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乾支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立春(乾支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立春,是乾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又名歲首立春節正月節等。乾支紀元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立春既是歲之首亦是春季的開始。“立春”是依據黃道推算出來的,當斗柄指向寅時為立春節點,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還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古人對歲首很重視,立春要拜祭春神、太歲、土地神等,敬天法祖,由此便衍化了辭舊布新、迎春祈福等一系列祭祝祈年文化活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相差懸殊,“立”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所對應的地域只是我國華南地區,分界線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立春時(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那一線以南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但我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立夏時才入春。“立”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立春
  • 外文名:Start of Spring
  • 別名歲首立春節正月節
  • 代表寓意:一年之始,春季的開始
  • 氣候特點:氣溫回升、陽氣上升、萬物蘇萌
  • 所屬季節春季
  • 時間:公曆2月3-5日交節
  • 對應地域華南地區
  • 太陽位置:太陽到達黃經315°
  • 風俗活動:迎春、春遊、祭春神、祭太歲等
  • 風俗食物:春餅、蘿蔔、春卷等
  • 分界線: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 
  • 理論依據:以黃道推算,斗柄指寅
  • 三候東風解凍,蜇蟲始振,魚陟負冰
  • 前一節氣大寒
  • 後一節氣雨水
天象規律,節氣含義,氣候變化,曆法解析,節氣現象,陰陽合曆,平氣法,“無春年”,民間習俗,節令習俗,節令飲食,節氣養生,文學記述,詩詞曲,籍載,諺語,

天象規律

節氣含義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曆範疇。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節點。立春,陰陽轉化,陰退陽升,生氣始發,萬物復甦,新的一個輪迴從此開始了。
二十四節氣古人通過觀察星象規律,認知一年中的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在星象上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時為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寅月的開始。古籍《群芳譜》對立春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另《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左河水)。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立春節令,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陽和起蟄,品物皆春。人們對“春”很重視,將有“雙春”之年視為大吉年份。

氣候變化

立春不僅是乾支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也意味著萬物生長、春耕播種,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
節氣(立春)節氣(立春)
立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中國傳統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並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

曆法解析

節氣現象

乾支曆法是上古文明的產物,據古籍載:“天皇氏始制乾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上古曆法乾支歷二十四節氣“立春”,地域分界線在今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當節氣立春時,那一線以南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立春是一個略帶轉折色彩的節氣,這種轉折在全國範圍並不是十分明顯,但立春後白天漸長,意味著最嚴寒的時期基本過去,天氣開始逐漸回暖,萬物漸次復甦。在南方嶺南,早春的氣息已撲面而來;而在北方,立春,更多只能說是春天的前奏,並沒進入春天。
立春(乾支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立”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立春節氣是以華南地區為基準。“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嶺南地區。“立”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立春節氣是按照乾支歷的定氣法則計算的,依照的是精密的天文計算,立春交節時刻就是太陽到達黃經315度。乾支歷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沒有閏月。乾支曆法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其年月日全由太陽視運動決定,與太陰月相無關。它又與通常的陽曆(如公曆)不同,公曆的月長由人為規定而與天象無涉;乾支歷的年月日均由天象決定,無須通過人為調整,所以乾支歷節氣是完全吻合天象規律(天體運行位置)。乾支歷二十四節氣過完一次,就是一個回歸年了。

