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妃(妃嬪尊號)

皇太妃(妃嬪尊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妃,又稱皇太妃,和太嬪(亦稱皇太嬪)一樣,是一種中國古代皇帝用來尊封給先朝嬪御的位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皇太妃
  • 外文名:Princess Mother、Princess dowager
  • 類型封號
  • 別稱太妃
  • 國家:中國
簡介,地位,尊封,冊封,清朝太妃,清末.四太妃,敬懿皇貴太妃,榮惠皇貴太妃,莊和皇貴太妃,端康皇貴太妃,皇太嬪,

簡介

太妃,又稱皇太妃,和太嬪(亦稱皇太嬪)一樣,是一種中國古代皇帝用來尊封給先朝嬪御的位號。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皇太妃是東晉成帝的周貴人。也指前朝貴妃皇貴妃的封號,即皇貴太妃,貴太妃,太妃均可稱為皇太妃。

地位

太妃的政治地位幾乎等於零。除了南明時期幾位太溥儀的四位太妃(原同治帝的瑜妃、瑨妃、珣妃和原光緒帝的瑾妃)之外,其他的都無從控制皇帝、親王郡王。也無權利管轄後宮。

尊封

被尊封為皇貴太妃、貴太妃的先朝嬪御,位在皇后之上、皇太后太皇太后之下,同時她們也有資格享有皇帝的孝敬和奉養,但充其量只能算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陪襯。在明朝曾有過因宮中無皇太后及太皇太后,而將皇太后印璽交由皇太妃掌管的紀錄,當時的皇太妃是萬曆皇帝的劉昭妃。而尊封為太妃太嬪等地位卻在當朝皇后、皇貴妃之下,應向兩者行禮。
通常會被尊封為太妃、太嬪,大多是以下情形;
1、妃嬪在皇帝駕崩後,嗣皇帝給前朝妃嬪的封號。
2、先朝嬪御之子以庶出身分繼承帝位,且該先朝嬪御的地位和出身也不算太低,那她就有可能被尊為皇太后,但要是出身或地位過低,就只能被尊為太妃、太嬪而非皇太后。 在歷經多代皇朝後,這些隨侍在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一旁的先朝嬪御,會有可能被皇帝以年高德邵為由進行尊封。
3、 皇帝在即位前生母已去世,且有某位嬪妃對即位前的皇帝盡了撫育之恩,那么在皇帝即位後,該嬪妃就極有可能被尊封。但若是當朝無皇太后存在,則該嬪妃甚至能升等成為皇太后(如孝靜成皇后)。 從上述的情況看的出來,先朝嬪御是否被尊封為太妃、太嬪,幾乎完全依照皇帝本人的意思,歷代以來幾乎沒有任何宮規和典制曾詳細記載有關尊封太妃、太嬪的條件和援例。
另外,即使本身不是皇帝生母或養母,若所生的兒子封王,亦會被稱為太妃(王太妃),例如曹操的侍妾杜夫人,其子曹林封沛王,她就被稱為沛王太妃。或封作國太妃,例唐太宗韋妃被唐高宗封為紀國太妃,隨兒紀王李慎遷居藩地;唐高祖楊嬪生江安王李元祥,後封江國太妃;唐太宗德妃燕氏生越王李貞,永徽元年拜為越國太妃。

冊封

自漢朝開始,太妃的立廢都需要舉行儀式。冊立太妃的時候,清朝之前用玉冊,清朝使用金冊,用以告示天下。清朝禮制,妃以上等級的宮眷冊封為太妃時,頒賜用龍(五爪的龍,四爪的龍在清朝叫“蟒”)或鳳做提手銅印。歷代在冊封太妃的時候都頒賜特製的朝服,清朝時又加上珊瑚朝珠。

清朝太妃

皇貴太妃或皇考*皇貴妃皇祖*皇貴妃
貴太妃或皇考*貴妃、皇祖*貴妃
太妃或皇考*、皇祖*妃
太嬪或皇考*、皇祖*嬪
皇考貴人、皇祖貴人、皇考常在,也有被尊為皇考太貴人,典型的是乾隆的鄂貴人和壽貴人.常在和答應在乾隆以前是不尊封的.道光後期才開始尊封
答應通常不受晉封。
僅清朝有皇貴太妃、貴太妃、皇考貴人、太嬪之名號,它朝皆無。
且加封為太妃太嬪後仍能被新帝晉尊,例如鹹豐帝麗妃、婉嬪、祺嬪玫嬪、璷貴人、容貴人、璹貴人、玉貴人、吉貴人、禧貴人、慶貴人等被同治帝封為皇考麗皇貴妃、皇考婉妃、皇考祺妃、皇考玫妃、皇考璷嬪、皇考吉嬪、皇考禧妃、皇考慶嬪等。
清史稿列傳一 后妃》
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嘉慶初,選入宮,為如貴人。累進如妃。宣宗尊為皇考如貴妃,居壽安宮。文宗尊為皇祖如皇貴太妃。薨,年七十四,恭順皇貴妃。子一,綿愉。女二,殤。

