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區(平川)

平川區

平川一般指本詞條

平川區是隸屬甘肅省白銀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甘肅省白銀市中部偏北。平川區地形的總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總面積2106平方千米,人口20.9萬(2016年)。

平川區轄4個街道、4個鎮、3個鄉。平川是甘肅重要的煤電能源基地,年產優質原煤1200多萬噸、發電量130億度。平川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陶土儲量達40億噸以上,牆地磚年產量近2000萬平方米,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陶瓷產業轉移示範基地”。2009年,平川區獲得了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稱號。

2016年,平川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9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2%。

2019年4月28日,甘肅省政府批准平川區正式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川區
  • 外文名稱:Pingchuan District
  • 別名:西部瓷都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甘肅省白銀市
  • 下轄地區:4個街道、4個鎮、3個鄉 
  • 政府駐地:興平路街道
  • 電話區號:0943
  • 郵政區碼:730913
  • 地理位置:白銀市中部偏北
  • 面積:2106平方千米
  • 人口:20.9萬(2016年)
  • 方言:蘭銀官話、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中溫帶半乾旱氣候
  • 著名景點:平川武當山
  • 火車站:長征火車站
  • 車牌代碼:甘D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地質,自然氣候,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光照資源,土地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教育,文化,衛生,社保,歷史文化,名優特產,風景名勝,交通運輸,

建制沿革

夏、商、周三代,區境屬古雍州地,為羌戎所居。戰國後為匈奴所居。
平川區平川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區境為大將蒙恬收復,歸北地郡管轄。不足十年,秦末仍為匈奴所居。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漢得河南地,區境為漢北地郡屬地。
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設定安定郡,設祖里厲、鶉陰二縣,歸安定郡管轄。
東漢初年,鶉陰縣改鸇陰縣,隸武威郡。
三國時,鸇陰縣屬魏之武威郡。
西晉初年,鮮卑族一支禿髮氏遷居鸇陰,改麥田城。西晉末收復鸇陰縣,仍稱鸇陰,屬武威郡轄地。東晉成帝鹹和四年,麥田城為鮮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
東晉孝武帝太元元年後,苻堅改鸇陰縣為平涼郡,此後,平涼郡先後為前秦、後秦、南涼、大夏、北魏、西魏所據有。沿稱平涼郡。
西魏文帝十三年,宇文太奉太子西巡,會師平涼郡,遂改稱會州。北周時,改會州為會寧防。隋改會寧防為會寧鎮。
唐高祖武德二年,改會寧鎮為西會州。貞觀六年,廢鳴沙之會州,改西會州為會州。唐玄宗天寶元年,改會州為會寧郡。十六年後,復改為會州。代宗廣德元年後區境為吐蕃所據。
宋初,仍置會州。太宗雍熙二年,李繼遷破會州,焚毀城郭,會州從此廢除。
宋神宗元豐四年後,李憲築打羅城(打拉池),形成楊稍溝→打拉池→雙鋪→狼山→海原的宋、夏邊界線,邊界線以東歸宋管轄,以西為西夏屬地。
南宋時,區境為西夏據有。
西夏末主寶義二年(1227),蒙古滅西夏,區境屬元鞏昌路西寧縣。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9年),設迭烈遜巡檢司,屬軍事設定單位,歸固原州管轄。巡檢司治所在黃灣中村。
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於會州舊址置靖虜衛,迭烈遜巡檢司歸靖虜衛管轄。成化十年(1474),移迭烈遜巡檢司駐打拉池。
清朝初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區境屬靖遠衛轄地。後改為靖遠縣,隸鞏昌府。
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奏設海城縣丞於打拉池,分會寧、靖遠、海原部分地方歸其管轄,亦稱打拉池分縣。
民國以後,區境大部分地方歸靖遠縣,小水村歸會寧縣管轄。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四方面軍在打拉池勝利會師,在水泉、打拉池成立了農會、為白銀市境內最早建立的革命政權之一。
1949年9月,小水村改歸靖遠縣管轄。區境屬靖遠縣地。
1985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5]66號)恢復白銀市(地級)。將靖遠縣的寶積鎮和寶積、水泉、共和、種田、復興等5個鄉劃歸白銀市,設立平川區。(轄境中部為寬闊的的旱平川,海拔1500~2000米,因以為區名)。
1993年7月鄉鎮機構調整:撤銷寶積鎮,設立寶積路、電力路和紅會路3個街道;由水泉鄉析置設立王家山鎮。
1996年,平川區面積1943(一說2106)平方千米,人口17.8萬人。轄3街道1鎮5鄉:紅會路街道、寶積路街道、電力路街道、王家山鎮、寶積鄉、共和鄉、水泉鄉、種田鄉、復興鄉。區政府駐寶積鄉。
1997年4月,由共和鄉析置設立黃嶠鄉,由水泉鄉析置設立陡城鄉。至此,全區轄3個街道、1個鎮、7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186428人,其中:寶積路街道47311人,電力路街道10416人,紅會路街道22607人,王家山鎮16187人,水泉鄉11277人,陡城鄉20429人,寶積鄉12361人,共和鄉18478人,黃嶠鄉12165人,種田鄉8054人,復興鄉7143人。
2002年9月,撤銷陡城鄉成立陡城鎮,撤銷紅會路街道設立紅會鎮。2004年9月,撤銷水泉鄉、陡城鎮,設立水泉鎮。2005年2月鄉鎮機構改革:撤銷紅會鎮,恢復紅會路街道;撤銷共和鄉,設立共和鎮;由寶積路街道析置設立興平路街道。2009年10月,寶積路街道更名為長征(路)街道。至此,全區轄4個街道、3個鎮、4個鄉:長征街道、電力路街道、紅會路街道、興平路街道、王家山鎮、水泉鎮、共和鎮、寶積鄉、黃嶠鄉、種田鄉、復興鄉。
2008年末,全區農村人口2.09萬戶、10.32萬人,有7個鄉鎮,59個行政村,296個村民小組(不含城區數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平川區常住人口192398人。
2014年,甘肅省民政廳(甘民復〔2014〕154號)批覆同意:撤銷寶積鄉,設立寶積鎮。

