科學、人類學與考古學、社會科學、工程學、農林學、醫學等11組科學。條例還對組織、基金、名譽會員等作了規定。中研院改為不屬於大學院的獨立機關。4月20日,國民政府委員會第五十六次會議任命蔡元培為院長。4月23日,特任蔡元培為院長。5月,啟用印信。

正式成立

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第一次院務會議在上海東亞酒樓召開,蔡元培主持宣告該機構正式成立。創辦中央研究院的主要成員是中國科學社社員,中央研究院成立後接收了中國科學社在國際上作為中國科學界官方代表的地位。
11月,國民政府公布《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法》11條。規定:中央研究院直隸國民政府,為全國最高學術研究機關。主要職責為實行科學研究,指導、聯絡、獎勵學術研究。
在首任院長蔡元培任內,中央研究院陸續在南京、上海等地設立十個研究所,系由理化實業、社會科學、歷史語言三研究所,以及地質調查所、觀象台與自然歷史博物館演展而來。抗戰期間中央研究院曾西遷昆明、桂林、四川李莊等地,抗戰勝利後方復還京、滬。1948年3月26日中央研究院院士選出,共81人。9月23日第一次院士會議舉行,中研院之體制始告完成。
理化實業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下有物理組、化學組、工程組。1928年7月分立為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工程研究所,均在上海。
蔡元培任院長的委任狀蔡元培任院長的委任狀
地質調查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7月成立地質研究所,在上海。
社會科學研究所於1927年11月籌設,1928年5月正式成立,下有法制組、民族組、經濟組、社會組,前兩組在南京,後兩組在上海。1934年7月,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之北平社會調查所併入該所,1945年改稱社會研究所。
觀象台於1927年11月更名,下有天文組、氣象組。1928年2月分立為天文研究所、氣象研究所,均在南京。
語言歷史研究所於1927年夏設於廣州中山大學,1928年3月在中山大學籌設歷史語言研究所,10月22日遷入廣州柏園正式成立,後遷北平。體質人類學研究所於1944年由史語所第四組中抽出另設,抗戰勝利復員後因限於經費,又由史語所收回接辦。
自然歷史博物館於1929年1月籌備,1930年1月成立於南京。1934年7月更名為“動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分立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於1928年11月決定設立,1929年1月籌備,1929年5月正式成立,在北平。
數學研究所於1941年籌備,1947年正式成立,在上海。
醫學研究所於1944年籌備。
近代物理(即原子能)研究所於1945年秋籌設,嗣因倉促遷台,未能完成。

在台“復建”

1949年,“國府”遷台。12月,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全部以及數學研究所的部分共二千多箱重要圖書、文物、儀器、設備運往台灣,遷至台北的國立台灣大學,暫存在桃園縣楊梅鎮火車站倉庫;其餘研究所皆留置於中國大陸,並發展為後來中國科學院之主體(中國科學院早期的外文譯名亦一直沿用Academia Sinica,現多採用英語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但仍有部分研究所沿用拉丁文譯法)。由於多數院士及第一次院士會議所選出之第三屆評議員32人亦都留在大陸或留置國外,在台者僅有吳大猷朱家驊凌鴻勛李先聞吳敬恆胡適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王世傑王寵惠等人,不足法定人數,兩會無法召集並行使職權,“中研院”陷入半停頓狀態。
1954年,經朱家驊多方奔走,在台北市南港區現址建設院區。植物研究所在台“復所”。
1955年,成立近代史研究所及民族研究所籌備處。
1957年,多方討論出“以報到登記人數為實有全體人數”之辦法並呈奉台灣當局領導人令準,於4月2日在台舉行第二次院士會議,4月3日舉行第三屆評議會首次會議。同年12月,胡適繼朱家驊之後擔任院長,次年正式就職。化學研究所在台“復所”。
1958年,舉行第三次院士會議。
1959年,舉行第四次院士會議。同年動物研究所在台“復所”。
1962年,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王世傑擔任院長。成立“經濟研究所”籌備處,“物理研究所”在台“復所”。
1970年,錢思亮繼王世傑之後擔任院長。成立生物化學研究所。
1974年,舉行第十一次院士會議。成立美國文化研究所。
1975年,三民主義研究所成立。
1976年,成立地球研究所籌備處,次年成立資訊研究所籌備處。
1978年,舉行第十三次院士會議。
1980年,舉行第一次國際漢學會議。
1981年,成立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籌備處。
1983年,吳大猷接任院長。
1986年,舉行第二次國際漢學會議。
1989年,成立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1年,ICSU在台首次學術研討會。成立歐美研究所。
1993年,成立天文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1994年,旅美科學家李遠哲赴台接任院長。
1995年,成立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1997年,成立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1998年,成立生物農業研究所籌備處。
2002年,成立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4年,成立“社會學研究所、 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
2005年,“動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更名為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2006年10月,翁啟惠接任院長。
2008年,舉行第二十八次院士會議。
2010年,舉行第二十九次院士會議。
2012年,舉行第三十次院士會議。

