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軍械庫博物館

莫斯科軍械庫博物館

莫斯科軍械庫博物館(英文名 Moscow Armoury Museum;俄文名 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 Оружейная палата):亦稱“克里姆林宮兵器館”。

軍械庫博物館是俄羅斯最富有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作為國寶庫的歷史始於16世紀。這裡收藏著大量的金銀器皿、珠寶首飾、聖像製品、皇冠上的寶石、十字架、加冕長袍、寶座、車、昂貴的教士法衣、拜占庭客串、法貝熱復活節彩蛋、武器、防具、飾品、各種家居用品、昂貴的裘皮大衣、作戰和閱兵用的馬具、兵器和武器裝備等。許多外國使節向莫斯科敬獻的珍貴禮品也收藏在這裡。這裡最主要的收藏品還包括克里姆林宮內的諸多作坊,如製作國家象徵物、貴重器皿、金銀首飾等的金銀製品作坊,縫製皇室人員服裝服飾的服裝作坊,製作華麗馬具的皇家馬廄

兩層博物館大樓是根據建築大師康斯坦丁·安德列耶維奇·托恩院士的設計方案於1851年興建的。這座建築被納入克里姆林宮的建築群體,在20世紀80年代的最後一次翻修改建中加裝了保護藏品的現代化設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莫斯科軍械庫博物館
  • 外文名稱: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 Оружейная палата
  • 地理位置俄羅斯 莫斯科
  • 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除周四外,入場10:00-12:00,14:30-16:30
  • 中文別名:克里姆林宮兵器館
  • 中文別名:克里姆林宮軍械庫
  • 中文別名:軍械庫博物館
  • 英文名稱:Moscow Armoury Museum
建造歷史,展館藏品,第一展廳,第二展廳,第三展廳,第四展廳,兵器展館,第五展廳,第六展廳,第七展廳,第八展廳,第九展廳,旅遊攻略,

建造歷史

“莫斯科軍械庫博物館”正式成立於1808年,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最初在1508年,這裡是作為皇家兵工廠,是武器、飾品和各種屬於沙皇其他購買物品的儲存地。這裡曾經是莫斯科最好的槍炮技工、珠寶商和畫家的工作場所。在17世紀克里姆林宮軍械庫也被當作傳授繪畫和手工藝品的一些工作室。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各作坊的工作受到壓制,根據彼得大帝的命令,最好的工匠陸續被調往新的首都聖彼得堡。1727年,全部藝術品庫和作坊合併為"作坊和兵器庫"。這就是今天人們看到的博物館的前身。1806年,亞歷山大一世下令讓作坊和兵器庫對外開放。1812年根據葉戈托夫的設計方案修建了一座博物館大樓,該樓一直用到19世紀中葉。
保存至今的兩層博物館大樓是根據建築大師康斯坦丁·安德列耶維奇·托恩院士的設計方案於1851年興建的。這座建築被納入克里姆林宮的建築群體,在20世紀80年代的最後一次翻修改建中加裝了保護藏品的現代化設備。至今,整座博物館的內部展出面積約為2500平方米,共有4000多件展品在9個展廳(一層4個,二層5個)同時展出。最近收集的藏品被確定在1986年。

展館藏品

穿過亞歷山大花園沿斜坡拾級而上,經過鮑羅維茨基塔樓進入克里姆林宮院內,就來到了聞名世界的博物館——莫斯科軍械庫博物館大樓前。像位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內的珍寶館一樣,軍械庫兵器館藏身於古老的克里姆林宮院內。軍械庫博物館是俄羅斯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它是以克里姆林宮內一個製作兵器的作坊的名字命名的,作為國寶庫的歷史始於16世紀。這裡收藏著大量的金銀器皿、珠寶首飾、聖像製品、昂貴的裘皮大衣、作戰和閱兵用的武器裝備等。許多外國使節向莫斯科敬獻的珍貴禮品,包括貴重面料、金銀珠寶、馬具兵器等也收藏在這裡。這裡最主要的收藏品還包括克里姆林宮內的諸多作坊,如製作國家象徵物、貴重器皿、金銀首飾等的金銀製品作坊,縫製皇室人員服裝服飾的服裝作坊,製作華麗馬具的皇家馬廄。克里姆林宮的作坊都是獨特的藝術學院,俄羅斯最具藝術天賦的優秀大師們在各自的作坊里盡情地發揮著自己的才華,創作了眾多流芳百世的藝術珍品。
莫斯科軍械庫博物館(藏品)莫斯科軍械庫博物館(藏品)

