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源

肇源

肇源縣原名郭爾羅斯後旗,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松嫩兩江左岸,長春、哈爾濱、大慶“金三角”的中心,隸屬於大慶市。肇源縣擁有6500年的歷史,這裡曾為遼金腹地,元清王公世襲之所,既是遼國齊天皇后的故鄉,也是完顏阿骨達肇基王績之地,1956年原郭爾羅斯後旗“撤旗建縣”更名為肇源縣,這裡江天遼闊,水肥草美,幅員面積4198平方公里,47.58萬人口,21個民族,轄16個鄉鎮,6個農林牧漁場。位於北緯45°23ˊ--45°59ˊ,東經123°47ˊ--125°45ˊ。西北與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大慶市,北與肇州縣,東與綏化肇東市接壤。西南以松、嫩兩江主航道為界與吉林省白城鎮賚縣大安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扶餘市和哈爾濱市雙城區隔江相望。

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肇源縣
  • 外文名稱:Zhaoyuan County
  • 別名:郭爾羅斯後旗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大慶市
  • 下轄地區:8個鎮8個鄉
  • 政府駐地:肇源鎮政府大街304號
  • 電話區號:0459
  • 郵政區碼:166500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西南部,松嫩兩岸左側
  • 面積:4198平方千米
  • 人口:47.58萬(2013年)
  • 方言:東北官話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蓮花湖、雙榆寺、玉皇輦、敖木台戰跡、望海屯古城
  • 機場:薩爾圖機場
  • 火車站:新肇站
  • 車牌代碼:黑E
  • 汽車站:肇源公路客運總站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資源,經濟建設,農業,工業,交通,社會事業,旅遊名勝,