基本情況

“院長”:廖俊智
“副院長”:周美吟、劉扶東黃進興
總辦事處處長:葉義雄
授權法源:“中央研究院組織法”
經費來源:台灣地區“行政院”、財團法人
人員總數:2698人
內部單位:總辦事處(4組、4室、2中心)、學術諮詢總會、32委員會
附屬機關:24研究所、7研究中心
研究範圍: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社會科學
機構設定:(01)數學研究所;(02)物理研究所;(03)化學研究所;(04)地球科學研究所;(05)資訊科學研究所;(06)統計科學研究所;(07)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08)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09)植物研究所;(10)動物研究所;(11)生物化學研究所;(12)分子生物研究所;(13)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14)歷史語言研究所;(15)民族學研究所;(16)近代史研究所;(17)經濟研究所;(18)歐美研究所;(19)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中國文哲研究所;(21)台灣史研究所;(22)社會學研究所;(23)法律學研究所。

組織

院本部

院長
院士會議
評議會

總辦事處

處長
副處長
秘書組
學術事務組
中央研究院
總務組
公共事務組
計算中心
儀器服務中心
會計室
人事室
政風室
國際事務辦公室

委員會

因應業務需要,中研院在院務會議之下設立各種委員會:
資訊安全委員會
人文社會科學館公共事務委員會
行政電腦化推動委員會
人權委員會
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科學教育推動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與國立清華大學合作協定
國際科學理事會中華民國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動物實驗管理小組
生物實驗安全委員會
該院出版委員會
學術交流及合作委員會
漢籍電子文獻協調委員會
資訊業務咨議委員會
該院與公私立大學及研究機構訂定學術合作辦法審查委員會
資訊科學研究所大門資訊科學研究所大門
該院克隆植物實驗室管理委員會
數位典藏咨議委員會
該院台灣地震數位知識庫建置咨議委員會
院區環境美化推動委員會
院區交通管理委員會
宿舍管理委員會
嶺南美術館管理委員會
學術活動中心管理委員會
綜合體育館管理委員會
輻射防護管理委員會
中央研究院在台五十年專書編纂委員會
藝文活動推動委員會
周報編輯委員會
研究發展成果管理委員會
太平洋鄰里協會
國際研究生院推動委員會
溫室管理委員會

院長

遴選辦法

依新版“中研院組織法”在2001年10月公布實施,其中的院長遴選辦法規定,院長任期屆滿時,由院評議會就院士中選舉院長候選人三人,呈請台灣當局領導人遴選並任命。院長任期五年,連選得連任一次。

歷任院長

蔡元培:1928年4月 - 1940年3月
首任院長蔡元培首任院長蔡元培
朱家驊:1940年9月 - 1949年10月
(部分搬遷台灣地區後“復建”)
朱家驊:1949年10月 - 1957年10月(台,總幹事代理院長)
胡適:1957年12月 - 1962年2月(台)
王世傑:1962年5月 - 1970年4月(台)
錢思亮:1970年5月 - 1983年9月(台)
吳大猷:1983年10月 - 1994年1月(台)
李遠哲:1994年1月 - 2006年10月(台)
翁啟惠:2006年10月 - 2016年3月29日(台)
廖俊智:2016年6月3日 - 現任(台)

院士

職責

中央研究院院士僅為榮譽,平常並無任何職務或實質酬勞,而兩年一次的院士會議,則為院士唯一需要出席的活動。雖然院士並不擔任中研院任何職務,但許多院士是在中央研究院擔任研究員時當選,或是當選後兼任研究員或通信研究員。所以院士同時擔任研究員的比率相當高。

選舉

中央研究院院士系由院士會議選舉選出,每二年選出一次,共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與人文及社會科學三組,每次新任院士名額至多30位,每組至多十位。院士候選人可以由各大學院校、學會、研究機關、中研院院士或評議員提名,之後經過評議會以通信方式無記名投票進入“初步名單”。之後評議會會再於會中投票,決定正式的院士候選人,並於院士會議中投票選舉。
中央研究院從1948年開始選舉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選舉後,受到國共內戰的影響,中央研究院少部分院士至台灣,1958年選出第二任院士。第一任院士中,部分隨國民政府遷至台灣。