第一展廳

參觀首先從位於二層的第1展廳(7-17世紀俄羅斯的金銀製品廳)開始。這裡的展品大多出自克里姆林宮的工匠之手,也有聞名古城基輔諾夫哥羅德雅羅斯拉夫爾科斯特羅馬切爾尼戈夫梁贊等地工匠的傑出作品,還有拜占廷、南部斯拉夫和喬治亞的實用藝術品。這些展品反映著中世紀俄羅斯藝術的起源和各種流派之間的相互聯繫。
吸收古希臘、羅馬和東方藝術精髓的拜占廷藝術於10世紀隨著羅斯與拜占廷雙邊關係的建立而傳入俄國。在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的同時,俄國的工藝大師們保持並發展了本民族特有的傳統風格,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珍品。遺憾的是,戰火毀掉了許多珍貴的文物,保存至今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通過對這些古老工藝品的研究,可以追蹤8個世紀以來珠寶的製作工藝和藝術風格的演變過程以及在首飾製作方面民族流派的形成過程。展品中有1822年在梁贊發現的珍寶,從中可以看出12-13世紀的珠寶製作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直徑為12.5厘米的金質護心胸盤做工精細,表面壓滿精美的花紋,鑲嵌著珍珠和大塊的寶石,圓盤的中心採用琺瑯彩釉技術焙燒出紋理清晰的聖像。琺瑯是一種質地像玻璃的物質,通過添加不同的氧化物能焙燒成不同的顏色。琺瑯彩釉技術的操作過程十分複雜,需要高超的工藝和經驗,因此,這項技術的採用說明當時的珠寶製作工藝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教堂內布施聖餐的銀祭杯是符拉基米爾·蘇茲達利公國12世紀實用藝術的典型代表。高26厘米的銀祭杯由底座、杯體和上部的銀碗三部分構成,精妙之處在於三部分的構成比例極其和諧,體現出高超的設計水平。14世紀的珠寶製造業由於蒙古的入侵而進入了蕭條期,只有免遭戰火蹂躪的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等北方手工業城市保持著不斷發展與創新的勢頭。1329年為諾夫哥羅德大主教莫伊謝伊製作的銀祭杯高23厘米,壓有精細花瓣圖案的杯體表面鑲嵌著玉石和紅寶石,是諾夫哥羅德工藝製品的典型代表。
統一的俄羅斯帝國的逐漸形成使15-16世紀莫斯科的珠寶首飾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流傳至今的作品博得了現代人的高度評價。眾多製作精美的手抄本福音書封面採用了金銀絲繡花和琺瑯彩釉工藝,封面的中部鑲嵌著焙燒成的耶穌基督受難像,封面的四角為使徒和聖母像。稍加細看還會發現,在封面的底部刻有製作工匠的簽名。烏銀是由銀、鉛、硫、錫、銅熔合而成的黑色合金,主要用來裝飾金銀製品表面的圖案底色,各種元素成分的多少決定著烏銀成色的深淺。烏銀工藝因廣泛採用到16世紀中葉已達至繁榮期,其藝術典範是1561年由克里姆林宮的作坊為伊萬雷帝與瑪麗亞的婚禮精心製作的直徑為42.3厘米的大金盤。盤心部壓有弧狀的螺旋花紋,深色邊緣有雕花和題詞,它們所採用的就是烏銀工藝,這種樣式被莫斯科的工匠們一直沿用到17世紀末。採用烏銀工藝製作的工藝品的另一個典範是教堂用的圓頂教堂形狀的手提式金香爐,爐體表面的金黃色聖徒造型在採用烏銀工藝製成的深色爐體的襯托下栩栩如生。

