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寶遺址

白金寶遺址

白金寶遺址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白金堡遺址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

白金寶遺址是松嫩平原進入青銅時代的文化標誌地,是中國北方民族的發祥地,也是該地區進入文明時代的起始點。

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白金寶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帶有顯著特點的“白金寶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金寶遺址
  • 外文名稱:Bai Jinbao site
  • 地理位置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
  • 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
地理位置,遺址規模,出土文物,文化特徵,

地理位置

白金寶遺址是一處距今2900年---3700年左右的中國西周時期的青銅文化遺址。白金寶遺址南北長450米,東西寬400米,面積達18萬平方米。
白金寶遺址
白金寶遺址屬青銅時代遺址,位於肇源縣城西50公里民意鄉大廟村白金堡屯,嫩江左岸的台地上。南臨嫩江0.5公里,東距嫩江與第二松花江匯流處15公里。白金寶屯的南側是寬闊的嫩江河床灘地,北側是嫩江左岸的二級階地。階地面高出嫩江水面約30米,西北較高,向東南漸趨平緩,那上面豎起了一方標誌石碑,這裡是白金寶遺址的核心地帶。
白金寶遺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地理位置獨特,風光旑旎。從大興安嶺伊勒乎里山奔涌而來的嫩江和從長白山天池飛流而下的第二松花江在肇源大地上親密的擁抱,鬼斧神工般的雕琢出自然奇觀“三岔河”,並從此匯聚成潤澤千里的松花江幹流。這三條大江的交匯與碰撞,在廣袤的松嫩平原上創造了史前人類不朽的文明。

遺址規模

白金寶文化遺址與半山文化遺址齊名,遺址距今3700年左右,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是東北地區進入早期文明發展的歷史依據,是松嫩平原上第一次正式科學挖掘的有代表性的青銅文化遺址,是“黑水先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東北地區面積最大,堆積最厚,時間最早,出土各類器物群文化特徵最鮮明的文化遺存,是松嫩平原進入青銅時代的文化標誌地,是中國北方民族的發祥地,也是該地區進入文明時代的起始點。白金寶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揭開了松嫩平原青銅文化研究的序幕,對研究黑龍江省青銅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特徵、社會性質以及民族屬和淵源關係都有重大的意義。1981年白金寶遺址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8月,省博物館首次對其進行挖掘,共發掘探方六個,總面積150平方米,並發現了房屋、窖穴和窯址等遺蹟,出土一批典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遺物。1980年,省考古隊進行第二次發掘,又獲得新進展。
多次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3處,窖穴(灰坑)40多處,陶窖1處,出土大量陶器及石、骨、蚌器等。房址為園角長方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築,面積為4.4×8或4×4米。有門道,呈斜坡形,長1.3米,寬1米。地面經過夯打,厚約5厘米。室中正中有灶坑,橢園形。有柱洞,木柱當是支撐屋頂的支柱。室內西北側有土台,可能用於放置生活用品。西側有窖穴,有園形和長方形兩種,大少不小,可能是放置糧食、果品的。灰溝(防護溝)很長,東西向呈半園形,寬深各1米,溝壁斜直,用於防護和守衛,是白金堡文化重要遺蹟之一。

出土文物

出土陶器1000餘件,有鬲、罐、缽、壺、盆、碗、杯、網墜等。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堅硬,色澤純正。從房址的建築看,當地先民已過著安定生活;從蚌刀蚌鐮的出土看,已有了早期的農業;精緻的骨魚鏢和土層中大量魚骨的堆集,說明捕魚仍占有重要地位;陶器上動物紋(羊紋鹿紋、駱駝紋)的出現,反映了畜牧業也有了發展。遺址的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下層時間較早,相當於商代末期,上層時間較晚,相當於西周末年。經碳-14測定,距今分別為3260±70及2900±100年。
在白金寶遺址發現兩座房址,均為半地穴式。遺址里的陶窯呈橢圓形,長1米,寬0.8米,有二層台,窯底為橢圓形,大小與窯口相等。窯的縱剖面為袋狀。出土的陶器裝飾藝術的特點是,用細膩的蓖紋組成多樣而且有規律的幾何圖案,有仿動物的羊、鹿、駝、蛙紋,有仿黃河流域商周青銅器雷紋蟬紋。其中陶鬲文物特徵突出,發現較多,是具有斷代價值的典型陶器。它帶來松嫩平原和黃河流域文化聯繫的信息。

文化特徵

白金堡遺址松嫩平原上面積最大、堆集最厚、出土最豐富1處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遣存。對研究松嫩平原以及整個東北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學術界認為這裡的先民已進入文明時期。1981年白金堡遺址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金寶遺址文化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鬲、缽、杯多於下層,陶盆、小銅飾只見於上層,反映出它們在文化內涵上的早晚差別。對白金寶遺址的的某一房址進行的碳14同位素年齡測定,其文化層的絕對年齡為距今2790年左右,相當於我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1998年,白金寶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帶有顯著特點的“白金寶文化”。
白金寶遺址被發掘出來的陶器多是泥制褐陶和夾沙褐陶,上面的文飾又多以繩紋、動物紋、集合紋為主,而且製作工藝還頗為先進。
白金寶文化的住房均以半地穴式。經過研究推測,其半豎穴的空間是就原生黃土下挖而構成的。白金寶文化遺址中層和上層文化遺存分別屬於白金寶文化和漢書二期文化,下層文化遺存是一種新的文化。
白金寶遺址是松嫩平原上第一次正式科學發掘的有代表性的青銅文化地點,遺存豐富,地層明確,出土的各類器物群的文化特徵鮮明,對研究嫩江中、下游,松花江上、中游流域青銅時代的經濟面貌、文化特徵、社會性質以及族屬和淵源關係具有重大意義。
白金寶國家遺址公園白金寶國家遺址公園
肇源名勝,盡在此處,史跡雲集,不可方物。新新湖,煙波浩渺,原大清貴妃之浴場;白金寶,高崗蒼翠,前黑水靺鞨之故土。出河店,太祖立馬,大捷彪炳史冊;衍福寺,照壁雙塔,坐看雲捲雲舒。訪肇源,探史海沉鉤,到此地,懷悠悠千古。
白金寶遺址白金寶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