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圍屋

贛南圍屋

贛南圍屋,主要包括龍南縣的關西圍屋群、燕翼圍、漁仔潭圍和烏石圍,全南縣的雅溪圍屋群,定南縣的虎形圍和明遠第圍,安遠縣的東生圍屋群等,贛南圍屋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贛南圍屋
  • 地理位置:江西省贛州市
  • 建設時間:明、清、民國
  • 結構形式:三合土、河卵石、青磚、條石
  • 榮譽: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 圍屋代表關西新圍燕翼圍
景觀介紹,歷史成因,發展階段,創始期,形成期,極端期,結構特點,典型代表,龍南關西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栗園圍,漁子潭圍,全南雅溪圍,桃江龍光圍,鎮崗東生圍,地圖信息,

景觀介紹

在贛南的青山綠水間,最醒目又最有滄桑感的人文景觀,應該是那些位於贛南邊陲被稱作圍屋的客家民居。贛南圍屋,全稱贛南客家圍屋,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龍南鎮)、定南縣歷市鎮)、全南縣城廂鎮)、信豐縣嘉定鎮)、安遠縣欣山鎮)、尋烏縣長寧鎮)6縣境內。 贛南圍屋,點綴於青山綠水間,散落於古老的贛南村落,時而婉約時而雄渾,象是一位歷經滄桑卻溫情依舊的千年老人,以其厚重的歷史感與獨具魅力的文化品位,引來歷代文人墨客的駐足驚嘆。

歷史成因

贛南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餘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
贛南,史稱“南撫百越,北望中洲,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衝”,故秦漢時便建有縣治,至漢末已設有府一級的行政機構。唐末五代時,中原衰亂,贛南因地廣人稀,相對偏僻安靜,因此,成為避亂者的理想棲身之所,大量中原難民擁入贛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劇增十倍,外來移民已遠遠超過原有的土著居民,從而極大地改變了當時居民的成分和文化傳統結構,於是,在此特定的歷史和地理環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個新的特殊民系——客家。同時及此後,從中原遷入贛南的客家先民客家人,又不斷往閩西、粵東遷徙。 贛南比同為客家人聚居地的閩西、粵東地區,建縣建州時間都要早的多,秦代時便設有南墅縣(今南康或大余縣內)。據《淮南子》載,秦始皇為統一祖國南疆,曾令大將屠雎率五十萬大軍,分五路進軍百越,成功之後,其中便留“一軍守南墅之界”。這是史書上最早所見中原漢人進入贛南的記載。這便是客家形成的淵源及前身,在以後的歷史演變中,客家人構成了贛南居民中一個獨特的群落,贛南圍屋則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龍光圍”等題名。
贛南圍屋贛南圍屋

發展階段

根據萬幼楠《贛南圍屋研究》,贛南圍屋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創始期、形成期和極端期。
贛南圍屋

創始期

創始期約為明代中後期。這段時期是客家圍屋的自由創始期,形式多樣,數量較少,占圍屋總數的10%左右。這時期的圍屋沒有經過事先規劃,往往隨形而建,呈多邊不規則型。如龍南里仁栗園圍、楊村烏石圍、關西西昌圍和武當田心圍

形成期

圍屋成熟期約為清代的早中期(清順治至道光年間)。這個時期的圍屋數量約占30%左右。圍屋平面趨向方形,圓弧或多邊形圍屋逐步不見了。圍屋立面多為兩層,四角炮樓高出一層,但尚未成定式。如龍南的楊村燕翼圍、關西新圍、桃江龍光圍和安遠的善慶圍便是這個時期的代表。

極端期

清朝末年至民國中期是圍屋建造的極端期。這個時期由於清政府衰落,對外喪權辱國,致使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圍屋建築數量劇增,防禦功能更強更完善,這期間興建的圍屋占贛南圍屋總數的60%以上。如建於清鹹豐年間的楊村東水圍,天井全部用鐵絲網罩住,外人即使上了屋頂也進不了圍內;還有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里仁沙壩圍,在圍內還建有地下室。
贛南圍屋
進入民國以後交通發展使政府統治力度增強,社會狀況好轉,圍屋便斷然少建了。

結構特點

贛南圍屋,面積有大有小。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只有三開間,名叫“貓櫃”,大的萬餘平方米,最大的龍南栗園圍占地面積高達37000平方米。 贛南圍屋,從平面上可分“口”字形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鮮明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簡直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小的城池。圍屋外牆厚1米(燕翼圍牆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定排排槍眼炮孔。門牆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製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後多有設閘門,閘門後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備用,並取牆內側2/3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貫通一氣,方便占時人員機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牆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飢。贛南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強固的碉樓。外牆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給人固若金湯的感覺。
贛南圍屋