第二展廳

第2展廳(17-20世紀初俄羅斯的金銀製品廳)展品是第1展廳展品在時間上的延續和發展。這裡的金銀展品主要為船形長把勺、海碗、酒杯和酒盅等。俄羅斯特有的船形長把勺最早出現於多河流湖泊的北方,那裡的居民搖著木船捕食野雞、野鴨和天鵝,船形長把木勺隨之誕生。展品中有為沙皇特製的船形長把勺,但它是由整塊重約2千克的金子製成的,用於喝蜂蜜。
17世紀,琺瑯彩釉技術已廣泛套用於金銀餐具和宗教用品的表面,先在器皿的表面塗上一層琺瑯質,焙燒後用加了香精油的特殊顏料在白色的底面上繪出色彩艷麗的金黃色向日葵、深藍色矢車菊和淺紫色鬱金香圖案,再經過焙燒便製成了光彩奪目的工藝品。伏爾加河沿岸分布著廣袤的森林,由此孕育出深受當地居民喜愛的木雕製造業。這裡的工匠將高超的木雕工藝運用於銀器製造,製作出的銀器表面刻有凹凸明顯的浮雕式圖案。雅羅斯拉夫爾的工匠於1697年製作的手提式香爐便是多層浮雕式工藝品的典型代表。
彼得大帝的改革和遷都使俄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隨著興建新都工程的啟動,對金銀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為滿足軍需和建都的需要,彼得大帝專門頒布了關於限制用金銀製造民用製品的命令,並於1711年將莫斯科的工匠調到彼得堡的兵工廠、沃羅涅日和阿爾漢格爾斯克的造船廠工作。儘管這樣,俄羅斯18世紀的珠寶首飾業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琺瑯彩釉技術的套用更加廣泛。展品中有一個橢圓形的金鼻煙盒,盒蓋上以紅棕色的琺瑯為底色,正中畫有身披鎧甲和藍色綬帶的橢圓形彼得大帝肖像。在胸章和金屬胸像的製作上也廣泛採用了琺瑯彩釉技術。1707年製作的胸章高15厘米、寬7厘米,正中是彼得大帝在閱兵儀式上的琺瑯彩釉肖像,頭像的四周裝飾著名貴的紅寶石和金剛石。1720年在彼得堡為大主教製作的銀質胸像,頂部是嵌入金銀和紅寶石十字架的小皇冠,正中是用琺瑯彩釉技術製作的聖母像,聖母懷抱受難的耶穌在哭泣。
到18世紀中葉,隨著經濟的發展、與歐洲國家交往的擴大、雙方貿易額的增長、歐洲生活標準的確立,俄國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歐式建築在新首都的出現以及茶、咖啡、可可的引入要求製作出歐式的室內裝飾品和適合新式生活的歐式餐具,如茶壺、茶炊、咖啡壺、牛奶壺等。船形長把勺、酒碗等俄國傳統餐具開始退出實際生活。在歐洲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影響下,室內裝飾品和餐具製作更加精美,成為脫離實際生活的觀賞品。
1737年在彼得堡製作的帶托盤的銀湯碗為18世紀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經典作品。托盤的表面壓滿花草水果形的卷邊花紋,湯碗的內壁平滑如鏡,上面模壓出簡單的貝殼狀條紋,與托盤上的花紋巧妙地融為一體,處處體現出俄羅斯傳統文化與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完美結合。
1759年在彼得堡為伊莉莎白女皇製作的直徑為11厘米的銀鼻煙盒是這一時期的又一經典之作,盒蓋上鑲嵌著精緻的女皇側面頭像,煙盒的表面雕刻著女皇執政時期發生的四件重大歷史事件。洛可可藝術風格在俄羅斯持續的時間不長。
從18世紀70年代起,以花瓣、桂樹和橡樹枝對稱圖案為主的古典主義藝術風格開始在俄國流行,並逐步取代以不規則圖形為主的洛可可藝術風格。俄羅斯古典主義藝術風格是以古希臘、羅馬的精雕細刻的古典主義藝術為基礎的。在1794年製作的福音書的金質封面已用金剛石排成整齊的網狀圖形,對稱地裝飾著藍寶石、鑽石和紫水晶,其中寶石總數達到3417顆。
19世紀末,鑄造的金銀藝術品開始在俄羅斯流行,主要類型有餐具、身著古羅馬服裝的天使造型蠟燭台、立式花瓶和獎盃。展品中有1814年為著名的俄軍將領、在粉碎拿破崙入侵的衛國戰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頓河哥薩克民兵的組織者普拉托夫伯爵製作的直徑為47厘米的銀盤,銀盤的表面壓有一組寓意深刻的組合圖形,正中央是俄羅斯國徽和普拉托夫名字,下面是馬刀、獎章和軍旗,左右環繞著美麗的月桂枝。偉大的俄國詩人普希金岡察洛娃在1831年舉行婚禮時戴過的一對銀質婚禮花冠也保存在這裡,其頂部插有十字架的藍色琺瑯彩球閃閃發光。
到了19世紀,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生產金銀製品的作坊開始合併成擁有專門的機械設備的大型工廠或專業公司。1842年,法國人古斯塔夫·法貝熱在彼得堡成立法貝爾珠寶首飾公司。1870年其子彼得·卡爾·法貝熱開始全面掌管該公司事務,並逐漸使它成為19世紀俄羅斯最大的、享譽全球的珠寶首飾公司。曾在俄國學習並週遊歐洲的彼得·卡爾·法貝熱極具創新精神。他用不同材料設計製作能夠開合的復活節彩蛋不僅是高貴的裝飾品,而且成為皇室和上流社會的饋贈禮品。
米哈伊爾·佩爾欣(Mikhail Perkhin)也是法貝爾公司的天才設計師。他出身農民,自學成才。1886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作坊,製作並向法貝爾公司提供復活節彩蛋。1891年佩爾欣為"亞速號"巡洋艦設計製作了一枚彩蛋,這枚名為亞速海回憶彩蛋由深綠色的血滴石製成的彩蛋表面裝飾著金黃色的卷花飾條,鑲嵌著耀眼的鑽石。打開彩蛋,裡面即是曾在1827年的納瓦里諾海戰中榮立戰功的"亞速號"戰艦模型。"亞速號"在這場海戰後成為俄國海軍史上第一艘有權懸掛格奧爾基軍旗的軍艦。
1899年,佩爾欣製作了一枚不同凡響的帶有機械裝置的鐘表彩蛋——百合花束時鐘彩蛋,整座裝置由底座、中間的立式彩蛋和上部乳白色琺瑯花束組成。彩蛋的正面安裝著由鑽石製成的指針和白色的時間刻度圈,上滿發條後刻度圈開始轉動並顯示時間。
20世紀初,佩爾欣為西伯利亞大鐵路製作了精緻的火車模型彩蛋——跨西伯利亞鐵路紀念彩蛋。5節車廂用純金製成,車窗上鑲嵌著精緻的水晶薄片,每節車廂上清晰地標有頭等、二等、吸菸、郵政等字樣。用白金製成的車頭上裝有牽引裝置,用一把小巧的金鑰匙上弦後即可以牽引長達39.8厘米的整列火車前進。放置火車模型的彩蛋表面刻有西伯利亞大鐵路經車里雅賓斯克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區域地圖。
1904年製作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彩蛋的下部裝有八音盒,上弦後能奏出優美的教堂音樂;上部是聖母升天大教堂的蔥頭形圓頂,透過教堂的任何一扇窗戶都能看到聖母升天大教堂內製作精美的像壁。
1913年為紀念羅曼諾夫王朝成立300周年,法貝爾公司精心製作了一枚帶有羅曼諾夫王朝18位男女沙皇頭像的復活節彩蛋,以獻給當時的羅曼諾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每一位沙皇的圓形頭像上都鑲有一圈閃閃發光的鑽石,羅曼諾夫王朝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頭像占據了彩蛋正中最顯眼的位置。彩蛋的底座造型別致,立在盾牌上的、兩隻爪分別握有象徵皇權與教權的權杖和金球的雙頭鷹支撐著彩蛋,象徵著皇權的穩固與威嚴。彩蛋的裡面安裝著一架能夠轉動的地球儀,在兩個半球上分別繪製出1613年和1913年俄羅斯帝國的疆界。