行政區劃

2016年,平川區轄4個街道、4個鎮、3個鄉:長征街道電力路街道興平路街道紅會路街道王家山鎮水泉鎮共和鎮、寶積鎮、黃嶠鄉種田鄉復興鄉
平川區行政區劃圖平川區行政區劃圖

位置境域

平川區
平川區位於白銀市中部偏北,區政府所在地西南距白銀市93公里,距省城蘭州185公里。地處東經104°24′~105°51′,北緯36°18′~37°00′之間。平川區面積2106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58萬平方公里的0.36%。區政府駐地寶積鎮向陽村。平川區位於白銀市中部,是1985年隨白銀市恢復建立而成立的市轄區。距蘭州市130公里,東與會寧縣及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北部均與靖遠縣相連,西與景泰縣為鄰,

地形地貌

平川區地形的總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長91.5公里,南北寬75公里,由西北向東南呈一狹長地帶,階梯狀多台階地形。平川區境內最高峰屈吳山南溝大頂,海拔2858米。最低處水泉鄉野麻村紅麻灣,海拔1347米,高低差1511米。西部旱平川與東部西格拉灘為盆地式緩坡平川。由西向東甲盔山、水泉尖山、喀拉山、碑南泉、黃家窪、屈吳山構成平川區山脈的骨架。
平川區平川區

地質

平川區在大地構造上位於祁連山東端,秦祁褶皺強烈,斷層極為發育。地質構造主要為向西北方向收斂、向東南方向撒開的帚狀旋轉構造體系,曾經歷多次構造運動,其中以加里東運動最為強烈,表現為強烈的沉降和局部的升起。新生代第四紀時期以來,構造運動比較強烈,地層分帶性明顯,發育完整,成因類型也比較複雜。第四紀沉積物的發育屬於陸相沉積,包括河流沖積相,塬梁地區風成黃土,山前洪積相及斷陷帶內的沖洪積相等四種地質構造和地貌條件下的沉積物。
區境內地質構造自遠古代前寒武系至新生代第四地層均有出露,以第四系覆蓋面積最大。已探明的地層主要有寒武系、奧淘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黃家窪山及屈吳山前有寒武系的加里東中期花岡閃長岩、奧淘系灰岩、大理石、侏羅系的爍岩出露。