典型代表

龍南關西新圍

關西新圍位於龍南縣關西鎮新圍村,是贛南至今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圍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歷時29年。因規模宏大、保存完整,2000年7月,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與燕翼圍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贛南圍屋
關西新圍,呈正方形,長寬均為88米,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圍牆高約9米,牆厚2米,圍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樓。關西圍整體結構如巨大的“回”字,圍屋的核心建築就在中間的“口”字部位,其構造如同烏石圍,是在客家民居“三進三開”特徵基礎上擴大為“三進六開”,從而形成“九棟十八廳”大型客家民居的典型建築,共有主房124間。 關西新圍開基祖徐老四,名名均,字韻彬,號渠園。因他姐姐嫁在燕翼圍,常到姐姐家做客,時常為燕翼圍的雄偉高大所神迷,內心暗藏競爭意識。姐夫賴世樟資助精明肯乾的徐老四做木頭生意,他天生聰慧,生意竟漸漸做大。有一回,他從贛州發排往南昌時,順路搭了省府稅官之公子返省,公子的父親有感於徐老四慷慨助人,遂給了他一塊免稅牌。從此,徐老四做生意如魚得水,呼風有風,喚雨有雨,一時間,許多排販紛紛依附徐老四,也求他給打上其“西昌”火印商號,徐老四則收商號費,從而盈利滾滾。
關西新圍關西新圍
傳說每次戲開演後,當誥贈五品宜人的大夫人賴氏沉迷於戲劇中時,圍屋的第一代主人徐老四就會從西門悄悄出去,與他的從蘇州和揚州娶回來的兩位張氏夫人到小花洲喝酒賞月去了。月光下,時光把酒汲乾,一代代客家人陶醉在自己營造的命運里。

楊村的燕翼圍

楊村燕翼圍位於江西龍南縣楊村鎮楊村鯉魚寨,清順治七年(1650年)始建,康熙十六年(1677年)落成,門向東偏北,系客家民居圍屋,至今保存完好。這是一座4層樓高,層層環通的磚石木料結構,封閉式方形古建築。長41.5米,寬31.8米,高14.3米,占地面積1367.55平方米。
燕翼圍的基牆,上下八尺(2.76米),為長方體花崗石,上砌火磚,為堅厚風火牆。全圍4層房,總計136間,對角四邊設炮樓守角。三四兩層有108個槍眼,底層有通風孔,頂層有排污孔,院內,二三兩層有走馬樓,備有暗井兩口以應急,門前一口水井作常用。
燕翼圍燕翼圍
燕翼圍高大堅固,結構奇特,功能齊全。它集廳堂、居室、書房、跑馬坪於一體,具防火、防攻、防炸於一身。既是客家人的舒適居所,又是戰時的堅固堡壘。從其設計到建築,都體現了客家人的智慧,是江南古建築之傑作。因其高大堅固,子孫安全發展,由此派生的小圍屋錯落四周。因人多屋少,三十年代起在院內建矮舍作廚房。至今,燕翼圍涵蓋的裔孫已達1089紅丁(指在世的男人),但現在留住燕翼圍者僅15戶46人。
1938年9月,日軍飛機轟炸楊村,燕翼圍頂層北邊炸開一個2.7米寬“V”型缺口,後由住戶修復。
燕翼圍於1992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為第五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之一。
燕翼圍是贛南700餘座客家圍屋中的精華之作,是江西作為最大客家聚居地的重要標誌物,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栗園圍