第三展廳

進入第3展廳(15-19世紀東方和歐洲的閱兵兵器廳),大量西歐和東方製作的騎士盔甲、冷兵器和火器便展現在眼前。騎士的鎧甲通常是按人體結構精心打制的,關節處用皮帶與合葉固定,鑒於整套鎧甲重達30-35千克,所以只能成為騎士的防衛用具。德國15世紀製作的鎧甲是展品中最早的一付鎧甲,式樣美觀、設計合理,鎧甲的腳部帶有尖頭,符合當時鞋子的流行樣式。
從16世紀起俄國加強了與東西方的聯繫,東方的使者來到俄國,也帶來了大批珍貴的禮品。這裡陳列的就是外國使者送給俄國皇室成員的禮品,其中以土耳其和伊朗的冷兵器最為著名。16世紀產於伊朗的盾牌曾歸伊萬雷帝手下的大臣費奧多爾·姆斯季斯拉夫斯基所有,他死後該盾牌於1622年被收歸國有,在1687年兵器庫的登記冊上被列為一號珍貴物品,它由一整塊精鋼製成,表面裝飾著包金的螺旋形圖案和動物的造型。長度為20厘米的短劍是伊朗和土耳其的工匠合作完成的工藝品,伊朗的工匠在劍身上用金子壓出精美的花紋,土耳其的工匠在劍柄和劍鞘上包上一層軟玉,上面鑲嵌著網狀金線和紅寶石。手柄上鑲滿寶石質地的斧子和短錘矛,反映著東方冷兵器的製作風格與精湛的製作工藝。

第四展廳

第4展廳(12-19世紀初的俄國兵器廳)是一個單獨的圓廳,門前立著一座鏤空的對開鐵門,也叫國徽柵欄門。國徽柵欄門上布滿刻有俄羅斯帝國各城市城徽的標牌,它們共同圍繞著位於大門正中的俄羅斯帝國國徽。從15世紀起,莫斯科大公的印章上開始出現手持長矛的騎士圖案。
1472年,伊萬三世娶拜占廷帝國末代皇帝康斯坦丁的女兒索菲婭公主為妻,以確認自己為拜占廷帝國的合法繼承人。與此同時,伊萬三世開始在自己的印章上採用拜占廷帝國的國徽,即象徵神聖羅馬帝國東西部的雙頭鷹圖案。
到17世紀下半葉,手持長矛勇戰毒蛇的騎士與雙頭鷹圖案正式構成俄羅斯帝國的國徽圖案,而手持長矛勇戰毒蛇的騎士圖案則成為莫斯科的城徽圖案。彼得堡城徽上的兩把交叉的錨與中間豎立的權杖是沿海港口城市與都城的象徵。在飽受戰火蹂躪的古城梁贊的城徽上雕刻著手握出鞘寶劍的梁贊大公的高大形象,象徵著誓死抵抗外敵入侵的民族精神。圖拉城徽上的三把交叉起來的寶劍和兩把錘子仿佛在向世人講述著該城作為俄國武器製造地的悠久歷史。
斯摩棱斯克在歷史上曾經是俄國的邊境城市,防禦一直是當地居民時常關注的頭等大事,因此,一隻臥在火炮上的報信鳥則構成了城徽的圖案。托博爾斯克城徽上的哥薩克首領的權仗和葉爾馬克盾牌反映著俄國征服西伯利亞的曲折經歷。由於西伯利亞一直是俄羅斯毛皮狩獵業的中心,因此,在西伯利亞地區許多城市的城徽上都有毛皮獸的造型。例如,在伊爾庫茨克的城徽上就刻著一支口銜紫貂海狸。位於伏爾加河中游的下諾夫哥羅德地區歷史上流傳著崇拜鹿的習俗,鹿的形象也就成為城徽上的標誌性圖案了。從城徽上的三條小鱘魚不難看出18世紀的薩拉托夫省以豐富的漁業資源聞名全俄。據傳,歷史上蛇曾經大量棲息在喀山地區,這一傳說與喀山城徽上的飛龍造型是吻合的。有些城市的城徽圖案與這些城市建城時的奇聞逸事密切相關。