現任

每兩年由院士會議從台灣學術界成績卓著人士中新選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為終身名譽職,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及 人文社會科學三組。職權如下:選舉院士及名譽院士;選舉評議員;籌議台灣地區學術研究方針;受台灣當局及有關單位之委託,辦理學術設計、調查、審查及研究事項。
中研院現有院士計240人,其中數理科學組100人、生命科學組75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56人。
當選
屆數
當選日期組別姓名性別當選
年齡
出生專長
第2屆
1958年4月
數理科學組
32
1926年11月25日
物理
第2屆
1958年4月
數理科學組
林家翹
42
1916年7月7日
流體力學
第2屆
1958年4月
數理科學組
36
1922年9月22日
物理
第6屆
1966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何炳棣
49
1917年4月6日
歷史學
第6屆
1966年7月
數理科學組
王瑞駪
45
1921年3月16日
化學、生物化學、套用物理科學
第6屆
1966年7月
數理科學組
鄧昌黎
40
1926年9月5日
物理、套用物理科學
第7屆
1968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顧應昌
50
1918年11月22日
經濟學
第7屆
1968年7月
數理科學組
王兆振
54
1914年10月20日
套用物理科學、工程科學、物理
第7屆
1968年7月
數理科學組
馮元楨
49
1919年9月15日
工程科學
第8屆
1970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鄒至莊
41
1929年12月25日
經濟學
第8屆
1970年7月
數理科學組
葉玄
54
1916年12月1日
工程科學
第9屆
1972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張琨
55
1917年11月17日
語言學(漢語、藏語、苗瑤語、梵文)
第9屆
1972年7月
生命科學組
曹安邦
43
1929年7月17日
第10屆
1974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44
1930年1月22日
歷史學
第10屆
1974年7月
生命科學組
張伯毅
57
1917年10月10日
細胞生物學
第10屆
1974年7月
生命科學組
郭宗德
41
1933年2月27日
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
第10屆
1974年7月
數理科學組
周元燊
50
1924年9月1日
數學、套用數學科學
第11屆
1976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刁錦寰
43
1933年11月8日
統計學
第11屆
1976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陳奇祿
53
1923年4月27日
人類學
第11屆
1976年7月
生命科學組
張傳炯
48
1928年10月23日
藥理學、電生理神經科學、神經毒理學
第11屆
1976年7月
生命科學組
錢煦
45
1931年6月23日
醫學生理、生理學及藥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
第11屆
1976年7月
數理科學組
40
1936年1月27日
粒子物理
第11屆
1976年7月
數理科學組
葛守仁
48
1928年10月2日
計算機及資訊科學、工程科學
第12屆
1978年7月
生命科學組
方懷時
64
1914年11月7日
快速減壓生理學
第12屆
1978年7月
生命科學組
何曼德
51
1927年3月28日
微生物學、病毒學、免疫學、醫學生理學、新陳代謝
第12屆
1978年7月
生命科學組
彭明聰
61
1917年11月28日
生理學、系統神經科學
第12屆
1978年7月
生命科學組
蔡作雍
50
1928年2月17日
生理學及藥理學、系統神經科學
第12屆
1978年7月
數理科學組
鄭洪
41
1937年3月2日
理論物理
第13屆
1980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50
1930年7月10日
歷史學
第13屆
1980年7月
生命科學組
何潛
46
1934年10月23日
生物化學
第13屆
1980年7月
生命科學組
梁棟材
64
1916年7月10日
藥理學、毒物學
第13屆
1980年7月
數理科學組
吳大峻
47
1933年12月1日
物理
第13屆
1980年7月
數理科學組
李遠哲
44
1936年11月29日
化學
第13屆
1980年7月
數理科學組
項武忠
45
1935年7月12日
數學
第14屆
1982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38
1944年12月12日
經濟發展、經濟成長、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
第14屆
1982年7月
生命科學組
王倬
46
1936年11月18日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
第14屆
1982年7月
生命科學組
宋瑞樓
65
1917年8月6日
消化系、肝臟學、內科學
第14屆
1982年7月
生命科學組
黃周汝吉
50
1932年4月2日
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腫瘤學、藥理學
第14屆
1982年7月
數理科學組
韋潛光
52
1930年12月7日
化學、工程科學
第15屆
1984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李亦園
53
1931年8月20日
人類學、宗教學
第15屆
1984年7月
生命科學組
吳成文
46
1938年6月19日
生物化學、細胞及發展生物學、醫療遺傳學、血液學、腫瘤學
第15屆
1984年7月
生命科學組
彭汪嘉康
52
1932年9月19日