歷史沿革

肇源縣地處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兩江左岸,長春、哈爾濱、大慶“金三角”的中心,隸屬於大慶市。幅員面積4198平方公里,總人口47.58萬。這是一個多民族縣份,21個民族在此辛勤勞作,共同創造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6500年前肇源大地就有人類活動,至今被發現的古文化遺址有105處,其中有國家文物保護重點單位的“白金寶遺址”和在考古學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小哈拉文化。歷史上,這裡曾為遼金腹地,元清王公世襲之所,既是遼國齊天皇后的故鄉,也是完顏阿骨打肇基王業之地。境內出土的大型猛獁象水牛化石、披毛犀等珍貴文物國內外罕見。集蒙、藏、漢民族風格於一體的衍福寺雙塔雕塑形象生動,造型完美逼真,蘊蓄著豐富的文化特質。
據“白金寶文化”等遺址發掘考證,商周時代縣境屬肅慎部。秦漢時為穢貊地。後漢三國時屬扶餘國,《後漢書》載“夫(音扶)余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兩千里,本濊地也”。北魏時屬勿吉(音莫吉)國,“乃舊肅慎國也”。”北齊河清二年(563年)勿吉始稱林朝。“稅路分為七部,有票末部、伯咄部、安車骨部、拂涅部、號室部、白山部、黑水部”。黑水部以嫩江下游“大黑水”而得名。通古斯語為“郭爾羅斯”即今肇源縣之舊稱。唐·聖歷三年(698年)三月三十日,唐帝武則天下詔,將妹弱、契丹、突厥、室韋劃為四春、我縣境屬之。唐·開元七年(719年)六月,唐玄宗令黑水諸路為“黑水都督府,其下各部置刺使開元十三年(725年)”置黑水軍。貞元年間(785——805年),役屬於渤海國,“不復與(唐)王會矣”。903年契丹夷離堇耶律阿保機北伐來境。由此,成為契丹人的“戌境內,居境外”之地。北府宰相蕭思溫在今民意鄉他什海古城建立頭下軍州皇后店),隸屬上京道。金·收國元年(1115年),縣境劃屬西北路。延設郭爾羅斯、兀速、結石烈三個猛安。金·天會八年(1130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於此”在出河店址建立“肇州”(今茂興鎮勒勒營子古城址),同時在其西北五里的莽海古城建始興縣。初隸屬上京路會寧府。海陵時(1149—1161年)“嘗為濟州支郡”。承安三年(1198年)肇州以“太祖神武隆興之地,升為節鎮,軍名武興。”貞佑二年( 1214年)肇州置招討司。同年,成吉思汗在“裂士分封”中,我縣境為哈布圖哈薩爾的世襲封地的一部分。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建立肇州(今肇東市四站鎮八里城古城)隸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內沿置兀速(霧松)、憨哈納思(郭爾羅斯)、乞里吉思(給石烈)三個部落。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罷肇州宣慰司,併入遼東道。元·元貞元年(1295年),“立肇州屯田萬戶府,以遼陽行省左丞阿散領之”。元·延右三年,“置肇州女真千戶所”。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六月,蒙古武力東移,哈布圖哈薩爾的十六世孫布巴什惕那顏駐牧嫩江下游兩岸,號所部為“郭爾羅斯”。清·順治五年( 1648年)十二月二日,郭爾羅斯部酋長布木巴被冊封為鎮國公爵,掌郭爾羅斯後旗扎薩克,此為旗治之始。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肇州廳,治所設在今肇源城。實行蒙漢分治。民國初,省以下設定沿襲清制,分為道、府、廳、州、縣。民國二年(1913)l月23日,奉大總統令廢府、廳、州,存道、縣由廳改縣後隸屬龍江道,肇州縣城設今肇源城,名稱肇州,3月20日執行。7月肇東分防廳晉升為縣,旗境東部為肇東縣,西部為肇州縣,蒙漢三個政權並存,繼續實行蒙漢分治。偽滿洲國屬黑龍江省。
1932年偽縣公署因洪水遷到薄荷窩堡,1934年又因洪水遷到“老城基”(今肇州址)。1934年12月1日結束蒙漢分治,1935年郭爾羅斯後旗公署由四站老爺屯遷至肇源城,實行旗制。仍用郭爾羅斯後旗名稱,隸屬濱江省。1945年12月20日,民主政府成立。郭爾羅斯後旗隸屬嫩江省,省會在齊齊哈爾。隸屬哈西專員公署。1947年2月7日,黑龍江省和嫩江省合併,稱黑嫩省,本旗屬第四專區,專署駐肇州縣。是年9月17日,撤銷黑嫩省,恢復黑龍江省和嫩江省建制,本旗仍屬嫩江省。1949年5月5日,嫩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本旗隸屬之。1954年8月1日,黑龍江省與松花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原署各縣旗皆屬之。1956年4月 11日,經國務院批准,郭爾羅斯後旗政府奉令改稱肇源縣。此為“肇源縣”之始。1958年8月27日,肇源縣隸屬松花江專署。1965年6月14日,松花江專署改為綏化專署,肇源縣隨屬。1992年劃大慶市管轄。

