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歷史自然村落)

古村(歷史自然村落)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古村位於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西南四面環山的江源村,全村160餘、800餘人口,為王氏的世居之 江源地。自106國道楊林段始已修築村級公路沿南嶺口通至該地。保留古樸民風,建築風格及生活方式保留歷史習慣的自然村落。

基本介紹

村落介紹,著名古村,古村結盟,

村落介紹

保留古樸民風,建築風格及生活方式保留歷史習慣的自然村落

著名古村

通山江源古村
該村現擁有明清兩代古建築十餘處,三百餘年古樹群兩處,五六人合抱的千餘年古樹三株。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進士府第王氏老屋占地面積2300餘平方,八字門樓,一進五重。建於明代的古祠堂,占地面積一萬餘平方米。此村可謂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進士第進士第
潮汕龍砂古村
龍砂古村,坐落於美麗富饒的榕江北河、車田河、楓江環繞的小平原之上,宋代已有呂姓居民在此開墾種植。元天順元年( 1328),南宋丞相江萬里的孫子江汝祖與其子江恬息從潮州開元街來此落居,江恬息被奉為龍砂村始祖。
這裡,古代原有一條溪流經過,山洪沖積,日積月累,沉沙淤淺,溪流改道,成為沃野。後人來此墾植,發現沙隴,認為聚沙成龍脈,是吉祥富貴的地方,故名“龍砂”。
江恬息及其子孫後輩,在今龍砂古廟所在地建築寨場。如今走進龍砂村,仍可見宅院多為土木結構的平房,建築結構古老。四周有600多米長的圍牆,牆高4米,周圍建有8個角樓,是集居住和防禦於一體的“寨堡”。
時間已逝去670多年了,江萬里的裔孫分布於今曲溪鎮的龍砂、港畔、隴埔、雲南、楓口、順利、王厝等村,總人口1.8萬人。最為奇特的是,龍砂等8村江姓村民,世世代代沿用古時傳下的習俗,用豎燈竿、升彩鳳的儀式紀念先祖江萬里。
後馮家溝古村
山西·柳林·孟門後馮家溝原生態古村落
後馮家溝古村位於黃河東岸、晉陝峽谷東部的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集黃河文化黃土高原文化、晉商文化於一身,又位於柳林臨縣、山西與陝西的交界,孟門又是千年古鎮,因此它自然就有著豐富的文化。
馮氏族人先於李氏族人在這裡落腳,又為了與馮家溝名字區別,便加了個“後”字。全村73,209人,622畝耕地,400畝紅棗林。
許多古鎮古村總還是要有慧眼去觀察的,馮驥才發現了榆次後溝古村,吳冠中發現了臨縣李家山,而後馮家溝也不例外。
2005年10月,南京大學教授陳竟來到這裡後,驚嘆的說道:“我發現了一個‘世外桃源’啊,這裡居然還保留著農耕社會的原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我被這裡的一切感動了啊!”
後馮家溝村山巒起伏、溝壑縱橫,馮、李兩大族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古樸雄厚、氣勢凝重、裝飾精美、散落在山坡上的一座座精美大院。複雜的地形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宅院,有明柱廈檐窯洞、無根廈檐窯洞、接口窯洞、一柱香窯洞、磚瓦房五種類型。
村落布局十分隱蔽,由溝進村,溝口僅寬四十餘米。其地勢呈龍狀,北山圪梁與南山腦畔是龍身,風焉是龍尾,龍頭高昂在村口的山神廟處。建在山坡上的村落,層層疊疊達五層之多,村子裡的道路呈“之”型,在幾層窯頂穿來穿去,公共場地有限,井坪、碾場成為村民茶餘飯後的活動場所。
村廟是村民主要的公共場所,也是鄉村文化得以繁榮發展的一大平台,每當祭神的日子,也就是民間的一大節日,是人們舉行酬神、敬神、求神、娛樂、集會不可缺失的固定場所。村廟坐落於溝口正面,有擋風水一說,其建築有正殿和東、西耳殿,屬典型的明清建築,現存有明代壁畫和元代石碣。
居家裝飾,室外裝飾主要體現在門和窗,門上要有門頂窗,外面釘一層窗紗,裡面裝有開合或啟吊的窗扇,糊上白麻紙,空格中貼剪紙,窗戶的窗格上也糊以白色麻紙,貼紅色剪紙窗花,紋樣多喜慶吉祥色彩,有喜鵲登梅、蛇盤兔、年年有餘、鹿鶴同春、抓髻娃娃、龍鳳呈祥以及老虎、獅子、牛、羊、豬等。室內裝飾主要體現在牆面、家具及飾件上,炕牆上白灰泥抹一米高作油漆彩畫,畫上炕圍子畫,有山川草木、民間傳說、蟲魚鳥獸等。炕牆上掛泥彩人物,室內大型家具有平櫃、立櫃,上有帽盒等。
後馮家溝人歷來以經商為業,所謂“後馮家溝沒窮的,小垣則家沒熊的”,說明後馮家溝村的富有和鄰村小垣則黃河漢的剽悍。孟門一帶歷來廣植桑樹,特別在李家塔村養蠶繅絲成為手工作坊的聚集地。隨之,後馮家溝人也學會了繅絲,甚至青出於藍,養蠶繅絲也成為後馮家溝人的拿手好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還有專門的作坊。
榆次常家莊園被譽為“中國儒商第一家”,而孟門後馮家溝民居散發著濃厚的儒家文化,大門上多有“忠信篤敬”、“耕讀傳家”等的門匾,磚雕中有持菏童子和百合童子,或者有荷花與百合的圖案,是中國“和合”文化在建築中的體現。在門檻、門墩、房檐、屋脊各個張顯部位雕鏤有吉祥動物、吉祥花卉等。
後馮家溝原生態古村落,為我們保留了大量積澱深厚的人類“活化石”遺產。
李家山古村:李家山位於磧口南5公里,系明清時期李氏家族所建。民居以窯洞為主,搞的疊置,錯落有序。窯洞前普遍有廊檐伸出,多數為四合院。整個民居分布在黃土山坡上,較大的四合院都是水磨青磚對縫砌築,無論造型、風格、藝術都十分考究。
照壁上、門樓上、廈檐上和窯洞門窗上的磚木雕刻,無論人物、山水,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都很精美,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將其與湖南張家界、山陝蒙黃土高原列為自己的三大發現。他評價李家山:“這樣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難以找到。”
山東萊州市郭家店鎮古村
古村隸屬於山東省萊州市郭家店鎮,位於郭家店鎮東1.5公里處,北靠S307公路,東接七里嵐村。郵編:201434,區號:0535。
2008年,萊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工作中在古村發現漢代至宋墓群一處。據傳,西漢武帝時期,康王劉賢死後葬在萊州市郭家店鎮古村東嶺。
2005年,古村孫林峰以711分的成績考取了山東省高考理科文化課原始分第一名。
河南省鄧州市構林鎮古村
構林鎮古村村位於構林鎮南4公里處,全村轄4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1080戶,4025人,黨員86名,村幹部9名,組幹部14名,耕地7800畝。該村先後榮獲河南省生態文明村、鄧州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4+2”工作法樣板村、社會治安達標村、銀行信用體系建設先進示範村,村支部連續5年被鄧州市評為“紅旗黨支部”,連續3個被南陽市評為“五好黨支部”,村支書尤國安同志連續5年被評為“功勳支書”(尤國安同志生於1969年2月27日,男,本科文化,副鄉級國家幹部,27歲任支部書記至今)。
2013年7月經河南省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文化廳、財政廳決定將鄧州市構林鎮古村列入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
濃郁的山都文化
村境內有秦漢古山都城遺址,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另有漢墓群遺址1處。秦朝初期設山都縣,漢末山都縣遂屬襄陽郡,北魏時曾改山都縣為固縣,又稱古城縣,西魏時復固縣名為山都縣,後改固郡為山都郡,北周時廢郡與縣,該地稱固城,後又因出土古物較多,變固城為古村。全村主要有38個姓氏,以姓李、姓張為主,含8個民族。
有史以來,村民喜愛文化娛樂活動,現以舉辦4屆農民運動會,運動會期間共開展背沙包、跳皮筋、踢毽等與民眾生產生活相關的體育項目
繁榮的經濟
長期以來,村以種植小麥、玉米、黃豆為主,年種植小麥7400畝,玉米4000畝,黃豆3000畝,速生楊套種3000餘畝。改變傳統經濟模式,村通過科技培訓,成立養殖協會、農業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為農民養殖、種植和農副產品加工技術,建成生態養殖小區2個,養殖大戶百餘戶,年存欄豬20000餘頭,雞75萬隻。
村莊面貌
通過對村莊建設按照生態文明村建設目標進行科學規劃,修戶戶通水泥路9.6公里、下水道2.5公里,建標準化衛生室2個,文化茶館2個,幼稚園1個,中心國小1所,建成一條商業街,安裝路燈80餘盞,建沼氣池300多池,寬頻200餘戶,有線電視800餘戶,100%的農戶用上自來水,村有“回”型水源面積500餘畝,生態林3000餘畝。