醫學遺傳學、血液學、腫瘤學
第15屆
1984年7月
數理科學組
丘成桐
35
1949年4月4日
數學、物理
第15屆
1984年7月
數理科學組
吳耀祖
60
1924年3月20日
套用數學科學、套用物理科學、工程科學
第15屆
1984年7月
數理科學組
林聖賢
47
1937年9月17日
化學
第16屆
1986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丁邦新
50
1936年10月15日
語言學
第16屆
1986年7月
生命科學組
羅浩
49
1937年5月28日
細胞及分子神經科學、神經藥理學、系統神經科學
第16屆
1986年7月
生命科學組
黃秉乾
55
1931年7月13日
分子遺傳學
第16屆
1986年7月
生命科學組
羅銅壁
59
1927年2月15日
生物化學
第16屆
1986年7月
數理科學組
鮑亦興
56
1930年1月19日
理論與套用力學、物理聲學、土木工程學
第16屆
1986年7月
數理科學組
趙佩之
68
1918年12月18日
機械工程
第17屆
1988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於宗先
58
1930年9月10日
經濟學
第17屆
1988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何丙郁
62
1926年4月4日
歷史學(科學史)
第17屆
1988年7月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宋文薰
64
1924年5月14日
考古學
第17屆
1988年7月
生命科學組
簡悅威
52
1936年6月11日
遺傳學、血液學
第17屆
1988年7月
生命科學組
陳長謙
52
1936年10月5日
生物化學、生物物理
第17屆
1988年7月
生命科學組
蔡南海
44
1944年4月8日
細胞生物學、發展生物學、植物生物學
第17屆
1988年7月
數理科學組
朱經武
47
1941年12月2日
套用物理科學、物理
第17屆
1988年7月
數理科學組
田炳耕
69
1919年8月2日
套用物理科學
第18屆
199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卞趙如蘭
68
1922年4月20日
音樂社會人類學
第18屆
199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陶晉生
57
1933年5月23日
歷史學
第18屆
1990年
生命科學組
錢澤南
41
1949年9月22日
分子生物學
第18屆
1990年
生命科學組
黃詩厚
51
1939年3月22日
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學(病毒學)
第18屆
1990年
數理科學組
孔祥重
45
1945年11月9日
計算機科學
第18屆
1990年
數理科學組
徐遐生
47
1943年6月2日
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物理
第18屆
1990年
數理科學組
沈元壤
55
1935年3月25日
套用物理科學
第18屆
1990年
數理科學組
卓以和
53
1937年7月10日
套用物理科學、工程科學
第18屆
1990年
數理科學組
韓光渭
60
1930年1月29日
工程科學
第18屆
1990年
數理科學組
鄧大量
53
1937年7月3日
地球物理、地理、套用數學科學
第18屆
1990年
數理科學組
徐皆蘇
68
1922年5月27日
工程科學
第18屆
1990年
數理科學組
許靖華
61
1929年1月7日
地球科學
第19屆
199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48
1944年6月10日
歷史學
第19屆
199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王士元
59
1933年8月14日
語言學、認知演化
第19屆
199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王賡武
62
1930年10月9日
歷史學、人類學、政治學
第19屆
199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張玉法
56
1936年12月28日
歷史學(中國近代史)
第19屆
199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方聞
62
1930年12月9日
美術史
第19屆
199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張灝
55
1937年8月24日
歷史學
第19屆
1992年
生命科學組
42
1950年12月21日
人類遺傳疾病、基因組研究
第19屆
1992年
生命科學組
賴明詔
50
1942年9月8日
微生物學
第19屆
1992年
生命科學組
陳定信
49
1943年7月6日
肝臟學、內科學、微生物學
第19屆
1992年
生命科學組
廖一久
56
1936年11月4日
水產養殖學、水族生態學、栽培漁業學、水產養殖管理學
第19屆
1992年
生命科學組
王正中
56
1936年2月10日
生物化學、微生物學
第19屆
1992年
數理科學組
崔琦
53
1939年2月28日
物理、套用物理科學
第19屆
1992年
數理科學組
楊祖佑
52
1940年11月29日
航太工程
第19屆
1992年
數理科學組
王佑曾
58
1934年12月24日
計算機及資訊科學、工程科學
第19屆
1992年
數理科學組
59
1933年11月4日
光纖通訊
第19屆
1992年
數理科學組
劉太平
47
1945年11月18日
偏微分方程、震波理論、動力學
第19屆
1992年
數理科學組
王義翹
56
1936年3月12日
生物科技、生化工程
第19屆
1992年
數理科學組
梅強中
57
1935年4月4日
工程科學、套用數學科學
第19屆
1992年
數理科學組
鄭天佐
58
1934年9月6日
物理、套用物理科學
第19屆
1992年
數理科學組
方復
62
1930年9月11日
物理、套用物理科學、工程科學
第20屆
199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59