行政區劃

肇源縣轄8個鎮、8個鄉,福興鄉三站鎮薄荷台鄉二站鎮和平鄉肇源鎮頭台鎮大興鄉浩德蒙古族鄉義順蒙古族鄉古龍鎮新站鎮民意鄉茂興鎮超等蒙古族鄉古恰鎮。以及立陡山良種場、新立良種場、經作場、種畜場、茂興湖水產養殖場。共有5個社區居委會、138個村委會。
福興鄉 轄7個村委會(永興村福興村新興村、瑞興村、復興村吉興村義興村)。
三站鎮 轄11個村委會(宏大村、宏源村、宏旗村、宏林村、宏偉村、宏生村、宏合村、宏昌村、宏亮村、宏權村、宏光村)。
薄荷台鄉 轄個村委會(八家子村、前台村、後台村、雙龍村、芳春村、永祥村、哈拉海村葫蘆系村永久村)。
二站鎮 轄12個村委會(東海峰村、裕民村利民村、希望村、土城子村小灣子村蓮花泡村新發村小城子村曙光村、平原村、豐產村)。
和平鄉 轄5個村委會(和平村立功村華原村工農村敏字村)。
肇源鎮 轄5個社區、10個村委會(城北社區、南苑社區、松江社區、東盛社區、龍源社區、興安村老虎背村雙勝村四方山村、郊原村、東興村、代龍村、龍誼村、臨江村解放村)。
頭台鎮 轄10個村委會(頭台村團結村七家子村瓦房村三合村東大村花爾村勞動村、仁和卜村、革新村)。
大興鄉 轄6個村委會(前進村通興村聯結村支前村、同心村、前土村)。
浩德鄉 轄5個村委會(老山村、西浩德村、興海村、石莊子村蓮花村)。
義順鄉 轄7個村委會(東義順村、西義順村、長發村、勇進村長勝村東發村革志村)。
古龍鎮 轄14個村委會(永勝村得勝村河南村古龍村道寶村、立陡山村、長山村東太村、大革村、永躍村、立強村、伍家村富強村、共榮村)。
新站鎮 轄2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新站居委會、新肇居委會、安合村靠山村、先進村、振余村、新站村、新合村、發展村、向前村、古城村巴彥村新城村)。
民意鄉 轄6個村委會(自主村、大廟村、公營子村、建國村、民意村、建民村)。
茂興鎮 轄7個村委會(當權村、自力村一心村合心村幸福村光明村、輝煌村)。
超等鄉 轄7個村委會(成功村維新村自由村、有利村、共和村、博爾諾村、超等村)。
古恰鎮 轄10個村委會(古恰村、哈友村興發村、托古村、沿海村、倉糧村、孟克里村、三家子村新立村、前永利村)。
新立良種場 轄3個村委會(六家子村、小河子村、新立屯)余略。

自然資源

肇源縣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資源極其豐富,“水、草、田”三分天下,有耕地180萬畝、草原173萬畝、水面103萬畝。野生動植物繁多,有狐、、鹿等野生動物達200多種,草本植物1800多種,有蒲公英地丁車前子、防風、玉竹等野生藥材百餘種。肇源縣可養魚水面已發展到59.5萬畝,水產品總量實現2.62萬噸,名優魚養殖面積達到27萬畝,河蟹養殖面積5,000畝。水產品久負盛名,歷史上曾是清王室鰉魚貢品的重要產地,魚類品種達6目11科39種。地下蘊藏著大量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已探明油氣總儲量達7億噸。地上有鹽鹼和建築工程砂、黃粘土、火硝等,火硝產量、質量聞名全省,建築砂石儲量豐富。地下水資源十分豐沛,總量達51.4億噸。

經濟建設

2014年,面對巨觀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不利局面,我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攻堅克難,狠抓落實,較好地完成了縣十六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任務目標。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88.4億元,增長8.1%;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實現42.5億元、106.9億元和39億元,分別增長6.7%、7.3%和12.5%。地方財政總收入實現16.97億元,增長7.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6.29億元,下降6.2%;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9599元、10785元,增長9.7%和11.1%。

農業

肇源縣自然資源豐富,被譽為松嫩平原腹地集糧牧漁油於一體的“塞北江南”、“魚米之鄉”,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省產糧大縣、全省牧業大縣、全省漁業大縣和全省綠色食品基地縣。 2003年肇源縣糧食總產實現7.5億斤,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11億元,同比增長4.8%;農民人均純收入1,754元,同比增長1.5%。全縣牧業收入3.65億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2.4%;人均牧業收入597元,占農民收入的34%。畜禽經濟正在成為農村經濟的主導和農民增收的主業。種植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糧經飼三元格局初步形成。糧經飼比例達到68:31:1。特色綠色作物發展到11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65%。生態建設步伐加快,幾年來,累計完成造林13.8萬畝,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
科學發展觀指導肇源經濟快速發展。大力實施牧業富縣、工業強縣、生態美縣、油化立縣、依法治縣、人才興縣的發展戰略,規劃建設了大慶松花江工業園區、大慶肇源港橋經濟區、大慶新站糧食產業園區、大慶肇源皮革工業園區及肇源油氣化工園等“四區一園”經濟發展戰略新格局,形成以綠色食品、畜禽水產、皮革製品、石油化工四大主導產業,通過定點、定向、定位招商,以優越的位置、優良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誠招天下客商。
同時積極開拓俄羅斯市場,發展對外貿易,“肇源製造”產品,蕃茄醬、葵花仁、草原興發肉食品、古龍貢米和北大荒精製米遠銷歐盟、中東、俄羅斯及東歐和東南亞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俄及東歐出口貿易發展前景廣闊。
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經濟發展描繪宏偉藍圖。牢牢把握新型工業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建設濱江港城的三大主題,堅定“轉一、進二、上三”進程的信心和決心,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項目、核心抓園區”的總體思路,以產業化為基礎,以工業化為核心,以生態化為依託,以城鎮化為方向,加快縣級市建設進程,逐步實現松嫩流域富裕縣的目標。肇源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的快速的提升,已成為構築“南聯北開”對外開放格局的“黃金通道”,真正成為連線大慶、哈爾濱、長春三大城市的“金三角”。“南移西擴、沿江發展”的城市定位和生態景觀格局,為招商引資提供了有效載體。“經營城市、經營生態、經營人才”的發展戰略和“一個項目一個政策包”的優惠條件,營造了寬鬆的投資環境,必將為有識之士投資辦廠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正象上個世紀中葉著名作家劉白羽報導的那樣,肇源是《早晨的太陽》,她的未來正充滿著無限的生機和希望。