清末.四太妃

遜清皇室四大太妃,有時又被稱作四大太妃或四太妃,具體指:
同治帝之遺孀—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
同治皇帝之遺孀—榮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
同治皇帝之遺孀—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
光緒皇帝之遺孀—端康皇貴妃他他拉氏。
這四位太妃作為同治帝光緒帝的遺孀,在遜清皇室中除去身為皇太后的隆裕太后外,便是這四位太妃地位最為尊貴,其中端康太妃在四太妃中年齡最少、思想也較開明,因此在隆裕太后在民國二年(1913年)逝世後,由端康太妃居四太妃中領導地位。
溥儀退位後,四太妃便紛紛要求遜清朝廷尊封自己為皇太妃,其中敬懿皇太妃在隆裕太后崩逝後,便積極想獲得太后名號,但無案可藉只得罷休。
這四位太妃中,珣皇太妃去世的最早(薨辰為民國十年4月14日,享年六十五歲);之後是端康皇太妃(薨辰為民國十三年,享年五十二歲)、敬懿皇太妃(薨辰為民國二十一年2月5日,享壽七十七歲),最後是榮惠皇太妃(薨辰為民國二十二年5月18日,享年七十八歲)。

敬懿皇貴太妃

敬懿(獻哲)皇貴妃(1856年7月2日-1932年2月3日),赫舍里氏,滿洲鑲藍旗人,知府崇齡女,生於鹹豐六年六月初一(1856年7月2日)。她身材苗條,冰肌玉質,花容月貌,據說是四位皇貴妃中最漂亮的,而且聰明機敏,精通文墨,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儘管如此,入宮後最初僅封為瑜嬪,兩年多以後,在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晉升為瑜妃光緒二十年正月晉封為瑜貴妃,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光緒皇帝剛死四天,宣統皇帝就尊封她為瑜皇貴妃。1913年3月12日(農曆二月初五),廢帝溥儀又尊封她為敬懿皇貴妃。1922年在溥儀大婚之前,被尊為敬懿皇貴太妃。1932年2月3日(陰曆辛未年臘月二十七)病死,終年七十七歲,偽滿朝廷謚為獻哲皇貴妃。  人生軌跡:瑜嬪——瑜妃——瑜貴妃——瑜皇貴妃——敬懿皇貴妃——敬懿皇貴太妃——獻哲皇貴妃

榮惠皇貴太妃

西林覺羅氏。事穆宗,自貴人進嬪。光緒間,進妃。宣統間,累進尊封。(轉自《清史稿》)  榮惠(敦惠)皇貴妃,西林覺羅氏(1856年9月6日——1933年5月18日),清朝同治皇帝妃子。滿洲鑲藍旗人,主事羅霖之女,原任七品羅定之曾孫女,原任筆貼式吉卿之孫女,原任參領托普清阿之外孫女,生於鹹豐六年農曆八月初八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封為瑨貴人,十月正式冊封。時年十七歲。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奉兩宮皇太后懿旨,封為瑨嬪。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懿旨封為瑨妃。光緒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尊封為貴妃。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宣統帝尊封為皇貴妃。民國二年二月初五日溥儀尊封為榮惠皇貴妃。民國十一年溥儀大婚之際,被尊為榮惠皇貴太妃。民國二十二年農曆四月二十四日(公元1933年5月18日)卒,享年七十八歲。謚曰敦惠皇貴妃。民國二十四年與獻哲皇貴妃一同葬入清東陵

莊和皇貴太妃

阿魯特氏(1857年—1921年),蒙古正藍旗人,為大學士賽尚阿侍妾所生,生於鹹豐七年八月初三(1857年9月20日)。同治帝妃嬪之一。皇貴妃阿魯特氏是同治帝皇后的姑母。孝哲毅皇后的父親崇綺賽尚阿第三子,即皇貴妃的哥哥。皇貴妃雖是皇后的姑母,卻比皇后小3歲。  同治十一年初,姑侄二人同時被選入宮,侄女被立為同治帝的皇后,姑母卻被選為,九月十三(10月14日)入宮,十月冊封珣嬪,僅16歲。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晉升為珣妃。  光緒二十年正月,慈禧太后以是年六旬慈慶,命晉珣貴妃,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晉珣貴妃受禮。光緒帝死後第四天(1908年11月18日),宣統帝尊她為皇考珣皇貴妃,移居到她的侄女孝哲皇后生前居住過的儲秀宮。清朝滅亡後,1913年農曆二月初五,溥儀又尊封她為莊和皇貴妃。1921年4月14日(農曆三月初七)病死,終年六十五歲,謚為“恭肅皇貴妃”,同年十二月初七入葬清東陵惠陵妃園寢。  人生軌跡:珣嬪(16歲)——珣妃(19歲,開始守寡)——珣貴妃(38歲)——珣皇貴妃(52歲)——莊和皇貴妃(57歲)——恭肅皇貴妃(65歲,去世)。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如下記載: 莊和皇貴妃,阿魯特氏,大學士賽尚阿女,孝哲毅皇后姑也。事穆宗,為珣嬪,進。光緒間,進貴妃宣統皇帝尊為皇考珣皇貴妃。孝定景皇后崩未逾月,妃薨。謚曰莊和皇貴妃敬懿皇貴妃赫舍里氏。事穆宗,自嬪進妃。光緒間,進貴妃。宣統間,累進尊封。

