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郡

漢陽郡

漢陽郡,東漢至三國魏時的行政區劃,涼州刺史部治十二郡國中第一郡。郡治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領12縣:冀縣、上邽、獂道、成紀、望垣、隴縣、略陽、平襄、顯親、阿陽、勇士、西縣。冀縣為漢陽郡治和涼州治所在地。中平五年(188年),析出漢陽郡獂道縣置南安郡。初平四年(193年),析出出漢陽郡上邽縣置永陽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陽郡
  • 行政區類別:郡、國
  • 所屬地區:甘肅省東南部
  • 下轄地區:冀縣、上邽、獂道、成紀、平襄等。
  • 政府駐地:冀縣(甘肅甘谷縣)
  • 人口:13萬餘人(140年)
  • 方言:中原官話(秦隴、隴中片)
  • 涼州刺史部:漢陽郡
行政區劃:,漢陽人口:,重大事件:,

行政區劃:

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改漢陽郡,郡治由平襄移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漢陽郡為涼州刺史部所在地。領12縣:冀縣上邽獂道、望垣、略陽顯親成紀阿陽、西縣、平襄、勇士、隴縣(今甘肅省張家川縣)。原屬隴西郡上邽西縣改屬漢陽郡。東漢後期,州、郡、縣三級區劃建制正式成型。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一州軍民,涼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
中平五年(188年),析出漢陽郡獂道縣置南安郡,屬涼州。南安郡領3縣:豲道、新興、中陶
初平四年(193年),析出漢陽郡上邽縣置永陽郡,屬涼州。永陽郡領4縣:上邽、清水、罕開綿諸道

漢陽人口:

漢陽郡,涼州刺史部十二郡國中人口第一大郡,東漢末年至三國,長期戰亂導致涼州人口銳減。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涼州刺史部十二郡國人口總計46.9萬餘人:(1)漢陽郡,治冀縣,27423戶,130138人。(2)隴西郡,治狄道縣,5628 戶,29637人。(3)金城郡,治允吾縣,3858 戶,18947人。(4)張掖郡,治觻得縣,6552 戶,26040人。(5)武都郡,治下辨縣,20102戶,81728人。(6)安定郡,治臨涇縣,6094戶,29060人。(7)北地郡,治富平縣(今寧夏吳忠),3122戶,18637人。(8)酒泉郡,治祿福縣,12706戶,58250人。(9)武威郡,治姑臧縣,10042 戶,34226人。(10)敦煌郡,治敦煌縣,7048 戶,29170人。(11)張掖屬國。4656 戶,16952人。(12)張掖居延屬國。1560 戶,4733人。

重大事件:

