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機

病機

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及其結局的機理。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藏象、經絡、病因和發病等基礎理論,探討和闡述疾病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機理及其基本規律,即病機學說

當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導致疾病的發生。由於人體正氣強弱不一,病變部位有深淺,陰陽平衡狀態有別,邪氣性質與盛衰亦有差異,在疾病過程中的病機也是隨著正邪消長而不斷變化的。因此,疾病發生的機理,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區分為病機總綱、基本病機、和具體病機等不同的層次。

基本介紹

病機總綱,基本病機,分類法,理論,機理分析,內容概括,制約因素,醫書記載,中醫理論,病機分類,研究價值,

病機總綱

病機,是指能夠涵蓋各類疾病的病機變化,包括陰陽失調邪正盛衰兩方面。陰陽協調平衡則人體無病,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而陰陽失調,是任何疾病過程中都必然存在的病理變化,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陰陽不可見,寒熱見之,故寒熱可以別陰陽屬性。各類致病因素統名曰邪,因邪傷正,正邪交爭以致邪正盛衰變化,則是從正邪交爭的角度探討疾病病機虛實變化的綱領。因此,在臨床辨證過程中,其首要任務就是要分析探求陰陽失調和邪正盛衰的具體情況,進而掌握疾病的寒熱虛實,從而作出準確的辨證,成為論治的基礎和指導。

基本病機

主要指氣機失調和氣化失常。人之所有惟氣與血,人體內所有的生理活動都是以氣機活動和氣化過程為基礎的,因此,任何具體的生理活動都是氣機運動和氣化活動的一部分,都可以用氣機運動和氣化過程加以概括。所以說,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任何病機變化不論是產生於局部,還是發生於全身,都必然要引起氣機運動的失調和氣化活動的失常,從這一意義上講,氣機失調和氣化失常是疾病的基本病機。

