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陰虛

肝陰虛又稱肝陰不足,指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所導致的肝之陰液虧虛而內熱上擾證候。症見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或脅肋隱隱灼痛,或手足蠕動等。治宜滋陰養肝為主。

基本介紹

  • 別稱:肝陰不足
  • 英文名稱:deficiency of liver yin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病因:主要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 常見症狀: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口燥咽乾等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調護,

病因病機

肝陰虛主要由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1.情志不遂,氣鬱化火
肝屬木,主疏泄,主調暢氣機和情志,促進著氣升降出入的有序運動和氣血運行。若肝失疏泄可以致肝氣亢奮或肝氣鬱結;反之,若情志不遂,抑鬱或惱怒亦可導致肝疏泄失常,氣血不調,惱怒抑鬱日久化火,灼傷陰液即可導致肝陰不足。
2.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
溫熱病,如風熱、暑熱、燥熱等病症,溫熱者,均為陽邪,易灼傷陰液。熱邪熾盛,高熱不退時,陰液損傷尤甚。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所言”溫熱陽邪也,陽盛傷人之陰也”,而肝臟“體陰而用陽”,易致肝陰耗傷。
3.腎陰不足,水不涵木
中醫講“肝腎同源”,又稱“乙癸同源”、“精血同源”,即肝藏血,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腎精與肝血,榮則同榮,衰則同衰。肝屬木,腎屬水,腎水可以滋養肝木,加之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根本,故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則導致肝陰不足從而導致肝陰虧虛。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及症候分析
常見的臨床表現主要是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或脅肋隱隱灼痛,或手足蠕動等症。
肝臟者,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竅為目,在液為淚;體陰而用陽。故肝陰不足,不能上滋頭目,則導致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絡脈失養,虛火內灼則脅肋隱隱灼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故手足蠕動;陰虧津液不能上乘,則咽燥口乾,舌乾少津;陰虛不能制陽,虛火上炎,故面部烘熱或顴紅;虛熱內蒸,則五心煩熱、潮紅;陰虛內灼營陰,則為盜汗。舌紅少津,脈弦細數為肝陰不足,虛熱內擾之徵。

辨證施治

1.情志不遂,氣鬱化火
(1)證候病起生氣或與人爭吵後,證見脅痛,噯氣,吞酸吐苦,口燥咽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頭暈耳鳴,兩目乾澀或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2)治則滋陰清熱,疏肝理氣。
(3)主方一貫煎加減。
2.溫熱病後期,耗傷肝陰
(1)證候病起溫熱病後,證見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視力減退,面部烘熱或顴紅,口燥咽乾,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手足蠕動或痿軟,舌紅少津,脈細數。
(2)治則滋陰降火,育陰潛陽。
(3)主方大補陰丸加減。
3.肝腎不足,水不涵木
(1)證候頭目眩暈,兩目乾澀,視力減退,腰膝酸軟,自汗盜汗,口燥咽乾,舌光少苔,脈細。
(2)治則滋補肝腎。
(3)主方左歸丸加減。
總而言之,肝陰虛屬於一個證候,可表現諸多症狀,同時常有一定的誘因所致。在治療上首先也需要辨明原因,從病因入手;肝陰虛也常常伴隨著化火、陰不制陽所導致的肝陽上亢,陰虛引起的氣滯血淤等,往往虛實夾雜,在治療上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準確的辯證施治。

調護

1.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2.少食辛辣及熱性食物,如辣椒、大料、牛羊肉;
3.忌菸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
4.可以適當吃一些滋陰潤燥之品如:鴨肉、豬肉、牛奶、甲魚、龜肉、干貝、海參、蛤蜊、蚌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