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縣

西鄉縣

西鄉縣隸屬於陝西漢中市,位於陝西南部,漢中東部,東鄰石泉漢陰,南接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與城固南鄭接壤,縣域面積3240平方公里。西鄉地當川陝要衝,歷史上因形勢險峻,處於重要的戰略地位,為兵家所必爭。 西鄉其生態環境優良,北依秦嶺,南屏巴山,嘉陵南去,漢江東流。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南北氣候過度帶區位,孕育和滋養了極為豐富的物種,造就了適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優良環境,被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8年12月,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稱號。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鄉縣
  • 外文名稱:Xixiang County
  • 別名:西鄉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省漢中市
  • 下轄地區:15個鎮2個街道 
  • 政府駐地:西大街82號
  • 電話區號:0916
  • 郵政區碼:723500
  • 地理位置漢中盆地東部
  • 面積:3240平方公里
  • 人口:42萬(2015年戶籍人口) 
  • 方言:中原官話-關中片、西南官話-川黔片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區
  • 著名景點:午子山、茶園、棗園湖公園等
  • 機場漢中城固機場
  • 火車站:西鄉火車站
  • 車牌代碼:陝F
  • 行政代碼:610724
  • GDP:101.73億元(2017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地質,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綜述,公路,鐵路,社會事業,醫療衛生,科技發展,教育事業,文化事業,歷史文化,地方風俗,方言俚語,宗教信仰,名優特產,風景名勝,自然風景,文化遺址,歷史名人,

建制沿革

(約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縣地屬梁州褒國附庸巴方
西周(前1027~前771)縣地屬雍州楚國
東周(括春秋戰國)前期(前770~前312),縣地仍屬有。周赧王三年(即楚懷王十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發生“丹陽之戰”,秦師獲捷,乘勝占領楚之漢江中上游地區,直至戰國末(前221),縣地屬秦國漢中郡。
(前221~前207)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
西鄉縣西鄉縣
西漢(前206~25,包括新莽更始政權)承襲秦制,仍行郡縣。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十三州(郡),縣地大部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東北隅屬漢中郡之安陽縣。新莽地皇四年(23),公孫述割據益州,占有巴、漢,13年中,縣地為公孫政權所轄。
東漢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滅述,縣地復歸漢有,仍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和帝永元七年(95)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遠侯,食采於縣地(括今鎮巴),並建平西城(又名平陽城、定遠城),為西鄉縣建城之始。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據漢中,復漢中郡名。郡名兩更,縣地仍屬。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取漢中,縣地歸蜀。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南境置南鄉縣(即今西鄉、鎮巴二縣地),從此西鄉縣脫離成固,獨立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設縣治于歸仁山(今鎮巴縣漁渡壩古城堡)。是年,蜀將張飛晉封“西鄉侯”,寄食采於南鄉縣。蜀漢後主炎興元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曹魏滅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7郡為梁州,西鄉縣歸魏,屬梁州漢中郡。
西晉統一中國後,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
西鄉縣之得名,雖有數說,但以張飛食采之說較為可靠。治所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屬梁州漢中郡。愍帝建興元年(313),仇池氐楊難敵據漢中,次年,梁州人張鹹起兵逐氐軍,投歸益州巴氐李雄,由此西鄉縣遂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隸屬仍為梁州漢中郡。
東晉(括十六國)初,西鄉縣尚歸成漢(即大成)所有。晉穆帝永和三年(347)桓溫伐蜀,成漢滅,西鄉縣歸晉。東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苻堅派兵攻取梁、益二州,西鄉縣遂為前秦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沖遣將楊儉期收復漢中,西鄉縣復為晉土。安帝義熙元年(405),譙縱叛晉,割據梁,益,仇池氐王楊盛乘虛據漢中,以地請降後秦,但因楊盛窺伺兩端,游離於東晉、後秦之間,東晉、後秦皆無實際管轄能力,漢中郡、縣實為楊盛政權所轄。義熙九年(413),劉裕命益州刺史朱齡石滅譙縱,收復四川東晉王朝乘勝克漢中,西鄉縣再歸晉。在東晉103年中,漢中郡縣兵連禍結幾易統治,但西鄉縣名未變,治地平西城未動,始終歸梁州漢中郡所轄。
南北朝劉宋、蕭齊至蕭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即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遷以漢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權於縣境(今峽口)設豐寧戍。改西鄉縣為豐寧縣,寓五穀豐稔,四季鹹寧之義。並立豐寧郡領豐寧縣,郡縣同駐豐寧戍,改屬東梁州領轄,舊治平西城遂廢。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蘭欽收復梁州,西鄉縣還梁,復西鄉縣名,治所仍駐豐寧戍,屬北梁州漢中郡所轄。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蕭繹求救西魏,約許割讓漢中。西魏乘機於廢帝元欽元年(552),遣將達奚武占領漢中,西鄉縣又為西魏所有。西魏恢復北魏建置,廢西鄉縣名,再立豐寧郡、豐寧縣於豐寧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東梁州)之地置洋州於涇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陽(即今四季河),以洋水為名,此為西鄉縣立州之始。洋州領洋州、懷昌、洋中、豐寧四郡。洋川郡轄黃金縣;懷昌郡轄懷寧縣;洋中郡無考,豐寧郡轄豐寧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覺代魏立周,西鄉縣即為北周所有,仍屬洋州豐寧郡,縣名駐地均無變動。
立,西鄉縣即屬隋土。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郡,行州縣兩級制,時,豐寧縣仍屬洋州。煬帝大業元年(605)廢州復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為漢川郡;改豐寧縣復西鄉縣名(從此縣名迄無更)多同時將縣治由豐寧戍移往所廢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陽,且立洋源鎮(軍事建置)於此,縣鎮同治,歸漢川郡所轄。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郡復州,析漢川郡之西鄉、興勢、黃金三縣,再立洋州於西鄉州縣同治蒿坪山之陽。七年(624)析西鄉南境置洋源縣(今鎮巴縣地)。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西鄉縣屬山南道洋州轄。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調整區劃,山南道分為東西二道,西鄉縣隨洋州屬山南西道天寶元年(742)改洋州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鄉遷往興道(貞觀二十三年改興勢為興道,今洋縣)。
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復州,改洋川郡為洋州。一遷一改,西鄉縣仍屬。代宗大曆元年(766),洋源縣治因兵事燒劫,僑駐西鄉縣白湍村(今古城子,亦為兩晉至蕭梁的西鄉縣治)。敬宗寶曆元年(825)撤銷洋源縣,其地大部併入西鄉縣。僖宗光啟三年(887),洋州設立武定軍(軍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892)風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以討楊復恭為名,取鳳、興、洋三州。昭宗天復二年(902),朱溫進入關中,把持朝政,殺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機以假道勤王為名,占領興元(漢中),洋州武定軍節度使李思敬迎降,西鄉縣隨洋州歸前蜀。
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鹹康元年,皇子魏王繼岌伐蜀至興州(略陽),前蜀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後唐,西鄉縣隨之。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正月,盂知祥遣將張業入興元,武定軍節度使孫汶韶又以洋州降後蜀,因避孟知祥諱,乃改洋州為源州,西鄉縣從屬。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將王全斌、劉光義滅後蜀,改源州復洋州,西鄉縣與興勢、黃金、真符同為洋州轄。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全國為15路,西鄉縣隨洋州屬陝西路。神宗熙寧五年(1072)增建利州路,西鄉縣隨洋州屬之,縣治仍駐蒿坪山之陽。
南宋仍行路、府(州、軍)、縣制。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利州路東西兩分,西鄉縣歸利州東路洋州轄。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滅。次年,蒙古軍入侵金、洋、梁(興元)三州,戰爭屢年,西鄉城毀治廢達18年。寶祜元年(1253),即蒙古憲宗三年,忽必烈遣使戍守興元諸州,“草創之初,未暇為經久之規”,沿襲宋制,並利州東西兩路為興元路。西鄉縣歸興元路洋州轄。時,縣城已毀,因陋就治於蒿坪山之陽。
自忽必烈在興元諸州建立各級地方政權後,歷19年始建國號為元,其時,西鄉縣已為元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國設10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後增至11個),代“中書省”分治天下。從此,西鄉縣脫離洋州,改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元晚期縣治方由蒿坪山之陽遷來今治。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夏明玉珍取興元,西鄉縣隨之又屬“大夏”6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大將徐達克興元,改興元路為漢中府,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13承宣布政使司,西鄉縣即屬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
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肅親王豪格遣將貝勒尼堪等進占漢中,縣土遂歸清有。清承明制,西鄉縣仍屬陝西布政使司(後改稱陝西巡撫部院,俗稱陝西省)陝安道漢中府轄領。清仁宗嘉慶七年(1802)析西鄉縣南境24地置定遠廳(今鎮巴縣)。
中華民國元2年並漢中、興安(安康)、商州為漢中道,西鄉縣屬之。民國17年撤道,行省、縣二級制,西鄉縣直屬陝西省。民國24年,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區(即專員公署,簡稱專區),西鄉縣屬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治南鄭)所轄。
1949年12月5日,西鄉解放。新中國行省、縣兩級制,省下分區設定行政督察機構。西鄉縣初屬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公署,1951年屬陝西省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陝西省漢中區專員公署,1955年6月屬陝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68年屬陝西省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屬陝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7月,漢中撤地設市後屬漢中市至今。

