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地區

漢中地區

漢中地區,歷史行政區劃名,存在於1968年至1996年,位於陝西省西南部。1968年由漢中專區改稱為漢中地區;1996年6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漢中地區,設立地級漢中市

此外,亦使用漢中地區指代漢中市所在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中地區
  • 性質:歷史行政區劃名
  • 存在時間:1968年至1996年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南部
  • 撤銷時間:1996年6月6日
  • 現今:漢中市
歷史簡介,歷史概況,自然概況,氣候農業,植被生物,礦產資源,歷代建制,古代,近代,現代,民俗文化,陝南民歌,鑼鼓草,社火,焰火,漢調二簧,漢調桄桄,端公戲,

歷史簡介

漢中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簡稱“漢”,北有秦嶺山地,南有巴山山地,中有漢水,西接,南通四川,東北與安康西安寶雞地、市相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之美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區內著名文物古蹟有:漢中古漢台拜將壇褒斜道摩崖石刻;南鄭南湖國家3A風景區、山河堰;勉縣武侯祠、墓;留壩張良廟;城固的張騫墓:洋縣蔡倫墓;略陽的靈岩寺。著名的自然風光名勝有佛坪自然保護區,南鄭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城固南沙湖水庫,勉縣溫泉,療養院等。漢中地區曾是川陝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李先念徐向前在此戰鬥過。
漢中地區

歷史概況

漢中地區歷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王設定漢中郡到2012年,已有2300多年歷史。漢中郡始於秦代,“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山,故名漢中”。《漢中府志》)。其後歷史變遷,三國時曾屬蜀地。漢中北有秦嶺、陳倉、褒斜、駱古、子午古棧道北通關中;南有米倉、金牛、古棧道和陽平關,地勢險要,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顯要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農業資源,使漢中地區成為陝南政治、軍事和文化的重鎮。歷史上這裡經歷了風雲變幻的戰事,秦代始漢中就成為連線關中和陝南及巴蜀的要道。漢高祖劉邦初為項羽手下的漢中王,後結集韓信蕭何張良等名將謀士,力挫群雄,大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三國時劉備諸葛亮黃忠趙雲與魏將在此逐鹿。生於城固張騫是歷史上抵禦匈奴、溝通西域的外交家,其封地和墓地均在故里。著名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墓地和封地也在此處。歷史上著名的人物曹操張魯李白杜甫陸游曾在此活動,留下膾炙人口的詩詞和動人的篇章。

自然概況

氣候農業

漢中地區地處亞熱帶氣候帶,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形成漢中盆地。盆地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體濕潤,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氣溫14℃,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兼我國南北方之共有;糧食生產一年兩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選單產是全國最高產區之一。

植被生物

野生植物有3000多種,其中用途廣泛的600多種。盛產各種名貴藥材,其中天麻、杜仲、棗皮(山茱萸)、西洋參產量居全國前列。有森林面積131.2萬公頃,植被覆蓋率56%,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6781.3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33萬公頃,野生動物5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

礦產資源

豐富,已探明礦藏60種,其中勉縣、略陽、寧強三縣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錳、鎳、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之首,經濟開發潛力很大。漢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46.2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7萬千瓦。

歷代建制

古代

夏至西周,境內有褒國。先後屬梁州雍州。春秋戰國時境內為南鄭地,先後分屬巴蜀、秦國。秦至西漢置漢中郡(治在今安康境內)隸之。東漢初,郡治遷於南鄭(今漢中)。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三國魏景元四年(263)魏滅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領八郡,治於南鄭。
晉太康十年(289)改設漢國,不久即廢。南北朝時,漢中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蕭梁、西魏、北周,境內設梁州、興州(今略陽縣)、洋州(今西鄉縣),並僑置秦州及70多僑縣。隋初,境內仍置梁、興、洋州,後改為漢川郡、順政郡、洋川郡。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627),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漢中屬山南西道,道治設於南鄭(漢中);天寶元年(724)設漢中郡、洋川郡、順政郡;後又改為梁州、洋州(今洋縣)、興州;興元元年(784)改梁州為興元府,道、府同治於南鄭,開我國歷史上用帝王年號命府名之先河,興元府地位同於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熙寧五年(1072)設利州路及所屬興元府,同治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南宋紹興十年(1141)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治設於興元(漢中),西路治設於興州(略陽);後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元代設興元路於漢中,為隸屬陝西之始。明洪武三年(1370)改路為府,設漢中府。清代,設陝安道於漢中,轄漢中、興安府(今安康地區)。

近代

1913年(民國二年)設漢中道,轄今漢中、安康及商洛地區部分縣,共25屬縣。1928年(民國十七年)廢道,縣直隸於省。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設立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現代

1949年12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漢中,設陝南行政公署。1951年設南鄭專區,1954年改稱漢中專區,1968年改稱漢中地區。1996年6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漢中地區,設立地級漢中市,原縣級漢中市改為漢台區,以原縣級漢中市的行政區域為漢台區行政區域。新設的地級漢中市,轄10縣1區。

民俗文化

陝南民歌

漢中秦嶺巴山地區,自古迄今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內容廣泛、豐富,形式多樣、活潑。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孝歌、說春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盤歌、兒歌等。一般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不似關中陝北民歌粗獷豪放。

鑼鼓草

山區農民集體換工在田間薅草時,為加快進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後,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隨機隨情編唱,尤其多在進度慢或做活質量差者身後邊敲邊唱,以激勵幹活加快進度,提高質量。該形式使生產場面熱鬧活躍,消除勞動者疲乏、勞累、寂寞之感。

社火

一般在春節時街鎮村巡迴表演,形式多樣。有懸台芯子、高蹺、地社火等,以各種臉譜服裝扮演戲劇人物、場面,溶音樂、舞蹈、美術、雜技於一體。陝南懸台芯子社火尤為著名,多層鋼架上迭次飾立戲劇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層者,驚險異常。還有舞獅、彩蓮船、竹馬、龍燈、板凳舞、貝殼舞等形式。

焰火

又稱“放花”。一般於春節或元宵節等喜慶節日放焰火。洋縣磨子橋焰火自清代以來為最著名者,曾奉調入京參加國慶焰火晚會。主要有竿子花、笸籃花、馬花、衝天炮、滿天星、流星趕月、鬧龍宮、火樹銀花、連珠炮等160多個品種,五光十色,絢麗多彩。

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陝南地方戲劇,由漢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調發展而成,音調為漢中一帶發音,與湖北漢調戲相似。長於文戲,巴山氣息濃郁,音調幽雅,唱腔婉轉,道白柔和,語言風趣,表演細膩,純樸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韻很重,以川味見長。板式有上、下調之分,上調多用於表現悲愴、淒涼、憤慨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放情緒。

漢調桄桄

漢調桄桄又稱漢中梆子戲,是陝西九大劇種之一,也是陝南最大的劇種,屬梆子腔戲。其唱、白吐字歸韻,均以漢水流域語音為基礎,用梆子樂器擊節發出響亮節拍。始於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點,又溶入川劇、漢調二簧柔和婉轉之長,形成鮮明地方色彩和風格。漢調桄桄音樂優美,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表演動作大方,樸實,唱腔喜怒哀樂界限分明,生、醜、淨、旦,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和諧完整,頗能代表漢水流域人民溫和典雅、純樸大方的性格特徵。

端公戲

端公戲本為古代巴蜀巫師(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後發展為民間歌舞劇,屬地方小劇種,一般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現男女愛情內容,故又稱“對對戲”。適宜排演小型劇目,其唱腔樸實柔和、表現形式活波灑脫。唱詞幽默風趣,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