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

流動性

流動性是指銀行滿足存款人提取現金、到期支付債務和借款人正常貸款的能力。西方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原則之一。銀行的清償力,一般由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比例與結構所決定。西方貨幣銀行理論有兩種對立的觀點: 一種觀點強調銀行資產結構在期限方面應正好和它的負債結構相適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不一定相適應,只要銀行能迅速將其資產變賣或能獲得其他機構在信用支付方面的保證,仍可保持其清償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動性
  • 外文名:Liquidity
  • 全稱:市場流動性
  • 領域:金融
基本介紹,特點,偏好,挑戰,相關介紹,表現,根源,結果,黑洞,風險介紹,表現,形成,分類,陷阱,資本研究,注入渠道,產業分工體系,資本渠道投資,國際收支貿易,國際金融市場,

基本介紹

流動性(Liquidity)有三種用法或涵義,一是指整個巨觀經濟的流動性,指在經濟體系中貨幣的投放量的多少。2007年全年一直到2008年8月的流動性過剩就是指有過多的貨幣投放量,這些多餘的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於是就有了投資/經濟過熱現象,以及通貨膨脹危險。造成流動性過剩的根源來自於中國不斷推升的貿易順差,出口企業不斷把收回的美元兌換給國家,國家就得不斷向經濟體系投放人民幣,這就造成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
在股票市場,我們提到流動性就整個市場而言指參與交易資金相對於股票供給的多少,這裡的資金包括場內資金,既己購買了股票的資金,也就是總流通市值,以及場外資金,就是還在股票帳戶里準備隨時入場的資金。如果在股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或交易資金增長速度快於股票供給增長速度的話,即便公司盈利不變,也會導致股價上漲,反之亦然,這是很簡單的需求供給關係,但這種股價上漲是有限度的,受過多或叫過剩的資金追捧導致股價過度上漲而沒有業績支撐,終難持久,這種資金就是我們常說的熱錢。上面兩種流動性多數情況下會有關聯,既經濟出現流動性過剩通常會引發股票市場的流動性過剩,所以當國家開始收緊銀根時,股票市場就會失去資金供給,表現不佳。
針對於個股,流動性是另一個概念,指股票買賣活動的難易,也就是說我買了這支股票後是否容易賣出,我們常說這支股票流動性很差,就是指很難按理想價格賣出,流動性好的股票換手率也就高,所以流動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盤股或高度控盤的股票,是不適合大資金運作的,即便買完之後股價漲上去了,但賣不掉,對於大資金風險更大,所以他們更願意在流動性很好的大盤股里運作,那裡交投活躍,大量買賣也不會引起股價明顯變動。不過中小投資者就自由很多了,由於資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選擇。

特點

一個流動市場的特點是市場上在任何時刻都有買家和賣家。另一個流動性的定義是,下一次貿易的價格與上一次貿易的價格相等的可能性。假如一個市場上有許多買家和賣家的話,那么這個市場的流動性就非常高。這樣的市場被稱為深市場。在這樣的市場中訂貨對貨物價格的影響不大。一個貨物的買賣次數可以看作是該貨物的流動性。往往交易者更願意向流動的市場如股票貿易投資,而不太願向比較不流動的市場如不動產投資。原因是在一個不流動的市場上的交易者有可能以不利的價格被迫買賣一個貨物。投機商和做市商莊家為一個市場帶來流動性。反對托賓稅的原因之一是托賓稅妨礙貨幣投機,降低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增高其波動。
流動性過剩流動性過剩
部分常見資產的流動性大小一般有這樣的關係:現金 > 活期存款 > 短期國債 > 藍籌股 > 一般股票 >長期債券 >城市中心小戶型物業> 城市外圍大戶型物業。特別的,增加交易成本可降低資產的流動性,如增加印花稅,可降低股票流動性,T+0交易比T+1交易更具流動性。
不僅個人投資者面臨不流動的危險,大投資者同樣面臨這樣的危險。中央銀行可通過三大貨幣政策手段干涉投放的貨幣量,從而調控流動性。