行政區劃

2016年,西鄉縣人民政府官網顯示:西鄉縣下轄城北街道城南街道沙河鎮私渡鎮桑園鎮楊河鎮柳樹鎮峽口鎮駱家壩鎮、大河鎮、堰口鎮茶鎮白勉峽鎮高川鎮兩河口鎮白龍塘鎮子午鎮共15個鎮,2個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鄉縣位於漢中盆地東部,介於東經107°15′~108°15′與北緯32°32′~33°14′之間。縣境東鄰石泉、漢陰,南界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接城固南鄭。東西長94.5公里,南北寬64.5公里。總面積324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64.79%,丘陵占28.35%,平川占6.86%。

地貌

西鄉縣總面積3240平方公里,海拔在371~2413米之間,山區丘陵面積占93.2%,平川占6.8%。西鄉縣地處秦嶺巴山之間,位於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
米倉山的凸起,盆地的凹陷,堰口一鐘家溝的東西大斷層,涇洋河的南北深切,構成了西鄉的地貌骨架,由於地面組成的物質不同,地貌發育也各具特點,加之長期的水蝕、機械風化、冰川作用及人為活動等,從而使地貌形態和性質也各有差異。析其特徵,縣境地貌有四種類型。

地質

西鄉縣境地質構造較為複雜,處於巴山弧形構造與秦嶺緯向褶皺的複合部,基址屬四川地台向斜北部邊緣。巴山發育較早,其發育有元古界震旦系(距今15億年)的西鄉山群,岩層厚9850—11500米,下部岩層以雲母石英片岩、斜長片岩、斜長變質粒岩為主的夾火山岩和火山熔岩為主的夾凝灰岩;中部為灰質砂礫岩、夾灰質砂岩,局部含銅;上部以雲母石英片岩及千枚岩為主,夾變質火山岩,同時還有片狀礫岩。在震旦系的基礎上發育有古生界的二迭系(距今2.1億年),岩層厚180—620米,由白玉質灰岩、灰白色灰岩、燧石灰岩、炭質頁岩及鋁土質頁岩組成,含有珊瑚及蜒種化石。在二迭系的基礎上發育有中生界的三迭系(距今1.9億年),岩層厚660—6490米,下部以頁岩為主夾泥質灰岩、紫紅色頁岩、板狀灰岩;中部有矽質及泥質灰岩互層,以灰岩為主;上部有暗色含煤建造,石英砂岩,頂部夾石膏、頁岩及煤層。在三迭繫上發育而成的是近代新生界中的第三系和第四系,岩層厚0—800米,由灰岩、頁岩、砂岩、砂礫岩、砂質粘土、黃土等構成。因受第四紀冰川作用,加之長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蝕、浸蝕,南部主脊地貌多出現峰林突兀的谷峰,北部屬南部主脊的延伸,地勢低緩,形成我國亞熱帶特有的饅頭狀渾圓的崗梁山丘。中部是一個較為複雜的構造盆地,構造形跡較為發育,盆地四周被斷層所隔,斷層形成於元古代,屬長期活動性斷層。盆地的形成始於三迭系,由於地殼的下陷,盆地的基底地貌已基本成型,沿堰口一鐘家溝斷層帶,發育有楊河壩和涇洋河兩個互為封閉的斷裂谷,是盆地基底最低處。牧馬河、涇洋河傾瀉而來的洪流物質,分別匯入兩個斷裂谷,隨著盆地內外差異性的升降運動,沉積中心逐漸向北推移,加之牧馬河入漢江尚未打開缺口,地表水和沖積物向盆地中心匯集,早先互為封閉的兩個小湖盆,逐漸演變成後期統一的湖盆邊緣地帶,形成西鄉盆地。盆地內岩性、岩洞、岩層厚度變化較大,以碳酸鹽岩沉積為主,有少量碎屑岩沉積,地表為沖積物覆蓋層,下部為沙、礫石構造。

氣候

西鄉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區,平均氣溫14.4℃,年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平均蒸發量457.2毫米,總的氣候特點是:受南北兼有的氣候和多樣地形影響,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但時空分布差異大,光照不足;春季氣溫回升快,多春旱;夏無酷暑,常有初夏乾旱和伏旱;秋季多連陰雨,降溫早;冬無嚴寒,少雨雪。氣候一般循環規律是:立春前後楊柳發芽時多偏東風,俗稱“擺條風”。驚蟄前後常有轉冷現象,並伴有霜凍,俗謂“反春”。春分至清明之間常有黃沙瀰漫,日月不明。清明以後,氣溫回升快,但乍暖還寒。立夏前後多旱,盼雨栽秧。小滿至芒種之間常多陰雨,間有山洪。夏至前後多雷陣雨,兼有短時大風和暴雨,局部地區偶降冰雹,盛夏時節常有伏旱發生。立秋後高溫持續,俗稱“二十四個秋老虎”,但晝熱夜涼,遇雨氣溫驟降。白露秋分時,淫雨經旬,甚者歷月方晴,常有“秋霖”雨發生。寒露後高山初雪。霜降前後多晴朗天氣,俗稱“十月小陽春”。立冬至冬至雨雪稀少,天氣乾冷,多生霧氣,直至次年春天。