陰陽合曆

現代所使用的農曆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農曆在原夏曆(陰曆)基礎上吸收了乾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農曆是太陰曆與太陽曆的陰陽合曆,農曆的一個月要符合朔望月(月相圓缺一次),平均歷年也要符合回歸年。所以農曆使用朔望月定歷月,平年十二個月,為了讓歷月吻合月相。這是農曆中的朔望月成分。另外,農曆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表示四季寒暑,是農曆的太陽曆成分。這兩者是有機統一的一個整體。
農曆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陰曆年與陽曆年之間的天數,於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兩者年總天數相適應。
太陽曆是用來標度太陽視運動的,就是一個回歸年。農曆中稱作:歲實。立春總在公曆2月4號左右。因為公曆屬於陽曆之一,但是因為公曆是平均太陽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節氣日對應,前後有時會波動一兩日的。
農曆使用必要時設定閏月的方式來協調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來使農曆的日期也可以和四季掛鈎,有閏月的年份是農曆的閏年,有十三個農曆月。三百八十四天左右。這兩個數字,農曆平年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農曆閏年有三百八十四天左右。但是一個歲實是365.24219日。 那么一個農曆平年勉強能容下二十四個節氣,有時一個平年只有二十三個節氣。農曆閏年三百八十多天的時間,比一個歲實多了大約二十天,能容下的節氣數量肯定大於二十四個。按照農曆計算的法則冬至日必須在十一月,從甲年冬至所在月(含)到乙年冬至所在月(不含)看有多少個農曆月,如果有十二個農曆月則是平年不置閏,如果有十三個農曆月則是閏年,需要設定閏月,安排在沒有中氣之月。
立春(乾支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因為農曆閏年有二十五個節氣,所以次年就有可能只有二十三個節氣了,不過也有次年是二十四個節氣的情況。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絕對和凶吉無關。因為節氣是陽曆成分,農曆是陰陽合曆需要協調朔望月和回歸年,所以才會產生這種現象了。
農曆是陰陽合曆,吸收了節氣作為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計算回歸年是用的從冬至到冬至,以天文算法計算回歸年。計算朔望月是用的從一個日月合朔之日到另外一個日月合朔之日,朔日是日月黃經差為0度的日子。這是一個絕對準確的天文計算的朔望月。農曆閏月就是用來協調這兩者關係的,農曆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用來表示一年四季,指示寒暑,標度太陽視運動。
立春(乾支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公曆是一種平均太陽曆,只有回歸年,不管朔望月。
夏曆是一種陰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完全無關。
有認為農曆中也含有中氣,農曆正月的中氣是雨水,農曆臘月的中氣是大寒。所以立春在大寒之後,雨水之前,在農曆平年只有一個立春的時候,會在正月或者臘月,在有雙立春的農曆閏年,就會在正月和臘月各有一個立春節氣。因為農曆的歷年是協調朔望月和回歸年的。朔望月和回歸年在農曆中是一個整體。農曆同時符合朔望月和回歸年,是一部科學的陰陽合曆。

平氣法

現行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來自於洋教士訂立的“定氣法”,與“千年文化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只分享同一個名字,確定方法和日期完全不同。明清易代後,官方將還沒來得及通行的《時憲歷》刪改至103卷,並由清朝順治皇帝將其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於順治2年(1645年)頒行。康熙八年(1669年)後至清亡,中國的曆法一直大體沿用湯若望所訂新曆,延續至今,就是俗稱的“農曆”。
在《時憲歷》的中國曆法中,“節氣”是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這種確定方法被稱為“平氣法”,每“節氣”之間日期相同。而從西洋教士定《時憲歷》之後直至今日的“農曆”,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時間不均等,稱為“定氣法”。所以現在的中國“農曆”與《時憲歷》之前中國曆法的“二十四節氣”只分享同一個名字,確定方法和日期完全不同。

“無春年”