兵器展館

穿過國徽柵欄門進入大廳後,才算到了名副其實的兵器館。展品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用於閱兵和作戰及狩獵的冷兵器和火器。大部分展品反映著生活中發生過的重要歷史事件,有歷史上傑出的軍事統帥和國務活動家的遺物。
展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陳列的是12-17世紀俄國軍隊使用的盔甲冷兵器火器。這一時期的戰鬥以肉搏戰為主,因此,帶有護面罩的頭盔、鎧甲與盾牌成為軍人的基本防護用具。鎧甲中用2000枚小鐵環編織成的重15千克的環甲是士兵作戰的基本裝備,其製作過程非常複雜。
展品中還陳列著16世紀為沙皇鮑里斯·戈杜諾夫和1620年克里姆林宮兵器庫為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製作的輕柔、堅固的全套環甲。俄羅斯著名的國務活動家與軍事統帥、曾打敗瑞典侵略軍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父親雅羅斯拉夫大公的頭盔是展品中最古老的一頂頭盔,大公本人就是戴著這頂頭盔參加了1216年在利佩茨克爆發的戰鬥,結果大公率領的諾夫哥羅德公國軍隊被蘇茲達利公國軍隊擊敗,大公本人落荒而逃,潰敗中他將頭盔和鎧甲埋入地下。1808年當地的農民將其挖出並送到彼得堡,寶物重見天日。1557年伊萬雷帝下令為自己3歲的兒子伊萬製作的高高的圓錐形頭盔是14-16世紀俄羅斯頭盔的典型樣式,這種樣式流傳了幾百年。
古俄羅斯的冷兵器主要有長矛、圓錘、六葉錘、刀刃為半月形的斧子、寶劍和馬刀。在兵器館內保存至今的、由克里姆林宮工匠製作的火器大約有300件,其中火槍的槍身、槍機和槍托都是藝術品,裝火藥的火藥池、火鐮和扳機為蛇、龍、魚和怪獸形狀,表現出超凡的想像力。鍍金的槍身刻有精美的花紋,槍托上鑲嵌著珍珠貝、銀飾和象牙。獵槍套是狩獵活動必不可少的工具和象徵。
1628年克里姆林宮兵器庫為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製作的皮質槍套表面還裝飾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尼基塔·達維多夫是17世紀俄羅斯傑出的兵器大師,他在克里姆林宮的兵器庫工作了50多年,1621年他為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製作了一頂帶帽徽、帽檐和護耳的錐形鋼盔,既具有東方風格,又保留了俄國頭盔的傳統式樣,在頭盔的設計、製作與裝飾方面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歷史上曾領導俄國軍民英勇抗擊波蘭入侵者的兩位民族英雄--下諾夫哥羅德的稅務官米寧和波扎爾斯基大公親手使用過的兩把普通的馬刀也陳列在這裡,馬刀上的豁口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戰爭的慘烈。16-17世紀是普及火器的時代,冷兵器逐漸失去了作戰的意義。
第二部分為俄羅斯18-19世紀初的兵器。全部展品反映著彼得大帝時期的俄國歷史。由法國著名雕塑家拉斯特雷里於1741-1743年製作的彼得大帝錫質浮雕像反映了北方戰爭中的波爾塔瓦戰役。1709年,俄軍在波爾塔瓦徹底打敗了瑞典軍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使俄國擁有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正是由於彼得大帝創建了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正規軍,才最終贏得了北方戰爭的勝利。這裡陳列著大量瑞典軍隊的戰鼓、定音鼓、信號槍、冷兵器和火器。由里加市議會敬獻的金鑰匙每把重達620克,它們是為紀念1710年從瑞典人手中奪回里加而特製的。18世紀,圖拉、彼得堡、茲拉托烏斯特成為俄羅斯武器的製作中心。彼得大帝認為,俄羅斯必須享有先進的軍事工業。1712年2月15日,他下令在圖拉市建立兵工廠,兩年後工廠就開工生產兵器。彼得堡製作的寶劍工藝精湛,打磨過的寶劍如同鑽石一樣閃閃發光。茲拉托烏斯特市製作的馬刀聞名全俄,刀刃經過燒藍處理,刀身上刻著俄軍在1829年的俄土戰爭中攻占瓦爾納要塞的圖案,刀鞘上有象牙裝飾。
兵器館中陳列的全套俄羅斯勳章在展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授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12世紀的基輔羅斯,當時向有功之臣授予金銀頸飾。15-16世紀開始用金銀餐具、名貴皮毛和貴重衣料獎勵有功的人。
俄國的第一枚勳章是1698年彼得一世設立的聖安德烈勳章。它是以使徒安德烈·佩爾沃茲萬內伊的名字命名,帶有國徽和十字圖案,專門授予傑出的俄軍統帥。第一位獲此勳章的是費奧多爾·戈洛溫元帥。1703年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口俘獲了兩艘瑞典軍艦,這項功績使他成為第六個獲此殊榮的人。俄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統帥蘇沃洛夫魯緬采夫庫圖佐夫、巴格拉季翁都曾獲此勳章。
葉卡捷琳娜一世彼得一世之命於1725年在彼得一世死後設立了獎勵軍事與非軍事人員的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1735年為紀念彼得一世的女兒安娜設立了四級聖安娜勳章,這也是俄國首枚授予普通軍官的勳章。1769年,葉卡捷琳娜二世設立了以歷經苦難的常勝將軍格奧爾基命名的最高級別的勳章--四級聖格奧爾基勳章,她本人授予自己第一枚一級聖格奧爾基勳章。在地位與授勳人數方面,聖格奧爾基勳章高於聖安德烈勳章,到1917年為止,獲得過聖安德烈勳章的人超過千人,而獲得過聖格奧爾基勳章的只有25人,他們中有魯緬采夫波將金蘇沃洛夫庫圖佐夫。配有帶子的格奧爾基十字獎章是1807年專為士兵設立的,1856年分為四級,前兩級是金質的,後兩級是銀質的,獲得過格奧爾基十字獎章的士兵能夠免受體罰。到十月革命前,授勳的對象只有皇室、軍隊、文職和神職人員,農民和普通市民一直被排除在外。