1935年2月14日
社會學
第20屆
199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王業鍵
64
1930年5月6日
中國經濟史
第20屆
199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曾志朗
50
1944年9月8日
認知心理學、神經語言學、記憶、閱讀歷程及注意
第20屆
199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梅祖麟
61
1933年2月14日
語言學、文學
第20屆
199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麥朝成
51
1943年2月26日
經濟學、區域經濟學
第20屆
199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林毓生
60
1934年8月7日
中國思想史
第20屆
1994年
生命科學組
李遠川
62
1932年3月30日
生物化學、糖科學
第20屆
1994年
生命科學組
李文華
44
1950年6月1日
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腫瘤生物學
第20屆
1994年
生命科學組
伍焜玉
53
1941年7月6日
血管及幹細胞生物學、血液學、腫瘤學
第20屆
1994年
生命科學組
廖述宗
63
1931年1月1日
生物化學、 分子醫學
第20屆
1994年
生命科學組
黃以靜
48
1946年8月27日
細菌學、分子生物學
第20屆
1994年
生命科學組
周昌弘
52
1942年9月5日
植物生態學、植物化學生態學、分子生態學
第20屆
1994年
生命科學組
鄭永齊
50
1944年12月29日
生理學、藥理學、醫學遺傳學、血液學、腫瘤學、醫學生理學、新陳代謝
第20屆
1994年
生命科學組
王光燦
65
1929年10月19日
生物化學
第20屆
1994年
數理科學組
毛河光
53
1941年6月18日
地球物理學、地質學
第20屆
1994年
數理科學組
46
1948年2月28日
物理、套用物理科學
第20屆
1994年
數理科學組
李雅達
48
1946年9月8日
物理
第20屆
1994年
數理科學組
黎子良
49
1945年6月28日
套用數學科學
第20屆
1994年
數理科學組
翁啟惠
46
1948年8月3日
化學生物學、合成有機化學
第20屆
1994年
數理科學組
厲鼎毅
63
1931年7月7日
套用物理科學、電機電子工程、光電科技
第20屆
1994年
數理科學組
湯仲良
60
1934年5月14日
套用物理科學
第20屆
1994年
數理科學組
施敏
58
1936年3月21日
套用物理科學、半導體物理及裝置
第21屆
1996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劉翠溶
55
1941年12月5日
歷史學
第21屆
1996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郝延平
62
1934年12月22日
歷史學
第21屆
1996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蕭政
53
1943年6月27日
經濟學
第21屆
1996年
生命科學組
陳良博
53
1943年8月23日
細胞生物學
第21屆
1996年
生命科學組
李國雄
56
1940年1月4日
藥物化學、生物活性天然產物、新藥發現與開發、中醫
第21屆
1996年
生命科學組
莊明哲
65
1931年11月16日
遺傳學、醫療遺傳學、系統神經科學
第21屆
1996年
生命科學組
錢永佑
51
1945年3月3日
生物物理
第21屆
1996年
生命科學組
林榮耀
62
1934年5月27日
生物化學、基因體學、蛋白質體學
第21屆
1996年
生命科學組
何英剛
57
1939年5月7日
藥理學、神經科學、生物化學
第21屆
1996年
數理科學組
黎念之
64
1932年12月25日
化學工程、工程科學
第21屆
1996年
數理科學組
崔章琪
59
1937年7月16日
凝態物理、超導
第21屆
1996年
數理科學組
張俊彥
59
1937年10月12日
套用物理科學、工程科學、物理
第21屆
1996年
數理科學組
朱兆凡
63
1933年5月28日
工程科學、電子致冷
第21屆
1996年
數理科學組
胡流源
54
1942年6月3日
工程科學、生物力學、組織工程
第22屆
1998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43
1955年10月29日
經濟學、法律學
第22屆
1998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余國藩
60
1938年10月6日
宗教與比較文學
第22屆
1998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楊國樞
66
1932年12月22日
人格及社會心理學
第22屆
1998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林南
60
1938年8月21日
社會學
第22屆
1998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曹永和
78
1920年10月27日
歷史學
第22屆
1998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胡佛
66
1932年5月14日
政治學、憲法學
第22屆
1998年
生命科學組
葉公杼
51
1947年1月20日
神經生理學
第22屆
1998年
生命科學組
詹裕農
52
1946年12月20日
神經生理學
第22屆
1998年
生命科學組
李文雄
56
1942年9月22日
演化生物學、遺傳學、基因體研究
第22屆
1998年
生命科學組
何大一
46
1952年11月3日
免疫學、微生物學、傳染病學
第22屆
1998年
生命科學組
龔行健
51
1947年12月24日
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分子遺傳學
第22屆
1998年
生命科學組
陳建仁
47
1951年6月6日