端康皇貴太妃

他他拉氏 (1872年—1924年),為禮部侍郎長敘之女、清朝末年光緒皇帝的妃子。人們習慣稱其為瑾妃。其妹是珍妃,姊妹倆為同父異母,在家族中瑾妃排行第四、珍妃排行第五。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光緒帝的選後大典上,瑾妃和妹妹同時入選,成為光緒帝的妃子,並在隔年元月行大婚禮,之後個別以瑾嬪和珍嬪的身份入宮。  在入宮之後,瑾嬪住在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妹妹珍妃也同樣的住在同為東六宮之一的景仁宮。瑾嬪在宮中並未如妹妹珍嬪一般,獲得光緒帝之寵幸,相反的,她和皇后葉赫那拉氏孝定景皇后)一樣受到冷落,但瑾嬪並不以為意。六年之後,姐妹兩人被晉升為瑾妃珍妃。光緒二十年(1894年),珍妃因故得罪慈禧太后,姊姊瑾妃也受到牽連而一同被降為貴人,但在隔年兩人又恢復了原本的妃子位號,但珍妃卻受到了監禁,而瑾妃卻依然保有自由、繼續住在永和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國聯軍攻入京師,慈禧太后攜宮眷出逃紫禁城,瑾妃便是其中一員。  在宣統皇帝溥儀登基之後,瑾妃繼續住在永和宮,並被尊為兼祧皇考瑾貴妃。在宣統遜位後,上徽號為端康皇太妃,她和溥儀的關係似乎不壞,溥儀稱他為皇阿娘,每遇年節還會請她一同歡慶。溥儀退位後的次年,隆裕太后孝定景皇后)崩逝,瑾妃四大太妃的地位中有所提高,她在四大太妃中年齡最輕,思想也較開通。民國十一年,在遜清朝廷為溥儀議婚時,瑾妃支持以婉容為皇后。瑾妃在永和宮過著很有品味的生活,時常以丹青書法自娛。在永和宮的擺設中,有著數樣的瓶盤盆景、上頭都鑲嵌著精緻出色的鐘表和花鳥人物,同時她也是一位美食家,經常派人到京城附近的天福號買醬肘子供她吃早餐,由於瑾妃喜愛美食,因此永和宮裡的小膳房,烹飪相當地出色,遜清的王公舊臣都愛吃她賞的飯。  四十歲以後,瑾妃漸漸得了甲狀腺大病,頸凸目凹。 民國十三年(1924年),在和溥儀及其餘遜清皇室成員歡度中秋節後,瑾妃受了風寒一病不起,五天后因情況惡化而死在永和宮,享年五十二歲,並以端康皇貴妃的身份,下葬於光緒帝的崇陵妃園寢。謚為端康皇貴妃
人生軌跡:瑾嬪(1888年)——瑾妃(1894年)——瑾貴人(1894年)——皇考瑾貴妃(1908年)——端康皇貴妃(1913年)——端康皇貴太妃(1922年)——溫靖皇貴妃(1924年,去世)。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有如下記載:端康皇貴妃,他他拉氏。光緒十四年,選為瑾嬪。二十年,進瑾妃。以女弟珍妃忤太后,同降貴人。二十一年,仍封瑾妃。宣統初,尊為兼祧皇考瑾貴妃。遜位後,進尊封。歲甲子,薨。

皇太嬪

皇太嬪這個位號的相關紀錄,一直到清朝才比較明朗,清史稿后妃列傳中,對皇太嬪有段記載:“先朝妃、嬪稱太妃、太嬪,隨皇太后同居,與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 清朝時,貴人等級以上的先朝嬪御(貴妃皇貴妃)在歷經多代王朝後稱號將提升一級。常在答應則升至嬪,再加上“皇考”二字於前,例如嘉慶帝之嬪御蘇完尼瓜爾佳氏,本為常在,於道光帝即位為封為“皇考安嬪”。
東晉之後直至明朝滅亡為止,期間的確有過不少嬪妃被尊為皇太妃,甚至在朝廷和後宮中頗有威望(例如明朝崇禎帝時期的太妃劉氏)。但歷史上是否真的出現過皇太嬪這個位號,和擁有此身分之嬪妃,仍是個待確議的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