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源港

肇源港

肇源港位於松花江上游左岸,黑龍江省肇源縣境內,距哈爾濱水運里程196公里,距縣城約4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肇源港
  • 地理位置松花江上游左岸
  • 水深:1.5米
  • 隸屬:黑龍江省肇源縣
地理位置,歷史進程,肇源新港,

地理位置

肇源港一般水深1.5米,可泊1000噸駁船10艘。地處黑龍江、吉林兩省交界,並為第二松花江和嫩江的匯合處,經濟腹地遼闊、水陸交通方便。水運上航可經大賚、江橋連線嫩江航線,下航可達哈爾濱及中下游沙河子、佳木斯等港站陸上交通有經縣城至肇州肇東和哈爾濱的公路距縣城70公里建有新肇火車站,通過鐵路可達大慶市和吉林省。

歷史進程

早在30年代初期,肇源港的水運就比較活躍。當時,在哈爾濱—肇源—大賚航線上運行的船舶較多。即有官辦船舶運行,也有私人和日本人經營的船舶運行。當時,肇源港口碼頭處於自然狀態,既無停靠設施,也無機械設備,均由船主自營裝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3年正式建立了隸屬於哈爾濱港務局的肇源營業站,併兼營上游的馬克圖、大廟子、三站等簡易站點的水運業務,成為松花江上游的航運中心。
由於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和貨運量的逐年增加,簡陋的肇源碼頭已不適應港口裝卸的要求,黑龍江航運管理局於1956年投資135萬元,建設肇源航運站,修建了碼頭1000延長米擴建貨場5000平方米,港區道路2000延長米,建築靠船水泥墩4座,初步改變了港口的落後狀態。1960年又投資修建石砌斜坡式護岸,共有客運、雜貨、糧食、木材、煤炭、石油、砂石等10個泊位,貨場總面積9.2萬多平方米。候船室1棟(270平方米)倉庫2棟(800平方米),各類機械41台組,碼頭船1艘,港作(兼供電)船1艘,搬運汽車2輛。
肇源港對於煤炭、砂石等散貨使用皮帶輸送機作業;木材使用起重機作業;雜貨及糧谷基本上為人力操作。裝卸機械化操作比重為85%左右,港口日通過能力為1500噸左右。
肇源在1953年建站時,港口吞吐量僅有8000噸,翌年上升為7萬餘噸。1959年達到14.9萬噸。“文化大革命”期間,港口年生產量徘徊在8萬噸左右。1977年,吞吐量開始回升,達到12.4萬噸。1983年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20萬噸,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1985年的港口生產再創歷史最高記錄,吞吐量達到24.9萬噸,比1977年增加了1倍,比1953年提高了30倍。肇源港已成為黑龍江水系中小港站之首。黑龍江航運管理局於1983年將肇源港務站升格為肇源港,由松花江航運局與肇源縣政府雙重領導,以局為主。設有書記兼港長及副書記、副港長等職。港下設貨運、調度、客運站、辦公室、公安派出所等單位。另有集體所有制的裝卸公司,經濟上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肇源新港

肇源新港建設工程是黑龍江省“十五”期間水運重點建設項目,該工程於2003年9月開工,2005年10月全部完工並進行試運行, 2006年5月底前進行正式竣工驗收後投入使用。
肇源新港工程總投資4,710.31萬元,建設地點位於肇源城西3.5公里,松花江左岸灘地,松花江大橋東500米處。地理坐標東經125°05′,北緯45°31′。新港建設規模為年設計吞吐量80萬噸,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新建3個泊位,碼頭岸線長度200米;港區陸域面積123900平方米;港內道路16982平方米;建設四級標準疏港道路3.084公里;建設生產生活輔助設施建築面積3701平方米。該項目是黑龍江水繫到2018年為止實施的第二大港口建設工程,投資規模僅次於佳木斯港杏林河外貿碼頭。
工程水工建築結構為重力式鋼筋混凝土空心方塊結構,高程為128.30米。裝卸工藝採用台架起重機裝卸船。港口水域包括生產、輔助及生活區三個部分,生產區包括前方作業地帶、倉庫及堆場。
前方作業地頻寬20米,設有門機軌道、排水溝。在江砂泊位和煤炭泊位後方設定相應的江砂堆場及煤炭堆場,在件雜泊位後方設定件雜堆場及倉庫。江砂堆場面積13440平方米,容量78792噸;煤炭堆場面積13440平方米,容量37209噸;件雜堆場總面積為10885平方米。
輔助區設有工具庫、機加機修車間、變電所、流動機械庫、消防水池、地磅房等。
生活區有綜合樓(包括辦公室、通信站、職工宿舍、浴室、小賣部、醫務室、娛樂室等)、鍋爐房、門衛等設施。
沿港區四周設有圍牆,圍牆總長度為1030米。
港內道路環形布置,港區地面向江心一側傾斜,縱向坡度為1‰,路面為混凝土結構次高級路面。
作為黑龍江省第四大港的肇源新港,將成為大慶地區水上運輸的大通道。通過新港,航道向上可延伸至齊齊哈爾,向下可通往哈爾濱、佳木斯同江。外貿口岸建成後,可通過俄羅斯廟街到達韓國斧山及日本海,實現大慶水上運輸的國際化,該港口也將成為大慶對外開放的又一重要視窗。
隨著肇源新港的建成和松花江大橋的開通及交通環境建設的推進,將為大慶構築公路、水路、鐵路交通的立體網路格局,為石油、農產品外運創造便利條件,區位優勢的提高,顯現了地緣、地域經濟發展的外向度,從而真正實現以交通優勢、繁榮大慶地區流通業的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