水文

西鄉屬長江水系,地跨漢江、嘉陵江兩個流域。巴山主脊以南屬嘉陵江流域,集雨面積327平方公里,占縣總面積的10%;以北屬漢江流域,集雨面積291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0%。全縣計有大小河流70餘條(漢江、牧馬河、峽河、私渡河、沙河、桑園河、豐渠河、楊河、茅坪河、麻石河、小峽河、涇洋河、孫家河、神溪河、白勉峽河、老漁壩河、父子河、十四道河、青溪河、子午河、巴水等河流),流域面積在10至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55條。

自然災害

西鄉縣災害天氣多發,尤以乾旱、秋季連陰雨和狂風暴雨為甚,其餘災害多為局部性。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西鄉縣的礦種有27個,產地59處,大中型礦床16個。距縣城30公里的左溪瓦道子石膏礦探明儲量達4.7億噸,是亞洲第一大石膏礦,主要成分二水硫酸和硫酸鈣品位均在95%以上;蓋仙寺、齊家山石灰石儲量2.3億多噸,均為一級品大型礦山;花崗石、大理石質地純淨、硫鐵礦、錳礦、礬鈦磁鐵礦、白雲岩、石英砂、葉臘石、鋁礬土、毒重石等儲量豐富。

植物資源

西鄉縣森林群落的高等植物340餘科,1800餘種。主要喬木樹種62科,138屬,近300種。藥用植物以野生為主,名貴藥材多代之以人工栽培。據1982年統計,家種藥材6149畝,年產19.9萬斤,計西鄉縣共有藥用植物229種。野生可食植物主要有蕨苔(含根粉)、野百合、救兵糧、桑椹、山苕、獼猴桃、無刺棗、蘑菇、地耳、薺薺菜、摘兒根(魚腥草)、野蔥韭、黃姜子、狗牙瓣、刺架菜、清明菜、灰灰條、馬齒莧椿芽蛇莓、水芹菜、糯米菜等。西鄉縣可利用草場68.8萬畝,草群植物有97科,314屬,540餘種,年產草總量4.1億公斤。

動物資源

西鄉縣有一類保護動物為梅花鹿、羚牛、白鶴,二類保護動物有獼猴、青猴、金錢豹、羚羊、獐、白冠長尾雉、大鯢,三類保護動物有青羊、崖羊、大靈貓、蘇門羚、錦雞、血雉、虎紋蛙等。
縣境內野生動物有:
獸類:黑熊、野豬、青猴、野兔、麂、岩羊、狐、林麝、小靈貓
爬行類:烏梢蛇、赤練蛇、土蝮蛇、四腳蛇、壁虎等。
禽類:石雞、黃鸝、白頭翁、長尾雉、鶴、鷸、崖鴿、雁、布穀、魚鷹、百靈等。

水資源

西鄉縣水資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為23.59億立方米,50%保證率為21.7億立方米,75%保證率為16.51億立方米,95%保證率為11.79億立方米。水資源的分布由北向南遞增,年徑流四季分明,冬春少,夏秋多。境內多年平均地表水為18.78億立方米。西鄉縣境內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常流水性河流55條。其中:10—100平方公里河流45條,河道落差在82—844米之間,平均比降7.87—139.5‰;100—1000平方公里7條,河道落差83—1149米之間,平均比降2.25—17.44‰;1000平方公里以上3條,河道落差45.6—381米,平均比降0.665—2.45‰。西鄉全縣水力資源可開發總量為157327瓩,除石泉水電廠占有102802瓩外,西鄉縣實際占有量54525瓩,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38739瓩。牧馬河主幹及主要支流涇洋河、峽口河、白勉峽河、父水河及巴水等是水力資源開發的富區。

人口民族

西鄉縣有有漢、回、苗等13個民族。截至到2015年,西鄉縣戶籍總人口419975人,比2014年增加1458人,其中:男性222598人,比2014年增加281人,占總人口53%;女性197377人,比2014年增加1177人,占總人口的47%。男女性別比為112.78(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
全縣常住人口344261人,比2014年增加700人。人口出生率為9.33‰,死亡率為7.43‰,自然增長率為1.9‰。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0.48%。

經濟

綜述

西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作物生長。早在7000年前,牧馬河流域已有先民從事農業活動。西鄉縣手工製作器皿歷史悠久,1958年葛石李家村出土文物中的石斧、石鏟、刮削器、陶罐、陶碗等,均為新石器時代先民的生活用具,距今已有7000餘年。歷代的手工業者,多以農業為主,兼事手工業,少數開店串鄉,為業謀生。
2015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2014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4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27.0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35.68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1.2%。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2.7:33.3:44,與2014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1.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
按現價計算,實現人均生產總值23609元,較2014年增加1645元,增長7.5%。完成非公經濟增加值45.39億元,占生產總值的55.9%。

第一產業

西鄉縣2015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04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5.0%;實現增加值19.23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4.9%。其中,種植業總產值17.22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0.3%;林業總產值0.4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6.6%;牧業總產值13.42億元,同比2014年下降1.7%;漁業總產值0.72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1%;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27億元,增長4.3%。“茶、豬、煙、菌”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完成產值19.95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60.4%。
2015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5.24萬畝,同比2014年增加0.25萬畝,糧食總產量10.25萬噸,同比2014年增長3.9%。其中:夏糧1.59萬噸,同比2014年增長2.2%;秋糧8.66萬噸,同比2014年增長4.2%。油料種植面積18.62萬畝,增加0.2萬畝,油料總產2.64萬噸,同比2014年增長1.8%。茶葉實有面積30.04萬畝,增加0.45萬畝,產量9685噸,同比2014年增長9.4%;蔬菜種植面積8.77萬畝,與上年持平,產量9.96萬噸,同比2014年增長6.1%;烤菸種植面積1.42萬畝,減少0.37萬畝,產量2839噸,同比2014年減少7.5%;中藥材種植面積1.9萬畝,增加0.09萬畝,產量4783噸,同比2014年增長2.6%;園林水果實有面積1.36萬畝,與上年持平,產量5965噸,同比2014年增長0.9%。
大牲畜出欄1.23萬頭,同比2014年增長0.6%;生豬出欄65.09萬頭,同比2014年下降2.7%;羊出欄5.35萬隻,同比2014年增長0.7%;家禽出欄79.98萬隻,同比2014年增長1.4%。肉類總產量5萬噸,同比2014年下降1.3%,其中豬肉產量4.61萬噸,同比2014年下降1.4%。禽蛋產量5346噸,同比2014年增長8.4%。生豬飼養量107.7萬頭,同比2014年減少2.36萬頭。
農業機械總動力34.53萬千瓦特,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030公頃,機收面積9633.3公頃。全年農作物化肥施用折純量14062噸,同比2014年增長3.3%;農藥使用量80噸,同比2014年增長3.9%。地膜使用量55噸,同比2014年下降61.8%。