流行病學、人類遺傳學、公共衛生、預防醫學
第22屆
1998年
生命科學組
林秋榮
70
1928年8月25日
植物生物學
第22屆
1998年
數理科學組
吳茂昆
49
1949年12月6日
套用物理科學、物理
第22屆
1998年
數理科學組
薩支唐
66
1932年11月10日
物理、套用物理科學、工程科學
第22屆
1998年
數理科學組
林耕華
60
1938年1月11日
光電科技
第22屆
1998年
數理科學組
魯國鏞
51
1947年10月19日
天文物理學、電波天文學
第22屆
1998年
數理科學組
劉兆漢
59
1939年1月3日
工程科學、地球物理學、無線電科學
第22屆
1998年
數理科學組
沈呂九
60
1938年4月28日
物理、套用物理科學
第22屆
1998年
數理科學組
何志明
53
1945年8月16日
工程科學
第22屆
1998年
數理科學組
彭旭明
49
1949年3月2日
化學
第22屆
1998年
數理科學組
林長壽
47
1951年4月17日
數學
第22屆
1998年
數理科學組
陳惠發
62
1936年12月23日
工程科學
第23屆
200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夏伯嘉
45
1955年11月15日
歷史學
第23屆
200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蕭啟慶
63
1937年5月16日
歷史學
第23屆
200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李龍飛
52
1948年5月5日
經濟學、經濟計量學、統計學
第23屆
200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鄭錦全
64
1936年12月30日
語言學
第23屆
200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胡勝正
60
1940年8月5日
經濟學
第23屆
2000年
生命科學組
王惠鈞
55
1945年11月29日
結構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
第23屆
2000年
生命科學組
蒲慕明
52
1948年10月31日
細胞及分子神經科學
第23屆
2000年
生命科學組
沈哲鯤
51
1949年7月29日
細胞及發展生物學、分子遺傳學、醫藥遺傳學
第23屆
2000年
生命科學組
劉昉
51
1949年7月28日
癌症藥理學、癌症學
第23屆
2000年
生命科學組
曹文凱
54
1946年10月23日
醫學、分子生物學
第23屆
2000年
生命科學組
林重慶
57
1943年3月16日
癌症研究
第23屆
2000年
生命科學組
吳妍華
52
1948年2月11日
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分子病毒學
第23屆
2000年
生命科學組
廖運范
58
1942年8月15日
內科學、肝臟病學
第23屆
2000年
數理科學組
姚期智
54
1946年12月24日
計算機原理
第23屆
2000年
數理科學組
李太楓
52
1948年7月5日
天文物理學、地球化學
第23屆
2000年
數理科學組
陳建德
47
1953年5月23日
物理
第23屆
2000年
數理科學組
吳建福
51
1949年1月15日
套用數學科學(統計)、工程科學(品質工程及工業工程)
第23屆
2000年
數理科學組
虞華年
71
1929年1月17日
工程科學
第23屆
2000年
數理科學組
劉炯朗
66
1934年10月25日
套用數學科學、計算機及資訊科學、工程科學
第23屆
2000年
數理科學組
林明璋
64
1936年10月24日
物理化學(化學動力學、燃燒推進化學、物質科學、可再生能量研究、第一原理分子軌域計算)
第23屆
2000年
數理科學組
蔡振水
65
1935年11月3日
工程科學、套用物理科學
第24屆
200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李歐梵
60
1942年10月10日
現代中國文學
第24屆
200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蔡瑞胸
51
1951年12月8日
統計學、管理學、經濟學
第24屆
200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龔煌城
68
1934年12月10日
語言學
第24屆
200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管中閔
46
1956年8月15日
經濟學
第24屆
200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勞思光
75
1927年9月3日
哲學、歷史學、文化研究
第24屆
2002年
生命科學組
洪明奇
52
1950年9月4日
細胞及分子生物學、腫瘤學
第24屆
2002年
生命科學組
孫同天
55
1947年2月20日
生物化學、細胞及發展生物學
第24屆
2002年
生命科學組
梁賡義
51
1951年9月7日
統計遺傳學、遺傳流行病學
第24屆
2002年
生命科學組
陳景虹
60
1942年1月29日
細胞及分子神經科學、生理學及藥理學、生物化學
第24屆
2002年
生命科學組
潘玉華
52
1950年12月11日
癌症生物學、癌症遺傳學
第24屆
2002年
生命科學組
賀端華
54
1948年10月1日
植物生物學
第24屆
2002年
生命科學組
陳垣崇
54
1948年9月24日
遺傳醫學
第24屆
2002年
數理科學組
朱國瑞
60
1942年10月10日
物理、套用物理科學
第24屆
2002年
數理科學組
姚鴻澤
43
1959年6月29日
數學物理
第24屆
2002年
數理科學組
王文一
49
1953年6月11日
套用物理科學、工程科學
第24屆
2002年
數理科學組
郭位
51
1951年1月5日
工程科學、可靠度工程
第24屆
2002年
數理科學組
李羅權
55
1947年4月20日
物理、地球物理學
第24屆
2002年
數理科學組
趙午
53
1949年7月2日
物理、套用物理科學
第24屆
2002年
數理科學組
杜經寧
65
1937年12月30日
薄膜材料
第25屆