偏好

流動性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又稱靈活偏好,指人們願意以貨幣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財富,而不願以實質資本形式保持財富,並準備在投機市場上獲得高額利潤的一種心理動機。流動偏好這一概念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最先提出來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貨幣的流動偏好)之一。其目的在於說明利息率對投資量,進而決定就業量這一中心問題。流動偏好用曲線表示則為貨幣需求曲線,在圖形上呈向右下方傾斜狀至流動性陷阱的起點。
市場流動性市場流動性
1936年,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種原因,其中提出流動性偏好概念。根據凱恩斯的觀點,如果資本邊際效率不變,投資決定於利率,而利率又決定於流動性偏好和貨幣數量。貨幣的供給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如果貨幣供給既定,那么,利率則取決於人們心理上的流動性偏好。流動性偏好實際上表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們對貨幣需求量的大小。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偏好保持現金而不願持有資本去獲取收益(利潤),是出於各種動機:或是出於交易的動機,為便於應付日常支出;或是出於謹慎的動機,以便應付意外的支出;或是出於投機的動機,以備投機取利。因此利息就被認為是對人們在一特定時期內放棄這種流動偏好的報酬。利息率的高低取決於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流動偏好代表了貨幣的需求,貨幣數量代表了貨幣的供給。貨幣數量是由中央銀行的政策決定的,它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流動偏好的作用也可以影響到利息率的降低,但是,這種降低總是有一定限度的。因為,當利息降低到一定水平時,人們就不肯儲蓄而保留現錢了。在圖形中,這種利息不能再低的一定點之右,被稱為流動性陷阱凱恩斯陷阱。此時,無論貨幣數量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不會下降。流動性偏好可以分為3種動機 :
分析流動性分析流動性
交易動機。即為應付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這一貨幣需求量主要決定於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數量越大,所需貨幣數量越多。
謹慎動機。即為預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這一貨幣需求量主要決定於個人對意外事件的看法,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同收入是密切相關的。
③投機動機。即人們為抓住有利的購買生利資產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生利資產如債券等有價證券的價格隨利率升降而向相反方向變化,因此,利率低,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大,利率高,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小。這一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利率的高低。在利率極高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等於零,而當利率極低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將是無限的。也即是說,由於利息是人們在一定時期放棄手中貨幣流動性的報酬,所以利率不能過低,否則人們寧願持有貨幣而不再儲蓄。這種情況被稱為“流動性偏好陷阱”。
凱恩斯認為,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而利息率下降是有限的,當前者等於或低於後者時,資本家就不願進行投資,從而會造成投資不足,並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他把心理上的流動性偏好看作是使資本主義經濟經常處於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3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挑戰

老闆對流動性管理報告的理解就和自動售貨機一樣,按下按鈕就可以自動列印報告。所以經常突然要求財務當天下班前給他出報告。這樣做出來的報告管理層和業務部門也不信任,開口閉口就是數據是錯誤的。
鉑略流動性風險分享會鉑略流動性風險分享會
流動性管理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財務經理人面臨的重大挑戰。鉑略諮詢會員曾經將多家公司的現金流預測準確度從偏差100%減小到5%。他提到“財務部經常和業務部門“打官司”,業務部說財務部的預測數據是錯誤的,財務部說業務部給的數據源頭就是拍腦袋的,就是偏差的。有沒有想過這樣循環的辯論是沒有意義的?財務部應當承擔起主要的責任來,數據源一定要分清哪些事是我們財務部可控的,哪些事是財務部不可控的。對於可控項目,如存款、工資、貸款、利息、投資、付款、固定費用等,需要去檢查是否真的可控。收取承兌匯票過期未托收,支付支票托收時間不確定等會帶來額外的偏差,這就是財務的本職工作沒做好,連原本可控的也失控了。對於不可控項目,需要依賴於業務部門的數據。”對於如何與業務部溝通,他也有自己獨到的洞見,他說:“關鍵是我們是否已經足夠了解業務的數據是如何產生的。例如,從歷史會計資料可以查詢:客戶是否拖延付款,原材料採購的規模。財務的工作是將不確定的數字儘可能變為確定的數字,這些數據應當用來與業務部門探討。利用80/20原則,對大客戶,銷售額大的區域,需要找到負責的銷售、區域的信用經理等約談、核實。”

相關介紹

流動性是反映資產變現能力的指標。
所謂流動性過剩(Excess Liquidity)是指過多的貨幣投放量,這些多餘的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於是就有了投資過熱現象,以及通貨膨脹的危險。簡單地說,就是貨幣當局貨幣發行過多、貨幣量增長過快,銀行機構資金來源充沛,居民儲蓄增加迅速。

表現

⑴過量的貨幣追逐有限的金融資產,導致資產價格例如房地產、股市、資源類商品快速上升和受益率的持續下降,即所謂的資產泡沫
⑵銀行機構資金來源充沛,居民儲蓄增加迅速,表現為存款增速大大快於貸款速度;
⑶在巨觀經濟上,它表現為貨幣增長率超過GDP增長率。

根源

其根本的原因是國家不斷推升貿易順差,出口企業不斷把外匯收入收回給了國家,國家又把其轉換為貨幣投放到市場。

結果

首先是大量的資金追逐房地產、基礎資源和各種金融資產,形成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而上遊資源價格的上升,必然會推動下游消費品價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動性開始追逐消費品,就會引起物價的較快上漲。流動性過剩這種種現象容易引發信貸膨脹、投資膨脹,最終導致通貨膨脹,從而引發經濟過熱、產生經濟泡沫,因此,往往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經濟現象。

