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詞語解釋)

白衣(詞語解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衣,白色衣服,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

亦指無功名的人;也指既無功名也無官職的人。未考中功名的叫白衣秀才。

古指給官府當差的小吏。

特指送酒的吏人。

舊指受處分官員的身份。

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印度、西域喜穿白衣,因此佛教中稱除僧侶以外的人為“白衣”。與此相對,出家人常常被稱為“緇衣”,緇即黑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衣
  • 白衣:古代平民服
  • 白衣:特指送酒的吏人
  • 白衣: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 白衣:佛教中稱除僧侶以外的人
  • 白衣:白衣觀世音、幾人白衣的暱稱
佛教用語,詞語解釋,相關詞語,

佛教用語

【白衣】《佛學大詞典》梵語avada^ta-vasana,巴利語oda^ta-vasana。
原意白色之衣,轉稱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
印度人一般皆以鮮白之衣為貴,故僧侶以外者皆著用白衣,從而指在家人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為在家人之代用語;相對於此,沙門則稱為緇衣、染衣。又西域一般在家人亦著白衣,故亦以白衣稱之。然於中國及日本之服制,則又不同。據佛像標幟義圖說記載,白衣於中國為身分較低賤者所穿著,如僕役等。而於日本,則非高貴之人不得著白衣;平民僅於祭禮、喪儀之時,始著白衣,以表齋儀之潔淨。蓋此為日本之國風,故沙門雖著染衣,於禮佛式、入眾法之時,亦必於法衣之下襯以白服。[涅盤經會疏卷十四、大唐西域記卷二]
【白衣】《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雜名)俗人之別稱。以天竺之波羅門及俗人,多服鮮白之衣故也。以是稱沙門,謂之緇衣,或染衣。西域記二曰:‘衣裳服玩無所裁製,貴鮮白,輕雜彩。’道宣律師感通錄曰:‘白衣俗服,佛嚴制斷。’涅盤經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遺教經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維摩經方便品曰:‘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智度論十三曰:‘白衣雖有五戒,不如沙門。’
【白衣】《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指在家人。
【白衣(梵avada^ta-vasana,巴oda^ta-vasana,藏gos-dkar)】《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在家人的別稱。原意為白色之衣,後轉指著白衣者,即指在家眾。由於印度之在家人皆著白色衣服。因此稱在家眾為‘白衣’。相對於此,出家眾則用染色衣,故稱之為緇衣染衣。因此,佛典中多以白衣為在家眾之代用語。如《中本起經》卷上〈還至父國品〉雲(大正4·154b)︰‘佛教比丘,莫親白衣戀於家居,道俗異故。’《顯揚聖教論》卷三(大正31·494c)︰‘在俗者,謂處家白衣,受用五欲,營構俗業,以自活命。’另據《大唐西域記》卷二所載,知印度人貴鮮白而輕雜彩。
又,《涅盤經會疏》卷十四有載,西域俗尚穿白衣,故亦稱之為白衣。然而,中國及日本之服制與此有異,根據《佛像標幟義圖說》卷上的記載,中國以白衣為賤者之服。然在日本,則非高貴之人不能穿著白衣。平民僅於祭禮、喪儀之時始著白衣,以表潔齊。此為日本之國風,因此日本僧人雖穿染衣,但於‘禮佛式’、‘入眾法’之時,則以白衣襯於法服之下。

詞語解釋

bái yī
⒈ [white]∶白色衣服。
呂氏春秋·孟秋》:“天子居總章左個,乘戎路,駕白駱,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舊唐書·薛仁貴傳》:“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蘇軾《和答龐參軍》:“一見勝百聞,往鏖皋蘭山,白衣挾三矢,趁此征年。”《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七回:“臨發之日,太子丹與相厚賓客知其事者,俱白衣素冠,送至易水之上,設宴餞行。”胡征《白衣女》:“我還不知道你的姓名,更記不清你那夜的容顏,只留下一個白衣的身影,在我深沉的憶念里。”
⒉[commoner without rank] 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無功名或無官職的士人。
史記·儒林列傳序》:“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後漢書·孔融傳》:“(曹操)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少府孔融……又前與白衣禰衡跌盪放言。’”辛文房唐才子傳·孟浩然》:“觀浩然磬折謙退,才名日高,竟淪明代,終身白衣,良可悲夫!”清·顧炎武《菰中隨筆》:“楊士奇以白衣薦舉,而直綸扉。”
⒊ [low official]∶古指給官府當差的小吏。
漢書·龔勝傳》:“尚書使勝(龔勝)問常(夏侯常),常連恨勝,即應曰:‘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詳,妄作觸罪。’”顏師古註:“白衣,給官府趨走賤人,若今諸司亭長掌固之屬。”清顧炎武日知錄·白衣》:“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衛則不然。”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少吏論》:“《隋書·百官志》云:‘凡州郡縣,各因大小,置白直供其役。’即白衣也。”
⒋特指送酒的吏人。
高適重陽》詩:“豈有白衣來剝喙,亦從烏帽自欹斜。”宋司馬光《和同舍對菊無酒》:“盡日柴門外,白衣來不來?”明陳汝元《金蓮記·偕計》:“閣上華玄,嘗接白衣之載酒;壚頭滌器,未酬彩管之題橋。”清沈畯九日》詩:“有酒賞重陽,無煩白衣至。”參見“白衣人”。
⒌舊指受處分官員的身份。
晉書·蔡謨傳》:“冬蒸,謨領祠部,主者忘設明帝位,與太常張采俱免,白衣領職。”《陳書·陳擬傳》:“世祖嗣位,除丹陽尹,常侍如故。坐事,又以白衣知郡,尋複本職。”《新唐書·封常清傳》:“敗書聞,帝削常清官,使白衣隸仙芝軍效力。”清昭槤嘯亭雜錄·緬甸歸誠本末》:“上大怒,複議興師,以前副將軍阿桂首倡罷兵議,因褫其職,以白衣從軍。”
⒍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吳偉業《讀史雜感》詩之九:“白衣搖急槳,青草伏強弓。”
⒎印度、西域喜穿白衣,因此佛教中稱除僧侶以外的人為“白衣”。與此相對,出家人常常被稱為“緇衣”,緇即黑衣。
太平御覽》卷三五九引荀氏《靈鬼志》:“泰元中,有道人從外國來,自說所受術師白衣,非沙門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一披法服,已墮僧數,歲中所計,齋講誦持,比諸白衣,猶不啻山海也。”盧文弨註:“僧衣緇,故謂世人為白衣。”宋蘇軾《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釋迦如來舍利。嘗有作大施會出而浴之者,緇素傳捧,涕泣作禮。有比丘竊取其三……以授白衣方子明。”章炳麟《建立宗教論》:“述此既終,則又得一疑事,或舉赫爾圖門之說,以為宗教不可專任僧徒,當普及白衣而後可。”