工業

工業經濟效果顯現。工業企業稅收突破8000萬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9戶,規上企業總數達到61戶。引進招商項目25個,到位資金44億元,繼續保持四縣第一。清潔皮革工業園新入駐企業6戶,企業公寓投入使用。我縣被國家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協會命名為“中國皮革產業基地”。綠特色食品產業園的鑫慶吉肉業、鵝香久食品、金祖酒業等7個項目投產達效。新站糧食物流加工園成功促成北大荒集團與展華公司合作,東方稻米二期啟動建設。

交通

肇源縣交通便利,通訊快捷。縣境內公路、水路、鐵路三路暢達。公路通車裡程410公里。通(通遼)讓(讓胡路)線鐵路貫穿全境,與亞歐大陸橋連線。境內水路總長200公里,有“黃金水道”之稱。隨著松花江大橋和年吞吐量80萬噸的大慶肇源新港的建設,肇源的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提升,將真正成為大慶、哈爾濱、長春“金三角”和黑龍江西部大通道上的經貿重鎮。
松花江大橋建設始於2003年,將於2005年10月竣工,其引道全長143公里,向北平交肇新路、林肇路、明沈路經安達市接至哈大公路;向南經松原、長春、瀋陽入關。大慶肇源新港於2003年啟動建設,2004年年末將全部竣工。建成後,由大慶肇源新港經佳木斯同江,一直到俄羅斯的廟街,駛入達旦海峽,直到日本海,“江海聯運”成為現實。

社會事業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累計發放社保、低保資金1.02億元。肇源縣納入低保對象16,114人,醫療保險參保面擴大,參保職工總數達到15,837人。2003年,4,956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和再就業。已開展保險業務37種,年承保金額11億元,賠付率達55.42%。