無春年是農曆中的概念,是指農曆全年都沒有“立春”的年份,這是農曆年長度有的年份短於回歸年、有的年份長於回歸年的緣故。如:2016年農曆猴年是“無春年”,即,全年沒有立春之日。乾支歷不存在無春年,因為每一年均是以“立春”為年之起始,立春節氣一到,就是孟春開始了,所以年年有“春”。
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2天,這就是相鄰兩個立春節氣之間的時間間隔。公曆年平均長度是365.2425天,與回歸年相差無幾,所以立春在公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絕大多數年份為2月4日,個別年份為2月3日或2月5日。而農曆年情況就不一樣了,農曆無閏月的年份為353至355天,比回歸年少11天左右;有閏月的年份為383天至385天,比回歸年多19天左右。於是立春在農曆年中的位置呈現出4種情況: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兩頭春;全年無立春日。
農曆有閏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7年),因年長長於回歸年,故年初年末都有立春日即“兩頭春”;無閏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12年),因年長短於回歸年,“無春年”最多,剩下的立春日在年初和在年末的大約各占一半。這種規律以19年為周期,循環往復,個別年份稍有出入。
農曆一年中有一個立春,雙立春,或者沒有立春都是正常的曆法現象,這是完全和凶吉無關的。舊時人們認為“無立春之年是寡婦年”,不宜嫁娶。但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說法。
在本世紀的100年中,兩頭春的年份有37次,無春的年份有37次,年初立春的年份有12次,年末立春的年份有14次。

民間習俗

節令習俗

立春到立夏前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為冬季。立春代表著一年四季自此開始。立春前一天被稱為節分,人們為了驅邪納福,便產生了一系列活動。古人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人深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天地神靈以及祖先神靈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命運。古人重視祭祀文化,立春是依據黃道推算出來的,立春時節,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在黃道吉日舉行祭祝祈年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敬重和敬畏,並祈求豐收。立春後氣溫回升,萬物蘇萌,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範圍陸續開始。
舊時迎春活動:
立春時“迎春”也是中華先民的一項重要活動。立春之日,民間有迎年、立春祭、打春等習俗。“打春”是以“鞭打春牛”來“催農耕作”,帶有典型的農耕特質。立春日的這些習俗,體現了人們對春天、對農業的重視,也表達了對農業豐收、生活和睦、經濟繁榮、吉祥安寧的嚮往和祈盼。
迎年立春時節,雖是農閒時節,但家家都在“忙”,人們立春前開始忙著除舊飾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此即立春迎年的風俗。張守節正義引顏師古曰:“迎年,若言祈年
立春祭:立春祭是一項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立春歲首拜太歲是我國民間一種化煞消災、祈福納吉的古老傳統習俗。
舊時,地方官親自主持祭祀儀式,上香、獻供、讀疏文,三拜九叩芒神和放在供桌前的一隻泥制春牛,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之後將春牛請至官署衙前,視為“迎春”。流內官官員:春官要主祭祀。入朝稱賀赴宴接受賞賜。宋末元初周密《武林舊事》:“(立春)前一日,臨安府進大春牛,設之福寧殿庭。……預造小春牛數十,飾彩幡雪柳,分送殿閣,巨各隨以金銀線彩段為酬.是日賜百宮春幡勝,宰執親王以金,余以金裹銀及羅帛為之。系文思院造進,各垂於幞頭之左人謝。”地方官員上行下效,各郡縣迎春也很熱鬧。但與禮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間更多了熱鬧慶賀的氣息。這一天的活動稱為迎春。民間進行表演先預演稱為演春立春那天正式迎春意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並設春官然後由郡縣太守等象徵性耕種,並打春牛,代表民間可以進行耕種了。《燕京歲時記》:“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
  • 特色活動