200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王德威
50
1954年11月6日
文學
第25屆
200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謝宇
45
1959年10月12日
社會學、統計學、教育學
第25屆
200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陳永發
60
1944年9月1日
歷史學
第25屆
200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羅聞全
44
1960年4月18日
經濟學、財務學
第25屆
2004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
王泛森
46
1958年10月25日
歷史學
第25屆
2004年
生命科學組
吳仲義
50
1954年5月3日
演化生物學、遺傳學
第25屆
2004年
生命科學組
於寬仁
66
1938年1月27日
生物化學、細胞與分子神經科學
第25屆
2004年
生命科學組
張文昌
57
1947年11月28日
前列腺素、訊息傳遞、基因調控、抗炎藥理學
第25屆
2004年
生命科學組
王寬
59
1945年9月9日
肌肉生物和生理學、肌肉疾病、收縮系統的結構生物學、肌肉蛋白質體學和納米技術學
第25屆
2004年
數理科學組
蕭蔭堂
61
1943年5月6日
數學
第25屆
2004年
數理科學組
毛昭憲
65
1939年1月10日
套用數學科學、套用物理科學、工程科學
第25屆
2004年
數理科學組
胡正明
57
1947年7月12日
套用物理科學、工程科學
第25屆
2004年
數理科學組
黃鍔
67
1937年11月26日
工程科學、套用數學科學、套用物理科學
第25屆
2004年
數理科學組
胡玲
57
1947年5月15日
微電子科學技術
第25屆
2004年
數理科學組
劉國平
55
1949年1月25日
化學、物理
第25屆
2004年
數理科學組
廖國男
60
1944年11月16日
大氣科學、地球物理
第25屆
2004年
數理科學組
李德財
57
1947年4月5日
計算機及資訊科學
第26屆
2006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夏志清
85
1921年1月11日
中國文學、英美文學
第26屆
2006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李壬癸
70
1936年9月20日
語言學
第26屆
2006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黃一農
52
1954年
歷史學、考古學、宗教學
第26屆
2006年
生命科學組
吳以仲
分子細胞學
第26屆
2006年
生命科學組
姚孟肇
57
1949年3月21日
染色體結構與功能、核仁功能、基因體不穩定性
第26屆
2006年
生命科學組
莊德茂
神經藥理學、神經退化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的神經生物學
第26屆
2006年
生命科學組
葉篤行
心臟病學、醫療生理學及新陳代謝
第26屆
2006年
生命科學組
陳培哲
微生物學、醫療遺傳學、血液學、腫瘤學、消化內科
第26屆
2006年
生命科學組
細胞及發展生物學、醫療遺傳學、血液學、腫瘤學
第26屆
2006年
數理科學組
范良士
化學工程、工程科學
第26屆
2006年
數理科學組
陳守信
中子、X光及雷射散射研究、複雜流體和軟物質科學
第26屆
2006年
數理科學組
劉必治
信號處理及多媒體技術
第26屆
2006年
數理科學組
陳力俊
工程科學、套用物理科學
第26屆
2006年
數理科學組
朱時宜
原子、分子及光學物理
第26屆
2006年
數理科學組
莊炳湟
計算機及資訊科學、套用數學科學
第27屆
2008年
數理科學組
雷干城
59
1949年
物理、套用物理
第27屆
2008年
數理科學組
黃煦濤
72
1936年
信號處理及圖形分析
第27屆
2008年
數理科學組
舒維都
62
1946年
語言科技、人機互動、計算機科學
第27屆
2008年
數理科學組
楊祖保
66
1942年
化學工程
第27屆
2008年
數理科學組
李雄武
68
1940年
電磁學與無線電科學
第27屆
2008年
數理科學組
賀曾樸
57
1951年
電波天文學、干涉法、光譜學、恆星與行星形成、鄰近星系、星系中心
第27屆
2008年
數理科學組
伊林
57
1951年
物理
第27屆
2008年
數理科學組
李遠鵬
56
1952年
物理化學
第27屆
2008年
生物科學組
蔡立慧
48
1960年
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
第27屆
2008年
生物科學組
鐘正明
56
1952年
幹細胞學、發生學、皮膚生物學
第27屆
2008年
生物科學組
趙華
61
1947年
結構和計算生物物理學
第27屆
2008年
生物科學組
蔣觀德
50
1958年
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分子遺傳學
第27屆
2008年
生物科學組
沈正韻
51
1957年
植物分子生物學
第27屆
2008年
生物科學組
林仁混
73
1935年
生化腫瘤學(癌症化學預防)
第27屆
2008年
生物科學組
劉鴻文
56
1952年
化學生物學、生物有機化學
第27屆
2008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段錦泉
52
1956年
財務與計量經濟學
第27屆
2008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黃進興
58
1950年
歷史學
第27屆
2008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王平
51
1957年
經濟學
第27屆
2008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張廣達
77
1931年
中亞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
第28屆