相關詞語

bái yī tiān shǐ
釋義:
對醫護人員的美稱。多指護士。因他們身穿白色工作服,從事救死扶傷的神聖事業,故稱。
《花城》1981年第5期:“一個文科大學的考生卻接到了衛生學校的錄取通知……然而我不喜歡當‘白衣天使’。”
bái yī cānɡ ɡǒu
白衣蒼狗(白衣蒼狗)
釋義:
杜甫可嘆》詩:“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後以“白衣蒼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宋張元乾瑞鷓鴣·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韻》詞:“白衣蒼狗,千古浮名一聚塵。”明宋濂《天竺靈山教寺慈光園昭法師若公塔銘》:“居亡何,退居雲門,視榮名利養如白衣蒼狗變遷。”《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東海揚塵猶有日,白衣蒼狗剎那間。”清馮桂芬《蔣淡懷惠麓雲煙圖》詩:“轉眼光陰驚代序,白衣蒼狗須臾覩。”
bái yī qīnɡ xiānɡ
釋義:
指尚未發跡的讀書人。
柳永鶴沖天》詞:“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喚你來別無他事,這一位白衣卿相,是我的同窗故交,你把體面相見咱。”
bái yī sònɡ jiǔ
釋義:
王弘遣白衣使送酒酌陶潛的故事。
宋蘇軾《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白衣送酒舞淵明,急掃風軒洗破觥。”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二:“黃羅傳柑之在元夜,白衣送酒之屬重陽,以及曲江之三月三日,驪山之七月七夕,皆藉詩文得傳。”參見“白衣人”。
bái yī shì
釋義:
指尚未做官的讀書人。
韋應物雲陽館懷谷口》詩:“念昔白衣士,結廬在石門。”參見“白衣”。
bái yī mín zú
釋義:
朝鮮民族的代稱。朝鮮人常穿白衣,故稱。
楊朔三千里江山》頭:“二十世紀初,日本吞併了朝鮮,這個白衣民族從此便失去了自由。”
bái yī zǎi xiānɡ
釋義:
指宰相家屬中身無名位而仗勢擅權的人。
新唐書·令狐滈傳》:“且滈居當時,謂之‘白衣宰相’。滈未嘗舉進士,而妄言已解,使天下謂無解及第,不已罔乎?”明郎瑛七修類稿·辯證六·稱相》:“令狐綯為相,其子怙勢,人稱為‘白衣宰相’。”
báiyī zhànshì
釋義:
[medical worker] 指醫務人員
bái yī dào
白衣道
釋義:
清代民間秘密社團之一。也名在理教。為白蓮教支派。相傳為明遺民楊來如在山東創立,奉南海大師觀世音菩薩為教祖。入教者須穿白衣以供奉白衣大士,故稱。
bái yī ɡōnɡ qīnɡ
釋義:
唐代推重進士的稱號。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進士》:“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可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bái yī jiǔ
白衣酒
釋義:
白衣人所送之酒。
劉長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樓》詩:“無勞白衣酒,陶令自相攜。”唐羅隱》詩:“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參見“白衣人”。
bái yī shànɡ shū
白衣尚書(白衣尚書)
釋義:
東漢鄭均的稱號。
東觀漢記·鄭均傳》:“均屢辟不詣,公車特徵,拜侍御史,月餘遷尚書,肅宗敬重之,後以病告歸……帝東邊過任城,乃幸均舍,勑賜尚書祿以終其身,故時人號為‘白衣尚書’。”唐李白《任城縣廳壁記》:“青衣太昊之遺墟,白衣尚書之舊里。”後亦用以指辭官歸里仍享受尚書官爵俸祿的大臣。《梁書·何胤傳》:“果(王果)還,以胤意奏聞,有敕給白衣尚書祿,胤固辭。”
bái yī xiān rén
釋義:
指觀世音菩薩。因常著白衣、坐白蓮中,故稱。
宋蘇軾《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詩:“蠶欲老,麥半黃,前山後山雨浪浪,農夫輟耒女廢筐,白衣仙人在高堂。”亦作“白衣大士”、“白衣觀音”。《剪燈餘話·芙蓉屏記》:“每日於白衣大士前禮百餘拜,密訴心曲,雖隆寒盛暑弗替。”《二刻拍案驚奇》卷三:“翰林道:‘小生見白衣大士出現,特來瞻禮!’”清俞正燮《癸巳類稿·觀世音菩薩傳略跋》:“《鹹淳臨安志》云:‘晉天福四年,得奇木,刻觀音大士象。錢忠懿王(錢俶)夢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即其地建天竺看經院。’白衣本毗陀天女,而俗人名為白衣觀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