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給機制

貨幣供給機制

一定時點上經濟中所擁有的貨幣存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貨幣供給機制
  • 外文名:Money Supply Mechanism
  • 學科:金融學
分析框架,轉變和表現,

分析框架

貨幣供給的定義和層次
1) 定義:一定時點上經濟中所擁有的貨幣存量
2) M0=流通中現金
2.貨幣供給模型:M=m*B
1)m=Rc+1/(Rd+Re+Rc+t*Rt)
2)B=C+D
兩種分析框架
(一)分別從不同主體的角度分析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二)分別從貨幣乘數基礎貨幣的角度分析
(一)不同主體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A.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在貨幣政策工具貨幣乘數基礎貨幣
1)對貨幣乘數
a. 央行通過調整Rd(支票存款法定準備金率)和Rt(非交易存款法定準備金率),影響貨幣乘數的分母。如果準備金率水平提高,使得貨幣乘數降低,就會凍結商業銀行一部分流動性上交央行,無法參與貨幣創造,降低貨幣供給;如果準備金率水平下調,貨幣乘數增大,商業銀行會獲得一部分流動性可以用於信貸放款,從而增加貨幣供給。
b. 央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可以為市場利率的形成加以定位,從而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對商業銀行流動性機會成本進行影響,最終會影響到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具體的機制是:當再貼現率提高,市場利率在此引導下提高,增加銀行資金的機會成本,從而降低超額準備金率,降低貨幣乘數分母,增大貨幣乘數,增加貨幣供給。但牽馬河邊易,強馬飲水難,主動性不是很強。
3)對基礎貨幣
a. 央行通過再貼現再貸款的投放數量,影響基礎貨幣的增減。當央行向商業銀行注入流動性,增大貼現視窗放款,這就直接增加了基礎貨幣的投放,使得這一部分新增的高能貨幣能夠通過貨幣創造機制形成貨幣供給。相反,就會回收基礎貨幣,減少貨幣供給。
b. 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通過在債券市場上進行買賣國債、回購市場上進行回購交易、發行特別國債、發行央行票據等方式吞吐基礎貨幣,從而影響貨幣供給的增減。
B.商業銀行:對貨幣供給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對超額準備金率的調整,從而影響到貨幣乘數的分母。商業銀行對於超額準備金率的考慮主要在於對其成本和收益的權衡上:
1) 超額準備金的成本:即為將其貸放出去或投資於有價證券的收益。當市場利率上升,信貸投放的收益率上升,則其機會成本增大;當有價證券收益向好,其投資的資本利得也會增加,機會成本也會增大。
2) 超額準備金的收益:即為避免因流動性不足而產生的損失。這取決於流動性不足的損失數量的大小、流動性不足的機率,以及從其他渠道補充流動性的可得性。
a. 損失數量的大小取決於在流動性計畫中預期的現金資產支出規模;
b. 流動性不足的機率取決於預期支出的不確定性或波動範圍。
c. 其他渠道補充流動性的成本:再貼現再貸款同業拆借證券回購資產出售、貸款催還或貸款出售、歐洲貨幣市場借款等,如果這些渠道借入的成本較低,時間較短,流動性的損失就小。
3)綜上所述,超額準備金率市場利率負相關、資本市場收益負相關、流動性不足的損失正相關。
C.非銀行公眾:對貨幣供給的影響主要在於對現金漏出率、非交易存款儲蓄傾向的調整,從而影響貨幣乘數的分母。(實質上是M0、M1、M2的比較)
1)流通中現金與支票存款的比率:該比率的大小決定於公眾對於其財富的資產持有形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財富總量及該種資產形式的財富彈性、資產的相對預期報酬率、資產的相對風險以及資產的流動性四大因素。
a.財富總量以及財富彈性:財富總量增長,現金和支票存款都會增加,但二者的財富彈性有區別。現金的財富彈性小於支票存款,從而使得隨著財富的增長,現金比支票存款比率下降。
b.資產的預期相對報酬率:一是現金和支票存款的相對報酬率:現金的預期報酬率為零,支票存款的預期報酬率在於支票存款利率的和銀行服務的質量。當交易結算電子化程度提高、支票存款利率上升、銀行服務質量提高,該比率就會下降。
二是相對於其他資產預期報酬率的變化的敏感性。一般認為支票存款的敏感性較強,因此當證券收益增加,現金、支票存款都會減少,但支票存款會減少快一些,使比率上升。
c.相對風險:現金是最安全的資產,而支票存款存在銀行倒閉的風險。當經濟動盪,發生銀行擠提,則會加大現金資產的持有,增加現金漏出率。
d.流動性:即現金和支票存款的充當交易媒介的便利性。這取決於公眾所處的金融環境的基礎設施的覆蓋和運行效率和人們的結算習慣,還有地下經濟的規模
2)非交易存款與支票存款的比率(實際上是M1、M2的比較)
a. 財富總量以及財富彈性:非交易存款的財富彈性大於交易存款
b. 預期收益率:一方面是二者的相對報酬率,另一方面是二者對其他資產相對報酬率的敏感程度。非交易存款的其他資產的敏感程度更高,而交易存款為滿足固定的交易需求有一定的穩定性。
(二)從貨幣乘數和基礎貨幣角度進行分析
1.貨幣乘數角度的分析框架
1)Rd、Rt:央行
2)Re:商業銀行(市場利率、流動性損失大小(支付需求的規模和不確定性、其他渠道借入資金的成本)、央行再貼現率對市場利率的定位、央行各種貨幣政策的宣示作用對市場利率預期的引導
3)Rc,t:公眾現金和交易存款比率、非交易存款和交易存款的比率
a. 財富彈性
b. 相對收益率:1)二者之間;2)相對於其他資產報酬率的敏感程度
c. 風險
d. 流動性(即便利性)
2.基礎貨幣角度的分析框架:
1) 分析框架:央行的資產負債表
資產:A1央行持有的有價證券
A2對金融機構的貼現貸款
A4其他資產
A5在途資產
負債:L1流通中現金
L2銀行存款準備金(法定、超額)
L3財政性存款
L5其他負債
E 央行資本金
分析框架:B=C+R=L1+L2——主動方式
=(A1+A2+A3+A4+A5)—(L3+L4+L5+L6+E)——被動方式
L:主動方式方式:
1) 公開市場業務:央行的貨幣政策意圖:主動進行擴張還是緊縮;與財政政策的配合使用
2) 貼現貸款:央行通過調整再貼現利率來主動影響銀行的貸款需求,從而影響貼現貸款量
2) 被動調整方式
A1政府的預算赤字:發債(增稅、發債、赤字貨幣化)
A2銀行的貼現貸款需求:有雙方共同決定,主動性不是很強。
A3中央銀行為穩定匯率對外匯市場的干預
L4回收流動性
A4、L3、L5對一些短期擾動因素的對沖等等