栗園圍是贛南最大的圍屋,位於龍南縣里仁鎮,占地68畝,始建於弘治辛酉年,迄今已有五百餘年。四周圍牆均為毛石砌造,幾百間民房錯落有致,密布其間。圍內三口魚塘並列成湖,翠竹柳影,散落沿岸。雖說是典型的客家圍屋,卻有著江南景物的韻致。栗園圍的居民都姓李,相傳是明代大將軍李清公的後人。李將軍追隨著名的儒將王陽明統軍平叛,戰功卓著,還鄉後就用賞賜的土地建了圍屋,據說“栗園圍”這三個字都是王陽明親筆題寫的。
栗園圍栗園圍
栗園圍出名的所在是一祠三廳,即:紀縉祖祠、櫳梃廳、新灶下廳和梨樹下廳。其中紀縉祖祠是整個圍屋的主祠,族人集會議事婚喪嫁娶都要來這裡。新灶下廳竣工於嘉靖末年,這裡出了兩個五品大夫,成了栗園圍里著名的“大夫第”。第二位五品大夫李遇漢在95歲高齡的時候又喜得重重孫,“五世同堂”的大夫第一時傳為佳話。相傳500多年前,這裡是一片數百畝的板栗樹林,名叫“栗樹園”。板栗樹林西邊長著幾十棵枝繁葉茂的梨樹,形成了一塊天然梨園,人們管它叫“栗樹園”中的“園中園”。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李家很多人得了肺熱之病,久治不愈。有個過路的老婦人告訴大家,旁邊梨園中的梨非同一般,能清熱排毒潤肺,再挖取樹根煎水熬膏便能治好疾病。村民依言而行,果然不久之後就痊癒了。此時,那位傳授藥方的老婦人卻已不知去向。一位遊方道人點破天機,原來老婦人正是梨山老母變化而來,為百姓除災去病的。由於挖了太多的樹根,梨樹林慢慢枯死了。但這片“梨園”卻留在了李家人心中。在擴建栗園圍時,就在“梨園”的位置建起一座“圍中圍”,起名為“梨樹下”,祠堂里也供起了梨山老母的牌位,永遠感謝她對李家的救助之恩。

漁子潭圍

漁子潭圍位於龍南縣里仁鎮新里村,始建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 年),道光十八年(1838 年)竣工,系粟園圍十八世孫李遇德所建,最多可住108戶。李遇德從事客家釀酒致富後建此圍,因此,漁子潭圍自古就有“客家酒堡”之譽。漁子潭圍是贛南圍屋中山水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圍屋代表。
魚仔潭圍外觀魚仔潭圍外觀
漁子潭圍山環水繞,後有靠山,前有案山,四周砂山屏立,呈藏52風聚水之格局。圍西側濂江上修建有風水橋,分水橋以西河的拐彎處,左有象形山,右有獅形山,乃水口之形。當地人稱之為“獅象把水口”。漁子潭圍大門正對案山,形成良好的對景效果,寄託了人文昌盛的寓意。
漁子潭圍坐西朝東,呈長方形,面闊55 米,進深45 米,占地2475平方米,平面布局呈“回”字形,是集家、堡、祠、內院、門坪五者功能為一體的贛南客家方圍。圍內分三層高9 米,為磚木、石木混合結構,四角建有炮樓,炮樓四層高12 米。圍牆及炮樓開有槍眼、炮窗,有較強的防禦能力。東西兩側圍屋二層向內挑出設有內走馬,整座圍屋是研究贛南清代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寶貴載體。

全南雅溪圍

雅溪圍屋贛南客家圍屋的佼佼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約在公元1885年),現存有石圍和土圍兩種,總占地面積為1010平方米。
其中,土圍高3層,每層有17間房,圍長29.8米,寬20.2米,高10.4米,占地約800平方米,大門設兩層,有防火設備。石圍呈正方形,圍高12米,占地面積約410平方米,坐東朝西,依山傍水,地下排水系統良好,具有四水歸堂的特點,大門用排石條砌成,3層門固如碉堡,4層圍屋均用磚木結構,外牆採用三合土與卵石夯築而成,圍牆及碉樓上設有槍眼和瞭望孔,屋內有一口冬暖夏涼而甘甜的水井,圍屋可攻能守,大門左側原刻有“例授進士陳學士造”字樣。
贛南圍屋

桃江龍光圍

整座圍屋用麻條石漿砌而成。此圍建於清嘉慶 午年,這種堅固建築在客家民居圍屋中實屬罕見。龍光圍為方形體,四角有炮樓,高約6米,牆厚0.8米,圍屋占地面積近1200平方米,僅在西邊開有一拱門供出入。

鎮崗東生圍

東生圍位於安遠縣鎮崗鄉老圓村,說它是客家第一方圍,是因為圍屋長94米、寬73米,是國內目前留存下來最大的方型圍屋。登高遠跳,我們便可感受圍屋宏大的氣勢。
贛南圍屋
這座圍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二年,為當時一位陳姓富人耗時八年建成。這座圍屋共有199間房間,最多可以容納近千人居住,東生圍不僅規模巨大,在客家建築藝術上也是別具一格,就像它的門樓四根柱子之間的樓牌式結構,上面題著“光景常新”四字,不僅氣派還蘊含了客家人的美好願望。在這座圍屋的正廳,還留有一塊御賜牌匾,上面寫著“金母長生”四個字,是當時的皇帝賜給東生圍內一位四個兒子都在朝中當官的女性的。東生圍內不僅有著這種記載過顯赫家世的東西,還有著許多反映客家人質樸思想的東西。

地圖信息

地址:贛州市全南縣雅溪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