一、縣裡派報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一個人站在田間敲鑼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著迎春的讚詞,到每家去報春,挨家挨戶送上一張春牛圖或迎春帖子(或眾農家敲鑼打鼓將小孩拜請回家叫迎春民間擺上果品春盤在案等待春的到來)。在這紅紙印的春牛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和人,牽著牛耕地,人們稱其為“春帖子”。這送春牛圖,其意在催促提醒人們要抓緊時間務農,莫誤春光。
二、迎句芒神並撒豆消災:打牛儀式有縣政府舉辦“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侯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診立春日祀芒神(傳統管農事的地神也稱春天之神)鞭土牛畢...”
三、趕春牛:打牛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東郊,稱為立牛旁邊放攜帶農具鞭牛的假人為耕夫然後農民向其拜擊鼓打牛之後人們把土牛的土塊帶回自家牲圈,象徵收成好促進牛的繁殖。
附錄:春牛:《事物紀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古代有這樣一個傳說:立春快到來的時候,縣官會帶著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後把羽毛、雞毛等輕物質放在坑裡,等到了某個時辰,坑裡的羽毛和雞毛會從坑裡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開始放鞭炮慶祝,預祝明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四、遊春(探春、遊行):縣裡活動之後,民間也不甘示弱,他們紛紛裝扮起來,開始遊行。隊伍先是報春人打扮成公雞的樣子走在最前面,之後一群人抬著巨大春牛形象,之後的人打扮成牧童牽牛的、打扮成大頭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應有盡有。另外還有的意義就是:這次遊春之後就是可以開始踏青的信號,一直到端午之間都是遊春的好時候(立春那日遊春叫探春)。
五、民間互相饋送:
1春牛: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
平靜繪畫平靜繪畫
2春牛圖: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3春娃: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
互相贈賀禮拜賀,稱為拜春。
六、糊春牛:在家裡用米或紙糊成春牛,擺放在家中
七、貼春字畫:家家在門上張貼迎春的字畫字和春字有關的畫,如臘梅迎春之類
八、搭燕子窩:給花樹戴燕子勝帛條
九、種迎春花:種植迎春花卉
十、春勝貼門窗:婦女剪春燕花鳥簪(或有專門買的春燕簪花鳥簪)用紅紙剪雞貼屋門
  • 應景佩飾
婦女剪出各種春天動物的勝裝飾在家裡,或貼在門窗屏風,或戴頭上。
一春幡:春幡種類:燕子、柳、花、鳥、蝴蝶、鳳凰、飛蛾、螞蚱、雞。
1立春幡:窄長旗垂直掛在戶外;也可戴婦女頭上。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曆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前蜀·牛嶠《菩薩蠻》詞之三:“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宋·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2戴春勝剪春勝:剪彩為春勝插頭上或掛樹上。春幡由來也稱“春幡勝”、“幡勝”。古代立春之日,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此俗起於漢,至唐、宋時,春幡之製作更為精巧。《後漢書·禮儀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亦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彩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立春時節,中國女子有配戴各種漂亮的“彩勝”做裝飾的習俗,而“幡勝”是長條形的,是上古傳說中的鳳凰羽翅的象徵物。客家妹的春幡基本上都是自己用彩色綢布剪制的,春幡形象則有春花、春燕、春柳、春鳳等等。在客家地區,傳統的立春時節除了女性戴春幡,小兒也戴春幡於手臂,男左女右,作為立春的標誌。
二佩燕子:婦女剪彩為燕戴頭上,用彩色綾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簪在髮髻上,名“春燕”。春燕又名幡勝、彩勝、春書。南北朝梁代宗懍著述的《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朝婦人,……立春進書,以青繒為幟,刻龍象御之,或為哈蟆。”婦女用彩色綢布剪制‘春雞”、“春燕”、“春花”、“春柳’等,綴於小兒臂上,男左女右,以為立春之標誌。
三戴春雞:母親做公雞縫在小孩子帽子上婦女穿豆掛牛角撒豆在牛身驅鬼辟邪之用。
四穿新衣:男女老少都換新衣。