建初二年(77年),金城郡、隴西郡邊塞羌反叛,朝廷命車騎將軍馬防,長水校尉耿恭,率領北軍五校部隊抵達漢陽郡冀縣,羌部首領布橋等人在臨洮包圍南部都尉。馬防到達後斬首虜四千餘人,最終得以臨洮解圍。
章和元年(87年)三月,傅育上書請求徵調隴西郡、張掖郡、酒泉郡各五千人,由各郡的太守統領,傅育自己率領漢陽郡、金城郡的五千人,合起來有兩萬兵力。後傅育挑選三千精銳騎兵窮追迷吾,夜間抵達建威南邊的三兜谷。
永初元年(107年)十一月,朝廷任命車騎將軍鄧騭為主帥,征西校尉任尚為副帥,率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等五營兵以及三河、三輔、汝南、南陽、潁川、太原、上黨的部隊共五萬餘人駐守漢陽郡。
永初二年(108年)春天,各郡的部隊沒來得及趕到,鄧騭的軍隊在冀縣西戰敗,鐘羌殺鄧騭軍一千餘人。同年冬天,鄧騭派任尚和從事中郎司馬鈞率領各郡的部隊,在平襄與先零部落首領滇零率領的數萬羌軍交戰。任尚的軍隊大敗,八千餘人戰死。十一月二十九日,鄧騭班師回洛陽,留任尚駐守漢陽郡冀縣,封為樂亭侯,負責諸軍節度。
永初四年(110年),鄧騭班師回洛陽後,駐守漢陽郡的樂亭侯任尚的大軍因久無戰功,於是朝廷命其返回。謁者龐參向鄧騭建議:“徙邊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輔”。鄧騭同意龐參的建議,打算放棄涼州。召集公卿進行商議,郎中虞詡提出此策不可行,理由有三點:(一)先帝開拓土宇,劬勞後定,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二)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則園陵單外。(三)俗語說:‘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烈士武臣,多出涼州,土風壯猛,便習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三輔為心腹之害者,以涼州在後故也...。太尉張禹聽了虞詡觀點後說:“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幾敗國事!”。太尉張禹讚賞他的意見,召集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等四府進行商議,眾人一致同意虞詡的意見。於是徵辟涼州地區有勢力和有影響的人士到四府擔任屬官,並將當地刺史、太守和其他州郡高級官員的子弟任命為郎,進行安撫。
永初五年(111年)秋,漢陽郡人杜琦和弟杜季貢與同郡王信與羌人通謀,共同起兵反抗東漢朝廷。他們率起義軍占領了上邽城(今甘肅天水),杜琦自稱“安漢將軍”。東漢軍隊求戰不能勝,即以高官厚祿懸賞杜琦首級,杜琦被漢陽太守趙博收買的刺客暗殺。朝廷封杜習為討奸侯,賞一百萬錢。但杜季貢、王信等人率領部眾占據了樗泉營(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北)。隴西郡治由狄道遷到襄武,安定郡治由臨涇遷到美陽,北地郡治由富平遷到池陽。
元初元年(114年),漢陽太守龐參接任校尉。龐參以恩德和信義招攬引誘羌人。元初二年,燒當羌種號多等都投降,才又得到還都令居,通河西之路。
永建三年(128年)正月,京師洛陽和漢陽郡(今甘肅甘谷東南)發生地震,地裂湧水。
永和五年(140年),朝廷任命馬賢為征西將軍,騎都尉耿叔為副手,率左右羽林五校(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士,以及各州郡郡兵,共十萬人,屯駐漢陽郡。九月,朝廷命漢陽郡、右扶風修築隴道塢壁三百座,每座塢壁都派兵把守 。而羌胡避其鋒芒,繞道漢陽郡,直接侵犯和劫掠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地區。
漢安二年(143年)四月,漢陽郡太守張貢和護羌校尉趙衝擊燒當部於參絲,破之。十月,趙衝擊燒當羌於阿陽,破之。七月,鐘羌首領良封等再次進犯漢陽郡和隴西郡。順帝下詔,任命馬賢為謁者,十月,護羌校尉馬續派兵進擊良封,將其擊破。趙沖率軍在漢陽郡阿陽縣,進擊燒當羌,將其擊破。
中平元年(184年),左昌接替梁鵠任涼州刺史,時逢“黃巾之亂”。北宮伯玉李文侯同涼州豪強宋揚等人叛亂。又有先零部落在漢陽郡勇士縣加入叛亂,進攻漢陽郡阿陽縣。涼州刺使左昌派遣蓋勛,在阿陽縣與叛軍交鋒,叛軍久攻城不克,便掉頭攻打金城郡。脅迫涼州督軍從事韓約,涼州從事邊允等加入叛軍,韓約、邊允改名為韓遂、邊章。推舉邊章為首領,率領羌胡包圍涼州州治漢陽郡冀縣。蓋勛斥責邊章、韓遂身為朝廷重吏,卻不思報效,反而背叛朝廷。於是邊章、韓遂離去去,漢陽郡冀縣解圍。
中平三年(186年),傅燮外調出京,接替范津遷為漢陽郡太守。傅燮到任後善於體恤百姓,叛亂的羌人均被感化,前來漢陽郡歸降,在城外廣開屯田,列置四十多個營地,漢陽郡形勢逐漸轉好。
中平四年(187年),涼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以治中程球為先鋒,討韓遂叛亂。韓遂殺邊章及北宮伯玉、李文侯自擁兵十餘萬。耿鄙不聽傅燮的建議,急功近利,當大軍由涼州刺史部漢陽郡冀縣開到隴西郡狄道時,韓遂用計使涼州軍發生叛亂,隴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黃衍等反叛,與韓遂聯合,治中程球、涼州刺史耿鄙先後被殺,馬騰亦擁兵反叛,又有漢陽郡當地豪強王國,自號合眾將軍,與韓遂聯合,進圍漢陽冀縣,漢陽太守傅燮戰死。王國被馬騰、韓遂推舉為首領。
中平五年(188年),漢陽郡析出豲道縣置南安郡,南安郡領3縣:豲道、新興(今武山縣西)、中陶(今武山縣西北),屬涼州。
初平四年(193年)十二月,漢陽郡析出上邽縣置永陽郡,永陽郡領4縣:上邽、清水縣、罕開縣(今天水市南)、綿諸道(清水縣西南)。
建安四年(199年),京兆名士韋端被任命為涼州牧,坐鎮漢陽郡冀縣和解涼州叛亂。後從涼州牧調朝中擔任太僕,其子韋康接替韋端任涼州刺史。
建安十七年(212年),馬超退走涼州後復集羌胡,兼併隴上諸郡縣,唯漢陽郡冀縣固守,割據漢中的張魯楊昂助馬超,集結萬餘人,圍攻冀城。楊阜讓從弟楊岳在城上修築偃月營,與馬超接戰。從正月到八月,冀城不破。涼州刺史韋康派別駕閻溫沿水路潛出求救,被馬超所殺。聽到訊息的韋康大驚失色。八月,夏侯淵援兵不至,絕望的刺史和太守派人向馬超求和,打開城門迎馬超入城。馬超將楊岳扣押,又派楊昂將此時已求和的涼州刺史韋康、漢陽太守等人刺殺,涼州之地,豪傑眾多,此舉引起了涼州豪族和百姓的極為不滿。
建安十八年(213年),馬超駐守冀城,割據隴上,自稱“征西將軍”,領并州牧,督涼州軍事。九月,涼州刺史韋康舊部下,漢陽人楊阜尹奉趙昂姚瓊、孔信、姜敘,南安人趙衢龐恭,武都人王靈、李俊,安定人梁寬等起兵謀討馬超,盡殺馬超妻子等人,迫使馬超離開涼州故土。馬超投奔漢中張魯,後入蜀國。隴右平定,曹操封賞討伐馬超的功臣,楊阜等十一人被封侯。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分河西八郡國重新置涼州,後漢陽郡改稱天水郡,郡治仍在冀縣。領6縣:新陽、上邽、西縣、冀縣、成紀、顯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