第二產業

西鄉縣2015年全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19.0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8.3%。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54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3.8%。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19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9.4%。規上工業產銷率97.3%。
規上工業中,輕工業完成產值33.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8%,重工業完成產值20.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7.4%。輕重工業比為62:38,輕工業占比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茶葉企業實現總產值18.1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21.4%,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33.5%,占比較2014年提高1.9個百分點,拉動工業總產值增長6.5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總產值11.84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4.6%,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1.9%,占比較2014年提高個0.1百分點,拉動工業總產值增長3.1個百分點。
規上工業能源消費總量78179噸標準煤,下降32.2%。工業用電量 7859.2萬千瓦時,較2014年增長25.9%。
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7.22億元,同比2014年下降6%。年末待售面積9.8萬平方米,同比2014年減少17.6%。年末房屋施工面積100.7萬平方米,同比2014年增長34.5%。商品房銷售面積10.9萬平方米,同比2014年下降16.9%。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2908元。
西鄉縣2015年全年完成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8.07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6%。資質以上建築施工企業完成總產值12.23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9.9%。簽訂契約金額21.9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9.3%,其中本年新簽契約17.02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75.9%。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9.77萬平方米,同比2014年增長20.9%。資質以上建築業生產經營從業人數5349人,同比2014年增長2.7%。

第三產業

西鄉縣2015年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3.5%。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2.92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2.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23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6.7%;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收入14.93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3.4%,餐飲收入2.22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9.7%;按限上限下分,52家限額以上貿易單位實現零售額14.04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22.3%,限下貿易完成零售額3.11億元,同比2014年下降14.5%。
2015年全年完成批發業商品銷售額7.26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5.5%;零售業銷售額26.98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21.3%;住宿業營業額1.59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21.4%;餐飲業營業額5.63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21.2%。

交通

綜述

西鄉地處漢中東大門,是西安、成都、武漢、重慶的結合部,316、210國道在此交匯,陽安鐵路縱貫全境,乘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成都、武漢、青島、廣州、西安等地。公路交通便捷迅速,西漢高速距西鄉50公里;十天高速縣境內總里程68公里,途經西鄉8個鎮;即將開工的西安至成都鐵路客運專線距西鄉僅80公里,建成後從西鄉通過高速公路、鐵路3個小時可到成都、西安,一日之內可達武漢、重慶,將極大地提升西鄉的區位優勢。

公路

幹線公路
省管幹線公路有三條,分別是漢中-白河、西鄉-鎮巴、茶鎮-高川三條,境內里程為162.7公里。
地方公路
1958年,西鄉縣興起修路高潮。70年代後,又貫徹社社通公路和發展山區道路的方針,縣鄉公路建設蓬勃發展。1985年省秦巴山區建設會議決定,1985—1987年以修建山區道路為突破口,打開秦巴山區治窮致富的局面,國家以工代賑支援山區建設,三年內共新修公路56.7公里,改建加寬248.7公里,建橋24座484米。
1990年底,西鄉縣地方公路共21條,其中包括西峽公路、峽駱公路、峽大公路、龍桐公路、西白公路、上楊公路、柳桑公路和堰洋公路,總里程380.7公里。除三花石、七星壩鄉暫不通公路外,其餘46鄉(鎮)都修通公路。
截至到2015年,西鄉縣公路總里程達到2539公里,較2014年增加1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公里。

鐵路

陽(平關)安(康)鐵路於1970年動工,由鐵一局承建,西鄉縣動員6萬人組成民兵師配合,1972年10月1日竣工通車,1976年8月,由西鐵局安康分局正式營運。該路西由沙河鎮三合村隧道254Km+757處入西鄉縣境,東從茶鎮鄉漁豐村新漁壩隧道197Km+494處入石泉,沿線有大中小橋樑74座,其中四號、五號橋為重點保護橋,有隧道57處,設沙河坎、馬蹤灘、賈家河、西鄉、白龍塘、三花石、茶鎮7個車站。西鄉站為全線大站之一,為客貨混合四等站,年吞吐貨運量16.8萬噸。
陽安鐵路是中國建設的第二條電氣化鐵路,全長356.7公里,橫貫陝南,西連寶成,東接襄渝兩條幹線,境內全長75.26公里。1987年後,每日有西安至安康對開普、直快車各一次,安康至陽平關對開普快一次,成都至上海上下特快客車一次,每天在西鄉站上下車旅客有1000~1500人次。
2014年,西鄉縣境內鐵路里程110公里。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西鄉歷代縣衙均無衛生行政管理機構。民國初年,西鄉縣府委名醫為醫官(無薪餉,系業餘性質),管理城鄉醫務。23年(1934)7月,縣府始設專職衛生助理員管理衛生事業,以後又增設醫技佐、技士。28年9月設縣衛生所,衛生助理員兼所長,配醫師、護士、司藥和管理人員,收容菸民戒菸,開設門診治療。29年6月改稱衛生院。30年2月,院有調劑室、內科、外科、病室、接待室、菸民調驗室等設定。38年有醫務行管人員7人。縣衛生院負責全縣衛生行政管理。建國後,衛生行政由民政局兼管,1953年交文教科。
截至2014年,西鄉縣全縣有各類醫院445個,衛生技術人員1630人,同比2013年增加8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48人,較上年增加79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824個,同比2013年減少161個。

科技發展

清代時,西鄉縣造紙原料由構樹皮進化到毛竹,擴大了造紙資源。光緒中,又有朱存誠以莎草造紙,質地細密柔韌,還採用新法嫁接培育桔柑、葡萄,並試製割麥、插秧機用於生產中。周家嶺周鐵匠採用合金鑄造的“金牛”鎮堤。
建國後,科技人員儘管一度受“左”的干擾和影響,但仍在各自的崗位上埋頭實幹。至1988年底,經地區以上鑑定的科研成果有28項,“七五”期間累計研究、引進、推廣科研成果130項,共中獲省獎的12項,地區獎的3項。
2014年,西鄉縣全縣取得省內領先以上科技成果2項,申請專利42件,授權23件。有體育場館1個,影劇院2個,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藏量4.9萬冊。