轉變和表現

1985一1997年,人民銀行實行“統一計畫、劃分資金、實存實貸、相互融通”的信貸資金管理辦法,宏
觀金融調控體現為對信貸規模和相對應的再貸款數量的直接的、計畫性、行政性的調控。在這種調控體
制下,信貸規模成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其對應的是以再貸款為主的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從決定信貸
規模的決策程式來看,採取的是自下而上匯總信貸計畫匡算數,由人民銀行總行匯總確定總盤子後分解下達正式計畫的過程。由於信貸規模確定的決策過程受到了地方政府干預,從而將國有企業的投資
饑渴症傳遞到了信貸規模的制訂決策過程,造成了信貸倒逼。這種信貸倒逼,在經濟總量上表現為持續
通貨膨脹壓力,在貨幣上表現為信貸投放的過多。
l998年起,人民銀行取消了信貸規模控制,並轉而實行了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以公開市場業
務為主要政策工具的間接性的貨幣政策調控體系。當前貨幣供給與巨觀調控的單一總量集中模式的主
要特徵是:
(1)調控主體為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目前不存在分行參與總行貨幣規劃的制度和機制,隨著再貼現
的萎縮和可調控性再貸款的減少,分行已經失去了進行區域調控的實際影響力。
(2)操作工具主要為總量操作工具。日常貨幣政策操作工具以公開市場(包括銀行間債券市場
  匯市場)為主。
(3)中介目標為總量(數量)目標。主要是全國貨幣供應量(M0、Ml、M2等層次)、貸款等數量指標,不
考慮地區和行業貨幣和貸款分布等結構性指標。
這種轉換,結束了“地方政府一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一人民銀行總行”這樣一種貨幣擴張的倒逼機制,
在總量上抑制了通貨膨脹,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發展。人民銀行基礎貨幣的主要投放渠道已經發生了根
本的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