自然氣候

平川區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腹地,東北有六盤山、東南有秦嶺作屏障,東南暖濕氣流不易到達,因而降量少,氣候乾燥。北近騰格里大沙漠,地域開闊,無高山阻隔,西伯利亞寒流易於入侵,故冬季寒冷且長,風沙霜凍危害頻繁。境內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形成東南、西北兩個不同的氣候帶。平川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光熱資源豐富,氣溫日較差大、降水少、乾旱多風。
平川區平川區
平川區年平均溫度8.2°C,最高年平均溫度9.8°C,最低年平均溫度7.9°C;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平均為21.3°C;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平均為-8.6°C;極端最高氣溫達34.1°C,極端最低氣溫-23.2°C。無霜期平均為143天,最長達170天;霜凍初日為9月30日,平均終日為5月11日。海拔最大相對高差1511米,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形成四個不同的氣候區。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煤炭資源分布境內的整個西北部,總儲量約11.37億噸,可采儲量為8.53億噸,具有低灰、低硫、高發熱量的特點。還有陶土、花崗岩、沙金、銅、錳、石灰石、石英石、沸石、燒脹粘土等多種礦產資源。
平川區平川區
平川區礦產資源種類較多,截至2010年,已探明或發現的礦藏有11種。能源礦產資源以煤炭為主。煤質優良。平川區煤炭資源在全省占第二位,僅次於華亭礦區,為平川區優勢礦產之一。共劃分為寶積山、紅會、王家山、磁窯、井兒川5個煤田區。國營統配煤礦在寶積山、紅會、王家山三個煤田開採,煤炭總儲量10.8億噸。其中寶積山含煤面積約22平方公里,紅會礦區含煤面積約18平方公里,王家山礦區含煤面積約10平方公里。

水資源

黃河流經平川區境內32公里,集水面積1.3萬畝。有可耕地50.5萬畝,宜林地71.5萬畝,宜牧地131.9萬畝,

光照資源

光熱資源豐富,氣溫日差較大,年均溫度8.2℃,年太陽輻射量為147.3千卡/平方厘米。

土地資源

平川區總土地面積2106平方公里,合315.9萬畝,其中耕地26.32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8.3%,人均耕地3.4畝,高於全省人均耕地2.4畝的水平。耕地中,山地14.36萬畝,川地11.9萬畝;其中,水地為6.6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5。42%,三田面積為9.4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5.94%;三田中,砂地為6.7萬畝;梯田1.51萬畝,溝壩地1.25萬畝。宜林地71.5萬畝,占總面積的22.63%;宜牧地131.9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41.75%;宜農荒地8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2.53%。26.32萬畝耕地中有19.8萬畝為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75.2%。現有林地6.84萬木畝,森林覆蓋度低,只有2.16%。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全區總人口為20.9萬人,城鎮人口13.17萬人,常住人口19.5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6‰。

民族

平川區是一個多民族集居地,境內居住著漢、回、滿、蒙等13個民族,總人口1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346人,世居人口3046人,流動人口約有1300餘人,主要居住在寶積、共和、紅會、水泉、王家山等地。少數民族中回族有4090人,其中世居人口2790人,流動人口約有1300餘人,主要分布寶積、共和、紅會;滿族有95人,居住在長征路下屬各居委會;蒙古族有81人,么佬族6人,居住在紅會、王家山等地;東鄉族有35人,居住在紅會和寶積;壯族有12人,居住在紅會、旱平川和魏家地;維吾爾族有2人,居住在魏家地;藏族有15人,居住在寶積和王家山;侗族3人,裕固族2人,瑤族2人,錫伯族3人,居住在周家地。

政治體制

區委副書記、區長:胡建偉
區委常委、副區長:姜效頗
副區長:趙映紅
副區長:梁育福
副區長:牟 英
副區長:胡建林
副區長:王 松

經濟概況

綜述

平川區平川區
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9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49.27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19億元,增長10.3%。其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增加值2.93億元,增長2.9%;住餐業增加值0.84億元,增長6.1%;金融業增加值2.16億元,增長10.8%;交通郵政業增加值0.89億元,增長1.2%;房地產業增加值1.68億元,增長9%;其它服務業增加值10.5億元,增長14%,占第三產業比重為55.3%。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8%,比上年同期回落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9.4%,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6.8%,比上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6366元。

第一產業

2016年,全區農作物播種面積25.77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01萬畝,夏糧播種面積4.02萬畝,秋糧播種面積15.99萬畝,其中小麥3.28萬畝,玉米8.7萬畝,馬鈴薯4.58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74萬畝,其中油料播種面積1.7萬畝,蔬菜1.5萬畝,瓜類1.34萬畝,中藥材0.72萬畝,苣芋0.41萬畝,棉花0.06萬畝。果園面積0.88萬畝,全區完成造林綠化面積2.12萬畝。糧食總產量3.55萬噸,夏糧產量0.92萬噸,秋糧產量2.63萬噸,其中小麥0.85萬噸,玉米2.15萬噸,馬鈴薯0.29萬噸。油料產量0.2萬噸,蔬菜產量5.22萬噸,瓜類產量4.29萬噸,水果產量0.45萬噸。全年植樹造林合計2.12萬畝,其中防護林1.07萬畝,經濟林1.05萬畝。
年末大牲畜存欄1.19萬頭,羊出欄5.45萬隻,羊存欄7.32萬隻;豬出欄3.39萬頭,豬存欄3.38萬頭;雞出欄22.43萬隻,雞存欄25.48萬隻。蛋產量764.4噸,牛奶產量417.5噸。
全年農業總產值44689萬元,其中種植業31177萬元,林業1105萬元,畜牧業10963萬元,漁業73萬元。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7.52萬千瓦,農村用電量達到9690萬度,水地有效灌溉面積9.78萬畝,保灌面積7.1萬畝。年末梯田面積累計達到9.41萬畝,其中當年新修梯田1.18萬畝。