教育事業

(幼兒國小教育沿
光緒三十一年(1905),知縣閻佐堯就西門內豐寧書院創辦高等國小堂,為西鄉縣第一所國小。民國15年(1926)更名縣立高級國小校,後遷北后街,改稱縣立北后街國小校。2年夏於玉皇觀創辦南區區立高級國小校,5年於木竹壩創辦東區區立高級國小校,8年於獅駝寺創辦西區區立高級國小校(兩年後遷普賢寺,23年遷沙河坎)。18年春,教育局合併城關兩處初小,在山陝會館興辦縣立模範國小,25年與新成立的豐寧國小合併,定名豐寧國小,26年改名縣立西大街國小校,28年冬西小併入北后街國小。25年,西鄉簡師設實習附小,30年附小遷東關,改名縣立東關國小,34年又改名省立西師附小。
西鄉縣城北國小西鄉縣城北國小
民國25、26年(1936、1937),將各區立國小冠以地名,改為縣立。時有高小5所,初小120所。30年,高小均改名為鄉(鎮)中心學校,初小改名為保國民學校。34年,又將各中心學校改名為鄉鎮中心國民學校,一鄉有兩所以上中心學校的,則冠以第一、第二以區別之。38年夏,西鄉縣18鄉(鎮)有中心國民學校(含附小、勇小)26所,國民學校171所,小學生共8840人。
1949年12月西鄉解放,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有學校,當時僅存國小187所,學生7172人。1963至1965年,又貫徹“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推行兩種教育制度,試辦半耕半讀國小255所,學生6126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絕大部分國小“停課鬧革命”,1969年,將公辦國小下放到大隊管理,又將一批骨幹教師提為國中教師,國小教育質量顯著下降。
1982年開始,兩次調整中國小布局,大力改善辦學條件,一批國中教師下放充實國小,並對公辦、民辦教師進行全面考核、培訓,教育質量逐步提高。1985年,西鄉縣528所國小基本實現“一無兩有”(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凳),“四率”(入學率96.3%,鞏固率97.4%,合格率94%,普及率95.4%)達到教育部頒布的標準。1986年5月,經省、地普教檢查團驗收合格,省政府頒發了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證書、嘉獎令、錦旗和獎金。1990年,西鄉縣有國小367所,學生50869人。
截至到2015年,西鄉縣擁有各類學校161所,比2014年增加3所。全縣在校學生數57133人,比014年增加100人,全縣在校學生數57133人,比014年增加100人。
(幼兒國小教育現在數據
截至2015年,西鄉縣有幼稚園67所、較2014年增加3所。幼稚園學生11081人,較2014年減少173人。幼稚園教師142人,較2014年增加26人;有九年制學校11所,國小43所,在校小學生24522人,同比2014年增加210人,國小教師1193人,同比2014年減少10人。
中學教育沿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知縣閻佐堯改北后街考院為中學堂,選拔高等國小堂學生40名為中學生,旋以設備簡陋未獲立案而停辦。民國15年(1926)縣議會決議,撥銀3500兩,以舊儒學遺址為校址,開辦縣立初級中學,教育局長李西軒兼校長,翌年元月招生開學。17年,學校被軍隊占據,乃遷西門內,至25年夏改辦簡師,國中共畢業學生5班83人。30年,恢復西鄉國中,劉霞舉任校長,時有學生6班303人,教職工18人。27年,西安女子中學來縣駐萬壽宮,兩年後遷回省城。33年,國立第一戰時中學遷來駐堰口,有學生千餘人,次年因與西鄉國中發生衝突,專員公署派員來縣調解,戰中遷南鄭。38年5月,旅省陝南同鄉會私立樂育中學校長江伯玉回縣籌辦分校,借西師部分校舍,招收高中學生3班100人,是為西鄉有高中之始。西鄉國中有學生11班563人,教職工37人。
西鄉縣第一中學西鄉縣第一中學
解放後,西鄉國中繼續開辦,樂中分校併入西鄉師範為高中部,1953年西師附設國中部。1956年,在峽口、下高川兩所國小內附設國中班。1957年,西鄉師範改為陝西省西鄉中學,楊河、城關成立民辦中學。1958年,城關民中改名東風中學,撤銷楊河民中。陝西省西鄉中學改名西鄉縣第一中學,西鄉縣初級中學為第二中學,峽口國中為第三中學,高川國中為第四中學。1959年在沙河、楊河、堰口、白龍、茶鎮國小附設國中班。1960年改沙河國中班為第五中學,楊河國中班為第六中學,堰口國中班為第七中學,茶鎮國中班為第八中學,白龍國中班為第九中學。1961年暫時困難時期,撤銷七中、八中和水東國中班,學生分並一、二、六中。“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學一律“停課鬧革命”,一部分學生參加武鬥。1969年東風中學併入二中。1970年,大部分公辦國小和部分隊辦國小成立國中部,第二、三、四、五、七5所國中升格為完全中學。由於中學發展過快,師資、經費奇缺,加之政治運動頻繁,教學內容多變,教育質量明顯下降。1973年大批“師道尊嚴”,1975年江青一夥鼓吹“學朝陽”實行“開門辦學”,教學秩序混亂,教育質量繼續下降。
1976年粉碎“四人幫”,1977年恢復校長責任制,學校教育逐步走上正軌。1978年,西鄉縣有中學110所(其中完中11所),學生17816人(其中高中3541人),比“文化大革命”前,中學校數增長12倍,中學生人數增長7.2倍。1979年7月,西鄉三中成立,農村中學均以地名命名。1990年,將白龍中學高中部遷入葛石國中,改稱西鄉縣第四中學。
中學教育現在數據
截至到2015年,西鄉縣有普通高中2所,職業高中1所,初級中學10所,九年制學校11所。在校高中生8059人,同比2014年減少34人;在校職中生1528人,同比2014年增加220人;在校中學生11943人,同比2014年減少123人;其中高中教師427人,同比2014年減少4人;職業高中教師59人,同比2014年減少1人;國中教師851人,同比2014年增加8人。

文化事業

民間舞蹈
西鄉縣民間舞蹈的特徵是情緒熾熱,舞姿粗獷。按其表現手法有樂舞、歌舞之分。樂舞只舞不唱,伴以打擊樂器,如《彩龍》《蚌殼》《高翹》《跑驢》《竹馬燈》《地馬子》《高台芯子》《地社火》《打鑼叉》等;歌舞則是又唱又舞,配以鑼鼓弦樂伴奏,表演細膩,如《彩船》《金錢棍》《小場子》等。這些舞蹈,雖然有部分已成為中國普遍的娛樂形式,但一經滲入地方特色,便別具獨異的風格,如前鋒、結友的《火燒獅子》,玩獅人舞於煙霧繚繞之中,體現了勞動人民赴湯蹈火的無畏精神,有時加上《麻婆娘》《懶婆娘》,更是詼諧幽默,妙趣橫生。而《打鑼叉》模擬啞劇的表演,穿插跑動,動作和技巧都很別致。白龍貫溪村的傳統形式《地圍子》,歌、舞、戲三者巧妙結合,動作中加有雜耍成分。
在祭祀樂舞方面,大多淵於宗教活動,過去種類頗多。有劉興奎、慧空表演的《蓮花碗》《放河燈》,有道士為超度亡魂而表演的《跑橋》,有神漢、巫婆裝神弄鬼的《跳壇》《出腳馬》《燒拜香》《過火坑》,也有為驅旱魃而表演的《祈雨舞》《耍棒槌》等。其中雖含有大量的封建迷信色彩及不健康的一面,但這些舞蹈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圖騰祭祀,有其原始古老的風格特點。城關地區的《蓮花碗》,舞者頭頂、肩放、手托荷花瓣狀的彩碗,伴隨著閃肩、轉臂、扭腰等動作,碗裡燭火閃爍,千姿百態,典雅質樸。西鄉縣獨有的端公木殼面具,面目猙獰,凶神惡煞,其神態造型,酷似出土的殷商銅臉殼。
民間文學
西鄉縣民間流傳著大量故事和傳說,有關於地名的,人物的,風俗的以及動、植物擬人化的等,內容豐富,如關於午子山的傳說就有20多篇。但由於它是保留於民眾口頭之中,變異性較大。長時間來,通過文藝工作者的記錄整理,成文的約有百餘篇,其中30餘篇選編在《西鄉民間傳說故事集成》中。