黑洞

流動性黑洞是由珀森德(Avinash D.Persaud)等國外學者在《流動性黑洞》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與“流動性過剩”針鋒相對、比“流動性不足”更為深刻的新概念。
所謂的流動性黑洞。是指金融市場在短時間內驟然喪失流動性的一種現象。由於金融市場的流動性要求多樣性。但市場敏感型風險管理系統在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運用以及整體上監管的放鬆等等。這些措施卻減少了市場參與者行為的多樣性。其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當金融機構從事市場交易時,由於外部環境變化、內部風險控制的需要以及監管部門的要求,會在某些時刻出現金融產品大量拋售,而交易成員由於具有類似的投資組合風險管理目標和交易心態,會同時存在大量拋售的需要,此時整個市場只有賣方沒有買方,市場流動性驟然消失,被拋售資產的價格急速下跌與賣盤持續增加並存,又會進一步惡化流動性狀況,流動性危機可以迅速升級為償付危機。在證券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類似於“銀行擠兌”的事情。擁有上百億市場資本的企業可能在數日內變得沒有償付能力。最終出現流動性好像被市場和機構中瞬間吸走殆盡一樣,這種現象就被形象地稱為“流動性黑洞”。
流動性黑洞理論認為,流動性的核心是金融市場的多樣性,流動性黑洞的形成一般與市場規模沒有必然的關係,而是與金融市場的多樣性密切相關。一般而言,流動性黑洞在那些同質的市場,或者說,在那些信息、觀點、頭寸投資組合、交易主體、風險管理缺乏多樣化的市場中非常容易出現,而在那些存在較大差異性的市場中則會較少出現。
導致流動性過剩的資產過度集中、投資行為高度趨同、結構單一等結構性因素,都可能成為流動性黑洞產生誘因。
流動性過剩容易導致資產價格泡沫,成為引發流動性黑洞的導火索。而資產價格泡沫的積累,也必然會同時積累誘發流動性黑洞的不利因素。

風險介紹

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無力為負債的減少和/或資產的增加提供融資而造成損失或破產的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經濟主體由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的不確定性變動而遭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以上是關於金融機構和經濟實體所存在的流動性風險。 除了這些風險外,對於任何投資工具而言,也存在流動性風險。投資流動性風險是指投資者在需要賣出所投資的投資物時,面臨的變現困難和不能在適當或期望的價格上變現的風險。

表現

流動性風險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第一,流動性極度不足。流動性的極度不足會導致銀行破產,因此流動性風險是一種致命性的風險。但這種極端情況往往是其他風險導致的結果。例如,某大客戶的違約給銀行造成的重大損失可能會引發流動性問題和人們對該銀行前途的疑慮,這足以觸發大規模的資金抽離,或導致其他金融機構和企業為預防該銀行可能出現違約而對其信用額度實行封凍。兩種情況均可引發銀行嚴重的流動性危機,甚至破產。
第二,短期資產價值不足以應付短期負債的支付或未預料到的資金外流。從這個角度看,流動性是在困難條件下幫助爭取時間和緩和危機衝擊的“安全墊”。
第三,籌資困難。從這一角度看,流動性指的是以合理的代價籌集資金的能力。流動性的代價會因市場上短暫的流動性短缺而上升,而市場流動性對所有市場參與者的資金成本均產生影響。市場流動性指標包括交易量、利率水平及波動性、尋找交易對手的難易程度等。籌集資金的難易程度還取決於銀行的內部特徵,即在一定時期內的資金需求及其穩定性、債務發行的安排、自身財務狀況、償付能力、市場對該銀行看法、信用評級等。在這些內部因素中,有的與銀行信用等級有關,有的則與其籌資政策有關。若市場對其信用情況的看法惡化,籌資活動將會更為昂貴。若銀行的籌資力度突然加大,或次數突然增多,或出現意想不到的變化,那么市場看法就可能轉變為負面。因此,銀行籌資的能力實際上是市場流動性和銀行流動性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形成

商業銀行流動性不足時,它無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負債或變現資產獲取足夠的資金,從而影響其盈利水平,極端情況下會導致商業銀行資不抵債。商業銀行作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中介,隨時持有的、用於支付需要的流動資產只占負債總額的很小部分,如果商業銀行的大量債權人同時要求兌現債權,例如出現大量存款人的擠兌行為,商業銀行就可能面臨流動性危機。
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相比,形成的原因更加複雜和廣泛,通常被視為一種綜合性風險。流動性風險的產生除了因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計畫可能不完善之外,信用、市場、操作等風險領域的管理缺陷同樣會導致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不足,甚至引發風險擴散,造成整個金融系統出現流動性困難。因此,流動性風險管理除了應當做好流動性安排之外,還應當有效管理其他各類主要風險。從這個角度說,流動性風險水平體現了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狀況。