201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梁其姿
57
1953年
歷史
第28屆
201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何大安
62
1948年
歷史語言學
第28屆
201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邢義田
63
1947年
歷史學
第28屆
2010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黃樹民
65
1945年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永續農業發展、醫療與健康
第28屆
2010年
數理科學組
王永雄
57
1953年
統計理論暨方法、計算生物
第28屆
2010年
數理科學組
孟懷縈
49
1961年
無線通信與數位信號處理
第28屆
2010年
數理科學組
馮又嫦
61
1949年
大氣科學、氣候變遷、全球碳循環
第28屆
2010年
數理科學組
王瑜
67
1943年
化學
第28屆
2010年
數理科學組
張永山
80
1930年
物理科學-材料科學
第28屆
2010年
數理科學組
李世昌
58
1952年
粒子物理
第28屆
2010年
數理科學組
翁玉林
64
1946年
大氣化學與環境變遷
第28屆
2010年
數理科學組
張石麟
64
1946年
凝態物理與結晶學
第28屆
2010年
數理科學組
翟敬立
54
1956年
數學(算術代數幾何)
第28屆
2010年
生物科學組
錢永健
58
1952年
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
第28屆
2010年
生物科學組
王學荊
73
1937年
細胞信號傳導、細胞調控、蛋白酶學、蛋白激酶及蛋白磷酸酶、細胞鈣研究
第28屆
2010年
生物科學組
蔡明哲
67
1943年
分子內分泌學暨發育生物學
第28屆
2010年
生物科學組
王陸海
63
1947年
腫瘤學、細胞轉化與信息傳導
第28屆
2010年
生物科學組
陳仲瑄
62
1948年
物理生物科技
第29屆
2012年
數理科學組
地球科學
第29屆
2012年
數理科學組
電力電子、類比電子、高頻電能轉換和系統集成技術
第29屆
2012年
數理科學組
異質結電晶體與高頻及混合信號電路在通信、聯結與影像系統之套用
第29屆
2012年
數理科學組
張 翔
光電材料
第29屆
2012年
數理科學組
環境科學、大氣科學
第29屆
2012
數理科學組
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
第29屆
2012年
數理科學組
數理統計、高維數據、生物資訊
第29屆
2012年
數理科學組
半導體物理及科技
第29屆
2012年
數理科學組
於 靖
數學(數論及算術幾何)
第29屆
2012年
生命科學組
過敏、免疫、醣類生物學、皮膚學
第29屆
2012年
生命科學組
生化、分子生物
第29屆
2012年
生命科學組
謝道時
生物化學
第29屆
2012年
生命科學組
吳春放
神經科學、神經生理學、神經遺傳學
第29屆
2012年
生命科學組
余淑美
植物分子生物學、農業生物科技
第29屆
2012年
生命科學組
生物磷酸鹽酵素學、訊息傳遞、化學與結構生物學、核磁共振
第29屆
2012年
生命科學組
醫學/顯微重建及異體複合組織移植
第29屆
201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藝術史學
第29屆
201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經濟發展與成長
第29屆
201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政治學
第29屆
2012年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計量經濟學、金融學、統計學
第29屆
2012年
生命科學組
彼得·雷文(名譽院士)
系統生物學、演化學、植物分類學

現有研究所

數理科學

數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學研究所、地球科學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統計科學研究所、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套用科學研究中心、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生命科學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生物農業科技研究中心、基因體研究中心、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

歷史語言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經濟研究所、歐美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語言學研究所、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重大事件

淹水事件
1977年9月,附近山洪暴發,“中研院”各館大約有一半進水,其中包括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館,傅斯年圖書館胡適紀念館、近代史研究所等,但損失不大。
1984年,六三水災造成四分溪(當時尚未命名)暴漲,導致“中研院”院區嚴重淹水。台北市政府因而擬以“截彎取直”方式,整治四分溪。
2001年9月17日,納莉颱風所挾帶豪雨再次造成四分溪暴漲,“中研院”鄰近四分溪之七個研究所地下樓層,首當其衝,直接遭受大水侵襲,粗估此次水患硬體受損新台幣二億元左右,多年來的研究成果損失無法估計。其損失項目,如地球科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的昂貴儀器與稀有樣本,以及歐美研究所圖書館的部分藏書等。

地理位置

通訊地址:中國台灣省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