第五展廳

二層的最後一個展廳即第5展廳(13-19世紀的西歐銀器廳)以其特有的藏品享譽全球。這裡的銀器大部分是由外國使節送給俄羅斯皇室成員的禮品,其中的英國銀器極為珍貴,它們至今保存完好,而這類藏品無論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就是在英國,也很難看到了。17世紀末,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因為需要大量的銀幣而使許多古老的銀器紛紛被毀。
15世紀末,隨著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國家的形成,俄國開始與東西方國家建立外交與貿易關係,在克里姆林宮內專門建造了接待外國使節的多棱宮。眾多高級大臣和貴賓的來訪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遞交國書時,外國使節必須獻上珍貴禮品,而禮品的價值常常左右著會談的結果。這些禮品在儀式結束後統歸兵器庫保管,後收藏於這裡並成為克里姆林宮兵器館獨有的藝術寶藏。
荷蘭是歐洲第一個為建立資產階級聯邦制共和國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科學與藝術隨之獲得極大發展。荷蘭的藝術大師們力求使自己的產品既具有裝飾性,又具有實用性,以便適應資產階級生活的需要。在陳列的167件荷蘭外交禮品中有酒壺、酒杯、燭台、花瓶、餐具等,表面都雕刻著精美的花紋。
展品中的130件英國銀器屬於絕版工藝品,其中鹽罐、酒罐、酒杯、花瓶、盤子、燭台以及造型各異的獎盃等,雕花精美、實用性強。鹽在16世紀的英國價格極其昂貴,因此,鹽罐在英國人的餐桌上占有重要位置,餐桌旁的座位距離擺在餐桌上的鹽罐的遠近決定著用餐者身份的高低。鹽罐高40厘米,鹽罐的蓋子仿佛一座尖塔,頂部帶有十字架,做工極其精美。英國紳士有飯後用玫瑰水洗手的習慣,因此,盛玫瑰水的銀水罐也是餐桌上的重要擺設。銀水罐罐體為雞蛋形,底部的支腳鑄成展翅的飛龍,上部的把手是一條盤成一圈的蛇,造型精美、奇特,早已成為全世界的絕版工藝品。
德國也是銀器製造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紐倫堡曾經是銀器的製作中心,為上流社會和宗教界製作了大量銀器用品,尤其擅長製作造型獨特的銀瓶、鳳梨形、蘋果形和梨形酒杯等。而漢堡繼紐倫堡之後成為德國新的銀器製作中心,兵器館中收藏著300餘件漢堡銀器,其造型各異,表面鑄有花草、怪獸、成串的果實、人頭像等圖案。漢堡銀器中最具特色的是山形薰香爐:頂部有一座宮殿,宮殿的窗戶與煙筒是出氣孔;底部為活動的房子,向外拉動房體便露出放置香料的香池,將燒紅的煤塊和香料放入池中,再澆上用香料製成的花油,把香池推回爐體中,在高溫的作用下迷人的芳香透過爐頂的出氣孔溢出爐外,體現著裝飾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
奧格斯堡銀器在兵器館中的藏量占世界第一位,達到400多件,它們主要為做工精細的燭台、酒具、餐具、洗手盆、壁爐裝飾物等。酒具中有一件銀酒器名為"騎鹿的黛安娜",鹿體內裝滿美酒,鹿頭是蓋子,底座內裝有發條,賓客飲酒時上滿發條,鹿開始轉動,當鹿停止轉動時,騎在鹿身上的黛安娜所面對的人必須把鹿體內的酒喝乾。除工藝品外,奧格斯堡的銀質家具也享有盛譽,展廳內牆上掛著的兩面鏡子就是奧格斯堡銀質家具的典型代表,雕刻精美的銀質鏡框體現著巴羅克藝術的奢華風格。
19世紀初,法國的實用藝術因拿破崙的大量訂貨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湧現出大量精美的茶具、酒具、餐具、花瓶等藝術品。古希臘風格的銀質花瓶高72厘米,瓶體表面模壓出兵器、盔甲、帶翅膀的勝利女神圖案。歐洲3國即德國、法國、俄羅斯於18世紀繼中國之後也掌握了瓷器的製作配方與工藝。1803-1806年,巴黎的瓷器廠為拿破崙精心製作了一套名為"奧林匹克"的瓷器,共140件,每件瓷器的表面都畫有各不重複的、取材於古希臘或羅馬神話故事的油畫圖案。1807年法國與俄羅斯簽訂了蒂爾西特和約,為慶祝該和約的簽訂,拿破崙將這套瓷器贈送給亞歷山大一世並完整保存至今。

第六展廳

第6展廳在一樓(14-18世紀的貴重面料和名貴刺繡品、16-20世紀初的俄國世俗服裝廳)。展品有16-20世紀的貴重面料、俄國上層社會和宗教界服裝以及閱兵用服裝等,其中14-18世紀的藝術刺繡製品是博物館的驕傲與自豪。服裝上有用彩色絲綢、金絲銀線和珍珠繡成的信徒造型,而高級神職人員穿著的法衣的領口、下擺和袖口上鑲滿了珍珠。俄羅斯的工匠巧妙地把閃亮的珍珠與名貴的寶石結合使用,並在服裝表面繡滿閃閃發光的小金屬片。
最早的展品是16世紀都主教菲利普穿過的、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格的毛皮大衣。而總主教尼科恩的法衣是用厚厚的帶有花飾的天鵝絨縫製成的,領口、袖口、下擺和兩側均由珍珠和寶石裝飾,沉重的法衣下擺著地,不折不皺,像鐵板一樣平整。彼得大帝的束腰上衣由深色呢絨製成,樣式在當時非常流行。黑色的長款上衣與寬鬆的短褲是彼得在荷蘭造船廠學習造船時穿過的工作服,而高筒靴子則是彼得親手縫製的。彼得日常著裝與眾大臣沒有區別,只有在登基加冕和接見外國使節時才身著由威尼斯花絲絨製成的昂貴的皇袍,其袖子和下擺的邊緣縫著小金片、寶石和珍珠,領口處有寬大的圓形披肩。
帶耳墜的耳環是古羅斯婦女的理想飾物,大多由金、銀、琺瑯製作而成。而扣子在服飾中占有重要地位。展品中有鑲有鑽石的琺瑯質金扣子,而雞蛋大小的帶凹凸狀圖案的珊瑚色大扣子是專為沉重的皮衣特製的,這些貴重的工藝扣的價值有時遠遠高於服裝本身。
扇子普遍被人接受是在17世紀,而到18世紀則成為上流社會婦女服飾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無論在街上,還是在劇院和舞會上,都能見到手持摺扇的貴夫人。扇子的帶子被系在右手腕上,隨著手腕的動作左右擺動。展品中有一把1899-1908年在彼得堡製作的高23厘米的摺扇,扇面上畫著一幅以彼得堡郊外的加特奇納皇宮為背景的水彩畫。扇子使用的材料有金、銀、鑽石、貴橄欖石珍珠貝琺瑯,採用了模壓和雕刻技術,做工極其精美。