節令飲食

  1. 春餅:餡(蘿蔔,豆芽,豆子,為主)
  2. 春盤: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餅糖放盤中為春盤(或拼成盤)饋送親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盤裡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餅、餌五種。蔬菜主要有:豆芽、蘿蔔、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雞蛋、土豆絲。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3. 春卷(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4. 咬春(吃蘿蔔):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

節氣養生

在養生上主要是護肝。在作息時間上,人們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睡早起。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憂鬱,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愉悅。
對於健康人群而言,飲食要清淡,不要過度食用乾燥、辛辣的食物。同時,因為此時陽氣上升容易傷陰,所以要特別注重養陰,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藥、蓮子、枸杞等食物。
立春(乾支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立春之後的一段時間往往冷暖不定,要當心“倒春寒”的侵擾,特別是對於體弱的人來說,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情。對此專家表示,要想殺菌並防寒,在飲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蔥、芹菜等“味沖”食物的次數,對預防傷寒感冒等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大有益處。
中醫認為,洋蔥、姜、蒜、芹菜這些帶味食物,既可疏風散寒,又能殺菌防病。其中,大蒜含有揮發性辣素,可消除積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洋蔥含有前列腺素,有舒張血管及降低血壓的功能,還有促使血凝塊溶解的作用。芹菜含有揮髮油、甘露醇等,具有降壓、鎮靜、健胃、利尿等作用。不過,兒童可能會對這類食物有些牴觸,這時可把芹菜、薑末做餃子餡吃,也可以用碎洋蔥來炒飯。此外,將洋蔥、蒜、芹菜等加熱時間長一些可減少氣味,但烹飪時間越長,氣味兒中的健康物質保留越少。
立春之後依然氣候比較乾燥,飲花茶可以幫助驅散冬季聚積在人體內的寒氣邪氣。由於每一種花、草都有其相應的性、味、功效,如果使用得當,花草茶的確有一定的保健療效,但需根據自身的體質進行調整,飲用過量也會造成身體不適。性溫的食用花草主要包括梅花、茉莉花、玫瑰花、月季花、藏紅花等;性寒的食用花草主要有夏枯草、金銀花、菊花、槐花等;性平的花草主要有合歡花、玉米須、芙蓉花、薰衣草等。在搭配時,那些藥性溫的花草最好不要和性寒的花草配伍食用。
立春(乾支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除了藥性搭配,喝花草茶還需注意身體狀況。每一種花草茶都有特別的功效,所以在選擇時,一方面需分清自己的體質情況,如熱性體質的人,宜選用性寒的花草,而虛寒體質的人則適用性溫的花草,對於那些性平的花草則大多都可選用。此外,如果正在服用藥物,選用花草茶更應慎重。

文學記述

詩詞曲

  • 立春·左河水
    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
    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
  • 立春長卿
    誰家二月煮新絲,一江黃鯽應不識。
    明日倘或桃李曉,莫問老梅知不知。
  • 詠柳唐代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題望苑驛》 (唐代)溫庭筠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景陽寒井人難到,長樂晨鐘鳥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樹名從此號相思。
    分明十二樓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 《涼州詞》(唐代)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越調】天淨沙·春(元代)白樸
    春山暖日和風,闌乾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
    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
  • 【越調】天淨沙·春(當代)徐書信
    青竿翠柳楊花,古槐幽徑誰家?
    白絮明台駿馬。
    燕飛檐下,東君亂撥輕紗。
  • 《漢宮春·立春》相城寒雨客 乙未馬年臘月二十六灣沚古鳩地
    春已歸來,望麗人髮髻,悠悠浮雲,何來風雨,莫非殘雪已盡。
    年奉節春花,昨夢龍鳳到我家。
    瑕有心魔不畏懼,已見黃牙破尖。
    可喜熙風立門,要扶人沁柳,忙實無暇。
    打花卻去繁徑,集的百笑。
    滿身臘裝,問誰家去了新願?
    最愛花開枝盞,悅在黃騰乙未。

籍載

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東風解凍。凍結於冬,遇春風而解散;不曰春而曰東者,《呂氏春秋》曰: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然氣溫,故解凍。在《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出現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密藏之蟲,因氣至,而皆蘇動之矣。鮑氏曰:動而未出,至二月,乃大驚而走也。
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魚陟負冰。陟,升也。魚當盛寒伏水底而遂暖,至正月陽氣至,則上游而近冰,故曰負。

諺語

  •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 一人心裡沒有計,三人肚裡唱本戲。
  •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 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鹼。
  • 人勤地不懶,秋後糧倉滿。
  • 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 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 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 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 增產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 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 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 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 行下春風望夏雨。
  • 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乾多風。
  • 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 春寒有雨夏寒晴。
  •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 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雨紛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