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仔潭圍(客家酒堡)

漁仔潭圍

客家酒堡一般指本詞條

漁仔潭圍,又稱“客家酒堡”,位於贛州市龍南縣里仁鎮新里村漁仔潭,距縣城10公里。漁仔潭現有李、黎兩姓農戶28戶,人口153人,是一個依山傍水、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原生態古村落,漁子潭圍是龍南客家圍屋中山水格局保存最完整的圍屋代表。

漁仔潭圍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近200年歷史,系粟園圍十八世孫李遇德從事客家釀酒致富後建此圍,因此,漁子潭圍自古就有“客家酒堡”之譽。圍屋南北長55米,東西寬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圍內建有三層結構民房,共有住房126間,另建有炮樓四座,圍牆四周布滿槍眼,圍內曾常年儲藏可供居民3個月生活所需的糧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禦型客家圍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漁仔潭圍
  • 別稱:客家酒堡
  • 建築類型:客家圍屋
  • 建造年代:清嘉慶年間
  • 創建者:李遇德
  • 圍屋特色:與山水環境有機結合的典範
  • 地理位置:江西省龍南縣裡仁鎮
山水環境,圍屋布局,圍屋外景,圍屋內景,圍屋開發,

山水環境

漁子潭圍山環水繞,後有靠山,前有案山,四周砂山屏立,呈藏52風聚水之格局。圍西側濂江上修建有風水橋,分水橋以西河的拐彎處,左有象形山,右有獅形山,乃水口之形。當地人稱之為“獅象把水口”。漁子潭圍大門正對案山,形成良好的對景效果,寄託了人文昌盛的寓意。
漁仔潭圍

圍屋布局

漁子潭圍坐西朝東,呈長方形,面闊55 米,進深45 米,占地2475平方米,平面布局呈“回”字形,是集家、堡、祠、內院、門坪五者功能為一體的贛南客家方圍。圍內分三層高9 米,為磚木、石木混合結構,屬於圍攏式圍屋。
漁仔潭圍

圍屋外景

漁子潭圍的外牆為三合土漿砌塊石,高9 米,底牆近1 米,外牆採用桐油石灰、鵝卵石澆漿砌成。外牆高於圍屋屋面,使得圍屋外立面更加挺拔威嚴,同時強化了防禦能力。外牆上部均勻的分布著方形的排水孔,而沿圍屋屋檐與外牆交接處專門設定了水平向的排水溝,其高度略高於外圍牆上的排水孔,因此雨水匯聚至排水溝後能夠經由排水孔有組織的排向圍屋外側,有效的減輕了雨澇造成的危害。
漁子潭圍四角建有炮樓,炮樓四層高12 米。圍牆及炮樓開有槍眼、炮窗,有較強的防禦能力。東西兩側圍屋二層向內挑出設有內走馬,整座圍屋是研究贛南清代社會史和文化史的寶貴載體。

圍屋內景

漁子潭圍向東設門,青磚起拱,三重門式結構。門前正對著一個長45 米、寬24 米的前坪。門內設一前院,為鵝卵石鋪地,有深約10 公分的排水溝環繞。前院南側為祠堂,坐南朝北,分為上廳與下廳,中有天井採光,為木構造抬梁式結構。上廳為青磚鋪地,雀替、柱礎、門檻有精美雕刻。上廳兩側還建有10 間宗堂,為宗族議事、重大祭祀的場所。圍繞祠堂有深20 厘米,寬50 厘米至150 厘米的排水渠。東西兩側與圍屋有連廊聯通。前院北側設一道影壁,將公共空間與外圍較為私密的圍屋相互阻隔。前院還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冽,釀酒極佳。
漁仔潭圍

圍屋開發

從清朝道光至光緒年間,圍內先後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進士功名,據說他們都是文采飛揚、喜好飲酒作賦的酒中豪客,備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漁仔潭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至今,家家戶戶都保存釀酒的傳統風俗。依託漁仔潭優美的原生態環境和客家人熱情好客的飲酒文化,漁仔潭圍繞賞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題,建成了酒文化展覽、酒類品嘗、傳統釀造工藝演示、遊客服務、藝術創作五個功能區,通過發展客家米酒和農家樂產業,增加農民旅遊收入,打造成集品嘗、收藏、藝術創作展覽交易、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客家酒堡”,爭創客家圍屋收藏酒類品種的金氏世界紀錄之最。酒堡建成後,通過以酒為媒、以酒會友,活化客家文化旅遊資源,提升客家圍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漁仔潭建成中國客家圍屋的一顆璀璨明珠。
漁仔潭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