第七展廳

進入第7展廳(13-18世紀的國家標誌物及閱兵式用品廳),一眼便能看到皇家慶典儀式上使用的貴重物品,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莫諾馬赫王冠。這頂價值昂貴的王冠重698克,用毛皮、金、銀、紅寶石、綠寶石和珍珠製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康斯坦丁·莫諾馬赫送給基輔大公符拉基米爾·莫諾馬赫的珍貴禮品。這也證實了兩個莫諾馬赫之間的血緣關係。自15世紀末至17世紀末,所有俄羅斯沙皇在登基時都使用過這頂王冠。
展品中還有第二頂莫諾馬赫王冠。沙皇阿列克謝死後留下三個兒子,長子費奧多爾即位不久便於1682年死去,按照皇室的規定應由次子伊萬繼位,但伊萬無論才能還是健康狀況都無法勝任,於是決定讓15歲的伊萬與10歲的彼得(彼得一世)同時登基,又一頂鑲滿金剛石的王冠就這樣誕生了。
展品中的另一頂王冠是16世紀伊萬雷帝戴過的喀山王冠,它由一圈名貴皮毛圍成,圓錐形的帽體表面包有壓成植物形花紋的金飾,上面鑲嵌著鎦金石、綠松石和一圈銀白色的大珍珠。
17世紀為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製作的王冠、權杖和帶十字的金球都體現著極高的製作工藝。王冠的表面鑲嵌著祖母綠、紅寶石和藍寶石。鐵質的權杖被認為是最高權力的象徵,也用寶石進行裝飾。帶十字的金球是實行基督教統治的象徵。金球的十字架上鑲嵌著祖母綠、藍寶石、紅寶石和珍珠。
彼得一世執政後於1721年在俄羅斯實行帝制,新的加冕禮取代了以往的登基儀式,皇帝要頭戴皇冠,身披紫紅色的皇袍。首次加冕禮於1724年舉行,彼得一世親自給自己的夫人葉卡捷琳娜戴上皇冠、披上皇袍。展廳中陳列著安娜女皇的銀質皇冠,由底部的圓帽圈、正中前後向的插有十字架的拱形梁、左右對稱的兩個半球體組成,通體鏤空,上面鑲嵌著鑽石與紅寶石。這種樣式成為此後俄羅斯皇冠製作的傳統樣式。
這裡還陳列著幾座沙皇的寶座,其中一座巨大的鍍金雙人寶座建於1682-1684年,是為1682年同時登基的彼得和伊萬特製的,左邊是伊萬的位置,右邊是彼得的位置。彼得的座位上部開了個用一塊掛毯遮蓋的小視窗,以使攝政的姐姐索菲婭在窗後控制兩個小皇帝的一舉一動。每當舉行重大活動和接見外國使節時,索菲婭就躲在幕後指導聰明的彼得回答外國使節的問題,使節們時常對10歲的俄國小沙皇的應答驚嘆不已。
陳列在雙人寶座左側的金剛石寶座是亞美尼亞貿易公司為獲得在俄羅斯的免稅經營權而敬獻給沙皇阿列克謝的禮品。該寶座於1659年在伊朗的伊斯法罕市用檀香木製成。它以細小的金銀片、綠寶石、紅寶石、綠松石和近900克拉金剛石裝點,使該寶座成為無價之寶。
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一個沙皇米哈伊爾的寶座是由伊萬雷帝的寶座改制而成的。原寶座是低靠背無扶手的東方式寶座,克里姆林宮的工匠們將靠背加高,加裝了扶手,並用13千克壓花金片進行貼面,再用綠松石、紅寶石、貴橄欖石、黃玉和珍珠進行裝飾。
1740-1742年在彼得堡為伊莉莎白女皇製作的寶座是俄羅斯藝術形式由巴羅克式向洛可可式轉變過程中的經典之作,既莊重,又華美。寶座的邊緣、扶手和四腳由傳統的直形改為弧形,並壓出帶花草圖案的花紋和古希臘少女的頭像。椅背的表面用金絲繡著國徽和女皇名字的花體縮寫字母圖案,處處體現著女皇的威嚴和權力。