第二產業

2016年,全區原煤產量996萬噸(含會通17萬噸),較去年減少109萬噸,下降9.9%,庫存71萬噸,較去年減少36萬噸,下降33.6%。發電量96.6億度,較去年增加27.6億度,增長40%,其中靖遠一電發電量19.78億度,較全年減少6.91億度,下降25.9%;靖遠二電發電量54.04億度,較去年增加12.96億度,增長31.6%;靖煤煤電公司發電量21.44億度,較去年增加15.88億度,增長285.6%。陶瓷企業牆地磚產量858萬㎡,增長13.5%;瓦510萬片,增長137%。煤炭價格的回升,對全區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
全區工業總產值101.9億元,下降5.3%;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99.13億元,下降7%;中央、省屬企業工業總產值89.53億元,下降8.5%;區屬企業總產值9.6億元,增長9.3%。其中:煤炭行業總產值77.3億元,下降3.5 %;電力行業總產值12.23億元,下降31%;陶瓷企業總產值2.41億元,增長36.8%。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2.57億元。
工業增加值34.07億元,增長6%,工業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8%。規上工業增加值33.23億元,增長6%;中央、省屬企業工業增加值31.74億元,增長5.9%,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3.2%,區屬企業增加值1.49億元,增長7.9%,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4%,。其中:煤炭行業增加值27.72億元,增長7.1 %;電力行業增加值4.01億元,下降30.8%;陶瓷行業增加值0.38億元,增長29.5%。煤、電、陶占比分別為81.4%、11.8%、1.1%,占全區工業經濟比重達94.3%。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8388萬元,增長10.3%,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3%。
工業用電量9.8億度,增長22.5%。能源消費總量77.80萬噸標準煤,增長3.4%,工業能源消費51.85萬噸標準煤,增長1.01%,居民生活用能10.49萬噸標準煤,增長8.48%,單位GDP能耗1.0043噸標準煤/萬元,下降3.5%。
建築業:全年完成總產值17.67億元,下降16.5%,全區8家建築業企業中,產值占比達89%的煤一公司和華能公司完成15.65億元。
固定資產:全年完成投資86.21億元,增長13.1%。其中項目投資完成83億元,增長10.6%,房地產完成投資3.21億元,增長176.8%。
5000萬元以下施工項目171個(續建項目16個,新建項目155個),完成投資43.48億元,增長23.2%。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項目36個(續建項目9個,新建項目27個),完成投資39.52億元,下降1%。工業投資35.25億元,增長4.2%,民間投資62.56億元,第一產業投資15.37億元,第二產業投資37.63億元,第三產業投資30億元。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經濟開發區南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白銀熙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菊粉生產關鍵工藝與設備技術創新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
房地產業:房地產業銷售額1.45億元,增長43.3%;銷售面積3.8萬平方米,增長52%。房屋待售面積4.8萬平方米。去庫存方面,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52%,比房屋施工面積增速高37.12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平川區平川區
財政:完成大口經財政收入96492萬元,下降5.6%,其中:稅收收入90048萬元,同比下降5.9%;非稅收入6444萬元,與上年持平。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8741萬元,增長8.1%。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41288萬元,增長18.9%,涉及核算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的財政八項支出累計完成113480萬元,同比增長23%,占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78.2%,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9106萬元,下降17.5%;公共安全支出3260萬元,增長6.3%;教育支出31718萬元,增長4.9%;科技支出557萬元,增長0.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7423萬元,增長8.4%;醫療衛生支出15508萬元,增長14%;環保支出6329萬元,增長164.1%;城鄉社區支出16077萬元,增長165.8%。
金融:全區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1.3億元,增長8.4%;各項存款餘額116億元,增長9.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0.8億元,增長10.97%。人民幣存貸款餘額197.3億元,增長9.1%。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1985年10月,平川區正式成立,白銀市建委、區城建局按照建區要求,系統的進行城市總體規劃編制,並於1987年批准實施。當時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0萬,規劃年限2000年。規劃分兩大區:東區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中區為新建工業區。力求把平川建成以煤炭、電力、建材三大工業為基礎,相應發展地方工業、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的新型工業城市。1992年7月6日,市政府常委會議批准,中區列為經濟開發實驗小區。1993年對開發區中心規劃作了調整。
截至1995年,平川區已形成12平方公里的城市區域。