旅遊名勝

肇源縣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在境內綿延250公里的松嫩兩江左岸,既有悠久瑰麗的古代文化遺產,又有俊秀壯美的自然景觀,至今已發掘出古文化遺址105處,發現自然景觀20多處,這些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沿“黃金水道”分布,從東至西遙相輝映,構畫出了龍江西部風格獨特的旅遊景觀。按其地理位置可劃分為三個景區。
東部景區以二站蓮花湖為中心,主要由蓮花湖、雙榆寺、玉皇輦、敖木台戰跡、望海屯古城等景點構成的蓮花湖景區
蓮花湖原名蓮花泡。位於肇源縣城以東20公里的二站鎮蓮花泡村以南。她是更新世紀第四紀松花江改道後留下的一個新月湖,總占地面積1,800多畝,水域面積150畝,花區面積105畝。蓮花湖,不僅花美、水美、風光美,而且還流傳著許多美好的傳說。
圍繞雙榆樹,有著一段動人的傳說。相傳很早以前,天庭中有鎮中、鎮南、鎮北、鎮西、鎮東五大天王。其中的鎮中天王與蓮花仙子相愛,王母娘娘發現後大怒,她令人剝下二人的衣裳將他們打下凡塵。於是二人變成了這兩株赤身的啞樹。兩樹之間的古道,據說是王母娘娘用頭簪在他們之間劃下的,目的是讓車行人在其間日夜來往,以防止倆人暗中接近。也許真的是這個原因,這兩株老榆樹千百年來一直孤零零地站在那裡,沒有繁衍出他們的“後代”。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但是康熙帝來此觀賞祈禱到是事實。據清朝《扈從東巡日錄》記載:“康熙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1682年5月3日),乙亥,冒雨登舟,溯松花江順流而下”,“風急浪涌,江流有聲,斷岸頹崖,悉生怪樹”。並面對焚香的百姓賦詩一首“人間悲歡天上有,眼前孤立啞木頭;可憐仙子無衣錦,香案虔心把何求?”雖然傳說無從考證,但1996年秋二站鎮蓮花村許多村民在雙榆樹下挖出了不少的古幣和銅鏡,其中有兩塊銅鏡上刻著裸體女像和古榆、白雲、玉兔,做工精細,形象逼真,由此推斷古榆樹下是一位很有地位的顯貴之墓。
過了蓮花湖東行就是望海屯古城遺址(古稱寧江州)。相傳這是金兀朮妹妹的城池,在這裡曾與岳飛有過交戰。點將台。望海屯遺址已被定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區。
在蓮花湖以西,就是敖木台戰跡地。據肇源史志記載,1940年9月,我抗日聯軍十二支隊奉命攻打肇源縣城,十二支隊三十四大隊臨時在敖木台屯隱蔽一天,晚間再向肇源縣城靠近。不料早飯後,一隊日軍突然闖進屯內,與三十四大隊相遇,雙方展開了激戰。上午,雙方相持不下。下午敵人從公路運來包括炮兵在內的大量援軍,由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我們的武器裝備和敵人比相差太遠。三十四大隊的傷亡很大,關大隊長、吳教導員都相繼犧牲,隊伍由聞訊趕來的支隊政委韓玉書指揮撤退。不幸的是韓玉書政委在指揮撤退時中彈犧牲。敖木台戰鬥中共有44位抗聯官兵殉難。敖木台戰跡地設有古碑、碑文,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基地。在二站鎮和平鄉之間,後歐力馬屯東,有一株濃蔭蔽天的千年古榆。榆樹樹圍7米多,多人才能環抱。樹高近二十米,枝葉繁茂翠綠,遮天蔽日濃蔭蓋地達百餘平方米。樹幹老態龍鐘,從側面看五根枝幹斜插碧空,宛如佛掌。掌心向天,五指垂蔭,恰似傘蓋,因此當地村民稱其為“玉皇輦”,古樹根部裸露如游龍四出,不少善男信女叩拜祈禱,奉為“神樹”。
中部景區也稱九龍旅遊區,主要由西海濕地生態旅遊區、小城風光、松花江、肇源碼頭、雞心灘、黑山、苗家亮子等自然景點構成。此區以松花江上風光為主,以鰉魚圈為中心,從聽魚、看魚、說魚、吃魚,展現松花江、嫩江交匯之地肇源縣獨特的魚文化。
"九龍"是指環繞肇源城周圍的老黑山、望青山、二龍山四方山、吉興崗、木頭崗、敏字崗、代龍崗和黑崗子,"九龍"的名稱最初來源於民間傳說,傳說有一個風水先生認定肇源城周圍有九個土崗是"九龍"鎮守之地。後又有史書記載,清朝以"異時振興商務"為起見選擇"九龍"鎮守之地建立肇源城。"九龍"的稱謂就此延續至今。
雞心灘位於肇源鎮南部,松花江左側,與黑山相依,沿水道距肇源港3.2公里,沙灘長2,600米,最寬處320米,面積65公頃,因形似雞心而得名金色的沙灘,碧綠的江水,天然的浴場構成純樸、秀麗的大自然中心。黑山,依據自身的地形地勢景色怡人,草木叢生,是天然的狩獵場所和洗浴場所。每至盛夏,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洗浴觀光,四季均有好獵者前來狩獵。