歷史文化

地方風俗

葬禮
西鄉人很注重孝道和骨肉情誼。“葬禮”往往比“婚禮”還隆重。老人亡故後,兒孫都要披麻戴孝,敬香燒紙,向戶族、鄰里、親友磕頭下跪“報喪”,準備棺木、壽衣。年過七旬的老人,早已準備好“壽木”、“壽衣”,落氣後“淨身”、“穿壽衣”、“入殮”。將“亡靈”停在堂屋正中,燃香蠟、燒紙、獻供品祭奠。一般亡故後三日上山,“人死無牽掛,入土最為安”。葬後七天“燒紙、敬香”,每七天一次,經過七次,再逢百日燒“百期”,一周年上墳、壘墳,直至三周年,整個程式才結束。西鄉山區葬禮最突出有三點:一是“哭喪”、二是“敘話”、三是“唱孝歌”。
婚俗
舊時,西鄉的男女到婚齡,“娃家請人說媒,女家望人說媒”。“媒不媒,跑三回”,既使雙方有戀愛基礎,女方父母為女兒終身大事負責,也得讓介紹人多跑幾趟,才能“放話”。如果女方無意則以各種理由推辭,介紹人就不再登門。雙方同意,方可“認門”,也叫“看門戶”。介紹人領著男娃到女方家裡,給雙方父母介紹情況,當面徵求意見,男女雙方表態同意後,再經過一段接觸交談,下一步就可“訂婚”,也叫“為訂”。媒人穿梭交談協商選定吉日,互送訂婚禮物,雙方父母及親朋見面認識,從此正式建立這門親事。當代,婚姻都比較自由。
古會
西鄉民間流行各種廟會、古會。如農曆正月初九的天爺會,二月十五老君會,冶煉行業休息參會。三月三有娘娘會。四月二十八日藥王會,醫生、藥業人員供奉藥王孫思邈。五月七日魯班會,為木工、石工行業節日。六月十三有龍王會,七月七日織女會,七月十五日有土地會,七月二十二日財神會,八月二十七夫子會,系孔子生日文廟舉行蔡孔。
節日
臘八節,西鄉家家戶戶拆洗衣被,縫製新衣,打掃衛生,準備年貨。到臘月三十天,家家張貼春聯、鬥神、祭祀墳陵,家人均回家團圓,舉行隆重的家宴,叫作吃“團年飯”。飯後守歲至12點,放炮迎春,過了午夜才睡覺。
大年初一是春節:黎明起床鞭炮聲聲,老小新衣,喜迎新年。初一早多吃元宵,北方籍人吃餃子。從初二開始天天酒肉不斷,互相拜年,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結束。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又叫過大年。張燈結彩,通宵達旦,家家吃元宵過大年。這天一般要舉行“鬧花燈”放花炮,噴花筒、耍龍、舞獅、慶賀新春。
春龍節:也稱“土蠶會”二月二日為龍會,俗稱龍抬頭。此日以簸箕盛草木灰,用樹枝敲打,把灰撒於房外牆根四周,以防蟲害。並炒黃豆、米花讓小孩嚼吃,象徵咬死蟲子,人不生蟲牙,莊稼減少蟲害。
清明節:在清明節前幾天先上墳,“掛紙”燒紙、壘墳、掃墓。還有放炮的習慣。
端陽節: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城鄉盛行,出門采菖蒲、艾葉懸掛門楣,以防病驅邪。吃粽子、大蒜、雞蛋、喝雄黃酒。姑娘、媳婦還要佩帶香包。出嫁姑娘回來過節,未婚姑娘這天女婿要來送節。
茶酒文化
茶是西鄉特產,茶也是西鄉家家戶戶必備之品,來客後首先要倒茶。過去一般來客後才燒開水泡茶,現在備有熱水瓶,隨時可泡茶。但人們習慣沸水泡茶,端上茶主人陪著客人喝茶、抽菸,敘情議事。西鄉人敬茶很講究,向客人奉茶要雙手捧杯,輕放,講究茶禮。
西鄉無酒不待客,進門茶,入席酒。親朋好友相聚最愛在“酒”字上做文章。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不分時間,不講場合,婚嫁喪葬,紅白喜事自然有席,飲酒是必然。修房造屋要喝酒,新房喬遷要喝喬遷酒,老人壽誕要備長壽酒,小孩滿月要喝滿月酒,喪事要喝“送程酒”;周年大喝悼念酒,親朋相聚要喝聚會酒,親人遠離要備話別酒,經商開業喝慶典酒,提乾、當兵、調動、升學要喝榮升、光宗耀祖酒,有事就有酒,有酒必醉,以表示主人之心誠。
在西鄉,酒禮酒規分賓主,講上下。敬酒先從長輩到平輩先上後下,朋友相聚論年齡,講資歷。勸酒者必以禮感人,以話勸人,有時還以力逼人。非讓客人把酒喝下去,方顯主人熱情好客。
飲食習慣
西鄉地形複雜,地域遼闊,“十里風土不一”,飲食習慣也有差異,總體上飲食傾向於川味,南北皆匯。山里與壩里各有所好,山區因水土氣候影響,幾天不吃肉心裡躁慌,一年四季多喜歡吃臘肉,並備有乾菜如乾豆角、乾蘑菇、乾竹筍、乾蘿蔔、洋芋片等煮臘肉,平常夏秋多食自產蔬菜,冬春以鹽菜、泡菜、土豆及乾菜為主。平川一年四季有新鮮蔬菜,吃肉多從集市買,習慣與城市居民相差不多。西鄉人對酸味偏好,家家備漿水盆,戶戶有酸菜罈,一年四季酸味不斷。所以西鄉稀飯、麵皮、菜豆腐、漿水面為家常便飯。改革開放後,以麻辣為主的火鍋在西鄉非常盛行,一些年輕人特別嗜好。

方言俚語

西鄉方音屬於北方方言體系中西北方言區,由於本縣清初曾有大量移民來自湖廣、四川,此後,300年間,豫、魯、晉、甘及關中一帶又有零星居民移此,五方雜處,各種方音互相溶合滲透,形成了複雜的語音。一般說來,沿大小巴山的西南地區,語近川音;東北及部分西區,略帶楚音;以城關為中心(括楊河、堰口、白龍等地)的廣大地區在語音、語調方面又自成體系。由於歷史的原因,西鄉較封閉,現在農村仍流傳一些粗魯的口語,俗稱“帶霸子”。西鄉人指責人為“霉”娃,民間流傳順口溜:“城固的錘子,洋縣的求,西鄉一年霉到頭,要想背時鎮巴走,要找“老子”川裡頭。”改革開放以後,城裡年輕人及青年學生均說國語,西鄉方言會慢慢消失,特別是粗魯口語消失得更快。

宗教信仰

西鄉縣、道、伊斯蘭、基督、天主教並存,佛、道二教遠在唐代以前即已流傳,縣境內寺廟庵觀林立。伊斯蘭教於明初傳入,基督教與天主教均在清末傳入。長時期來,這些宗教在社會上各有影響,民間宗教活動頻繁。解放後,人民政府頒布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各教在政策許可範圍內的活動,受到法律保護。