分類

流動性風險包括資產流動性風險和負債流動性風險。
(1)資產流動性風險是指資產到期不能如期足額收回,進而無法滿足到期負債的償還和新的合理貸款及其他融資需要,從而給商業銀行帶來損失的風險。
(2)負債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過去籌集的資金特別是存款資金,由於內外因素的變化而發生不規則波動,對其產生衝擊並引發相關損失的風險。商業銀行籌資能力的變化可能影響原有的籌融資安排,迫使商業銀行被動地進行資產負債調整,造成流動性風險損失。這種情況可能迫使銀行提前進入清算,使得賬面上的潛在損失轉化為實際損失,甚至導致銀行破產。

陷阱

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鬆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凱恩斯認為,當利率降到某種水平時,人們對於貨幣的投機需求就會變得有無限彈性,即人們對持有債券還是貨幣感覺無所謂。此時即使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也不會再下降。
市場流動性陷阱市場流動性陷阱

資本研究

此圖流動性研究反映從2003年中期至今,資本市場經歷巨大波動下流動性的反映。但從上圖可以看出,流動性從2006年中期至2007年中期流動性較高,2009年初至2010年底流動性較高。2011年至今流動性在持續下降,但仍高於2006年以前的流動性,完全符合預期。比較有利與流動性的實用研究。
流動性

注入渠道

產業分工體系

實際上,流動性作為全球化的經濟現象,從外部因素看,主要是新的國際分工和產業結構轉移格局下,製造業迅速發展,加工貿易順差激增。同時由於中國存在要素價格扭曲等因素,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長期存在,外匯儲備的急劇增長,導致外匯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迅速擴張。
通過資本項目逆差輸出美元往往意味著對本國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的需求增加,導致本國實體經濟成長;而通過經常項目輸出美元,在黃金非貨幣化的條件下,意味著對本國實體經濟的需求減弱和對本國虛擬經濟(包括房地產、股票、債券及其他可以反覆炒作的資產)的需求增大,這將導致本國製造業外移和經濟的虛擬化,並通過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這類高增長性低端生產者進行國際生產分工,將貨幣資本與產業資本輸入到這些後發國家。

資本渠道投資

全球資本以各種名目——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和戰略投資,以各種身份——房地產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以及改頭換面的對沖基金,湧進中國。2004年進入房地產行業的外資約2,700億元人民幣,2005年一季度約583億元人民幣,而2007年1季度,我國外匯儲備增加額遠超過貿易順差(464億美元)與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59億美元)之和,缺口達734億美元。
我國外資流入的渠道主要有外貿順差、外國直接投資、外國機構投資資金以及投機資金。從2001年到2006年,我國的外貿順差從231億美元增加到1,775多億美元,貿易順差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7%上升至6.9%,遠高於歐盟的2.5%和日本的1.5%。此外,巨額投機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雖然至今還沒有具體的監測數據。

國際收支貿易

全球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配置,使生產率水平提高,特別是已開發國家的高技術和大資本與開發中國家低成本的勞動力結合,使產品價格降低,出現了低通脹,甚至是通縮的情況。在世界各國央行紛紛採取防通縮的政策取向下,貨幣供應量增加,利率降低,而用於產品交易的需求減少,這必然會引起流動性過剩。
根據統計分析,1999年-2006年的8年中,我國幾乎每年都有數百億美元的經常賬戶順差。2002年為304億美元,2004年為321億美元,而2006年已達到1,775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持續雙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激增使得新增外匯占款成為我國流動性供給的主要渠道,當前我國60%過剩流動性資金來自外匯占款。央行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其它外匯流入增加851億美元,同比增加16%。與此同時,由於中央銀行進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操作的空間越來越小,投資效益的提高推動銀行信貸的增加,中國巨觀流動性仍將出現高位增加的局面。

國際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推動了金融創新,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一方面提高了貨幣流通速度,另一方面通過各種信用創造工具,極大地放大了社會信用總量,使可交易的貨幣量迅速增加。據IMF測算,金融創新產生槓桿效應的不斷放大,2006年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量達到412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10倍;2006年,M2占全球GDP比重為122%,占全球流動性的比重只有11%;證券化債權占全球GDP比重為142%,占全球流動性比重只有13 %;金融衍生產品占GDP的比重達到802% ,提供了全球75%的流動性。
特別是次貸危機後,歐美等國為緩解流動性不足,又紛紛向市場“注水”。截止2013年4月25日全球金融機構損失3,083億美元,其中美國損失1,527億美元,歐洲損失1,398億美元,亞洲損失158億美元。但是次貸危機造成全球經濟損失超過9,450億美元,為此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資金超過16,000億美元,可謂火上澆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