第八展廳

第8展廳(16-18世紀的閱兵用馬具廳)主要陳列著用貴金屬製成並用金銀和寶石裝飾的馬鞍、馬鞭、馬衣、馬護膝等具有實用價值的馬具藝術品。
克里姆林宮的皇家馬廄成立於15世紀末,管理馬匹、馬具和四輪馬車,歸沙皇的近臣御馬總監領導。17世紀,皇家馬廄中有150匹馬專供沙皇本人使用,50匹供皇后和公主使用,100匹供各國的大使使用,還有3000匹檢閱用馬和4000匹軍隊用馬。馬廄有自己的作坊,銀匠在這裡製作馬籠頭、馬鐙和馬鏈,珠寶匠用寶石和珍珠對馬具進行裝飾,女裁縫為馬縫製精美的馬衣,金匠、模壓工、雕刻工與製作琺瑯製品的工匠一起裝飾精緻的馬鞍。1736年,皇家馬廄的全部貴重物品交歸兵器庫保存。
展品中有伊萬雷帝的純俄式馬鞍,它可使騎手在行進中輕鬆自如地使用武器。馬鞍的表面是一層櫻桃色的天鵝絨,上面用金銀絲繡著雙頭鷹和獨角獸的圖案。鮑里斯·戈杜諾夫的銀質馬鞍上壓滿精緻的壓花花鳥圖案,馬鞍的兩側刻著獅子的頭像。1637-1638年為沙皇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製作的馬鞍主要以彩色琺瑯、祖母綠、紅寶石、藍寶石和金剛石為裝飾,側面配有用紅絲絨縫製的手槍套。
這裡還陳列著18世紀的土耳其馬具。1774年的俄土戰爭以土耳其戰敗而告結束。根據協定,俄羅斯的船隊獲得了經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達達尼爾海峽直通地中海的權利。經過一年的精心準備,1775年土耳其蘇丹向葉卡捷琳娜二世獻上了一套精心製作的馬具,包括鑲嵌著珊瑚石和清金石的銀馬衣和馬鞍、飲水用的銀水桶、銀馬掌和換馬掌的銀釘子。此後,俄軍在統帥蘇沃洛夫和艦隊司令烏沙科夫的指揮下又一次打敗了土耳其軍隊,贏得了第二次俄土戰爭的勝利,使土耳其蘇丹再次被迫獻上了一批昂貴的金質馬具,其中的馬衣配有綴滿金剛石和紅寶石的霰彈袋。

第九展廳

第9展廳(16-18世紀的皇家馬車廳)陳列的是已列入世界最佳藏品行列的、由俄國、英國、法國、奧地利等國的工匠們精心製作的奢華的皇家馬車。據史書記載,古羅斯時期的大公們已經開始乘坐內部用呢絨和皮毛裝飾的封閉式雪橇了。從16世紀起,克里姆林宮的作坊開始用橡木、核桃木、山毛櫸、水曲柳和榿木製造四輪馬車。馬車、雪橇、廂式雪橇歸皇家馬廄管理。19世紀以前只有極少數上流社會的人才有權使用這類交通工具。
展品中最古老的一輛四輪馬車是英王雅科夫一世於1603年送給沙皇鮑里斯·戈杜諾夫的禮品。車體的樣式一般,設計上存在缺陷,即前輪無法轉向,需要極其強壯的馬才能拉動車輛行走,遇到急轉彎時只能靠人力將後輪抬起才能過去。車上沒有為車夫設計座位,趕車的車夫只能坐在轅馬上。
緊挨這輛英國馬車的是一輛17世紀上半葉生產的封閉式四輪馬車,大臣尼基塔·伊萬諾維奇·羅曼諾夫是這輛馬車的最後一任主人。車體的表面用銅釘子拼成均勻對稱的圖案,車廂的內壁上包著深紅色的絲絨。蘇里科夫在自己的名畫《近衛軍臨刑前的早晨》中畫的就是這輛車。
1739年在彼得堡為安娜女皇製作的雙人座四輪馬車使俄羅斯的造車工藝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車體與車輪之間裝有彈簧減震器,前輪配帶轉向盤且可以轉向,在車體前部為車夫設定了座位,車窗也裝上了玻璃。最精美的一輛是1754年在法國巴黎製作的、由烏克蘭的統治者基里洛夫·格里高利耶維奇·拉祖莫夫斯基送給伊莉莎白女皇的四人座儀仗車,其木製的車輪和車夫的座位上精心雕刻著浪花圖案,車門上有18世紀法國著名的宮廷畫家弗朗索瓦·布歇的名畫。18世紀下半葉,造車技術趨於完善,四條皮帶將車廂懸掛在車軸上,直立的金屬彈簧將車體抬高。這些改進技術在當時的道路條件下大大提高了乘坐的舒適性。展品中設計最完善的是1769年在彼得堡為葉卡捷琳娜二世製作的儀仗車,該車除直立彈簧外還加裝了水平彈簧,乘坐更為舒適。限於當時的技術,還無法給車體加裝供暖設備,因此,每逢沙皇參加冬季檢閱時,總是先把馬車運抵現場,再由沙皇乘坐進行檢閱。

旅遊攻略

  • 地址:kremlevskiy proyezd is situated within the Kremlin Kremlin, Moscow, Russia
  • 開放時間:10:00-12:00;14:30-16:30
  • 門票:700盧布,語音導遊器:200盧布
  • 旅遊時節:四季皆宜,5-10月最佳。
  • 交通:乘坐捷運綠線至【紅場站】下車,步行前往。(搭乘捷運1號線至Bibllioteka Imeni Lenina站後,沿著克里姆林宮外牆向南步行約5分鐘可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