名優特產

櫻桃
西鄉縣土層深厚,中性偏酸,年降水量800~1300mm,年均氣溫14.5℃,年日照量1500小時,無霜期246天,適宜櫻桃生長栽培。西鄉縣生產櫻桃的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中因盛產“瑪瑙”櫻桃而得名,據西北農林大學食品系專家教授分析,每百克鮮果肉中含碳水化合物8克,蛋白質1.2克,鈣6毫克,磷3毫克,鐵5.9毫克及多種維生素,VC含量高達8毫克,有利於降血脂、防治冠心病、高血壓等。
西鄉櫻桃西鄉櫻桃
茶葉
西鄉縣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始於秦漢、盛於唐宋。湧現出“西鄉特炒”、“午子翠柏”等多個品牌,其中午子仙毫和炒青茶。午子仙毫選取縣境內800~1000米左右的無污染生態環境中生長的茶樹,於清明前後採摘幼嫩芽,經殺青、清風、做形、攤晾、整形、提毫、烘焙、揀剔八道工序精製而成,內含胺基酸、咖啡鹼、茶多酚等,“色綠亮、毫閃光、香鮮嫩、湯清澈、味醇爽、形優美”是午子仙毫的六大特點。1999年被評為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
午子仙毫午子仙毫
松花變蛋
西鄉松花變蛋,是陝西獨具風味的傳統名特產品之一。西鄉縣松花蛋的特點是:蛋體離殼,易取易剝,以手搖之,有顫動感;剝去蛋殼,晶瑩油潤,呈透明的茶褐色,形似琥珀,具有彈性,表面滿布美麗的晶狀松枝花紋;蛋黃略帶溏心,外圈墨晶,內呈橘紅,油亮照人,層次分明;鹹淡適宜,柔軟細膩,滑潤爽口。
西鄉松花變蛋西鄉松花變蛋
據記載,西鄉松花蛋源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距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秦姓商人將醃製皮蛋之法傳人西鄉後。舊《西鄉縣誌》記載:“松花蛋又名皮蛋,加松枝灰制,若加竹葉、桃花灰亦可顯出松花,以溏心最有名。行銷秦都、漢口等地。售者裹以稻草,五枚一串,繁如連珠,攜帶甚便,商旅過縣者無不購之”。這裡古時交通不便,農家鴨蛋多供自食,禽蛋旺季,無法貯存,每於春、秋加工皮蛋,旺為淡存,終年享用。並作為商品遠近暢銷,久而久之,形成漢中特產。
牛肉干
西鄉牛肉干,是陝南傳統名貴的清真風味食品,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早在140多年前,就由西鄉回民加工製作,後屢經改進加工技術,不斷提高工藝,成為地方名產,並流傳至今。西鄉牛肉干的特點是:顏色紅潤鮮嫩,呈紅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味芬芳,瘦而不柴,酥而不綿,鹹淡適中,餘味悠長,風味獨特,營養豐富,久貯不壞。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能補脾益氣,益五臟,養精血,強筋骨,素有“牛肉補氣,功同黃芪”之說,具有一定的食療作用。制於清同治年間,生產歷史已逾百年,選用西鎮牛的腱子肉,經醃、烤、熏、烘乾等程式加工而成。向以色紅、味酥、清香、可口、耐儲存,銷路廣,風味悠長而馳名省內外,是城鄉不可多得的節日佳肴。
西鄉牛肉干西鄉牛肉干

風景名勝

自然風景

櫻桃溝
櫻桃溝景區位於西鄉縣城關鎮,總面積15平方公里。景區緊靠縣城,距西漢高速公路70公里,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建成後距景區2.5公里,距陽安鐵路西鄉火車站500米,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中國著名的三大櫻桃產地之一和西部地區最大的櫻桃種植基地,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景區內優質櫻桃種植面積已達1.2萬畝,其他經濟林果2000畝,年產櫻桃約3600噸。景區內有水庫2座,水域面積3萬多平方米,有水上娛樂、陝南地方農家樂等娛樂服務設施。景區按照4A級標準對景區進行全方位規劃、設計和打造,建成了四通八達的景區路網,累計發展星級農家樂36家,開發出觀景平台、生肖園、文化長廊等十多個特色景點,使景區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初步形成了集觀賞櫻花、採摘鮮果、休閒度假、體驗農家風情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旅遊區。
櫻桃溝櫻桃溝
午子山
午子山午子山
午子山風景區位於西鄉縣城東南12公里的堰口鎮210國道旁。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級旅遊景區。山上保持著原始生態的珍稀樹種白皮松2500餘畝,素有陝南“小華山”、“小武當”、“漢南勝景”之美譽。
午子山歷史悠久,原名“武子山”,因漢高祖劉邦寵妃(戚夫人)為皇兒如意進香祈福之地,又稱“母子山”,今以午子山定名。午子山由頂觀、腰觀、底觀三大古建築群組成,建築面積2046.19平方米。頂觀始建於西漢,重建於南宋紹興五年(1135)。據碑碣記載和民間傳說,虞舜同他好友善卷和明代建文帝曾來山上隱居,古蹟猶存,道教傳人張道陵、張魯、張三豐到午子山講經傳道,三國蜀將西鄉侯張飛亦在絕壁上鐫有“飛鳳山”等摩崖。也是唐代“荔枝道”的必經之地,歷代文人墨客駐足留跡,登山行吟。景區古文化遺產遺蹟眾多,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特別豐富。歷史文化積澱厚重。是登山健體,休閒度假,穿越遠古,回歸自然,觀光旅遊之佳地。明吏部尚書李遇知登《午子山》詩曰“飛蹬千盤漫陟巔,振衣冉冉白雲邊。上方靈氣誰能識?身到煙霞便是仙”。
太白洞風景區太白洞風景區
太白洞
太白洞位於西鄉縣城以東38公里的七星湖風景區境內。洞中地下泉水清純甘甜,四季長流。洞外崖體壁立險峻,高逾百丈,口窄腹寬,狀似圈椅。洞口被十四根數人合圍的參天楠樹遮得嚴嚴實實,形成一處藏珠擁翠、秀不外溢的幽靜洞天。洞內共有廟宇三間,佛洞、佛像若干,是一處集旅遊、避暑休閒、朝香拜佛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區。
七星湖
七星湖風景區位於西鄉縣城東,距縣城39公里,臨316國道。水道長70餘公里,水面25平方公里,直通石泉,是漢中最大的人工湖,素有“黃金小三峽”之稱。一湖碧水如明鏡,兩岸青山似畫屏。蕩舟湖上,彩雲飄逸,峰巒迭翠,白鶴騰飛,鴛鴦戲水,湖岸百花爭艷,集湖光山色、蒼勁與靈秀於一體。漢王古鎮雄立江邊,荔枝古道奇險依然,夕陽斜照漁歌唱晚,現已建成旅遊專線公路,浮動碼頭,豪華遊輪,高速快艇。
七星湖風景區七星湖風景區
棗園湖
棗園湖位於西鄉縣縣城以西10公里,占地6000餘畝。該公園設有垂釣、遊樂中心、游泳場、水畔橋廊、靶場、動物園、農莊、櫻桃園、桃園、茶莊、松鶴亭、藤廊、地宮、觀音廟等設施。交通方便,依山傍水,湖水瀲灩、空氣清新。
棗園湖棗園湖
鹿齡寺
鹿齡寺在西鄉縣縣城西郊,為伊斯蘭教修真禮拜之所,始建於清康熙末年。鹿齡寺區系由仙根寺、靜室寺及鹿齡寺三大部分組成,現存殿堂房舍106間。1983年進行了一次維修,使主建金壁輝煌,煥然一新,門前照壁高約10米,長11米,壁基七層,磚雕為竹、梅、牡丹、石榴、日、月、雲、橋等。寺門為牌枋式,四柱三間,正中廡殿頂,中高翼低,筒脊筒瓦,全部木構斗拱,飛檐翹起。門房前後以石鼓作基,上雕琴棋書畫及花鳥走獸。正殿前院,東西牆都有水磨對縫方形磚雕,東牆為書齋圖,西牆為松月牡丹圖,均高150厘米,寬250厘米。寺區有古桂、古柏、銀杏、白皮松等11株,樹齡均在260年以上,寺內還保存有明代仿商、周、春秋、戰國和漢代的銅禮器及字畫多件,如明代藍瑛山水真跡、康熙御書真跡等。
鹿齡寺鹿齡寺
駱家壩古鎮
駱家壩古鎮位處西鄉縣米倉山北麓,位於西鄉縣城西南45公里駱家壩鎮駱鎮村,是漢江第一大支流——牧馬河源頭,境內山巒起伏,峻岭層疊,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被譽為“古生物活化石”的大鯢仍在這裡繁衍生息。該鎮現有茶園1.7萬餘畝。駱家壩還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古鎮,1932年,徐向前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曾在這裡召開著名的玄天觀會議,本縣青年陳淺倫在這裡創建了紅二十九軍並開展工作。集鎮核心區有文化廣場、明清仿古街道、三聖宮,回龍橋、登步攔水壩。
駱家壩古鎮駱家壩古鎮
米倉山自然區
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巴山山脈西段、米倉山中段,保護區以米倉山主脊形成地貌骨架。保護區橫跨米倉山南北坡,最低海拔780米,最高海拔2534米,主體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保護區地處陝西省南部西鄉縣境內。南同四川省通江縣相望,東與陝西省鎮巴縣接壤,西與南鄭縣相鄰,西北與城固縣毗居。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2°33'33" -32°46'31",東經l07°15'24"一107°33' 06"。保護區東西長27. 8公里,南北寬23. 9公里,總面積34192公頃。
米倉山自然保護區米倉山自然保護區