分類法

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都有具體的病變部位、致病因素,都會表現為具體的病證,都存在具體的病機變化。只有對此進行細緻分析研究,才能更有效的指導臨床實踐。
① 按病變部位分類:
臟腑病機:人體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的完成以臟腑為核心。疾病不出外感、內傷兩大類,在疾病發生之後,無論何種病因,也不論邪氣從何處侵入,都必然要影響到臟腑。外邪致病,邪氣由表入里,波及臟腑;內傷發病,則邪氣直損臟腑。此外,臨床辨證、處方用藥、將養調攝,也無不以臟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為基礎。由此可知,臟腑病機在具體病機中據首要的、主導的地位。
氣血津液髓精病機:人體以五臟為中心,五臟主藏精氣,精氣不外氣津液精髓之屬,凡此之類,充於臟腑,行於經髓,達於全身。成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氣血津液精髓由臟腑氣化活動而產生,同時也是維持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疾病過程中,或邪氣直傷氣血津液精髓,或影響其謐藏與循行,即導致其功能活動失常。因而,氣血津液髓精病病機主要可以概括為形質虧損和功能逆亂。這一病機變化具有普遍性,即他不但體現出各種病機變化基本規律,而且可以單獨存在,因而,又具有特殊性。
經絡病機:經絡是人體組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運行氣血、通行陰陽、聯絡臟腑組織、四肢百骸的重要作用。因此,臟腑的協調,陰陽貫通,氣血流行暢達,皆以經絡的正常生理功能為基礎。在疾病過程中,可以出現單純的經絡受病,或臟腑氣血受病,累及經絡等不同的情況。臨證循經辨證、循經用藥、循經取穴,皆以經絡病機為基礎,如對頭痛的辨證論治,就強調辨頭痛部位,以明病變所在臟腑、經絡,進而分經選藥,可以增強針對性,提高治療效果。
② 按疾病病因分類
六氣病病機:六淫邪氣是引發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六氣病機主要是研究六淫邪氣引發疾病的各種病機變化,這是外感熱病內傷雜病以及臨床各科都要涉及的主要內容。
七情病病機:情志變化本是生命過程中的正常情志活動,但七情變化過與不及也能引發疾病。七情致病,各有特點與變化規律,其損傷臟腑與產生的證候各有特徵,而探討七情致病的病機特點與規律性,對認識情志病、精神病以及其他疾病都是十分重要的。
內生五氣病病機:風、寒、濕、燥、火五邪自內而生,常責之五臟功能失常,故此五邪即是病理產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所以,內生五氣病病機,一方面要分析五邪產生的病機過程,同時又要研究五氣產生後導致新的疾病發生的病機變化。因此,內生五氣病病機與上述六氣七情病機,與臟腑氣血津液精髓、經絡病機等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同時又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這是分析內生五氣病機的基礎與指導。
痰飲瘀血病病機:痰飲、瘀血作為病理產物性病因,其致病的機理是極其複雜多變的,這是由於其本身產生機理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決定的,其致病特點也不同於六淫、七情。因此,痰飲、瘀血病病機常常單獨討論。但由於痰飲、瘀血的形成,其病因離不開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病變也不出臟腑氣化失常,氣機失調,氣血津液虧虛,因而,討論痰飲、瘀血病病機,又必須聯繫六淫、七情、臟腑病機、氣血津液病機等。只有這樣,才能最終辨明疾病的本質。
③ 按疾病類別、病、證、症的病機分類
外感病病機:主要包括六經病病機、衛氣營血病機和三焦病機,分別用於闡述外感熱病的病機變化規律。六經病病機本是專門研究傷寒為主外感病的病機變化規律;衛氣營血病機與三焦病機專門研究外感溫熱病的病機規律,但前者主要用於闡述溫熱病機制,後者則主要研究濕熱病病機規律。
臨證病機:研究分析臨床各科具體病證之病機規律。臨床各科諸多疾病,因其發生、發展都有獨特的規律性,因此,分別予以詳細研究,才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內科病中常見的失眠病,病因不出七情內傷,飲食失節,勞倦過度,病機則有邪氣內擾,心神不寧,或陰陽虧虛,心神失養的不同。再如,郁證病起於七情內傷,基本病機為氣機郁滯,病位在肝。但氣鬱日久,可以導致血郁火郁濕郁痰郁等,諸郁化火,復能傷陰,因此,郁證病機具有以肝鬱為首,氣鬱為先,久郁致虛的特點。臨證把握具體病證的病機特點,對辨證論治、辨證施護都具有指導意義。
證候病機:證候亦稱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這一病理變化就是證候病機。臨床辨證論治過程中,就包含了對證候產生機理的分析與判斷,因此,辨證的過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探求證候病機。證候病機代表的證候群具有相對固定的特徵。如《傷寒論》中所述的桂枝證、柴胡證,都是賦予特殊含義的證候,它代表著營衛失和,少陽被郁等不同病機變化。不同疾病,可具有相同的證候病機,如郁證脅痛、胃痛、腹痛、淋證等都可見肝氣鬱結的證候病機,這是異病同治的理論依據。證候本身就說明病機變化。如內傷頭痛中,常見痰濁頭痛瘀血頭痛二證,一經辨證為痰濁頭痛,則其頭痛的病機必然是痰濁中阻,清陽被蒙;瘀血頭痛則必然是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同時也就成為立法、處方、用藥的基礎。故證候病機,是辨證論治這一過程中所要探求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臨床辨證論治過程中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症狀病機:症狀是病人主觀感覺到的異常變化,或為醫生通過各種診察手段而獲得的客觀異常所見,簡稱症。它是構成疾病臨床表現的最基本單位。同一症狀,在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因、不同的疾病過程中,其發生機理也不盡相同,因此,症狀產生的機理,稱為症狀病機。症狀可以說明證候病機,典型的症狀,常常是疾病病機的外在徵象。如《傷寒論》說的:“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這個一症不是無原則的,它必須能說明證候病機,因而是典型症狀,也稱主症。同一症狀,產生的原因不同,病機有別。如食欲不振一症,或因胃中積滯,胃失和降不能受納;或因脾虛不運,以致胃不能納;或因肝氣鬱結木不疏土肝胃不和;或因胃陰不足,胃失潤降等等。同一患者所述不同症狀,其發生機理也不同。如血虛患者,失眠、心悸、健忘由心失血養;頭暈為清竅失榮面色萎黃由肌膚失養;大便燥結則為腸道失潤;脈細為血虛不能充盈之故。分析症狀病機是準確辨證的前提,也是臨床加減用藥的重要依據。因此,也就成為臨床醫生的基本功。

理論

病機的理論,在《黃帝內經》中已奠定了基礎,病機之名,首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審查病機,無失氣宜”和“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病機的理論在《黃帝內經》中已奠定了基礎。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的“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等“病機十九條”,是以“五運六氣”的“六氣”與五臟相應的理論,將臨床常見的諸多症狀,分別歸屬於心、肺、脾、肝、腎之疾患,風、寒、濕、熱、火之疾患,病變部位是在“上”或“下”等。但必須指出:《內經》之論述病機,內容非常廣泛,並不局限於“病機十九條”,它與邪正和陰陽之盛衰,氣血和臟腑之虛實,以及某些病證(如疼痛、痿、痹、厥、癰疽等)的病機,均有詳盡的論述。