古村結盟

為進一步推進我國古村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由中國旅遊報社和2006年中國郴州生態(民俗民居)旅遊節組委會聯合發起的“中國十大古村結盟”活動,於2006年9月16日上午在陽山古村舉行結盟儀式。
此次結盟的中國十大古村是:安徽黟縣西遞和宏村廣西靈山大蘆村、江西贛縣白鷺村、山西丁山村、江西婺源村、浙江蘭谿市諸葛八卦村、陝西韓城党家村貴州屯堡文化村廣東雷州邦塘村郴州陽山古村
本屆生態(民俗民居)旅遊節由桂陽縣承辦,旅遊節的主題是“覽湖湘經典古村,品林邑魅力風情”。
陽山古村自明朝弘治年間始建至今已逾500年,又因其祖先是從江西廬江郡遷徙而來,子孫繁衍聚族而居,故又有“天下客家第一村”美譽。這裡青山環繞,秀水索回,歷經數百年滄桑的60多棟古建築,歷久彌新,古時候村民自發成立的重九會、議學會、女兒會、禁戒會形成了“寬容誠厚重,和氣致禎祥”的百年家風,是我國古民俗風情的活化石。同時,陽山古村與萬華岩仰天湖、四清湖等著名景點連成一片,形成旅遊金三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