文化遺址

紅岩壩文化遺址
紅岩壩相距何家灣僅200米,遺址東西長約40米,南北寬約15米,面積600多平方米。1981年10月發掘,其地下堆積分三層:第一層為農耕土,呈深褐色,厚10~20公分,出土物有近代瓷磚瓦片,並有新石器時代陶片及一些石、骨質的小型器物,顯然是由水土流失及農耕等原因,使原文化層遭到破壞而形成的二次堆積;第二層為黑褐色土,厚30~50公分,出土文物有較多的黑皮陶和紅灰色陶片及其他小件器物;第三層為黃灰色土,厚60~80公分,出土物多為紅陶片及石器、骨器等。第三層以下為深紅色土。從第二層出土器物高領折肩罐及侈口折腹盆測定,其文化內涵屬於新石器時代後期的龍山文化,其器型與黃河流域其他地方的龍山文化基本相似,而第三層出土之雙唇口尖底瓶、夾砂陶釜和斂口瓮等器物,其文化的內涵則屬較早的仰韶文化。從地層關係上確鑿地排列出新石器時代諸文化類型的早晚發展序列。
李家村文化遺址
李家村位於西鄉縣城西南二公里的葛石鄉和平村,為牧馬河南岸的第一台地。1958年,農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有古代器物,經考古單位考核、證實,為史前文物。先後兩次發掘,出土文物大致分兩類;一為石器類,其特徵以磨製為主,打制次之,磨製的器物有石斧、石錛、石鏟、砥礪器(即磨刀石)等,打制的石器主要是刮削器。另一類為陶器,有陶罐、陶鼎、陶碗、陶盂及陶銼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缽以及扁平磨光雙弧刃石鏟等,最具有新石器時代文物的代表性。陶器內黑外紅,以夾砂灰白陶為主,亦有泥質深灰陶、夾砂紅陶等,其製作工藝原始,造型簡單,均系素陶,器物壁薄,火候也較低。陶器上的飾紋,多為線紋、繩紋或鋸齒狀。此外,還發掘出墓葬區一處,瓮罐葬兩個,房屋遺址一處,柱洞數個。屋為園形,門向南開,屋後背水,室內地面夯燒堅固,房中有燒陶之窯跡,室外有殘陶窯坑和灰坑,並有鹿角、獸骨等。
何家灣文化遺址
何家灣位於西鄉縣城東北5公里的板橋鄉三合村,在涇洋河右岸第二台地上,高出河床約10多米,是本縣又一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1980年10~12月發掘,遺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150米,總面積4.5萬平方米,發掘面積61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等生產和生活用具600餘件,並清理出仰韶文化時期的殘居住址20餘處、灶坑一個,儲藏物品的窖穴115個及墓葬25座,是當時在陝南所發現的史前時期遺址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積層最厚、出土文物最豐富的一處遺址。地層堆積分為五層;第一層為農耕土,厚約10~30厘米;第二層為淺褐色土,厚20~90厘米,出土文物有漢代繩紋磚瓦及近代瓷片,屬近代擾亂堆積層;第三層為黃灰色土,厚為20~90厘米,出土文物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第四層為黃灰色土,厚20~80厘米,出土文物與第三層相似;第五層為灰白色土,厚10~20厘米,出土文物屬李家村文化堆積層。

歷史名人

陳淺倫(1906-1933),西鄉縣私渡鎮廷水人。又名典倫,字徽五。1925年考入省立第五師範學校,1926年參加漢中學運會,同年返鄉成立“大腳會”,提倡婦女放腳。1933年4月1日,因叛徒出賣,馬兒崖紅二十九軍軍部被國民黨軍隊攻破,陳淺倫在突圍中被捕。6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駱家壩邊界梁。
江隆基(1905年12月24日—1966年6月25日) ,又名泮庵,字盤安。陝西省西鄉縣豐東白楊溝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1927年,在白色恐怖下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東渡日本留學。1931年留學德國。文化大革命中,受“四人幫”迫害致死。1978年4月,中共中央給予徹底平反昭雪。
張養吾(1905—1995),又名張培芳,陝西西鄉縣沙河鎮三河村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畢業於北平民國大學教育系。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去世,享年90歲。
余洪遠1932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家鄉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同年冬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四方面軍第十師政治部宣傳員。曾任中共川陝省省委委員、組織部部長、中共巴中縣委書記、巴中蘇維埃政府主席。1934年1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川陝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副主席、政治保衛局局長。1991年10月5日因病在南京逝世。
李強奮,原名李應鐘,生於1917年,陝西省西鄉縣豐東人。1938年從西鄉奔赴延安,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縣委秘書、宣傳科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哈爾濱市公安分局局長,松江省(即黑龍江省)公安廳政治部主任,黑龍江省公安廳副廳長,遼寧省外事處處長,外交部第二亞洲司副司長等職務。
陳因,原名陳永福,1921年生。西鄉縣城關鎮二里人。著名的藝術家。擅長版畫,精於書法。1948年後歷任華北文聯美術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天津文聯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黨委書記,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協第三屆理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出任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直至離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