機理分析

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機理。它的制約因素一是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二是與致病因素的性質有關。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正邪鬥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相對平衡,導致陰陽失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血紊亂,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
但從總體來說不外以下幾個方面:①邪正鬥爭。邪正鬥爭在證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現虛實的變化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以邪氣亢盛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反映。一般多見於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痰涎涌盛,食積不化,瘀血內阻,水濕泛濫及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均為實證。虛,以正氣虛損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反映。如大病久病後的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五心煩熱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均為虛證邪正鬥爭還可以概括疾病轉歸,正勝邪衰則病退,正虛邪實則病進。②陰陽失調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因素作用於人體,也必須通過體內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生 、發展的內在依據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轉化,以及陰陽離決等幾個方面。③升降失常。人體氣的運動可概括為升降出入 ,是臟腑經絡 ,陰陽氣血矛盾運動的基本過程。因此升降失常,可導致五臟六腑,表里內外,四肢九竅發生各種病理變化。如肺失宣降的胸悶咳喘,胃失和降呃逆嘔惡等。在升降失常中,尤以脾胃升降失調至為重要,因為脾胃是升降運動的樞紐,影響著整體機能活動,所以治脾胃注意調升降是至關重要的原則。

內容概括

病機學說的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從整體上探討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等。
2.從臟腑、經絡等某一系統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臟腑病機、經絡病機等。
3.探討某一類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六經傳變病機、衛氣營血傳變病機和三焦傳變病機等。
4.研究某一種病證的發生、發展、變化和結局的基本規律,如感冒的病機、哮喘的病機、痰飲的病機、瘧疾的病機等等。
5.研究某一種症狀的發生、發展的病機。如疼痛的機理、惡寒發熱的機理、失眠的機理等等。
6.研究由於氣血津液臟腑等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綜合性病機變化,如內生“五邪”。

制約因素

它的制約因素一是患病機體的體質強弱,二是與致病因素的性質有關。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正邪鬥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相對平衡,導致陰陽失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氣血紊亂,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但從總體來說不外以下幾個方面:①邪正鬥爭。邪正鬥爭在證候上的反映 ,主要表現虛實的變化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以邪氣亢盛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反映。一般多見於疾病的早期或中期。如痰涎涌盛,食積不化,瘀血內阻,水濕泛濫及壯熱、狂躁,聲高氣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均為實證。虛,以正氣虛損為主要矛盾的一種病理反映。如大病久病後的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五心煩熱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均為虛證邪正鬥爭還可以概括疾病轉歸,正勝邪衰則病退,正虛邪實則病進。②陰陽失調。六淫七情、飲食勞倦等各種因素作用於人體,也必須通過體內的陰陽失調,才能形成疾病。所以,陰陽失調又是疾病發生 、發展的內在依據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陰陽盛衰、陰陽互損陰陽格拒陰陽轉化,以及陰陽離決等幾個方面。③升降失常。人體氣的運動可概括為升降出入 ,是臟腑經絡 ,陰陽氣血矛盾運動的基本過程。因此升降失常,可導致五臟六腑,表里內外,四肢九竅發生各種病理變化。如肺失宣降的胸悶咳喘,胃失和降呃逆嘔惡等。在升降失常中,尤以脾胃升降失調至為重要,因為脾胃是升降運動的樞紐,影響著整體機能活動,所以治脾胃注意調升降是至關重要的原則。

醫書記載

歷代醫家對於病機學說均非常重視。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素問》及《靈樞》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闡述了熱病的虛實、寒熱、表里、陰陽的進退變化;在《內經臟腑、經絡虛實的基礎上,對不少病證的病機進行了闡述。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對1729種病候的病因、病機、及其臨床證候作了闡述,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病因病機學專著。金元時期的劉河間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提出“六氣皆從火化”和“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的觀點;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中,論述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和“火與元氣不兩立”的病機;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論述了“邪氣”致病的病機;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闡釋了“陽有餘而陰不足”和“濕熱相火”等病機。

中醫理論

中醫學的病機理論,是不斷發展而日臻完善的。《內經》對病機作了系統的闡述,《素問·至真要大論》列病機十九條,將臨床常見的一些病證,從心、肝、脾、肺、腎五臟和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加以概括,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內經》十分強調正氣在發病中的作用,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素問遺篇·刺法論》)。隋代《諸病源候論》較全面地論述了多種疾病的病機,例如指出各種淋證共同的病機是"腎虛膀胱熱",十分精當,至今對臨床有指導意義。晉代《脈經》和宋代《中藏經》以臟腑為中心,以虛、實為綱,歸納臟腑的病機。唐代《千金要方》提出較為完整的臟腑虛實寒熱辨證,金代劉河間認為"六氣皆能化火",對病機理論都頗有發揮。金代張元素豐富、發展了從臟腑寒熱虛實探求病機的學說,並把藥物的使用直接與臟腑病機聯繫起來,體現了理法方藥的一致性。此外,很多醫家從臨床著手,對病機有專題發揮,如李東垣著《脾胃論》,治病側重升補脾胃之陽,葉天士闡發養胃陰的機理,李時珍趙獻可張景岳李梴等對命門的論述等,都不斷豐富了病機的內容。