西海濕地生態旅遊區是九龍旅遊區的核心景點,是我縣2002年新開發的景點。這裡蒲草茂密、蘆葦蕩漾、蓮花盛開、百鳥翱翔、魚群泛波、稻穀飄香、水天一色、無限風光,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西海濕地旅遊區位於肇源縣城西1公里處。占地面積5,500畝,平均水深1.5米,濕地內有天然的蘆葦、蒲棒草等水草植物。蘆葦盪中,棲息著江鷗、野鴨、大雁等水禽數十種。特別是初夏到仲秋季節,每當清晨和暮日,數萬隻土燕和鴨、鶴當空飛舞、遮天蔽日,其聲遠達數里之遙,十分壯觀,使人進入忘我的境地。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濕地資源,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五年保護性開發計畫。2002年,起動了一期開發工程,修築了6.45公里的環海路,修建了觀鷗台、觀魚觀、賞蓮池、垂釣池、水上遊樂區等設施。購置了電動車、電動船、雙人和多人腳踏船、搖控船模、單筒高倍望遠鏡和廣角雙筒望遠鏡等遊樂設備。今冬明春將起動二期工程。整個景區按計畫完工後,將達到國家3A級標準。
西部景區主要由衍福寺、白金寶、三岔河、大青山出河店戰役遺址、他什海古城、龍虎山等景點構成。
衍福寺建於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是郭爾羅斯後旗最高等級寺廟。建寺之後這裡的佛事活動非常興盛,可惜寺廟於1948年12月25日毀於火災,只留下衍福寺雙塔和照壁。這雙塔生動逼真、集漢、滿、蒙民族風格於一體,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和西藏的佛塔、呼和浩特延壽寺的漢白玉石塔、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承德外八廟的琺瑯塔風格相同。雙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以象徵聖潔的堊台為基調顯得典雅、端莊、秀麗。關於雙塔的來歷,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據說古代有位風水先生來到這裡,說此地是出真龍天子的聖地,這一訊息不脛而走,傳入清官,康熙帝聞之失色,欽定建塔鎮住龍首。傳說畢竟是傳說,但這裡地磁場強烈而活躍,確是事實。前幾年幾位氣功師來此,感覺此地有磁場。他們說,在這裡如果每天早上靜坐半小時,午間靜臥一小時,晚間再靜坐半小時,就可以延年益壽。雙塔所在的大廟村,被稱為長壽村。這裡的人多長壽,人口發病率、死亡率都很低,年死亡率達不到5%,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十多個。雙塔前約150米處是一天然沙崗,環湖巍迤三公里,形如巨龍。崗上古榆錯落,屈曲嶙峋,千姿百態。崗下新新湖水面5,000畝,粼粼碧波,斜陽餘輝,登高遠眺,心曠神怡。這兩處景點與雙塔、照壁互為映襯,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令人流連忘返。
大廟村後二級台地,即是著名的白金寶文化遺址,其與半山文化遺址齊名。白金寶文化據首次科學考證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黑水先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74年8月,省博物院首次發掘,發現房屋、窯穴和窯地等遺蹟,出土遺物近萬件。白金寶遺址松嫩平原上第一次正式科學發掘的有代表性的青銅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其中敖包遺址內還藏有遼金時期文物,如蒙古族的圖騰雄鷹和十三太保李存孝牌位等。白金寶文化遺址現已是國家級古代文化保護區。
三岔河,古稱"大口",俗稱"陰陽界",以栗末水(第二代松花江)和黑水(嫩江)交匯而成。為什麼中"陰陽界"呢?因為發源於興安嶺的嫩江水凝重、微濁,發源於長白生的第二松花江水溫弱、清淨,兩股水匯合後,久不融合,並行達數華里。這樣,在二水交匯處就形成了一條黑白分明的分水線。這種現象除黃河上的涇、渭河外就唯我縣獨有,自古有"南有涇渭,北有栗黑"之稱。三岔河又是古盛京(今瀋陽)至愛琿之間古驛道的必經之地,自古以來許多文人騷客在此留下了優美的詩篇。清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康熙帝到此暢遊,留下了"源分長白波流迅,支合烏江水勢雄"的詩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