教育

2016年全區有中國小校及幼稚園106所,其中完全國小32所,國小教學點20所;初級中學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高級中學3所,幼稚園35所(公辦17所,民辦18所)。全區中國小校學生數28382人,在校小學生15043人,其中女生6958人;在校國中生7490人,其中女生3520人;在校高中生5849人,其中女生2912人;全區幼稚園人數7881人,其中女生3643人。
全區教職工總數3693人,專任教師總數3306人。其中:幼稚園教職工573人,專任教師356人;國小教職工1538人,國小專任教師1512人;國中教職工939人,國中專任教師850人;高中教職工572人,高中專任教師522人。全區中國小占地面積134.2萬平方米,中國小校校舍建築面積30.7萬平方米,全區中國小圖書有72.5萬冊。全區中國小有計算機4791台,固定資產總值6.99億元。

文化

2016全年文化產業增加值2.08億元,增長14.3%,占GDP的比重為2.9%。文化產業法人單位有179家,資產總計7.03億元,從業人員數2598人。

衛生

2016年末全區共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4個,其中醫院9家,鄉鎮衛生院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個,計畫生育服務中心(站)12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98個,村衛生室6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站1家,衛生監督所1個,衛生床位數1545張,衛生技術人員2179人,其中執業醫師452人,執業助理醫師129人,護士989人。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平均參合率達到98.4%。

社保

全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184元,同比增長8.1%:其中工資性收入為3624元,同比增長7.6%;經營性收入為3318元,同比增長8.8%;財產性收入為43元,同比增長11.6%;轉移性收入為1199元,同比增長7.3%;生活消費支出6022元,同比增長8.7%。
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264元,同比增長5.21%:其中工資性收入為20984元,同比增長3.5%;經營性收入為3954元,同比增長9.8%;財產性收入為791元,同比增長5.5%;轉移性收入為4535元,同比增長9.3%;生活消費支出14982.3元,同比增長3.14%。城鄉居民收入比3.7:1。
民生保障:全區應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62103人,實際參保61757人(其中應繳費人數46856人,享受待遇人數14901人),參保率99%。全年續保繳費人數43366人,續保率91%。參保人員共繳納養老保險費727萬元,發放養老金1566萬元。
全區有228家各類單位16372名職工參加醫療保險,征繳醫療保險費4843萬元。為2936名住院職工參保患者支付醫療保險費2545萬元,其中統籌基金支出1769萬元,個人帳戶基金支出777萬元,確保了參保患者的基本醫療需求。全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已實現參保39398人,全年共為5770人(次)參保患者支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費2016萬元。
城市低保達到3518戶9268人,全年發放保障資金4444萬元;農村低保達到4560戶15459人,全年發放保障資金2916萬元。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432元提高到475元,農村低保由每人每年2434元提高到2855元。

歷史文化

漢武帝時代,在今平川區水泉鄉中村一帶設有渡口——鸇陰口,是絲綢之路上最早、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其後千餘年,鮮卑、羌、党項,韃靼等少數民族相繼駐牧境內,而鸇陰作為會州州治、平涼郡郡治,為會州境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白銀市境內最早設定的縣之一。在區內有省、地級文化保護點15個,紅山古寺、屈吳春障、黃灣石刻、月河晚照、將軍故墓、北武當山等名勝古蹟吸引了眾多遊人駐足。經過多年的交融和積澱,形成了一支在省內外頗具影響的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創作人才隊伍,一批有實力的書畫家多次在全國及至國際上獲獎,部分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毛澤東紀念館及外賓收藏。
平川區平川區

名優特產

早在漢代平川區境內已手工燒制排水用的瓷筒,明清時期在境內的磁窯地區陶瓷業發展曾鼎盛一時。靖遠陶瓷廠作為市內最大的陶瓷生產企業發展了五十年,培養了一大批具有陶瓷生產知識和操作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平川區有新樂雅、隴燁陶瓷等十餘家民營陶瓷企業,主要產品有水晶啞光地磚和內外牆磚、日用精品陶瓷、中高檔衛生潔具瓷、仿古瓷等品種。

風景名勝

北武當、紅山寺、崛吳山、王進寶將軍墓

交通運輸

平川區臨河居川,白寶鐵路和王家山、紅會煤礦專用鐵路貫穿全境,國道109線境內交錯,劉白高速公路已動工興建,市郊公共汽車全面開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