病機分類

人體稟賦有強弱之分,病因有外感、內傷之異,發病部位有臟腑、經絡、諸竅之別,病機又可分為外感熱病病機、臟腑病機、經絡病機、諸竅病機等。儘管病機分類繁多,陰陽失調則是疾病的基本病機,人體的一切皆可分陰陽。如臟腑,髒為陰,腑為陽;如氣血,血為陰,氣為陽;如水火,水為陰,火為陽;如寒熱,寒為陰,熱為陽;如動靜,靜為陰,動為陽;如升降,降為陰,升為陽;如表里,里為陰,表為陽等。陽偏盛則熱,陰偏盛則寒,陽偏衰則寒,陰偏衰則熱,所以陰陽的偏盛偏衰就會出現寒熱的病變,寒與熱是陰陽失調的主要表現,也是辨別一切疾病屬性的兩大綱領。病邪入侵,正氣奮起抗邪,就形成了邪正的相爭,或正盛而邪退,或邪去正亦衰,或邪盛而正衰......邪正相爭貫穿了疾病的全過程,主要出現虛與實的病理變化。凡邪正鬥爭劇烈,出現一系列有餘的證候,稱為實證;凡正氣不足,抗邪能力低下,出現一系列虛弱、無力和不足的證候,稱為虛證。《素問·通評虛實論》載:"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所謂邪盛,主要指外感熱病的初期和中期,或食積痰飲蟲積瘀血停聚的病證;所謂正虛,主要表現在氣、血、津液的虧損和臟腑生理功能的減弱,多見於素體虛弱,或大病後期,或長期慢性病氣血耗傷的病人,可見虛與實是邪正盛衰的病機反映。因此,病性具體表現在寒熱虛實的不同屬性上。在歸納疾病的病機時,明辨寒熱虛實至關重要。
在疾病的演變過程中,寒熱虛實的病理變化可結合人體的臟腑、經絡、諸竅、形體等部位進行分析,以找出病證的具體病機。人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掌握臟腑病機十分重要,要了解臟腑病機,必須了解各臟腑生理功能的特點,了解病變過程中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了解臟腑與經絡、諸竅、形體的關係,以便綜合分析、探本求源。氣血是臟腑功能的物質基礎,陰陽失調是臟腑功能失調的集中體現,故分析臟腑病機,應當圍繞氣血陰陽,明辨寒熱虛實,這樣才能得其要領。例如,肝的病機頗為複雜,但繩之以氣血陰陽、寒熱虛實,結合肝主疏泄和藏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肝與脾胃、腎等臟腑相關的情況,自不難作出分析。肝疏泄不足,胸脅悶痛,精神抑鬱,疲乏無力,病機為肝氣虛畏寒肢冷,神疲膽怯,巔頂頭痛等,病機為肝陽虛;面唇無華,爪甲淡白,頭暈目眩,肢麻筋攣,病機為肝血虛;面紅,煩熱,咽乾,兩目乾澀,或見拘攣、震顫,病機為肝陰虛;伴見腰酸,下肢無力,病機為肝腎陰虛;肝氣失於宣通,脘脅阻悶,得噯氣稍舒,兩脅、少腹脹痛,病機為肝氣鬱結;伴見納呆、食少,食後腹脹,或腹痛作泄,乃肝失疏泄,影響脾之運化,病機為木(肝)不疏土(脾);噯氣頻作,脘脅疼痛,嘔逆,泛酸,乃肝氣橫逆,影響胃的通降功能,病機為肝氣犯胃;面紅目赤,頭痛頭脹,急躁易怒,舌紅脈弦數,病機為肝火上炎;頭暈目眩,手足蠕動,或抽搐,或肢體痙攣,病機為肝風內動等。

研究價值

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機理,即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破壞了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後,所出現的各種病理變化。病機是醫者透過錯綜複雜的臨床表現,經過仔細的分析,把握陰陽的消長、病邪的進退、病變所在的臟腑經絡以及氣、血、津液失調的具體情況而歸納出來的,它反映了病證變化的機理,是決定治療法則和處方用藥的前提。故中醫治病,歷來十分注意審察病機。
病機隨著疾病的不斷變化而演變。如虛實,邪氣侵襲,傷害正氣,病機由實轉虛;正虛不運,痰飲瘀血病理產物內生,病機又由虛轉化為虛實夾雜,稱之為因虛致實。又如寒熱,感受寒邪,初起可表現為寒證,但寒邪久郁會生熱,病機也隨之演變為寒郁化熱;而熱病過程中,因正氣受損,或過用寒涼之藥等因素,亦可轉化為寒證。了解這些病理演變,對臨床合理使用溫涼補瀉等法是很有意義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